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譯文

譯文

郁孤台下這贛(ga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難人的眼淚。

「我」抬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

江邊夜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的叫聲。

註釋

造口:即皂口,鎮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里處。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而得名。

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這裡指淪於敵手的宋國都城汴梁。

可憐:可惜。

無數山:這裡指投降派(也可理解為北方淪陷國土)。

畢竟東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擋。

愁余:使我感到憂愁。(「余」也有寫作「予」)

鷓鴣(zhe gū):鳥名,傳說它的叫聲是「行不得也哥哥」,啼聲異常淒苦。

行人:指流離失所的人民。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賞析

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關於此詞之發端,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有幾句話非常重要,他說:「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當時辛棄疾南歸十餘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