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秋情

【浣溪沙·秋情】原文

波面銅花冷不收。玉人垂釣理纖鉤。月明池閣夜來秋。

江燕話歸成曉別,水花紅減似春休。西風梧井葉先愁。

【浣溪沙·秋情】譯文

【浣溪沙·秋情】賞析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或作「紗」。相傳是由西施浣紗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鵑》、 《浣紗溪》、《掩蕭齋》、《清和風》、 《換追風》、《最多宜》、《楊柳陌》、《試香羅》、《滿院春》、《廣寒枝》、《慶雙椿》、《醉木犀》、 《錦纏頭》、《霜菊黃》、《頻載酒》、《減字浣溪沙》。此調有平仄兩體,平韻見唐詞,仄韻始自李煜。《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過片多用對偶。

上片「波面」三句寫景。言園內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銅鏡上的花紋一樣。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陰冷沁人肌膚,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這面「銅鏡」。池邊聳立著的石筍在月光中倒影水中,這倒影與月牙之影,好像一位佳人在池邊手理絲鉤釣魚消遣一般。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樓閣顯得更加寂靜,秋夜的寒氣也就顯得更為濃重。

下片「江燕」三句因秋而興愁。言詞人見到燕兒南歸,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語,詞人聽來就像是在與他話別。此是燕歸,也是人歸也,所以觸景生情,陡生愁心。詞人又見池中紅荷枯萎,恰似春盡時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時不再來的悲哀。最後見西風掃落梧桐黃葉,更添一重愁心。此非葉愁,實是詞人愁老之將至,青春不再重現之愁也。下片全從詞人自身之愁而加諸外物:燕、花、葉,使之皆含愁情。

《海綃說詞》云:「『玉人垂釣理纖鉤』,是下句倒影。非謂真有一玉人垂釣也。『纖鉤』是月,『玉人』言風景之佳耳。『月明池閣』,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憐殘照西風,半妝樓上』, 半妝謂殘照西風。西子西湖,比興常例,淺人不察,則謂覺翁晦耳。

《吳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