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秋入雲山

【踏莎行·秋入雲山】原文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

【踏莎行·秋入雲山】譯文

【踏莎行·秋入雲山】賞析

《踏莎行》,調名取自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曹冠詞名之為《喜朝天》,趙長卿詞則名之《柳長春》。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

張掄這首《踏莎行》上片寫秋天山景,下片寫仲秋賞月。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第一句先以「秋」字點出節令,然後以「入」字寫出秋來的動態,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處所。前方著一「雲」字,點明山勢高峻,聳立雲端。通過此句四字,把本詞描寫秋山的意旨交代出來。接下去,用第二句寫秋入雲山所帶來的變化。「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態。「瀟灑」,乃清秀爽麗之貌。這兩個字最宜於表現秋天風物秀逸的風韻。如杜甫《玉華宮詞》:「萬籟真笙竽,秋色正瀟灑。」張掄說「物情瀟灑」,不只是寫到秋之於物的作用,而且寫出景物之情。彷彿山中草木有知有情,秋來之際顯出瀟灑的姿容。而從「物情」的「瀟灑」之中,又可見出詞人瀟灑的筆意,詞家之清韻。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遠,極盡賞愛之意。接著第三句緊續一筆,「百般景物堪圖畫」,「百般」極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態,爭艷鬥奇,蘊含著無限的詩情畫意,故而說「堪圖畫」。張掄這首詞,可說是以畫入詩,詩中有畫。山中秋景勝絕,無處不美,目不暇接,要有一番選擇,用最典型的景物寫出秋山之美,於是詞人以生花妙筆寫出丹楓、黃花兩景。

「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這是兩句精美絕倫的對偶句。第一句,「丹楓」,亦稱霜葉、紅葉。謂楓葉經霜而紅,色艷如丹,故稱為「丹楓」。「萬葉」,極言楓葉之多。「丹楓萬葉」四字點帶出層林盡染萬山紅遍之景。「碧雲」,青白色的雲氣。句尾的「邊」字,是個忽視不得的字眼。丹楓的位置、山勢的高大均由此字點出。說明火紅的楓葉層層疊疊,依山而上,一直鋪展到碧雲旁邊,描繪出碧雲與紅葉相映,山色與青空交輝,丹楓似錦、萬山如繡的秀麗景色。晚唐詩人杜牧寫過一首《山行》絕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後兩句也是極寫楓林霜葉之美和賞愛不盡的情趣,向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杜牧用比喻寫霜葉之紅,張掄則以碧雲映襯丹楓之色。各有千秋,異曲而同工。為描述紅葉之美,古代詩人競馳才思,極盡形容之妙。楊萬里曾賦一絕,題為《秋山》,詩云:「烏臼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以浪漫的筆調,擬人化的手法,十分風趣地寫出了小楓醉容可掬的形象。再接著看張掄的詞,「黃花」,即黃菊,以其色澤金黃,故稱之為「黃花」。「千點」,是遠而望之,言其小而多,也表現其點綴分佈之廣。「幽巖」,清幽寂靜的山巖。有巖而幽,說明草木豐茂,一片青綠。「下」字,點出金菊的位置,在山巖深幽之處。無數的菊花,點點灑灑,如散金碎黃,鑲嵌在萬綠叢中,顯得分外明麗耀眼,描繪出巖壑含翠、金英秀髮的清幽景色。

古來寫丹楓、黃花的詩詞,車載斗量,不可勝數。但分而言之者多,兼而寫之者少。即使兼寫,也很難找到能與此媲美的妙句。朱慶余《觀濤》寫過「高樓曉望無窮意,丹葉黃花繞郡城」,可謂秀美而有意趣,但終究略遜一籌。張掄這兩句詞,就所構成的畫面來說,突出的主體景物是丹楓、黃花而分別以碧雲、幽巖作為陪襯。高遠處,在淡采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濃烈之色;深幽處,在重筆濡染的襯底上,點出鮮明之色。淡中見濃,濃中有淡,明暗變化,對比強烈,構成一幅色彩斑斕、意境深遠的秋山畫卷,充分顯示了詞人摹寫景物的藝術才能。古人云:「江山明秀髮詩情」。正是可愛的自然風光激發了詞人的靈感,才寫出了這兩句情韻俱到的好詞。另一方面,好詩好詞又是在長期創作實踐中,經過千錘百煉得到的。在這方面,古代詩人的感受是很深的,經驗也是非常豐富的。杜荀鶴認為寫詩必須持之以恆,永不間斷,所謂「生應無輟手,死是不吟時」。陸游到了84歲還堅持不懈地奮力創作,說是「無詩三日卻堪憂」,成為最多產的詩人,一生留下了上萬首詩詞。為了斟酌一句詩、一個字,詩人們往往是嘔心瀝血,傾注了全部精力。李賀為積累詩句,馬上特置錦囊,每有所得,輒書之以投囊中。賈島為「推」、「敲」二字,想得出神,竟然騎馬闖進韓愈的儀仗隊而不自知。他苦吟苦寫,乃至於「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其中甘苦,大有一言難盡的味道。另一個苦吟詩人孟郊,為寫得好一些,焚膏繼晷,日夜習作,自道是:「夜學曉不休,苦吟神鬼愁。」還有一個盧延讓,更是險覓狂搜,殫精竭慮,為「吟安一個字」,以至於「捻斷數莖須」,說是「險覓無應悶,狂搜海亦枯」。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們並不主張閉門索句,憑空臆造,一味雕琢。但字斟句酌,刻苦磨煉,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從事創作,是寫出好詩好詞的首要條件。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是盡人皆知的名句,其中的「綠」字之所以寫得形象生動,擲之於地可作金石之聲,乃是經過十幾次的反覆修改而後得到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論才華論技巧,都是冠絕千古的,然而他在創作中始終一絲不苟,常常是「新詩改罷自長吟」。而且他的詩作愈老愈嚴格,自道是:「晚來漸於詩律細」,「語不驚人死不休」。古往今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一條永恆不變的法則,那就是作家不僅需要才華,更重要的是要有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才能熔鑄出好的詩句,寫出好的作品。由此看來,張掄這兩句詞,雖說只有十四個字,然而卻是來之不易,付出了艱苦勞動的。

下片換頭三句,寫仲秋夜月之美。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節,人人歡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氣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興,故曰「更憐」。下面由寫意轉而寫景,點出「一輪明月」。月圓如輪,高掛林梢,銀輝流灑,清光燭地,正是賞月的大好時刻。故而末結兩句云: 「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松醪」,用松膏釀製的酒。李商隱《復至裴明府所居》云:「賒取松醪一鬥酒,與若相伴酒煩襟。」「野人」,山野之人。「期」,約會之意。「忘形」,語出《莊子·讓王》:「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杜甫《醉時歌》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張掄這兩句寫詞人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淡泊的心境與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現出閒適愜意、怡然自得的山居樂趣。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這首詞在語言上是很有特色的。音韻和諧,辭意兼美,清麗秀潤,親切自然。詞人在語言藝術上,的確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張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