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歌送別】原文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赤壁歌送別】譯文
譯文
兩條英雄好漢在此處激烈戰爭,一決雌雄。頓時間,赤壁的江面上樓船遮天蓋地。
漫天的烈火把雲海都映燒得通紅,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擊敗。
你馬上就要高飛遠走,到那個世外桃源遊山玩,你也會看到那場大戰留下的殘酷遺跡。
你要詳細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寫信來告訴我,我想我肯定會被你的描述而壯懷激烈,萬分感動。
註釋
1二龍:指曹操和周瑜。二龍爭戰,是魏吳相持的象徵。
2鯨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
【赤壁歌送別】賞析
此詩是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左右李白旅遊江夏(今湖北武漢)時所作。七年前,李白客遊雲夢,故相許圉師「妻以孫女」(《上安州裴長史書》),他此後以安陸(今屬湖北)為中心,在湖北一帶「蹉跎十年」(《送從侄專游廬山序》)。
從此詩詩題可以看出,詩人的創作意圖,在於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容藝術地統一起來,並突出前者。
全詩八句,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的事跡,後四句則是送別時的有感而發,形式上組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段落。使人驚異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詠史的任務。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赤壁之戰,曹操用大量軍隊,深入東吳國土,一心要同周瑜「決」戰,「爭」雌雄。周瑜雖處於劣勢,但能化不利為有利,以火攻取勝,曹操只落得全軍潰敗的下場。上述內容在這兩句詩裡藝術地得到表現。上句化用《周易》裡「龍戰於野」的典故。「二龍爭戰」是魏吳相持的象徵。下句以突如其來之筆,直接寫出了赤壁之戰曹操水師以失敗告終的結局。「樓船掃地空」五字頗見妙思。曹軍樓船雲集江面,構成龐大的水上陣地,自謂堅如金城。不料這陣「地」頃刻間就被橫「掃」一「空」。詩人不說樓船在水上安營,而說在「地」上紮寨,這既是對曹操水師在吳地徹底完蛋的如實刻畫,也是對他吞併東吳土地夢想落空的含蓄諷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前面詩人用「樓船掃地空」五字預示了戰爭的結局。這兩句才把造成這結局的緣由具體說出。但「烈火」句絕不僅僅是對「樓船掃地空」的原因的說明,更重要的是對古戰場上赤焰燒天,煮水蒸雲,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實寫照。上句「張」「照」二字,極大地渲染了吳軍的攻勢。詩人把因果關係顛倒處理,既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也顯示了詩人對穩操勝券者的輝煌戰果的深情讚許。赤壁之戰的勝敗,成因固然是吳方採用火攻法,但歸根到底取決於兩軍統帥在戰略戰術上的水平。下句詩人以凝重之筆指出:善於決戰決勝的周瑜,就是這樣從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擊破曹操幾十萬大軍的。這句雖然加入了議論成分,但周瑜的儒將風度,卻樸實自然地表現出來了。
後半的送別,是在詠史的基礎上進行的。字數雖與前半相等,實則等於前半的附庸。「君去滄江望澄碧」,這位友人就要離他而去,望著清澄碧綠的江波,少不了要興起南浦送別的感傷。但古戰場上「二龍爭戰」的「餘跡」還在腦際留存。「鯨鯢唐突留餘跡。」「鯨鯢」,是由《左傳》上的典故引起的聯想。「鯨鯢」是「大魚名」,以喻那「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唐突」義同觸犯。這裡李白大約是喻指曹操倚仗權勢,想吞食東吳。李白在送別的詩行中,並沒有完全割裂詠史的情感線索。但詩人又立即回到現實中來,「一一書來報故人」,希望友人走後經常來信報告佳音。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業抱負的人物。所以詩人在結尾寫道:「我欲因之壯心魄。」詩人能從友人那裡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壯」自己的「心」膽與氣「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抱負,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壯年時代濟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詩把詠史與送別結合起來並特別突出前者,原因就在這裡。
此詩韻腳「平仄相半」,在形式上與王勃《滕王閣詩》一類「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體,變婉麗和平之調為慷慨雄壯之聲,這又是與王勃異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