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古鄴城

【登古鄴城】原文

下馬登鄴城,城空復何見。

東風吹野火,暮入飛雲殿。

城隅南對望陵台,漳水東流不復回。

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

【登古鄴城】譯文

1鄴城——春秋時齊桓公所建,戰國時曾是魏國的都城。公元204年(東漢建安九年),曹操破袁紹後以此為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約25公里。鄴城是我國著名的古城遺址,現大都湮沒,地面尚存銅雀、金鳳兩台遺跡。

2野火——此指焚燒枯草的火; 飛雲殿——似是魏都宮殿之一。

3望陵台——即銅雀台,公元210年冬(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故址在今臨漳縣西南三台村;漳水——即漳河

4武帝——即曹操。

【登古鄴城】賞析

首句點題,次句一個「空」字,統領全篇。此「空」,既是對鄴都故址敗落淒清環境的概括,又是詩人身臨其境所產生的茫然無著心情的流露,悲慼懷古之情寓於其中。「復何見」三字,以一設問,自然引出中間四句的具體描繪。春風吹醒萬物,百花欣欣向榮。然而,在鄴城卻只有野火伴隨著東風,暮靄充斥空殿。那曾經象徵著興盛的望陵台只能與孤城默默相對,漳水無語東流。此四句承「空」而來,一寫春色之「空」,二寫君王之「空」,三寫紅粉之「空」,「漳水」句歸結以上三「空」,總寫昔日繁榮景象和昌盛基業已盡逐東流而去,即四寫時間之「空」。末兩句抒慨,感歎人事俱非,春色依舊。

這首詩以「空」為主線,通過總括、細描、抒慨三個層次的渲染烘托,寫出古都鄴城的「四空」,憑弔古跡,惋歎人生,寓情於景。詩篇前四句五言,後四句七言,中間換韻,韻調深沉,很適於表現懷古的主題。

《岑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