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為鐵人三項比賽勤奮練習。這一陣子集中練習自行車。在大磯海岸一條名叫「太平洋岸自行車道」的路線(名字雖然冠冕堂皇,其實被分割成許多小段,不容易騎),每天一至兩小時,沿著側風極強的海岸,一個勁兒猛蹬自行車。現在從大腿到腰部,肌肉僵硬,又酸又痛。
競賽用的自行車,須在踩下踏板的同時,將它向上方提拉。踩下,提拉,這樣提升速度,盡量圓滑地維持腳的這種循環。尤其是攀爬長長的坡道時,「向上提拉」更成了關鍵。「向上提拉」時必需的肌肉,卻是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到的,因此正式地練習自行車後,這一部分肌肉便會疲憊不堪、僵硬無比。早上練習自行車,到了傍晚則跑步。這樣,做到用肌肉腫脹不已的雙腳也能跑步。這當然不是讓人歡天喜地的練習,但不能牢騷抱怨。因為正式比賽時,這些都將原封不動地重演。
我正兒八經地練習自行車,僅限於鐵人三項賽事前的幾個月。跑步和游泳,我原本不討厭,即便沒有賽事,也自然地將它們納入生活之中,可是唯有自行車練習無法依樣行事。我會感到心事重重,是因為自行車乃是「道具」,而且需要頭盔、騎車專用的鞋子之類的附屬品,對零件的維修保養也不可缺。我對「道具的維修保養」這玩意兒,天生不擅長。此外、還得有一條能自由地加速,又比較安全的路線,趕到那裡去練習。一來二往之間,便覺得膩煩起來。
還有恐懼心理。要趕往有能像樣練習的路線的地方,得騎著自行車穿越繁華市區。將鞋子固定在踏板上,騎著細輪胎、高靈敏度的體育賽車,哪怕路上有極小的凹凸都會顛簸不已,這樣在汽車中穿行時的恐怖,不曾體驗的人是無從知曉的。經驗積累得多了,會習慣一些,掌握一些訣竅。然而也多次遭遇驚險場面,嚇出一身冷汗。
在練習中也是如此。每當毫不減速地衝進急轉彎道,我的胸口都蹦蹦亂跳。如果不能勾勒出一條漂亮的弧線,巧妙地傾斜著身體轉過彎道,就會摔倒,要不就撞到護壁上。只能依靠自己,擦邊球似的憑著經驗尋找臨界值。下坡時速度疾快,假如下雨淋濕了路面,更是恐怖。而眾人擠成一團的比賽中,錯了一步,便會摔在一起。
我本不是體輕如燕的人,也不是愛好速度競技的人,對自行車競技這些要求頗不擅長。鐵人三項的游泳、自行車、跑步三項之中,自行車的練習總是拖到最後才作。理所當然,自行車成了我最不擅長的項目。雖然想通過其後的跑步來挽回損失,可僅僅十公里的跑步無法挽回局面。所以我突發一念,勤奮地練習起自行車來。今天是八月一日,比賽是十月一日,正好還有兩個月。才開始練習,到比賽那天能否如願以償地練出專用的肌肉來,這還是個疑問。不過有必要讓身體習慣自行車。
我騎的自行車是松下的鈦合金體育競技用車,輕省方便。同樣的東西我用了七年多,操作齒輪變速裝置有如使用身體機能的一部分,得心應手。這是優秀的器械,至少與騎手相比更為優秀。雖然我騎得很野蠻,可從未遭遇過一次像樣的麻煩。騎著這輛自行車,我已經參加過四次鐵人三項比賽。車身上寫著「l8TilIDie」。這是借用了布萊恩·亞當斯的走紅名曲《至死都是十八歲》的標題。當然是開玩笑。真想至死都是十八歲,只有在十八歲時死去。
日本今年夏天氣候異常。七月初就該結束的梅雨,一直持續到七月底。陰雨連綿,令人生厭。各地還連降暴雨,死了許多人。這一切,都被記在了全球變暖的賬上。也許是這麼回事兒,也許不是。既有學者說是,也有學者說否;既有能證明的部分,也有無法證明的部分。然而今天世界面臨的麻煩,或多或少都被記在全球變暖的賬上。服裝產業的銷售額下降,海灘上衝來了大量漂流木,發生洪水,發生缺水,甚至消費品價格上漲,責任大部分要由全球變暖來扛。這個世界需要一個特定的惡人,可以供人們指名道姓,千夫所指:「全都怪你!」
由於某個難以對付的惡漢作怪,淫雨永無休止地下了又下,害得我整個七月份幾乎未能進行自行車練習。責任並不在我,是那個惡漢不好。不過這幾天終於晴好,可以將自行車搬出戶外。戴好流線型的頭盔,架上體育專用太陽眼鏡,水壺裡灌滿了水,設定好計速器,一意猛騎。騎競技自行車時,首先必須主意:為了避免風壓,要盡量將身體前傾,臉要上抬,正對著前方。無論如何得掌握這個姿勢。然而試一下就知道了,要將這頭部上抬、有如螳螂的姿勢保持一個小時以上,倘不是練慣了的人,可謂難之又難。要不了多久,後背和脖頸就大聲哀鳴不已。疲倦了,不知不覺臉就俯向下方,這樣一來,危險會等之不及般猛然襲來。
為了準備鐵人三項比賽,第一次進行近一百公里的長距離騎車出遊時,我從正面狠狠地撞上了一根金屬樁子。那是在河川沿岸的步行者和自行車專用道上,防止汽車和摩托車進入而豎立的樁子。因為疲倦至極,頭腦昏昏沉沉的,稍稍疏忽了「仰頭面向前方」這一原則。結果,自行車的前輪軟綿綿地變了形,我一頭栽了出去。回過神來,我已經騰空飛起了。腦袋有頭盔的保護,無甚大礙,否則定是重傷。手臂在混凝土路面上擦破了皮,疼不可言,不過只受了這麼點輕傷,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我周圍就有好些人摔得比這慘多了。
遇上這種可怕的事情,哪怕只是一次,人們就會汲取刻骨銘心的教訓。要想實實在在地掌握什麼,許多時候,肉體的疼痛必不可缺。打那以來,不管我騎車何等疲倦,瞼始終都是上仰,前方路上的東西一個都不略過。這麼做,當然要折磨我的肌肉。
不出汗。不,汗大概出,不過身體承受的風太強,汗水剛剛流出來,立刻就吹乾了。口乾舌燥。置之不理的話,就會立即出現脫水症狀,腦袋也會變得懵懵懂懂。沒有水壺,就無法騎自行車。一邊騎車,一邊取下裝在自行車上的水壺,迅速地大口喝水,再放回壺夾上,這一連串的動作要訓練到目視前方、流暢自如地完成。
獨自一人進行自行車訓練,相當痛苦。一開始,我對自行車比賽一無所知,便請了一位內行進行個人訓練。我和他一起將自行車裝進旅行車裡,休息日裡來到大井碼頭。休息日的大井碼頭不會有送貨的卡車,圍繞著倉庫區的寬闊道路就成了絕好的自行車賽道。許多騎車人都集結到這裡。設定好時間,規定好圈數,大家以此為基準騎,還曾一起長距離騎車出遊,就是出了事故那次。為了備戰全程馬拉松進行的耗時長久的長跑訓練雖然也很孤獨,可一人緊摟著車把手,不停地踩動踏板卻孤獨得變本加厲,因為是沒完沒了地重複同一個動作。有上坡,有平地,有下坡,有順風,有逆風。根據這不同的情況,更改變速齒輪,換擋;檢查轉動圈數,增加負荷,減少負荷;檢查轉動圈數,喝水;更改變速齒輪,換擋……我時時覺得這就像細緻的拷問。鐵人三項選手迪福·斯科特在著作中,說到他剛開始練習自行車的情形:「我覺得,這是人類發明的體育項目中,最令人不快的玩意兒。」我也這麼覺得。
然而在鐵人三項賽前的幾個月,沒有任何道理可講,得完成這種練習。我一面自暴自棄地哼著布萊恩·亞當斯的《至死都是十八歲》中的疊句,不時地詛咒幾句這個世界,一面將腳踏板踩下去,再提拉起來,讓雙腿記住這轉動的速度。毫不客氣地吹拂過太平洋的熱風,辣乎乎地從我的面頰飛掠而過。
在哈佛大學的任期是到六月末,同時,在劍橋的生活便將宣告終了。(山姆·亞當斯的生啤酒和多納圈!)收拾好行李在七月初打道回日本。住在劍橋期間,我主要做了些什麼事?讓我來一個告白吧。我購買了大量的密紋唱片。波士頓近旁依然有許多優質的舊唱片店,而且一有機會我就去紐約和緬因州的唱片店。我買的七成左右都是爵士樂,剩下的大體是古典音樂以及一些搖滾。收集從前的密紋唱片,我是個相當,不,非常熱衷的人。如此之多的唱片要運回日本,真是十分困難。
現在家裡究竟存有多少密紋唱片,連我也搞不清楚。我從未數過,也毫無去做那種可怕事情的打算。我從十五歲起至現在,購買了數目龐大的唱片,也處理了數目龐大的唱片。進進出出太過頻繁,實際的數量實在難以把握。它們來了,又去了,總數卻不容置疑地在增加。我究竟擁有多少數目的唱片,並非大不了的問題。數目不是了不得的要素。每當別人問我擁有多少唱片時,我只能回答:「好像有很多很多,然而還不夠。」
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登場的湯姆.布坎農,一位馬球選手兼大財主,說過:「世上將馬廄改造成車庫的人多如牛毛,而將車庫改造成馬廄的,恐怕只有我。」此話並非炫耀,我也在干跟這差不多的事兒。即便擁有了某一樂曲的C0,可一旦發現了品質優良的LP(黑膠)密紋唱片,我便毫不猶豫地將cD賣掉,留下LP。同樣是LP,如果發現了音質好、接近原版的,我又毫不猶豫地買進。這頗費時間,費用也不容小覷。恐怕世上許多人都會將幹這種事的人稱作「唱片狂」。
去年(二o0五年)的十一月,我按照預定計劃參加了紐約城市馬拉松。那是一個晴朗舒適的秋日,它是如此美麗,簡直讓人覺得彷彿去世的梅爾·托梅也會飄然現身,倚著三角大鋼琴,唱起《紐約的秋日》的詩節來。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幾萬名跑者一起,上午從史坦頓的貝朗薩諾大橋出發,穿過布魯克林(作家瑪麗·莫裡斯總是守候在這裡,為我聲援),穿過皇后區,跑過好幾座大橋,穿過哈林區,數小時後抵達位於前方四十二公里處的中央公園「綠茵小酒館」附近的終點。結果如何?
說老實話,不盡如人意。至少,不如我暗自期待的那樣令人滿意。我也希望將「功夫不負有心人,能在紐約城市馬拉松中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乃是平日刻苦訓練的結果。衝過終點時,我感動極了」之類氣壯山河的話,拿來當作結束語,放在本書的最後。爾後伴著雄壯的《洛奇》主題曲,在華美的夕陽下,很酷地邁步離去。老實坦白,開跑之前,我的確心存這樣的期待。要是這樣發展該多好啊!這就是我的計劃A,多麼完美的計劃啊!
然而人生中,事情的發展不會那麼盡遂人意。希求一個明快結論之類的時候,家門El響起的咚咚敲門聲,往往來自手拿壞消息的送信人。我不說「總是如此」,然而經驗之談,壞消息遠比好消息多。送信人稍稍用手碰碰帽子,似乎面帶抱歉的表情,而他遞過來的通知卻一點也不會因此而改善。這並非送信人的責任,我們不能責怪他,不能用手揪住他的衣領連推帶搡。可憐的送信人不過在忠實地執行上頭交代的工作。而將那工作交代下來的,對嘍,就是我們的老熟人,現實是也。對我們而言,一個8計劃便顯得大有必要。
比賽前,我以為自己的狀態萬無一失。養息也很充分,膝蓋內側的彆扭感也消失了。腿部尤其是腿肚子,雖然還殘存著疲勞感,但是遠未到必須在意的程度。練習計劃也順利地執行了。先如此順暢地積累練習量再去參賽,一次也不曾有過。因而我心存期待(或說適度的確信),覺得也許能留下一個近年未見的好成績。接下去,只需將積攢下來的籌碼兌換成現金就行了。
在起跑線上,我站在了手持寫著「三小時四十五分」的標誌牌的領跑者身後。我以為這種成績完全能爭取到,這許是失策。回想起來,如果在開頭三十公里跟在「三小時五十五分」的領跑者後邊,等到有了反應——今天好像能跑得更好一點——再自然地加速,也許會好些。這種穩健的態度是必要的。然而那時候,卻有某種別樣的東西從背後推我。「在最炎熱的季節,你不是死命地練習了麼?不跑出這樣的成績來還有啥意思。你不是男子漢麼?拼它一拼。」它對我低聲耳語,就像在上學路上誘惑匹諾曹的那狡猾的貓和狐一樣。而且三小時四十五分對我來說,在不久前還是極其平常的成績。
到二十五公里左右,我還跟得上那位領跑者,可接下去就不行了。承認這一點頗令人懊惱,可我的腿漸漸跑不動了,節奏也一點一點地直線下降。先是被「三小時五十分」的領跑者超越,隨後又被「-三lJ,時五十五分」的領跑者超越。這是最糟糕的模式。無論如何不能讓「四小時」的領跑者超過去。跑過了三區大橋,跑進了上城區(住宅區)通向中央公園的直線道路後,體力稍稍得到了恢復,心裡湧出了一絲期待:這下可以挽回局面了吧。然而轉機一閃即逝。跑進了公園,來到那條悠長的坡道前,突如其來地,痙攣襲上了右小腿肚。雖然還沒厲害到非得駐足停步的程度,可由於肌肉疼痛,只能以步行的速度奔跑。周圍的觀眾大吼「Go!Go!」為我加油,我也非常渴望繼續奔跑,然而兩腿怎麼也動彈不得。
由於這種情況,這次用的時間差一點未到四小時。好歹跑到了底,連續跑完全程馬拉松的紀錄得到了保持——第二十四次。最低線倒是通過了,心情卻不太舒暢:「分明制定了如此綿密的計劃,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訓練啊!」好似昏暗的雲朵的碎片混入胃裡去了一般,怎麼也想不通。那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會遭受痙攣的襲擾呢?事到如今,我並不打算大聲張揚,說什麼一切努力都應得到回報,不過,天上如果真有上帝,就把那證據略露一下又有何妨呢?擁有這麼一點愛心又有何妨呢?
約莫半年之後,二00六年的四月,我參加了波士頓馬拉松。我自己規定全程馬拉松一年跑一次,可是紐約的成績讓我怎麼也想不通,所以決定再跑一次。這次我有意減少了訓練量。我曾那麼精心細緻地進行訓練,可在紐約沒能跑出希望的成績,說不定是訓練過頭的緣故。所以這次我不再制定特別的訓練計劃,僅比通常略微增加些份量,不再考慮得太複雜,來他個摸著石頭過河。姿態不妨酷一些:「哼哼,不就是馬拉松麼,有啥大不了!」看看出現個什麼結果。
就這樣,我去了波士頓。跑波士頓馬拉松,這是第七次,路線大致都在腦子裡了。坡道的數目也好,拐角處的情景也好,一個個記得牢牢的,大體知道如何去跑——固然,知道如何去跑,未必一定能跑好。結果又如何呢?
成績與紐約馬拉松幾乎沒有差別。這次我接受了紐約的教洲,前半程盡量控制發力。跑時注意保持節奏,節省體力。一邊眺望四周的風景,一邊心情舒暢地沿著路線跑,等待心中湧現出「好啦,開始加速吧」這樣的念頭。然而這樣的念頭始終也沒有湧現出來。從三十公里跑向三十五公里,直至翻越所謂的「撕心裂肺坡」,一直進展順利,毫無問題。守候在「撕心裂肺坡」為我加油的朋友後來都說:「你看上去特別精神。」我也微笑著揮揮手,跑上了坡道,甚至還想,這樣下去,最後來個加速衝刺,沒準兒能跑出個好成績來。可是,跑過了克裡夫蘭校區進入市中心的時候,雙腿突然變得沉重。疲憊冷不丁洶湧而至。痙攣雖然沒有發作,可波士頓大學橋到終點的幾公里,充其量是努力不被周圍的跑者甩下太遠,加速衝刺根本無從談起。
當然,全程是跑下來了。在薄薄的陰霾下跑完42.195公里,途中一步也不曾停下,安然地衝過了設置在保德信中心前的終點線。身上裹著御寒用的銀色薄毯,女志願者將獎牌掛在我的脖子上。「啊啊,不必再跑下去啦!」老一套的安心照例猛地湧上心頭。跑完馬拉松,在什麼時候都是美妙的體驗,都是美好的成就。不過這個成績還是不能令人滿意。比賽之後,開懷暢飲山姆·亞當斯生啤酒一直是我的樂趣,然而這一次我不太有那份心情。我覺得似乎連五臟六腑都筋疲力盡了。
「到底怎麼了?」等在終點的太太覺得不可理解,「體力看上去並沒有衰退呀,訓練也作得蠻充分嘛。」
到底怎麼了,連我自己也莫名就裡。也許原因十分單純,就是上了年紀。抑或還可以找出別的原因。要不就是什麼重大的因素被忽視了。不管如何,眼下只能以「也許、要不」來應對,就像一縷細流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沙漠之中。
唯有一點,我可以懷著相當的自信作出斷言:直至重新獲得「好!這次跑得很好」的感觸,今後我將依然毫不氣餒、孜孜不倦地參加全程馬拉松賽。只要身體允許,縱然已是老態龍鍾,縱然周圍的人頻頻忠告,「村上君,不要再跑了,已經上年紀了」,我還是會不以為意地繼續跑步。哪怕成績大幅下降,我也會朝著跑完全程馬拉松這個目標,如同從前一樣——有時還會超過從前——繼續努力。是啊,不管別人說什麼,這是我與生俱來的性格,就好似蠍子天生要螫人,蟬天生要死叮著樹一般;又好比鮭魚注定要回到它出生的河流,一對兒野鴨子注定要相互追求一樣。
對我而言,對這本書而言,這大概是一個結論。哪兒都沒有《洛奇))的主題曲傳過來,理當朝著它走去的夕陽也無處可見。這結論簡直就像雨天用的運動鞋一般樸實無華,人們也許會呼之為「虎頭蛇尾」。即便有人拿著這個企劃去找好萊塢製片人拍電影,他們大概瞄一眼最後一頁,便不予理睬了。然而我覺得,這樣一個結論才與我相配。
並不是有個人跑來找我,勸誘我「你跑步吧」,我就沿著馬路開始跑步。也沒有什麼人跑來找我,跟我說「你當小說家吧」,我就開始寫小說。突然有一天,我出於喜歡開始寫小說。又有一天,我出於喜歡開始在馬路上跑步。不拘什麼,按照喜歡的方式做喜歡的事,我就是這樣生活的。縱然受到別人阻止,遭到惡意非難,我都不曾改變。這樣一個人,又能向誰索求什麼呢?
我仰望天空。能看到一絲一毫的愛心麼?不,看不到。只有太平洋上空悠然飄來浮去、無所事事的夏日雲朵。雲朵永遠沉默無語。它們什麼都不對我說。或許我不該仰望天空,應當將視線投去我的內部。我試著看向自己的內部,就如同窺視深深的井底。那裡可以看到愛心麼?不,看不到。看到的只有我的性格。我那個人的、頑固的、缺乏協調性的,每每任性妄為又常常懷疑自己的,哪怕遇到了痛苦也想在其中發現可笑之處的性格。我拎著它,就像拎著一個古舊的旅行包,踱過了漫長的歷程。我並不是因為喜歡才拎著它。與內容相比,它顯得太沉重,外觀也不起眼,還到處綻開了線。我只是沒有別的東西可拎,無奈才拎著它徘徊彷徨的。然而,我心中卻對它懷有某種依依不捨的情感。
眼下,我為了迎戰十月一日在新灞縣村上市舉行的鐵人三項賽,每日勤奮練習。換言之,我依然拎著那只舊包,向著恐怕更甚的「虎頭蛇尾」,向著沉默寡言的巴洛克式的圓熟——表達得更為謙虛點,便是「進化的盡頭」——徘徊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