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在圖書館度過的一天

    大巴駛過瀨戶內海那座大橋時,我因睡著錯過了看橋的機會。本來很想親眼看一看僅在地圖上見過的那座大橋。有人輕捅我的肩把我叫醒。
    「喂喂,到了!」她說。
    我在座位上直起腰,用手背揉揉眼睛,往窗外望去。的確,車慢慢停在了站前廣場模樣的場地。清晨鮮亮的陽光充溢四周,閃閃耀眼而又不失溫和,看上去與東京的陽光多少有些不同。我看表:6時32分。
    她以疲憊不堪的聲音說道:「啊,太久了,腰好像出毛病了,脖子也痛。夜班大巴這東西再不坐第二次了。價錢貴點兒也要乘飛機。亂氣流也好,劫機也好,反正非乘飛機不可。」
    我從頭頂貨架上取下她的旅行箱和自己的背囊。
    「名字叫什麼呢?」我試著問。
    「我的名字?」
    「嗯。」
    「櫻花。」她說,「你呢?」
    「田村卡夫卡。」我說。
    「田村卡夫卡。」櫻花重複一句。「奇怪的名字。倒是好記。」
    我點頭。成為另外一個人不容易,成為另一個名字並不難。
    她下車就把旅行箱放在地面,坐在箱上,從肩頭挎的小背包格袋裡取出手冊和圓珠筆,飛快寫罷,撕下一頁遞給我。上面寫的像是電話號碼。
    「我的手機號碼。」她苦著臉說,「我暫時住在朋友家。不過若是想見誰的話,可以往這兒打電話。一塊兒吃頓飯什麼的。別客氣。對了,不是說袖口相碰也……」
    「也是前世緣。」我說。
    「對對。」她說,「什麼意思?」
    「前世的因緣——人世間即使微不足道的事,也不是純屬巧合。」
    她坐在黃色旅行箱上,拿著手冊就此思考。「唔,這東西是一種哲學嘛。這樣的想法或許不壞。倒是多少有點兒reincarnations1或者NewAge2的味道。不過麼,田村卡夫卡君,這點你可得記住,我的手機號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告訴的喲!我要說的你可明白?」
    我說謝謝,把寫有電話號碼的紙頁折起放進風衣口袋,又轉念塞進錢夾。
    「你在高松住到什麼時候?」櫻花問。
    我說還不清楚。因為情況有可能使我改變計劃。
    她定定地注視我的臉,略略歪起脖頸,樣子像是說「也罷」,隨即鑽進出租車,輕輕揮了下手,就此去了哪裡。我重新孑然一身。她的名字叫櫻花,那不是姐姐的名字。但名字那東西是可以隨便改的,特別是在企圖從某人面前消失的情況下。
    我事先預定了高松市內一家商務賓館。我往東京的YMCA3打去電話,請其介紹了那家賓館。據說通過YMCA介紹,房費可以大大降低。只是,低房費只限三個晚上,往下必須付普通房費。
    1意為「(靈魂的)再生」、「轉世」。23新時代運動。20世紀80年代美國(主要在西岸)的半宗教運動,其信奉者熱衷於各種迷信活動。45YoungMen』sChristianAssociation之略,基督教青年會。6若想節約開支,在車站睡長凳也是可以的。又不是寒冷季節,把隨身帶的睡袋攤在哪個公園裡睡也未嘗不可。問題是若給警察撞見,肯定要我出示身份證,而作為我無論如何都不願碰上那樣的麻煩。所以姑且最初三天預定了賓館。往後的事往後再打算。
    我走進車站附近一家麵館填肚子——四下一看,碰巧這家麵館在視野內。我生在長在東京,很少吃烏冬這種麵條,但它還是跟我迄今吃過的任何烏冬面都不一樣:新鮮,有咬頭,老湯也香氣撲鼻。價格也便宜得驚人。由於太好吃了,又來了一碗。這麼著,肚皮久違地飽了,充滿幸福感。吃罷坐在站前廣場長椅上,仰望晴朗朗的天空。我想我是自由了。我在這裡自由得像空中的行雲。
    我決定黃昏前在圖書館打發時間。高松市附近有怎樣的圖書館這點我早已查好。從小我就常在圖書館的閱覽室消磨時間。小孩子不想回家的時候,能去的場所很有限。不能進酒吧,不能進電影院。剩下的場所僅有圖書館。不要入場費,小孩子獨自進去也沒人說三道四。可以坐在椅子上盡情看書。放學回來,我就騎自行車去離家近的區立圖書館。休息日的大部分時間也一個人在那裡度過。故事、小說、傳記、歷史,大凡那裡有的,抓起什麼看什麼。面向小孩子的書大致看罷,就轉去一般性書架,看大人們看的書。即使看不大懂的書我也堅持看到最後一頁。看書看累了,便坐在有耳機的單人座上聽音樂。因為對音樂一無所知,就從右邊開始一個又一個依序聽下去。如此這般,我遇上了埃林頓公爵、甲殼蟲和齊伯林紅飛艇等音樂。
    圖書館好比我的第二個家。或者不如說,對我來說圖書館才是真正的家。每天跑圖書館,和女司書們徹底成了熟人。她們記得我的名字,每次見面都打招呼,話語充滿溫情(我這人害羞得很,未能好好應答)。
    高松市郊有一座私立圖書館,是一位有錢的世家用自家書庫改建的。珍本書很齊全,建築物和庭園也值得一看。曾在《太陽》雜誌上看到過圖書館的照片,闊闊綽綽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客廳一般優雅的閱覽室,人們坐在寬大的沙發上看書。看那照片時,我近乎不可思議地被強烈打動了,心想遲早務必找機會看一下這圖書館。圖書館名叫「甲村紀念圖書館」。
    我去站內旅遊觀光介紹所打聽甲村圖書館的位置。坐在服務台裡的一位熱情的中年女性給我一張觀光遊覽圖,在圖書館所在位置打了×,告訴我如何乘電車,並說乘電車到那個站要二十分鐘左右。我道謝後查閱站內的時刻表,車大致每二十分鐘開出一班。車來之前還有點兒時間,遂在站內小賣店買了可以當午飯的簡單盒飯。
    來的是只掛有兩節車廂的電車。鐵路穿過高樓櫛比鱗次的繁華大街,穿過間有小商店和住宅的地段,繼而從工廠和倉庫前面駛過。有公園,有公寓建築工地。我臉貼車窗,出神地觀看陌生地方的風景。在我眼裡一切都那麼新鮮。這以前我幾乎沒有見過東京以外城鎮的風光。清晨的下行電車裡空空蕩蕩,而另一側月台上卻如鈴串一般站滿了肩挎書包身穿夏令校服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他們將去上學。我不同。我形單影隻地奔往與他們完全相反的方向,乘坐的是與他們不同的鐵路線。這時,有什麼東西趕來一把抓住我的胸口,四周空氣彷彿突然稀薄起來。我所做的果真正確不成?想到這點,心裡七上八下。我迫使自己不再看他們的身影。
    鐵路沿海邊穿行了一會兒,進入內陸。有鬱鬱蔥蔥的高高的玉米田,有葡萄架,有斜坡上種植的蜜橘。灌溉用的水池觸目皆是,反射著早晨的陽光。彎彎曲曲流過平地的河水顯得清涼涼的,空地上長滿夏日的青草。狗站在鐵路旁看電車通過。眼望如此風景的時間裡,我的心重新充滿溫馨平和的情思。不要緊的——我深吸一口氣,這樣自言自語。只能這樣前進了。
    出了站,我按那位女性的指點沿一條老街往北走。街兩旁全是民房圍牆,不間斷地伸展開去。我生來第一次目睹這麼多花樣翻新的圍牆。黑色的板牆,白色的土牆,花岡巖砌的石牆,石牆上的樹牆。四下一片寂靜,空無人影,車都幾乎不經過。深深吸氣,一股淡淡的海潮味兒。海岸一定很近。側耳傾聽,卻不聞濤聲。遠處似乎正在施工建樓,電鋸聲如蜜蜂振翅一般低低傳來。從車站去圖書館,路上到處有帶箭頭的小指示板,不會迷路。
    甲村紀念圖書館堂而皇之的大門前面,長著兩株風姿綽約的梅花樹。進得門,一條沙石路拐來拐去,園木修剪得整整齊齊,一片落葉也沒有。松樹、桂花樹、海棠、杜鵑。樹木之間有幾座古舊的大石燈籠,小水池也閃現出來。不一會兒,來到館門跟前。門廳樣式非常考究。我立在敞開的門前猶豫片刻,不知該不該進去。它同我知曉的任何圖書館都不一樣。可是,既然特意找來,還是不能不進。跨進門廳,馬上見到服務台,坐在那裡的青年給存了東西。我放下背囊,摘下太陽鏡,拉掉帽子。
    「來這裡是第一次?」他問。聲音輕鬆而沉靜。相對說來,音量頗高,但流暢平滑,絲毫不覺刺耳。
    我點頭。聲音發不出。我很緊張。根本沒料到給人這樣問。
    他指間夾著剛削好的長鉛筆,饒有興味地打量了一陣我的臉。鉛筆是黃色的,帶著橡皮。青年個頭不高,眉清目秀。與其說漂亮,或許不如說美麗更為確切。上身穿一件白色棉質扣領長袖衫,下面一條橄欖綠粗布褲。上下均無皺紋。頭髮偏長,低頭時前發擋住額頭,他不時突然想起似的用手一撩。襯衫袖挽在臂肘,手腕細細白白。眼鏡框纖細精緻,同他的臉形十分諧調。胸前別著寫有「大島」字樣的塑料胸卡。同我知曉的任何圖書館員都不一樣。
    「書庫自由出入。有要看的書,直接拿去閱覽室即可。只是,貼有紅色標籤的珍本書,每次看時都要填寫索閱卡。那邊右側資料室有卡式索引和檢索用的電腦,需要時盡可自由使用。書不外借。沒有雜誌和報紙。禁止拍照,禁止複印。飲食去院子長凳。五點閉館。」之後,他把鉛筆放在桌面,補充一句,「高中生?」
    「是的。」我深呼吸一次後答道。
    「這裡和普通圖書館有所不同,」他說,「以特殊專業書籍為主。主要是過去的歌人、俳人1等的舊書。當然一般性書籍某種程度上也是齊全的。不過特意從遠處坐電車來的人大多是專門研究那方面文獻的,不至於有人來看史蒂芬·金。你這樣年紀的人極為罕見。偶而倒是有研究生院的進修生來。對了,你是研究短歌或俳句的?」
    「不是。」我回答。
    「就有那樣的感覺。」
    「我這樣的人來也不要緊嗎?」我怕自己的聲音露出馬腳,戰戰兢兢地問。
    「當然。」他浮起微笑,十指在桌面併攏,「這裡是圖書館,想看書的人一律歡迎。再說——自是不敢大聲說——我對短歌俳句也沒多大興趣。」
    「好氣派的建築物啊。」我說。
    他點頭道:「甲村家自江戶時期以來代代是酒業鉅子,上一代在書籍收藏方面是全國有名的人物。所謂以書為樂吧。那位父親、也就是上上一代本身也是歌人。由於這個關係,許多文人來四國時都到這裡,如若山牧水、石川啄木、志賀直哉等等。大概住起來舒坦吧,有人住了很久都不走。可謂在文藝類的東西上面不惜錢財的藏書世家。這樣的家族一般說來總會在某一代傾家蕩產,幸運的是甲村家屬於例外。愛好歸愛好,家業並不馬虎。」
    「有錢人吶。」我說。
    「大大的有。」他約略扭起唇角,「或許沒戰前多,不過如今錢也綽綽有餘。所以才能維持這麼氣派的圖書館。通過財團化來減少繼承稅的目的當然也是有的,但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對這座建築物有興趣,今天兩點有個不大的旅行團,你可以加進去。每週一次,星期二。今天恰好星期二。二樓還藏有珍稀書畫,建築上也是讓人興趣盎然的房子,看一看沒有損失。」
    1從事日本傳統詩歌(和歌、短歌)和俳句創作的人。
    我說謝謝。
    他微微一笑,像是說不客氣,隨即再次拿起鉛筆,用尾部的橡皮橐橐敲擊桌面,聲音非常溫和,彷彿在鼓勵我。
    「您當嚮導嗎?」
    大島現出笑意:「我不過是幫工。有位叫佐伯的女士是這裡的負責人,即我的老闆。她也算是甲村家的親戚,由她當嚮導。人非常到位,你也必定中意,我想。」
    我走進天花板很高的寬寬敞敞的書庫,在書架間轉來轉去尋找能引起興趣的書。天花板有幾道粗碩壯觀的橫樑。窗口瀉入初夏的陽光。窗玻璃朝外開著,從那裡傳來院裡小鳥的鳴叫。確如大島所說,前幾排書架多是歌人俳人方面的書:歌集、句集、評論、傳記。地方史的書也不少。
    裡面書架排列著一般人文方面的書:日本文學全集、世界文學全集、個人全集、古典、哲學、戲曲、藝術概論、社會學、歷史、地理……拿在手上翻開,不少書從書頁間漾出久遠年代的氣息。那是長久安息在封面與封面之間的深邃的知識和敏銳的情感釋放的特有芳香。我把那芳香吸入肺腑,瀏覽數頁,放回書架。
    最後,我從幾冊一套的裝幀精美的巴頓版《一千零一夜》中挑出一冊,帶去閱覽室。這是很早以前我就想看的書。剛剛開門的圖書館閱覽室裡只有我一人。我可以獨佔這優雅的房間。與雜誌上的照片一樣,天花板高高的,空間大大的,氣氛暖暖的。大敞四開的窗口時有清風吹來。潔白的窗簾悄悄搖曳。風仍夾帶海岸氣味。沙發的坐感無可挑剔。房間一角放著豎式鋼琴。心情簡直就像來親朋好友家玩耍。
    坐在沙發上東看西看的時間裡,我意識到這房間正是我長期尋求的場所。我無疑是在尋找彷彿世界凹坑那樣靜謐的地方,可是迄今為止那只是個虛擬的秘密場所。那樣的場所居然實際存在於某處,對此我還不能完全信以為真。我閉目合眼,大口吸氣,於是它像綿軟的雲絮駐留我的心間。感覺妙不可言。我用手心慢慢撫摸套著奶油色外罩的沙發,之後站起身走到豎式鋼琴跟前,打開琴蓋,十支手指輕輕放在微微泛黃的鍵盤上,又合上琴蓋,在帶有葡萄花紋的舊地毯上來回踱步。我拉了拉開窗關窗用的舊拉桿,擰亮落地燈,熄掉。一幅一幅看牆上掛的畫。然後重新坐回沙發,開始接著看書,把注意力集中在書上。
    到了中午,我從背囊中掏出礦泉水和飯盒,坐在臨院的簷廊上吃午飯。各種各樣的鳥兒飛來,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或飛下池畔飲水或梳妝打扮。有的鳥從未見過。一隻蠻大的褐色貓剛一露頭,鳥們便慌慌張張飛起。而貓對鳥不屑一顧,只顧在踏腳石上悠然自得地曬太陽。
    「今天學校放假?」回閱覽室前再次存放背囊時,大島問道。
    「不是放假,但我自己決定休息一段時間。」我字斟句酌地回答。
    「拒絕上學?」
    「或許。」
    大島別有意味地注視我:「或許?」
    「不是拒絕,只是決定不去。」我說。
    「只是不動聲色地、自發地終止上學?」
    我點頭。我想不出該如何回答。
    「按柏拉圖《盛宴》中阿里斯托芬的說法,遠古神話世界裡有三種人。」大島說,「這個知道?」
    「不知道。」
    「古時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構成的。就是說,一個人用的是今天兩個人的材料。大家對此心滿意足,相安無事地生活。豈料,神用利刀將所有人一劈兩半,劈得利利索索。結果,世上只有男和女,為了尋找本應有的另一半,人們開始左顧右盼,惶惶不可終日。」
    「神為什麼做那樣的事情呢?」
    「把人一劈兩半?這——,為什麼我也不知道。神幹的事情基本上都讓人捉磨不透。動不動就發脾氣,又有時過於——怎麼說呢——理想主義的傾向。若容我想像,大概類似某種懲罰吧,就像《聖經》上的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
    「原罪。」我說。
    「對,原罪。」大島把長鉛筆夾在中指和食指之間,保持平衡似的緩緩晃動,「總之我要說的是,人一個人生存是很不得了的事。」
    我折回閱覽室,繼續看《小丑阿布·阿爾·哈桑的故事》,但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書上。男男和男女和女女?
    時針指在兩點,我放下正在看的書,從沙發上起身,參加建築物參觀團。擔任嚮導的叫佐伯的人是一位四十五六光景的瘦削的女性。作為那個年代的人,個頭或許算高的了。她身穿藍色半袖連衣裙,外面披一件薄些的奶油色對襟毛衣,姿勢非常得體。長髮在後面輕輕束起,相貌顯得典雅和睿智。眼睛漂亮,唇角無時不漾出影子般的淡淡笑意。倒是表達不好,反正感覺上是一種圓滿完結的微笑。它使我想起一小片日光,想起某種只能在有縱深感的場所生成的形狀特別的一小片日光。我居住過的野方家院子裡有那樣的場所,有那樣的日光。我從小就喜歡那塊日光駐腳的位置。
    她給我的印象十分強烈而又帶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我想,此人若是自己的母親該有多好。每次見到美麗的(或感覺好的)中年女性我都不由這樣想:此人若是自己的母親該有多好。無須說,佐伯實際是我母親的可能性差不多是零。儘管如此,從理論上說,一點點可能性還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不知道母親的長相,名字都不知道。也就是說,她沒有理由不得是我的母親。
    參加參觀團的,除了我只有從大阪來的一對中年夫婦。太太體態豐滿,戴著高度近視眼鏡。丈夫則偏瘦,髮型就像用鋼毛刷把硬硬的頭髮死活按倒躺下。眼睛細細額頭寬寬,儼然時刻凝望水平線的南方海島雕塑。交談主要由太太開口,丈夫隨聲附和。此外丈夫或點頭或表示讚賞或不時嘟囔一句無法聽清的不連貫的話語。兩人的裝束與其說是來圖書館,不如說像去登山。雙雙身穿到處是口袋的防水馬甲,腳登堅不可摧的繫帶皮鞋,頭戴登山帽。那或許是這對夫婦每次外出旅遊時的裝束。不像是壞人。沒覺得此兩人若是自己的父母該有多好,不過得知參加參觀團的並非僅我一人,多少有些釋然。
    一開始佐伯介紹了甲村紀念圖書館誕生的原委,內容和大島告訴我的大體一致。建館宗旨是將數代當家人收集的圖書、文獻、書畫向一般人公開,以期對地域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以甲村家私有財產設立了財團,財團負責圖書館的經營。根據需要有時也舉辦講演會、室內音樂會等活動。建築物在明治初期原本作為甲村家的書庫兼客房使用,大正時期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建成二層樓,裡邊為投宿文人準備的居室也更漂亮了。大正至昭和初期諸多著名人物來甲村家訪問,留下了各自的足跡。為表示他們對允許寄宿的感激之情,歌人留下短歌,俳人留下俳句,作家留下書法,畫家留下畫。
    「二樓展覽室裡有許多精選的寶貴文化遺產,請諸位參觀。」佐伯說道,「就是這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不是通過地方政府的努力,而主要通過甲村家這樣帶有業餘愛好者性質的無官無位的富人之手培育了豐富的地方文化。就是說,他們發揮了文化活動贊助商的作用。香川縣所以走出許許多多優秀的歌人、俳人,甲村家自明治以來連續幾代在當地為高素質藝術群體的形成和維持傾注心血這一事實也是其背景之一。關於這一令人深感興趣的文化團體的形成緣起和發展,迄今為止已有眾多研究專著、隨想錄、回憶錄出版或發表,那些文獻完好保存在閱覽室之中。如有興趣,敬請翻閱。
    「甲村當家人代代都對文藝深有造詣,獨具慧眼,或許是血統所使然。他們區分真偽,僅對真正優秀的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僅對高遠的志向加以精心培育。只是——諸位也知道——世間並不存在絕對準確無誤的鑒賞眼光。令人惋惜的是,未受到他們的賞識因而未得到應有待遇的優秀作家也並非沒有。例如同俳人種田山頭火有關的作品,遺憾的是幾乎廢棄一空。據來客簽名薄,山頭火數次在此投宿,每次都有俳句和書法留下,但當家人視為『無非滿口大話的討飯和尚』而未用心對待,作品多被拋棄。」
    「哎呀,可惜啊可惜,」從大阪來的太太不勝惋惜地說,「山頭火若是現在,可就值大錢了。」
    「您說的不錯。但當時的山頭火沒沒無聞,也許是沒有辦法的事。不少事情不到日後是無從知曉的。」佐伯微笑著說。
    「正是,正是。」那位丈夫附和道。
    接著,佐伯領我們轉了一樓:書庫、閱覽室、珍貴文獻貯藏室。
    「建造這間書庫時,當時的當家人大膽捨棄那種纖巧的富有文人情趣的京都茶室樣式,而採用了民居式、農舍式風格。不過——諸位一看即可明白——同房子框架的粗獷豪放形成對照的是,傢俱用品、書畫裱裝則相當考究,不惜工本。比如這天花板同拉門上框之間,雕刻的流暢華麗就是無與倫比的,據說建造期間悉數彙集了四國地區的能工巧匠。」
    之後,一起沿樓梯上到二樓。樓梯部分形成空闊的天井。黑檀木扶手磨得光艷艷的,似乎輕輕一碰即可留下指印。轉角平台的正面窗扇鑲著五彩玻璃,圖案是小鹿伸長脖子吃葡萄。二樓有兩個客廳和一個大廳。大廳裡過去想必鋪滿榻榻米,也能開宴會和聚會來著。現在已鋪上地板,牆壁掛著很多書畫掛軸和日本畫。中間有個大大的玻璃展櫃,裡面擺著紀念品和有來歷的物件。客廳一個西式一個日本式。西式客廳有寬大的寫字檯和轉椅,現在也好像有人用來寫東西。寫字檯背後的窗口可以看見一排松樹,樹間隱約現出海面水平線。
    大阪來的夫婦一邊念說明書,一邊逐個看大廳裡的物品。妻子大聲說罷對什麼的感想,丈夫便予以鼓勵似地連聲附和,兩人之間似乎根本不存在意見分歧。我對展品沒多大興趣,便轉著圈看建築物結構的細部,正審視西式客廳時,佐伯走了過來。
    「如果有興趣,坐坐那椅子也可以的。」佐伯說,「志賀直哉和谷崎潤一郎都曾坐過。當然,椅子倒不和當時的完全相同。」
    我試著坐在轉椅上,雙手靜靜放在桌面。
    「如何,覺得能寫出什麼吧?」
    我有點臉紅,搖搖頭。佐伯笑了笑,折回隔壁夫婦那邊。我坐在椅上注視了一會兒她的背影,注視她腰肢的扭動和腳步。所有動作都顯得無比自然和優雅。說我固然說不好,總之其中好像有一種特別的東西。看上去她在通過背影向我訴說什麼,訴說不能訴諸語言的什麼,訴說無法當面傳達的什麼。然而我不明白那是什麼。我不明白的事很多很多。
    我在轉椅上坐著不動,四下打量房間。牆上掛一幅繪有此地海岸風景的油畫,式樣雖老,但顏色新鮮。寫字檯上擺一個大煙灰缸,一個綠罩檯燈。按下開關,好端端放出了光明。正面牆壁掛一老式黑鐘。樣子蠻滑稽,但時針指的時間準確。木地板很多地方都磨禿了,走上去低聲吱呀作響。
    參觀完了,大阪來的夫婦向佐伯道謝回去,說夫婦同時參加了關西一個短歌協會。太太倒也罷了,可這位丈夫能吟出什麼短歌呢?光是當應聲蟲和點頭總不至於寫出短歌。那裡邊需要有自發性的東西才是。或者說惟獨吟詠短歌時此人從某處搬來現成的什麼不成?
    我返回閱覽室接著看書。下午閱覽室來了幾個人。幾乎所有人都戴著看書用的老花鏡。戴上老花鏡,人們的臉形都好像差不多。時間過得非常緩慢。人們只在這裡安安靜靜專心讀書,沒有人說話。也有人趴在桌面上做筆記,而大部分人則默默看書,也不改換姿勢,在各自的座位上看得全神貫注,和我一樣。
    五點我合上書,放回書架,走出圖書館。
    「早上幾點開門?」我問。
    「十一點。休星期一。」他說,「明天還來?」
    「如果不添麻煩的話。」
    大島瞇細眼睛看著我:「哪裡談得上麻煩,圖書館本來就是想看書的人來的地方。一定再來。對了,你總是拿那樣的東西走?像很重似的。裡面到底裝的什麼?南非金幣?」
    我一陣臉紅。
    「算了算了,說著玩的。又不是真想知道。」大島用鉛筆頭上的橡皮頂住右側太陽穴,「哪,明天見。」
    「再見。」我說。
    他沒有揚手,舉起鉛筆作答。
    我乘上來時那列電車回到高松站,在車站附近一家看樣子便宜的飯館裡點了炸雞塊套餐和蔬菜色拉,飯多要了一碗。吃罷喝溫吞吞的牛奶,又在小超市買了兩個飯團以便半夜餓時充飢,之後朝要住的賓館走去。走得既不太快,又不過慢。走法跟極普通的人一樣,以免引起別人不必要的注意。
    賓館規模固然不大,但屬於典型的二流商務賓館。我在前台住宿登記簿寫上假住所假姓名假年齡,預付了一天的房費。我有點緊張,但他們根本沒向我投以疑神疑鬼的目光,也沒有大吼大叫——「喂喂,別亂彈琴,我們心裡一清二楚,你不是離家出走的十五歲少年嗎?」一切都是事務性的,風平浪靜。
    我踩著發出「卡嗒卡嗒」不吉利聲響的樓梯爬到六樓。房間細細長長,冷漠的床,硬硬的枕,小小的桌,不大的電視,曬褪色的窗簾。洗澡間還沒有壁櫥大。無沐浴露無洗髮液。從窗口看見的只是鄰樓的壁。但是有屋頂、水龍頭有溫水流出,光憑這點就必須謝天謝地。我把背囊放在地板,在椅子上坐下,讓身體適應這個房間。
    我自由了。我閉起眼睛,就自己自由了這點思索一陣子。但是,我還不能完全理解自由這東西是怎麼回事。現在明白的只是自己成了孤身一人。孤身一人住在陌生的地方,如丟了指南針丟了地圖的孤獨的探險家。莫非這就是自由的含義?連這點我都稀里糊塗。於是我不再思索。
    在浴缸裡泡了很久,在洗漱台細細刷牙,躺上床後又看了一會兒書。書看累了,打開電視看新聞。同今天一天我身上發生的事相比,哪條新聞都毫無生氣無聊至極。隨即關掉電視,縮進被窩。時針已劃過十點,但一時很難入睡。新地方的新一天。這天也是我十五歲生日。一天的大半在那座不可思議而又無疑充滿吸引力的圖書館度過。遇見幾個新人。櫻花。大島和佐伯。慶幸的是都不是那類給我威脅的人。兆頭或許不錯。
    接下去,我想到野方的家和此刻應該在那裡的父親。對於我的突然失蹤他有怎樣的感覺呢?看不見我他會一陣釋然還是為之困惑呢?或者幾乎無動於衷亦未可知。甚至有可能覺察不出我的不在。
    突然一陣心血來潮,我從背囊裡拿出父親的手機,接上電源,試著按了按東京家裡的號碼。立刻響起呼叫音。相距七百公里之遙,呼叫聲卻像打給隔壁房間一般清晰。意料不到的新鮮感令我吃驚。又按了一次,關掉。心臟跳動加快,久久不能平復。電話活著,父親還沒有取消電話號碼合同,說不定尚未發覺手機從書桌抽屜中消失。我把手機放回背囊格袋,熄掉枕邊燈,合上眼睛。夢也沒做。這麼說來,已有很久很久沒做夢了。

《海邊的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