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頓工作在「解剖寶」。他腦子裡好像一團亂麻似的,比蒙鎮的一幕很難從腦海中
褪去。太驚心動魄了!他的精神難以集中,一連犯了幾個錯誤。
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找出傳播死亡的媒介。他準備了幾籠活生生的老鼠,每個籠
都有獨立聯接輸氣管,一串地聯接起來。他把盛載剛才試驗中死去的「黑挪威」鼠屍體
的密縫箱接到其中一個之上,一撤制,兩籠間的空氣接通,幾乎是立即地,老鼠倒地身
亡!
看來是空氣傳播的跡象。
他又接上另一完老鼠,但這次兩籠之間加了一塊濾膜,膜孔直徑大約是零點一微米,
即~個過濾性麻疹病毒的大小。放好後,他打開通氣開關,老鼠活蹦蹦的。
他靜待了好一會,還是沒事。唔——傳搔死亡因素的媒介無論是什麼,體積要比病
毒大。
他再換上另一些過濾膜,膜孔一個比一個大,直至老鼠死去為止。好了,「死亡因
素」能通過膜孔了。他檢視一下,模孔是兩微米——相當於一個細胞的大小。
這個簡單的實驗顯示,死亡並不是由於某種蛋白質或化學分子的作用。在比蒙鎮,
他和史東曾經考慮過生物死後放出穢氣造成傳播的可能性。現在很明顯,死亡並非由干
什麼氣體,而是由一種細胞大小(比分子大得多)的物體所造成的。
第二步是測定已死動物是否還帶有危害性——
他取出一隻死老鼠,放進一隻密封的籠裡。接著把籠內的氣體抽光。由於壓力減低,
老鼠屍體爆裂開來,令人不忍卒睹。當籠內變成真空之後,他泵進新鮮的經過過濾的空
氣,再接到另一籠活老鼠之上。
沒有什麼事情發生——
很有趣,波頓心裡想。
為著肯定死老鼠體內的物體已經完全暴露,他用機械手把死老鼠再進一步割碎。
活老鼠在籠內還是蹦跳得跟以前一樣歡快。
結論很清楚:死動物是沒危害性的。回想一下,這就是比蒙鎮的禿鷲吃死屍而沒有
受害的原因了。死屍不傳播疾病:傳播疾病的因素是某些飄浮在空氣中的菌株。它侵入
動物體內,把動物殺死,但又不能在死去的母體內繼續生存下去!
不過,致命物體怎樣侵入動物體內呢?
因為傳播媒介是空氣,波頓一下子便想到兩個途徑;菌株或是穿透皮膚,或是通過
呼吸通道進入肺部——又或者兩樣都有。怎樣測定呢?
他無疑可以為一隻動物穿上保護裝,只留下口鼻,看它是否死去。但那樣花的時間
太長了。波頓坐下思索了好一會。噢,試試這樣吧——
他知道致死的原因是血液凝結,很可能凝結是跟毒株進入體內同時發生的。如果是
鑽進皮膚,血液會先在皮膚底下凝結;如果是進入肺部,凝結會從胸部周圍向外擴散。
他決定用放射性血蛋白和同位素追蹤法來進行測驗,於是選了一隻恆猴,將放射性
鎂同位素注入血管內,然後把它繫在掃瞄器之下。實驗開始!他將混有太空生物的空氣
送到恆猴所在。下列是掃瞄器繪的一系列圖像。
全部過程三秒鐘!
凝結從肺部開始,再散佈到全身。波頓冷靜地望著這驚人的數據。其實,他起初不
相信一個人全身的五夸脫血液能在這樣短時間內凝結;他也想過是不是腦部先形成血塊
奪去生命?但從掃瞄器得出的結果,使他完全否定了。
這是他的一個嚴重錯誤!
如果能夠避免血液凝結,生物是否能生存下去?
波頓取出幾隻老鼠,給它們注射不同份量的血液抗凝素,然後接通致命氣體。第一
只五秒鐘內死去,最後一隻也只捱了三分鐘。
波頓有點洩氣。抗凝素可以延遲死亡,但不能制止死亡,看來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他把死老鼠放在一邊,開始解剖最初死去的挪威鼠和恆猴。
這裡,波頓再犯下一個嚴重錯誤。他沒有解剖注射了抗凝素的老鼠!
解剖無疑是做得精細的。波頓把老鼠和恆猴的內臟取出,切了樣片放在電子顯微鏡
下檢視。從表面看,動物都死於血凝固;大動脈、心、肝、脾、肺、腎都變硬了。不過,
纖維組織卻沒有受到破壞。
這些切片,染色等煩瑣工作使波頓忙了十個小時。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坐下來整理
出他的實驗結果:
1.「死亡因素」大約兩微米大,並非是氣體或分子,也
不是蛋白質和病毒。它的大小跟細胞相似,本身可能便
是某種細胞。
2.「死亡因素」不具備傳播疾病的能力。
3.動物把「死亡因素」吸入肺部,再進入到血管,引起
血液凝固。
4.血液凝固是致死的原因,數秒鐘之內便能破壞全身血
液的循環。
5.抗凝素不可以制止死亡。
6.屍體內發現不到其它生理上的變化。
波頓望著手中的清單搖搖頭。抗凝素沒有效用!嗯——但事實上一定有某些東西能
制止血液凝固的!他知道一定有!
因為有兩個人畢竟活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