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進化問題

  在拖車裡,索恩從微波爐中取出一盤盤復水食物,遞到坐在小餐桌周圍的人面前。大家打開包裝紙。吃了起來。
  馬爾科姆把叉子截進食物:「這是什麼玩意兒?」
  「芳草烤雞脯。」索恩道。
  馬爾科姆咬了一口,搖搖頭。「技術真奇妙啊!」他說,「他們真有辦法,竟把這弄得像硬紙板。」
  他看著坐在對面的兩個孩子。他們正吃得津津有味。
  凱利抬眼看著他,用叉子指了指在餐桌旁書架裡的書:「有件事我不明白。」
  「只有一件事嗎?」馬爾科姆說。
  「關於進化這一大套,」她說,「達爾文很早以前就寫了那本書,對嗎?」
  「達爾文於一八五九年出版了《物種起源》。」馬爾科姆說。
  「到了今天,人人都相信他所說的,是不是?」
  「我想公正的說法是,世界上每一位科學家都同意進化是地球生命的一種特徵。」馬爾科姆說道,「而且我們人的祖先也是動物。是的。」
  「好吧,」凱利說,「那麼,現在還有什麼大題目可做呢?」
  馬爾科姆笑著回答說:「這個大題目是,人人都同意進化在發生,卻沒有人理解它是如何進行的。這套理論中還有許多大問題沒有解決。這一點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科學家的承認。」
  馬爾科姆推開餐盤。「這一套理論。」他說,「得追溯到一兩百年以前。最早是喬治·居維葉男爵——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解剖學家,生活在世界學術的中心——巴黎。在一八○○年前後,人們開始挖掘出古老的骨頭,居維葉意識到它們屬於一些已絕跡於地球的動物,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因為一八○○年的時候,人人都認為曾被創造出來的所有動物物種當時依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種想法似乎頗為合情合理,因為地球被認為只有幾千歲的年齡,而且因為上帝,作為所有動物的造物主,是絕不會聽任他的任何造物滅絕的。因此人們一致認為物種滅絕是不可能的,居維葉對著那些挖出的骨頭苦苦思索,最終得出結論:無論是有上帝還是沒有上帝,許多動物已經滅絕,而起因,他想,是世界範圍的大災變,比如說諾亞的洪水。」
  「好吧……」
  「於是居維葉勉強地開始相信滅絕,」馬爾科姆說,「但他從來沒有接受進化的觀點。在居維葉的思想上,進化不曾發生,有些動物滅亡了,有些動物活下來,但沒有動物發生進化。在他看來,動物是一成不變的,在他之後出了達爾文。達爾文聲稱動物的確在進化,而那些出土骨頭實際上是活著動物的絕跡的祖先。達爾文思想的隱含之義使許多多人感到不安。他們不願設想上帝的造物在變化,也不願設想他們的家譜中有猴子。人們感覺難堪和受到冒犯。爭論極其激烈。但是達爾文收集了敦量驚人的基於事實的資料——他的論辯理由壓倒了對方。於是他的進化觀點逐漸為科學家,並最終為世人所接受。然而問題並沒有解決:進化是如何發生的?對此,達爾文沒有作出滿意的回答。」
  「自然選擇唄。」阿比說。
  「是啊,那就是達爾文的解釋。環境施加的壓力青睞了某些動物,以致其後代更頻繁地生育繁殖,進化就是這樣發生的。然而正如許多人所認識到的那樣,自然選擇並不是一種真正的解釋。它僅僅是一個定義:如果一種動物興旺了,它就肯定被選擇了。可是這種動物身上的什麼東西受到了青睞呢?自然選擇又是如何實際運作的呢?達爾文茫然不知。而且在其後五十年間也設有任何其他人知道。」
  「就是基因嘛。」凱利說。
  「是啊,」馬爾科姆說,「很好。我們來到了二十世紀。孟德爾的植物學研究成果得到重新發現。費希爾和賴特進行了種群研究。很快我們便知道是基因控制著遺傳——不管基因是什麼。記住,在本世紀前半葉,在整個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人對基因為何物有絲毫的概念,在一九五三年出了沃森和克裡克之後,我們才知道基因是雙螺旋排列的核甘酸。真偉大。我們還知道了突變。於是到了二十世紀末,我們就有了一套自然選擇理論。根據這個理論,突變自發地產生於基因中,而環境則青睞那些有益的突變,進化就發生於這一選擇進程。這樣解釋簡單而直截了當。上帝沒有起作用,並未涉及什麼更高的組織原理。最後,進化只是一連串要麼生存、要麼滅亡的突變的結果,對不對?」
  「對。」阿比說。
  「可是這種觀點有些問題,」馬爾科姆說,「首先,有個時間問題。單個細菌——最早的生命形式——具有兩千個酶。科學家已經估算出將取自原生漿液的酶任意組合需要花多長時間。估算結果為四百億到一千億年,可地球的年齡才只有四十億年。所以說,單憑機緣似乎實在太慢。尤其是,我們已經知道細菌是在地球形成四億年之後才出現的。生命卻出現得極快——這就是為什麼某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必然起源於外星球。不過我認為這只是在迴避問題。」
  「好吧……」
  「其次,還有協調的問題。假如你相信現今流行的理論,那麼生命奇妙無比的全部複雜多樣就只成了偶然事件的積累——串在一起的一系列基因意外事變。然而當我們仔細觀察動物時,我們發現似乎有許多要素肯定是同時進化的。以蝙蝠為例,它們具有回聲定位功能,靠聲音導航。為此,必須進化許多東西。蝙蝠需要一種專門的器官進行發聲,需要專門的耳朵去聽回聲,需要專門的大腦破譯聲音,還需要專門的身體去俯衝、猛撲和捕捉昆蟲。假如這一切不同時進化,便毫無益處,而想像這一切的發生純屬偶然,就好比是想像一場颶風襲擊了廢品堆,便將零散的部件組裝成了一架能飛的被音747飛機。這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不錯,」索恩說,「我同意。」
  「下一個問題。進化並不總是像一股盲目力量那樣行事。某些環境生態龕沒有被填充。某些植物沒有被吃掉,而某些動物沒有進化多少。鯊魚在一億六千萬年間沒有變化,負鼠自從六千五百萬年以前恐龍滅絕以來一直沒有變化。這些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可它們自己卻幾乎保持原樣,不是完全原樣,而是幾乎原樣。換句話說,似乎它們未對其環境作出響應。」
  「也許它們仍然很適應。」阿比說。
  「也許吧。要麼也許還另有什麼我們所不理解的事情在發生。」
  「比如說什麼呢?」
  「比如說影響結局的其他規則。」
  索恩說:「你是在說進化是定向的嗎?」
  「不,」馬爾科姆說,「那是特創論,是錯誤的。完全是一派謬論。我所說的是,自然選擇作用於基因可能並非事情的全貌。這太簡單了,還有其他力量在發揮作用。血紅蛋白分子是一種蛋白質,彷彿三明治一般地折疊包夾著一個粘合氧的中心鐵原子。血紅蛋白在攝入和吐出氧時會膨脹和收縮,就像一個微型分子肺似的。現在,我們已知道了構成血紅蛋白的氨基酸順序,可是卻不知如何將它折疊。所幸的是,我們不需要瞭解這一點,因為如果你製造出這種分子,它自動地便折疊起來了。它進行自我組織。結果一次又一次地表明,生物似乎具備自我組織的特性。蛋白質折疊起來,酶相互作甩,細胞自己排列形成器官,器官則自己排列構成和諧的個體。個體自己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種群。而種群又自己組合成為一個和諧的生物圈,從複雜性理論出發,我們開始明白了一點自我組織大概是如何發生的,而它又意味著什麼。它暗示出我們看待進化的視角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阿比說,「歸根結底,進化肯定還是環境作用於基因的結果。」
  「我認為這還不夠,阿比。」馬爾科姆說,「我認為還牽涉到更多的東西,我想非得多一些不可,即使是要解釋我們自己這個物種是如何產生的。」
  「大約在三百萬年以前,」馬爾科姆說,「一些原先居住在樹上的非洲類人猿來到了地面上。這些類人猿並無任何特別之處。它們的大腦很小,並不特別聰明。他們沒有利爪或利齒作為武器。它們不是特別強壯,跑得也不是特別快。他們肯定不是豹子的對手。但由於身材矮小,他們開始用後肢直立,以便越過高高的野草向外看。事情就是這樣開始的。不過是些普通的類人猿,從草叢中探頭觀望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人猿直立的時間越來越多,便可騰出手來做一些事情。如同所有的類人猿一樣,他們是工具使用者。舉例說,黑猩猩使用細樹枝來捕食白蟻。諸如此類。隨著日久年深,我們的類人猿祖先們發展出一些更為複雜的工具。這種刺激使他們的大腦增加了體積和複雜性。於是產生了一種螺旋運動:更複雜的工具激發出更複雜的大腦,而反過來又激發出更複雜的工具。從進化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大腦簡直是在爆炸。在大約一百萬年間,我們的大腦體積增大了一倍以上。這就給我們帶來了問題。」
  「比如說呢?」
  「比如說出生吧,大腦袋無法通過分娩通道,這意味著分娩時母嬰雙亡。這可不行。那麼進化作出了什麼反應呢?讓人類嬰兒在發育的很早階段出生,這時他們的腦袋仍然很小,可以通過骨盆。這就是有袋動物的解決辦法——大多數發育過程發生在母體之外。一個人類嬰兒的大腦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裡增大一倍。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出生問題,但又造成了其他問題,這意味著人類要兒出生後很久都不能自立,許多哺乳動物的幼仔出生後幾分鐘就能行走。其他的則在幾天或幾周內開始行走。可是人類倍兒整整一年都不能行走。他們不能自己進食的時間還要更長。因此大腦袋的一個代價便是:我們的祖先不得不演化出新型、穩定的社會組織,以便可能實現持續多年的長時期育兒。這些大腦袋的、全然依賴他人的孩子們改變了社會,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結果。」
  「還不是?」
  「不是,出生於未成熟的狀態意味著人類嬰兒具有尚未成形的大腦,他們來到世上時並不具備許多與生俱來的本能行為。一個新生兒會本能地吮吸和抓握,但大致也就如此了。複雜的人類行為決非出自本能。於是人類社會不得不發展教育來訓練孩子們的大腦。教他們如何行動。每一個人類社會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教給孩子們正確的行為方式。只要觀察一下某處雨林中的一個較簡單的社會,就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都出生在一個負責幫助撫育孩子的成人網絡之中。不僅有父母親,還有祖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及部落的其他長輩。他們有的教孩子如何狩獵、採集食物或編織衣物,有的則教給孩子關於性或戰爭的知識,但是各人的職責界定得很清楚。假如某個孩子得不到,比如說吧,母親的兄弟的某個姐妹的特別指教,人們就會集合起來指定一個替代者。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撫育孩子是社會存在的首要原因。這便是所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一切工具、語言和社會結構進化所達到的頂峰。於是,終於在幾百萬年之後,我們的小傢伙們在使用電腦了。」
  「那麼,假如這樣一幅圖畫說得通的話,自然選擇的作用又何在呢?是作用於人體,增大人腦嗎?是作用於發育順序,讓孩子早早出世嗎?是作用於社會行為,引起合作和育兒嗎?還是同時作用於一切——人體、發育和社會行為?」
  「是同時作用於一切。」阿比說。
  「我是這麼認為的,」馬爾科姆說,「但是可能還有些部分是自發產生的,是自我組織的結果。例如,所有物種的嬰兒都有一種外貌特徵:大眼睛,大腦袋,小面孔。不協謂的動作。嬰孩、小狗和雛鳥都是如此,似乎這樣可以促使所有物種的長輩們溫柔體貼地對待他們。從某種意義上說,你不妨說是嬰兒的外貌自我組織了成年者的行為。而且在我們的情況下,還是件好事情。」
  索恩說:「這與恐龍滅絕又有何關係呢?」
  「自我組織原理可以起好作用,也可以起壞作用,正如自我組織可以協調變化一樣,它也可以引導一個種群走向衰落,致使其失去優勢。在這座島上。我希望能在活生生的恐龍的行為中看見自我組織的適應性變化——它將告訴我們恐龍為什麼會滅絕。事實上,我相信我們已經知道恐龍為什麼滅絕了。」
  無線電卡嚓一響。「哇!」萊文在內部通話器中說道,「我一個人搞得非常好啊,不過也許你最好來看一看這裡正在發生的事。棘突龍正在幹一件有趣的事哩,伊恩。」
  「什麼事?」
  「你過來看吧。」
  「孩子們,」馬爾科姆說,「你們留在這兒觀察監視器。」他揪下無線電按鈕,「理查德嗎?我們過來啦。」

《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