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與所謂的戰爭規律相違背的最明顯的也最有利的戰鬥行動,那就是分散成小股的部隊攻擊龜縮成一團的敵人。這種戰鬥行動常常具有人民戰爭的性質。這種行動不是兩軍對壘作戰,而是一方把軍隊分散開來,小股軍隊單獨行動,襲擊敵人,遇到敵方大部隊攻擊時,立刻就跑,一有機會,又進行襲擊。西班牙的義勇軍是這樣的;高加索的山民是這樣幹的;一八一二年的俄國人也是這樣幹的。
人們把這種戰鬥行動叫作游擊戰,這個名稱本身就說明了它的意義。這類戰鬥行動不但不符合任何法則,而且與公認為絕對正確的著名的戰術規則恰恰相反。法則規定,進攻者應當集中兵力,以便在交戰時比對方更強大。
游擊戰爭(歷史證明游擊戰爭常常是勝利的)恰好完全違背這個法則。
這一矛盾是由於軍事科學認為,軍隊的力量和軍隊的數量是相一致的。軍事科學家說,軍隊越多,力量就越大。Lesgrosebataillonsonttoujoursraison.1——
1法語:權利永遠是在軍隊多的一方。
軍事學這種說法與力學在闡述運動的物體一樣,力學研究僅僅以物體的質量為依據,研究表明,兩種運動的物體力量是否相等,取決於彼此的質量是否相等。
力(運動量)是質量和速度的乘積。
在軍事上,軍隊的力量是它的質量和一種未知數X的乘積。
歷史上有數不清的軍隊的數量與力量不符合的例子——小部隊打敗大部隊,於是軍事學上便含糊其辭地承認,有一種未知的因子存在,軍事學家力圖在幾何陣形、在軍隊的裝備、最常見的——在統帥的天才上尋找這一未知的因子。但是,所有這一切努力,都不能得出與歷史事實相吻合的結果。
其實,只要摒棄對最高當局在戰時所發佈的命令所持的不正確的看法(為了討好英雄的),就可以找到這個未知的X了。
這個X就是軍隊的士氣,就是組成這支軍隊的人所具有的昂揚鬥志和敢於赴湯蹈火的決心,這種鬥志和決心與統帥是否是天才,是排成三排還是排成兩排,是用棍子還是用每分鐘可以速射三十發的槍炮,完全無關。具有旺盛的鬥志和抱有必勝的信念的戰鬥者,總是具有最有利的戰鬥條件。
軍隊的士氣這個因子乘軍隊的數量,就得出力的積數。闡明這個未知因子——士氣的價值,是科學的任務。
只有我們不再用諸如統帥的命令、軍事裝備等等作為顯示力量的條件,當作因子的價值,任意用它來代替未知的X的價值,而是毫無保留地承認,這個未知的X不是別的,而是為戰鬥敢於赴湯蹈火所表現出來的決心,這一任務便可得以解決。只有用方程式來表明已知的歷史事實,比較這個未知數的相對價值,才有可能確定這個未知數的本身。
十個人,十個營或者十個師同十五個人,十五個營或者十五個師作戰,十個把十五個打敗了,也就是把對方全部消滅了,或全部俘虜了,而自己只損失了四個;一方損失四個,一方損失十五個。因此4=15,即4X=16Y。於是X︰Y=15︰4,這個方程並未告訴我們那個未知數的價值,然而他卻告訴了我們兩個未知數的比例。
可以援引各種不同的歷史單位(戰鬥、戰役、戰爭的各個階段)的方程式中所獲得的一系列數據,在這些數據中一定存在有一些規律,或許有可能揭示這些規律。
進攻時要集中優勢兵力,退卻時要分散行動,這一戰術規則無形中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即軍隊的力量在於它的士氣。率領大軍發起進攻比堅守陣地打退敵方進攻需要有更嚴明的紀律,而這樣的紀律只有在集團行動中才能得以實現。無視軍隊士氣的戰術規則,不斷地被證實是不正確的,特別是在所有的人民戰爭中軍隊士氣的高低,這一事實與那種規則相矛盾的現象,尤為突出。
一八一二年法國人撤退時,在策略上本應分散防禦,然而法軍卻縮成一團,因為法軍士氣已經低落到只有縮成一堆才不致於立刻垮掉。而俄國人則完全相反,在戰略上本應集結軍隊大舉進攻,而實際上卻分散成小部隊,因為軍隊士氣已經高漲到士兵們不待命令下達就主動出擊,沒有任何強迫,士兵不怕疲勞,不怕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