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壇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與紫禁城差不多同時完工(1420年)。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他所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到天壇大祭天地。
這座祭壇自建造至今,經歷了近六百年的風雨,如今它還靜臥在北京的南城。這個佔地面積比紫禁城大近四倍的龐大廟宇群,以它獨有的魅力吸引著四方之人。這座祭壇不僅風景絕佳,而且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和諧的追求。
雪後遠眺天壇
天壇中的神
天壇的祭祀活動一般每年兩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冬季。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皇帝帶著群臣來這裡祭祀,祈禱天賜給好年成。圜丘則是冬季大祭的地方,時間在冬至日,此時的祭祀帶有感謝天帝賜予人間恩德的意思。有時遇到旱災、水災,皇帝也會帶著文武百官來此祭祀,祈禱平安。
天壇是帝王祭天的地方,一般百姓是不能在此祭祀的。但是,天壇表達的對天的敬畏與感恩的思想,卻不僅僅屬於帝王,它凝結的是中國人對天崇拜的觀念。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有對天的崇拜。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天,或者說是天神、天帝,是控制著大地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力量。人的禍福,自然的收成等,都受到這種神秘力量控制。天只崇尚善行,如果大地上出現了自然災害,往往被看成是天對人間做錯事的一種警示,提醒人要修正。古代中國人遇到禍害的時候,往往說:「這是老天的懲罰。」清朝光緒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天壇大火,祈年殿被完全燒掉,光緒皇帝大驚失色,宮中的大臣面如死灰,普遍認為這昭示著某種天象,是不祥之兆。但對古代中國人來說,天並不常常是懲罰,它更多地表現為寬容和愛憐,人類在它溫暖的懷抱中安詳地生存。所以古代中國人對天又有一種感恩的心理。
中國人所祭祀的天,與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種人格神,被祭祀的天雖然保留著神性,但同時更是大自然的象徵。中國人從來沒有將天偶像化。與其說中國人將天看作一個神靈,倒不如說中國人更偏重於將天看作一種化生萬物的自然力量。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對天敬畏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但天神崇拜的宗教性的一面日漸淡化,哲學家、思想家更願意將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創造的源泉。
圜丘壇 天心石
藍天白雲中的天壇
有一首古老的北方民歌《敕勒歌》這樣寫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廣袤的天際下,有無邊的綠色世界,綠色的世界裡,輕風徐徐,牛羊成群,人們安寧地生活。它反映了中國人的一個夢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休養生息、和諧成長。
中國人說蒼天,意思是藍色的天,這個藍色的天幕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也激盪起人們崇敬的心情。藍色,意味著靜穆、幽深、神秘,雖然不可把握,卻有無限的美;天雖然在遙遠的蒼穹,但卻是這世界一切創造的動力。天給人與萬物以生命,滋育著大地,耕雲播雨,大地上的一切,都沐浴在天的聖潔的光輝中。天就是創造生命的源泉。
天壇 祈年殿
天壇不同於紫禁城以黃色為主調的設計,而以藍色為主色,正反映了這樣的思想。祈年殿、皇穹宇屋頂的琉璃瓦都是藍色的,就是四周的牆壁上,也以藍色的琉璃為主調。進入天壇,就進入了一個藍色的世界。
藍天,是天壇的背景,天壇的一切設計,都是依托這樣的天幕而創造的。沒有藍天,便沒有天壇,藍色的天幕中顯露出的藍色宮殿,就是天壇設計者追求的天人和諧的境界,這是中國人心中的最大夢想。
只有在藍天白雲之中,才能充分展現天壇的魅力。在藍天白雲之下顯現的祈年殿的英姿,是一種極至的美。
紫禁城以南門為正門,天壇則以西門為正門,這是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認為,佛祖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天門乃是西門。從西門進入天壇,映入眼簾的是鋪天蓋地的柏樹林。巨大的天壇其實都是在這古柏掩映之中,在天壇的任何一個處所,都可以感到這綠色。如你站在高高的丹陛橋上,滿眼是蒼翠濃郁的柏樹林。今天看到天壇中的古柏,有很多樹齡在五百年以上。天壇在突出藍色的同時,還突出綠色。綠色世界烘托著天壇的主殿,烘托著天。按照中國文化中的象徵系統,綠色代表庶民,藍色代表天,綠樹烘托藍天,表示大地上的芸芸眾生懷著敬慕的心情,環拱在天的左右。
圜丘壇全景
敬畏自然
天壇通過巧妙的設計,突出這一建築群的神性,寄寓著敬畏自然的思想。
天壇是一個靠近天的地方。細心的觀賞者,一定會注意到天壇的收縮性結構。這種結構,使人仰望上天,並感覺到自己在通向上天。
圜丘壇的壇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無論你從哪個門拾級而上,你都會感到這是一個不斷被收縮的圓形世界。三層漢白玉台基的最下一層,按照中國人的計量方法為21丈,中間一層為15丈,而最上一層為9丈,到了圜丘壇的平面,經過一層一層扇形分佈的艾青石石板,收縮到中間的一個圓石,那就是所謂的天心石,古代中國人認為那裡是天的心臟。祭天的時候,天的神牌,就放在天心石上。接近圜丘,就是一步一步走近天心石的過程,它表達了步步近天的意思。圜丘壇的上面沒有屋頂,而是一片虛空的蒼穹,這就是天。
丹陛橋是天壇中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通道。走到這座橋的末端,過了祈年門,一座大殿完整地顯現在你眼前,這就是祈年殿。站在祈年殿前的院落中,注視著這座神奇的宮殿,它的收縮性結構更是一覽無餘。外部的三層台基之上建有祈年大殿,大殿被高高的楠木柱撐起,上面有三重屋簷,層層收縮上舉,在它的最高處乃是鎏金的攢頂,直入雲霄,通向上天。
天壇 祈年殿
天壇還以數的方式來突出天的尊嚴。民間有這樣的話:「天壇走一走,到處都是九。」「九」在天壇中是個無處不在的數字。中國人對數字的崇拜由來已久,這不光是因為數字中包含著神秘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有以數來表達意念的傳統。在中國人的數字觀中,「九」是天的數。在「十」之下,最大的奇數是「九」,而「十」代表圓滿,中國人一般避免說「十」,因為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過分追求完美反而招致災難。所以,「九」代表最高、極數、無限。
圜丘壇以天心石居中,向外是九層石板,呈扇形展開,第一層為九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九塊。祭祀時將放在皇穹宇中的「皇天上帝」像放到天心石上,象徵著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如果你登祈年殿大殿,細心數一數腳下的台階,三層漢白玉底座,每一層的台階數都是九的倍數,表示天是至高無上的。
天壇形象地展示出中國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這一思想在今天尤其顯示它的價值。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與生俱來。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沒有未來。對自然存有敬畏和感恩之心,不是無休止地掠奪、瘋狂地索取,而是保護自然,回饋自然,與自然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這是天壇的重要啟示。
祈求百姓安康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展現了中國建築的獨特魅力。它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最中間的四根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間的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簷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再與最裡層的四柱相加,就是二十八根楠柱,代表二十八星宿——那是中國人對星象的概括,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四方。祈年殿頂端的九龍藻井,是一大片精妙絕倫的彩繪。它周長為三十丈,象徵一個月三十天。祈年殿中包含著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等等天地運行的圖式。
祈年殿建築結構對於天象和天地運行圖式的模擬,體現了天壇祭天的神聖目的。天壇祭天不是祈求帝世長久,也不是祈求戰爭勝利,而是祈求風調雨順,祈求百姓獲得豐年安康。這是一個神聖的目的。
人與天的交融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天是親切的。雄偉的天壇就是為天人之間的溝通和交融而建造的。
引起人們濃厚興趣的天壇聲學現象,其實就是想像中的人天交流的模擬。
圜丘中心的天心石,被視為天所居之位。站在天心石上說話,那是一個貼近天的心臟的呼喚,你會聽到聲音從腳下升起,從四周返回,宏大的聲音,在這個模擬的天國中迴響,那回聲似乎是天在對你說話。我們知道,這是聲學現象。聲音沿著光滑的檯面向外傳播,遇到圓周上等距離的欄板,迅速返回,和原聲彙集在一起,形成眾音彙集的效果。
祈年殿內藻井
天壇著名的三音石也是出於人天交流的精妙設計。在皇穹宇殿前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以聽到一聲迴響;在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兩聲迴響;在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以聽到三聲迴響。這三塊石板又被稱為「三才石」,象徵天、地、人冥冥之中的契會。這也是一種聲學現象,因為皇穹宇下邊的地板和殿門以及殿內神龕上面的殿頂形成了一條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站在三音石上說話,聲音可以沿著斜線直接傳入殿內,碰到圓形殿壁和圓頂後,再返回到殿外,由於聲波傳遞距離不同,所以才會聽到次數不同的回聲。
在天壇皇穹宇內遊覽的時候,你會發現常常有人站在牆邊,對著牆,一個人說話,而從遠處的牆邊傳來回應的聲音:「聽到了。」這就是所謂的回音壁。它是皇穹宇的外圍牆,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對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清晰地聽到。因為牆面內圓而光滑,聲波波長比圓牆半徑小得多,聲波以束狀沿牆面折射到對方,造成了人們所說的天人交流現象。
來到天壇,登高一望,滿眼綠林,可以看得很遠很遠,在這雄偉和遠大之中,忽然感到人的渺小。其實,天壇並非證明天的偉大和人的渺小的,更不是讓人匍匐在蒼天之下,誠惶誠恐。天壇是讓你感受到融入天地中的樂趣。人雖然是一個微小的存在,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有限的,但當你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天地中,就會超越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義,獲得生生不息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