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王導邁過的三道坎

烏衣巷中的王家,不是一般的王姓人家,而是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是東晉南朝首屈一指的門閥世族,也是「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王家。後人提到中國歷史上的門閥世家,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多半是這個琅邪王氏。這個家族的命運,和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緊密聯繫在了一起,隨著政局的變動而沉浮。他們的作為,也影響著歷史的發展。解讀這個家族的命運,不僅可以瞭解魏晉南北朝的歷史,還可以透視中國歷史上政治世家的發展規律。

琅邪王氏是從東漢末期就開始發跡的政治世家,西晉後期開始顯赫,先是王家的王衍擔任了太尉,成為掌權人物,再是王澄出任荊州刺史,王敦出任青州刺史。當時,王衍不無得意地說:「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但王家富貴真正的奠基者還是後來居上的王導。王導和後來的晉元帝、當時的琅邪王司馬睿關係密切。中原大亂,他推動司馬睿去東南地區獨當一面。兩人瞅準機會,拉上人馬在公元309年搬到了建鄴(今南京),帶動了「元嘉南渡」的浪潮。

初到江東,王導就遇到了奮鬥史(或者說是琅邪王氏發家史)上的第一道坎:立足不穩。

當地人對司馬睿及王導等南渡世族很冷淡。江東的世族大姓輕蔑地稱司馬睿、王導等人為「傖父」。人心不附,威脅著新政權的穩定。於是,王導在秦淮河邊導演了這麼一幕,讓司馬睿站穩了腳跟:司馬睿坐在奢華的肩輿之上,在皇家儀仗的簇擁下,緩緩而來。王導等北方世族和名流都恭恭敬敬地騎馬跟隨其後。整個隊伍威嚴肅穆又不失豪華熱鬧,將西晉王朝的泱泱皇室風範展現給了江南世人。江東大族受到了極大震撼,紛紛前來拜見。史載:「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

東晉建立前夕,王導是司馬睿政權的支柱力量。司馬睿對王導的輔助和擁立之功深深感激,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登基之日竟然拍拍龍椅的空處,招呼王導「升御床共坐」。王導再三辭讓,司馬睿這才作罷。至此,琅邪王氏達到了權勢的高峰,除了王導擔任丞相,王敦控制著長江中游,兵強馬壯;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員是王家人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另外,王家在東晉南朝時期出了八位皇后。民間形象地形容為:「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掌權的鮮明特點是「清淨為政」。身逢亂世,矛盾叢生,東晉王朝的統治很脆弱,可以說在北方南渡世族和南方土著世族的平衡之間走鋼絲。王導善於調劑雙方的矛盾。他禮遇南方土著,對他們很客氣,阻止南渡的世族侵犯土著世族的利益。同時,王導又盡力滿足南渡世族的利益要求,在南方世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幫助南渡世族恢復元氣。為了維護世族大家的利益,王導強化了門第出身與政治權力的關係。出身決定地位,豪門壟斷利益。出身豪門大族的子弟,就算是塊木頭也能平步青雲;出身寒門地主的子弟,就算是文曲星下凡也只能位列下僚,終身埋首文山案牘沒有出頭之日。豪門大家佔盡膏腴之地,奴婢成群,竟享有種種特權。王導對東晉南朝世族勢力的惡性膨脹,是要負責任的。

可在東晉之初,史載王導「鎮之以靜,群情自安」,贏得了各方面的讚許,尤其是得到了世族大家們的支持。琅邪王氏得益於王導的成功作為,迅速壯大,從西晉的一個二流家族後來居上,成為東晉的一等豪族。

不過,王導的「清淨為政」類似於「無政」,各方面都不得罪,和稀泥,把矛盾遮蓋了起來。是矛盾,總是會爆發的。王導很快遇到了第二道坎:皇帝猜忌、兄弟叛亂。

俗話說,月滿則虧,盛極則衰。沒有皇帝會允許他人染指皇權,分享皇權的力量與威嚴。司馬睿對王導家族的尊崇,是立足不穩、羽翼不豐時候的權宜之計,坐穩龍椅後他就對「王與馬,共天下」的傳言產生了酸酸的感覺。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如何把那些不可一世的世族大家的勢力給打壓下去,尤其是琅邪王氏。

司馬睿開始暗中限制、削弱王家的勢力。性格張揚又手握重兵的王敦就成了出頭鳥。司馬睿提升重用劉隗、刁協等寒族人士。劉刁二人對尊馬抑王一事不遺餘力,不斷打壓王家。王導在權力場中被疏遠了。講求「清淨」的王導忍得了,放蕩不羈、跋扈的堂兄弟王敦忍不了。他憤慨難平,對司馬睿多有怨言。鑒於王敦控制著長江中游各州的政權和軍隊,司馬睿派劉刁二人出任地方刺史,企圖鉗制王敦的勢力。這一下,王敦乾脆造反了,招呼兄長王含等人帶上大軍,順江而下,衝向建康找司馬睿等人算賬。

劉隗和刁協抓住把柄,勸司馬睿誅殺王導和王家的所有成員。王導趕緊帶上王邃、王彬、王侃等在朝廷任職的王氏宗族二十多人每天跪到宮門外候罪。司馬睿意識到,離開王家支持自己坐穩不了龍椅,司馬睿和王家的命運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赦免王導等人是最現實的選擇。於是,等王導等人在宮門外跪地痛哭了幾天後,司馬睿被「感動」了,光著腳走出來扶起王導,拍拍他的手寬慰一番。事情就這麼過去了?是的,本應株連九族的造反大罪就這麼被赦免了。

王家的危機解決了,不想王敦的軍隊攻佔了建康。王敦把持朝政,官員進退操於其手。他逼著司馬睿下詔大赦,赦免叛亂諸人的罪過,並封王敦為大將軍。王家表面上實權在握,實際上被王敦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好在王敦擅長破壞,不長於建設,抓住了皇帝卻還沒有自己做皇帝的想法。王導也阻止王敦稱帝,始終暗中支持司馬睿。不久,王敦就退兵長江中游,司馬睿隨後鬱悶而死,局勢降溫。王導等人擁立太子司馬紹繼位。司馬紹是個強硬分子,一心要剷除王敦,局勢驟然緊張起來。王敦身體也不爭氣,越來越差,在周邊宵小的蠱惑下,第二次發兵進攻建康。他想在自己死前,徹底解決對王家的威脅,擺出了傾覆朝廷的架勢。王導再次堅決站在皇帝一邊,主動掛帥,提兵與王敦叛軍作戰。一場惡戰,王敦隨即病死,兄長王含、繼子王應被殺,叛亂徹底消除。王導對策得當,讓琅邪王家非但沒有受牽連,還因討伐王敦有功得到加官晉爵。王導從司徒進位太保,兄弟分任刺史、尚書。王家跨過這道坎,保持了天下第一望族的地位。

司馬紹當了三年皇帝,也死了。王導等人又擁戴五歲的皇太子司馬衍繼位。已經是「三朝元老」的王導遭遇了第三道坎:外戚爭權。

司馬紹考慮到繼承人年幼,留下遺詔,由王導和小舅子、中書令庾亮一同輔政。司馬衍繼位,司馬紹的皇后庾氏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庾亮仗著庾太后的勢力,很快就把實權集中到了庾家手中。儘管王導榮光依舊,連皇帝對他下詔書都是用敬語,但王導離實權越來越遠了。見慣榮辱浮沉的王導淡然處之。有人曾經向王導進讒,說庾亮可能舉兵擅權,對王導不利,勸王導多加防備。王導說:「他若逼我,我就一身布衣服,回家養老去,有什麼可怕呢?」庾亮倒沒想要剷除王導,可他是個雄心勃勃又擁有很多想法的年輕人,屢屢指點江山,東晉政壇上出現了多次政治變動。王導秉承「清淨為政」的理念,以不變應萬變。朝廷一有動靜,政治一有裂縫,他就上前和稀泥。

大臣們給晚年王導起了一個綽號:糊塗宰相。原因是王導每年考察官員的時候,都流於形式,考察的結果你好他好大家好。有人有意見,王導就說,害國之魚我們都能容忍,何必每年糾纏於那些小魚小蝦呢?的確,王導的一生對威脅王朝利益的大問題都採取拖延、打太極的對策,讓時間去消化它們,根本就沒必要在每年的官員考核上較真。他晚年常說:「現在說我糊塗,只怕將來有人還要懷念我的糊塗呢!」

公元339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王導是琅邪王氏繁衍昌盛的奠基人。在後半生的三十年間,王導經歷了無數明爭暗鬥甚至血雨腥風,能在混亂中為家族留下一份家業,殊為不易。同時,他見慣了權力場的爭鬥和殘酷,多少也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作為遺產留給了族人。

《中國歷史的裡兒和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