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上絲路的要衝

南印度的馬八兒、俱藍在中古時代東西海路交通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據《元史》卷210《馬八兒等國傳》記載,「海外諸蕃國,惟馬八兒與俱藍足以綱領諸國,而俱藍又為馬八兒後障」。從俱藍「阿不合大王城(註:應位於今波斯灣內。),水路得便風,約十五日可到」。因為南印度地處遠東與西亞之間,成為東西往來的中轉站。不阿里在馬八兒任宰相時,凡元廷與波斯伊利汗國史臣往來路經其地時,他都「預為具舟筏,必濟乃已」。(註:劉敏中:《不阿里神道碑銘》,《中庵集》卷4,第92冊,北京圖書館珍本叢刊,第302頁。)

從地理上看,印度次大陸把印度洋分為東西兩部分。但南印度在東西海路交通上的這種重要地位並非僅僅因為其地理位置位於東西之間。在蒸汽機發明之前,海舶遠航的動力主要是風力。從中國東部沿海啟程,主要依靠西北季風,而從南海返航則有賴於東南季風。故海舶多擇每年仲冬從中國啟航,而返航則多在春季。

上文提到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元使楊庭璧等出使俱藍,「自泉州入海。三月份,抵僧伽耶山(今斯里蘭卡)」,因風阻而轉向馬八兒登陸,打算沿陸路穿越印度南部赴俱藍。中國東南沿海每年從12月份起北風勁吹,楊庭璧等出發約晚了一個月,所以未能抵達目的地俱藍。上文汪大淵《島夷志略》「萬里石塘」條提到自泉州海外之岱嶼門「掛四帆,乘風破浪,海上若飛。至西洋或百日之外」。(註:《島夷志略》,第318頁。)由此觀之,馬八兒和南印度諸地恰處於從中國赴西亞的一次季風動力航海的極限。來自於遠東的船舶必在此處候風,等待印度洋東南季風,以繼續向西航行。

葡萄牙人發現了繞過非洲從歐洲直航遠東的航線後,雖然航海科學有很大進步,但以季風為主要動力這一點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未發生變化。葡萄牙人在東方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其中包括印度的果阿與我國的澳門。果阿與澳門之間長期維持著固定的關係。澳門與果阿的聯繫與宋元時代中國東部沿海與印度南部的往來有一定的可比性。這種往來除了葡屬殖民地的因素之外,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實際上是中國東南沿海與印度南部地區傳統聯繫的繼續。雖然季風航海的時代早已結束,果阿也早已不再為葡萄牙所有。但我希望1999年度澳門回歸之後,澳門與果阿的聯繫能夠進一步保持下去。中國東南沿海與印度南部的聯繫傳統應當受到珍視。

〔原文載《文化雜誌》,第23期,澳門文化司署編輯出版,1997年冬。〕

《海路與陸路:中古時代東西交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