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征服時代
元太祖十四年(1219)夏成吉思汗率大軍西行,次年於也兒的石河駐夏,而後向西南行至海押立。由此向西南越過亦列水,再向西南進入碎葉川地區的西遼故都虎思斡耳朵。(註:《元史》卷149《郭寶玉傳》載:成吉思汗西征,「歷古徐國訛夷朵等城」(見標點本第3521頁)。「古徐國訛夷朵」即虎思斡耳朵。)由此西行過塔剌思,到達阿雷思河上游的赤麥干,沿阿雷思河谷而下,直抵訛打剌城下。
成吉思汗命諸子諸將分別攻取忽闡河流域中、下游諸地,自將大軍與幼子拖雷從訛打剌長途深入,奔襲阿母河以北地區。據志費尼記載,成吉思汗所取行軍路線為:自訛打剌先溯忽闡河谷而上,行約五十公里,至忽闡河左岸札兒努黑(Zarnuq)(註:扎兒努黑位於忽闡河左岸,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奇姆肯特州速特鎮附近。見《世界征服者史》,第125頁注4;《史集》漢譯本,第1卷第2冊,第280頁注280。),轉向西南穿越乞則裡沙磧(Qizil Qum),至奴兒城(Nūr)(註: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州之努拉塔市(),見《世界征服者史》,第116—124、135—140頁;《史集》漢譯本,第1卷第2冊,第280—286頁。)、不花剌和撒麻耳干。
據漢文史料記載,成吉思汗攻取阿母河以北地區的路線是:虎思斡耳朵—別失闌—渡忽闡河—撒麻耳干。(註:《元史》卷149,《郭寶玉傳》,第3521頁。)這裡提到的別失闌,張星烺以為無考。(註:見《中西文通史料彙編》第5冊,中華書局,1978年,第39頁注3。)其實此城亦見於《西使記》:「三月一日,過賽藍城,有浮圖,諸回紇禮拜之所。三日,過別石闌,諸回紇貿易如上已節。四日,過忽章河(即忽闡河),……八日,過尋思干城。」據此可大致確定別失闌的地理方位:它位於賽藍城與忽章河渡口之間,距賽藍二日程,距忽章河一日程,從賽藍取道別失闌到錫爾河渡口共需行三日。《長春真人西遊記》記丘處機於十一月五日從塞藍動身,西南行三日,至一城,次日又歷一城,再行二日,抵霍闡河(即錫爾河)渡口。他所經過的這兩個城中大概有一個應為別失闌。從地望看,別失闌似應於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奇姆肯特州之西的阿雷斯一帶求之。
在忽闡河以東草原地區,蒙古人很早就在重要城鎮設立達魯花赤駐守。1220年秋,丘處機經過阿力麻裡時,當地「鋪速滿國王暨蒙古塔剌忽只領諸部人來迎宿於西果園」。(註:《長春真人西遊記》捲上,《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葉二九至三十。)「塔剌忽只」即達魯花赤之異譯。當時駐於阿力麻裡的哈剌魯部長昔格納黑(Siγnaq)的斤隨成吉思汗西征。此鋪速滿國王當為留駐其地的哈剌魯親貴。他們雖然早已降附蒙古,又自有部落,蒙古仍設達魯花赤監領之。
(二)察合台的封地
元代垂河流域的歷史與察合台汗國緊密聯繫在一起。入元以後的察合台汗國與當初察合台從其父成吉思汗處所得分地有很大的區別。
在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已劃分了諸子的封地。志費尼說:「當王罕被解決,蒙古各部或出於自願,或出於被迫,都聽命於他(按,指成吉思汗),服從他的指揮,這時他便把蒙古、乃蠻各部和各族,連同所有的軍隊,全分給這四個兒子;對其餘諸幼子及他的兄弟族人,他也各賜與一部分軍隊。」(註:《世界征服者史》,第44頁。)在這裡志費尼有誤。成吉思汗滅乃蠻事在滅克烈之後,不滅乃蠻何來分割乃蠻部眾的事?故諸子、諸弟分封的事當在滅乃蠻塔陽汗之後。《元朝秘史》記諸子、諸弟分封的年代雖然也不清楚,惟事在滅乃蠻之後、西征之前則是明確的。
1220年丘處機奉詔西行,經過金山一帶時曾見窩闊台西征時所辟之路:「西南約行三日,復東南過大山,經大峽。中秋日,抵金山東北。少駐,復南行,其山高大,深谷長阪,車不可行。三太子出軍,始辟其路。」(註:《長春真人西遊記》捲上,《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葉二四。)當行至今賽裡木湖時,又看到察合台西征所築之橋:「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巒峭拔,松樺陰森,高逾百尺,自巔及麓何啻萬株。眾流入峽,奔騰洶湧,曲折彎環可六七十里。二太子扈從西征,始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並車。」(註:《長春真人西遊記》捲上,《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葉二九。)丘處機見此景,頓起詩興。李志常記曰:「師自金山至此,以詩紀其行,云:金山東畔陰山西,千巖萬壑攢深溪,溪邊亂石當道臥,古今不許通輪蹄。前年軍興二太子(三太子修金山,二太子修陰山),修道架橋徹溪水。」(註:同上書,葉三一。)丘處機從阿母河以北地區東歸途中,「至阿里馬城之東園」,遇察合台之大匠張公。張公請丘處機赴其居處,曰:「弟子所居,營三壇,四百餘人,晨參暮禮,未嘗懈怠。且預接數日,伏願仙慈渡河,俾壇眾得以請教。」(註:《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葉八。)關於這位「大匠張公」,王國維注曰:大匠張公「疑即張榮也。《元史·張榮傳》:『戊寅,領軍匠從太祖征西域諸國;庚辰八月,至西城莫闌河,不能涉。太祖召問濟河之策。榮請造舟,乃督工匠造船百艘,遂濟河。』案莫闌河即阿梅沐漣之略,即阿母河。是阿母河航橋本榮所造。此記上言;『千里外有大河,以舟梁渡,土寇壞之』。又言『二太子發兵復整舟梁,工寇已滅。』亦謂阿母河『航橋』。當二太子復整舟梁時,榮亦必與其役。自是蓋常在二太子軍中,故此雲二太子之大匠張公也」。王國維此議似能言之成理。惟細讀史文,知「大匠張公」在張榮修整阿母河航橋時一直待在阿力麻裡。
李志常的記載所反映的西征前窩闊台在金山一帶的活動,和察合台在陰山(即今天山)一帶的活動,與窩闊台和察合台的封地地望相吻合。特別是察合台留駐阿力麻裡的大臣張公,所領道教徒眾竟達四百餘人,營三壇,晨參暮禮,這說明阿力麻裡已是察合台封地的重要的政治中心。王國維認為成吉思汗諸子受分地事在西征之後(註:《黑韃事略箋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7,葉一。),似不確。
如果朮赤的始封地在也兒的石河上游,察合台的始封地在陰山一帶斡匝兒所屬哈剌魯部居地,窩闊台的始封地在按台山乃蠻舊地及葉迷裡,則可大致框出成吉思汗分封諸子的時間。在成吉思汗對金作戰期間,北部禿馬惕部叛。1218年,長子朮赤率軍征服了今葉尼塞河上游、鄂畢河上中游及其以西諸部。只有在這時,朮赤才開始與也兒的石河流域諸部發生了關係。乃蠻部在1204年太陽汗敗死後,其弟不欲魯克汗繼續與成吉思汗為敵。1206年蒙古建國後,成吉思汗發兵平定按台山不欲魯克所部乃蠻餘眾,蒙古軍追至按台山之西的也兒的石河、不黑都兒麻河(今額爾齊斯河支流布赫塔爾馬河)。至於葉密裡,直到1208年屈出律降西遼後,尚為乃蠻餘眾所據,歸西遼末帝直魯古管轄。1218年屈出律滅亡後,始入蒙古。
佔據阿力麻裡和普剌一帶的原先是哈剌魯首領斡匝兒汗。1211年,屈出律篡奪西遼後,「屢次攻打他,但屢次敗北。於是,斡匝兒派一名使者往朝成吉思汗,上報有關屈出律的情況,自稱是世界征服者的臣僕。他受到恩寵和撫慰以示獎掖;並奉成吉思汗之命,與朮赤結為姻親。當他作為藩屬的基礎鞏固後,遵照成吉思汗的詔旨,他親自赴朝,在那裡得到慇勤的接待。在他臨行時,獲得種種禮遇的殊恩,成吉思汗囑咐他戒獵,免得突然成為其他獵人的獵物;而且作為獵物的代替,他贈給他一千頭羊。然而,他返回阿力麻裡,又熱衷於狩獵,不能克制自己不作這種遊樂;最後,有一天,因為毫無戒備,他在自己的獵場上被屈出律的士兵擒獲,屈出律的士兵用鏈子縛著他,把他帶到阿力麻裡。阿力麻裡人關閉城門,跟他們交戰。但這時候他們突然得到蒙古軍到來的消息;於是,他們離開阿力麻裡回師,把俘虜斬於途中。」「斡匝兒死後,他的兒子昔格納黑的斤(Siγnaq Tegin)獲得聖上垂顧;得到他父親的位置,而且奉詔與朮赤的一女成婚。」(註:《世界征服者史》,第87—88頁;並見華濤譯:《賈瑪爾·喀爾施和他的〈蘇拉赫詞典補編〉》。)
屈出律率領的西遼軍隊在圍攻阿力麻裡時,哲別尚未開始西征,所以札馬剌·哈兒昔所提到的他們在阿力麻裡城外所聞知到來的蒙古軍,不可能是哲別的軍隊。《永樂大典》所載《雍古公神道碑》記按竺邇征「阿里麻裡等國,以功為千戶」,當即指此。按竺邇「年十五隸皇子察合台部」。(註:《永樂大典》卷10889,元明善《雍古公神道碑》。)可見這支深入陰山到達亦列河流域的蒙古軍當為察合台所部。這是有關察合台與陰山、阿力麻裡一帶發生關係的最早記載,其時間為甲戌年,即1214年,早於哲別出兵的1218年。
由於成吉思汗諸子應同時受封,故分封的時間當在朮赤平定葉尼塞河上游諸地之後不久,即1218年左右。
宗王鎮邊為元之國制,元《經世大典序錄》記曰:
國初征伐,駐兵不常其地,視山川險易,事機變化而位置之,前卻進退無定制。及天下平,命宗王將兵鎮邊徼襟喉之地,如和林、雲南、回回、畏兀兒、河西、遼東、揚州之類。(註:《國朝文類》卷41,四部叢刊本,第457頁。)
上述諸地中,回回即指中亞信奉伊斯蘭教之地。成吉思汗結束西征東返時,察合台仍留在西域。所以蒙古國時代初期將兵鎮守回回之地的是察合台。他出鎮西域在成吉思汗時。彭大雅記道:
偽二太子茶合(見出戍回回國)……。其頭項分戍,則窩真之兵在遼東,茶合之兵在回回。
又:
西北曰克鼻梢(回回國,即回紇之種),初順韃,後叛去,阻水相抗。忒沒真(成吉思汗)生前常曰:「非十年功夫不可了手,若待了手,則殘金種類又繁盛矣。不如留茶合鎮守,且把殘金絕了,然後理會。」(註:王國維:《黑韃事略箋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7,葉二三、二四、二六。)
隨著察合台出鎮西域,他控制的地域也比以前擴大了許多。記載成吉思汗諸子封地範圍的穆斯林史料很多,根據《瓦撒夫史》的記載可知,蒙古時代的穆斯林史家皆認為志費尼的記載最為重要。志費尼說:「察合台得到的土地,從畏兀兒之邊(hudūd)伸展到撒麻耳干和不花剌,他的居地在阿力麻裡附近的虎牙思。」(註:《世界征服者史》,可疾維尼波斯文校勘文本,卷1,第31頁。)美國學者愛爾森指出,察合台兀魯思的東界在志費尼的波斯文原文中為畏兀兒地區之邊,但波義耳的英譯本《世界征服者史》第42—43頁的譯文中,未將波斯文hudūd(按,意為「邊境」)這個詞譯出來。(註:《13世紀的元朝和吐魯番畏兀兒》,載Morris Rossabi編:《中國及其四鄰,10—14世紀》(Thomas T.Allsen,「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Uighura Of Turfan in the 13th Century」,in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10th-14th Centuries),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83年。)志費尼在另一處還說:「察合台是個勇猛和強大的汗,嚴厲而凜烈。阿母河以北地區和突厥斯坦諸地被征服後,他和他諸子的軍隊的營地從別十八里之邊(kinār)擴展到撒麻耳干,適於帝王居住的美麗富饒的諸地方。春夏之季,他駐蹕於阿力麻裡和虎牙思,這些地方在那些季節中好像伊剌木花園。他在該地區築有聚集水禽的大水塘(他們稱之為闊勒〔kol〕)。他還興修了一座叫做忽都魯(Qutluγ)(註:忽都魯,突厥語,意為「福」。)的城鎮。秋冬之季,他在亦列水畔的[?Marauzik](註:關於這段史料中的Marauzik這個詞,參見波義耳注(漢譯本,第326頁注3)。)度過,從頭到尾的每一棲息地,他都儲放了食品和飲料。」(註:《世界征服者史》,可疾維尼校勘本,卷1,第226頁;漢譯本,第321頁。)愛爾森在上述論文中指出,波義耳在其英譯中(第271—272頁),也未譯出波斯文kinār(意為「邊界」)。漢譯本同此(見第321頁)。
與上述志費尼的敘述相對照的是札馬剌·哈兒昔的記載。他說察合台的分地是阿兒渾地區,其中心城市為阿力麻裡。(註:華濤譯:《賈瑪爾·喀爾施和他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下),第94頁。)據《突厥語大詞典》的作者可失哈里的解釋,阿兒渾地區在11世紀指從塔剌思到白水城之間的地域。從札馬剌·哈兒昔的記載可知,至14世紀,阿兒渾的地理範圍明顯向東擴張。
中亞的草原與當地的城郭農耕地區之間,數千年來的人類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形成一種物質文化交流關係。受封於當地草原的蒙古諸王,用以維持豪華生活的資料,除了畜產品得自自己的屬民和部分其他物資自漢地運來以外,相當部分就近取之於鄰近突厥斯坦草原的中亞城郭農耕之地,而這些地區卻受治於遠離當地數千里乃至上萬里以外的中央政府。這些諸王出身高貴,隨著坐鎮西北天長日久,勢力漸大,他們逐漸變成草原與鄰近的城郭農耕之地之間傳統物質文化聯繫的主要受益者。這樣,中央政府對這些遙遠地區的控制越來越削弱,相反當地諸王的勢力卻愈益加強。
總之,西北諸王由於實力的增長,影響越出其原有兀魯思,逐漸突破蒙古國舊制的限制,開始與朝廷爭奪中亞的土地、人口,這應是元代西北諸藩反叛朝廷的原因之一。
(三)朮赤家族的勢力
太宗死後,脫烈哥那皇后攝國,邀請諸王貴族出席忽裡台大會,議立新汗。到會諸王議決,將皇位保持在窩闊台家族內。諸王和大臣們討論的結果,決定立貴由為帝,是為元定宗。
這時,朝廷的權威在一些西北諸王心目中已開始動搖。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就是拔都拒赴議立貴由為帝的忽裡台大會和貴由登基大典。拔都拒絕赴會之事見於《元史》卷121《速不台傳》:「壬寅(1242)太宗崩。癸卯(1243),諸王大會,拔都欲不往。速不台曰:『大王於族屬為兄,安得不往?』甲辰(1244)遂會於也只裡河。丙午(1246)定宗即位。」這裡的也只裡河當為亦的勒河(今伏爾加河)。所謂甲辰年也只裡河之會,可能是指在拔都駐地的一次會議,或是與脫列哥那皇后使者的會晤。(註:參見陸峻嶺、何高濟:《從窩闊台到蒙哥的蒙古宮廷鬥爭》,《元史論叢》,第1輯,第37頁。)
拔都為諸王之長,位高望重,成為貴由的心腹大患。1248年春,元定宗貴由在西征拔都的途中死去,拔都於阿剌脫忽剌兀之地(註:此為《元史》中的名稱,在《世界征服者史》中稱為阿剌豁馬黑。)召集忽裡台大會,決定立蒙哥為帝。巴托爾德討論過志費尼所提到的阿剌豁馬黑之地,他認為阿剌豁馬黑位於今伊塞克湖和伊犁河之間的阿拉套山地。(註:《伊斯蘭百科全書》,「拔都」條。)巴托爾德未考慮拔都東行的目的,他的勘同有商討餘地。
志費尼兩次提及阿剌豁馬黑之地。第一次是在敘述貴由去世後,斡兀立海迷失皇后分別遣使向唆魯禾帖尼和拔都通報消息,拔都借口馬瘦,留駐於阿剌豁馬黑。他傳話給各地蒙古王公貴族,召集忽裡台會議。(註:《世界征服者史》,第309頁。)第二次,志費尼說貴由死時,拔都東進至阿剌豁馬黑之地,距海押立一周程。他由此遣使四方,邀集族人會聚。(註:同上書,第665頁。)
按照巴托爾德的說法,拔都從欽察草原東行,至鹹海後,應向南溯忽闡河而上,經訛打剌、賽藍,復東行經塔剌思、虎思斡魯朵,再北上至海押立。這條路線中訛打剌以下部分,雖為成吉思汗西征時所經,但很難解釋拔都從鹹海進入忽闡河流域以後,為什麼不直接東行,而要向南行那麼遠,再折向北,繞這樣一個大彎,才朝海押立去。這顯然很不合理,但至今未見有學者提出異議。據志費尼記載,拔都東行是為了朝見貴由,而貴由西行則是為了養病。實際上,貴由西行的目的是消滅拔都的勢力,而拔都率部東行則是為了迎擊貴由。(註:參見拙文《讀〈定宗征拔都〉》,載《內蒙古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拔都東行既是有目的的出征,當然應該循通往葉密立的道路而行。1237年拔都西征,以及13世紀中葉歐洲傳教士卡爾僻尼和魯卜魯克赴蒙古高原朝見蒙哥皇帝,距拔都東征時間最近,其路線亦應與拔都東行的道路最為接近。
據卡爾僻尼記載,拔都西征時曾經過巴耳赤刊和養吉干兩城,均位於忽闡河下游。(註:《柏朗嘉賓蒙古行紀》,耿升漢譯本,中華書局,1985年,第56—57頁。)1245年6月中旬,卡爾僻尼經過養吉干、巴耳赤刊到達葉密立。(註:同上書,第94頁。)魯卜魯克更為詳細地提到了他所經過的地方,他渡過札牙黑水(今烏拉爾河)以後,到了一個稱為Kinchat的鎮子。魯卜魯克在途中不斷打聽塔剌思的情況,但他的路線並不經過塔剌思,他們一行從塔剌思以北約三日程的地方通過,經過一個稱為Equius的小鎮後,到達一個周長約25日程的湖泊,於1253年11月18日抵海押立,在那裡待了12天。(註:道森編:《出使蒙古記》,呂浦譯,第152—154頁。)對於Kinchat和Equius這兩個地名學者們討論多年而無結果。但有兩點可以確定:一是魯卜魯克是沿塔剌思北面數日程的地方向東去的,二是這個周長達25日程的湖應該就是今巴爾喀什湖。由此可見,卡爾僻尼和魯卜魯克離開忽闡河下游後,應沿碎葉水的下游上溯,行至某地時打聽得知塔剌思相距不遠,再東行朝海押立去。按此推知,距海押立一周程的阿剌豁馬黑應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岸某處,而不應如巴托爾德那樣將它置於熱海與塔剌思之間。札馬剌·哈兒昔亦指出,拔都與蒙哥會面的地點在海押立附近。(註:華濤譯:《賈瑪爾·喀爾施和他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下),頁93。)烏馬裡則說貴由在忽木升吉兒去世時,拔都已進至相距兩周程之地。以地理度之,拔都應在海押立一帶。
伯希和關於阿剌脫忽剌兀與阿剌豁馬黑為同一地的假設有合理性。至少這兩個地方應相距不遠,就是說,都在亦列河下游入巴爾喀什湖三角洲地區。屠寄把阿剌脫忽剌兀改為「阿勒台忽剌兀」(註:《蒙兀兒史記》卷6,葉一。),不得要領。
蒙哥即位後,失烈門、腦忽和也孫脫等人的陰謀暴露,為防備不測,蒙哥「遣不憐吉率兵備之」。(註:《元史·憲宗紀》,第44頁。)志費尼所記不憐吉出兵之事詳於《元史》,他說:「他們因之遣不憐吉不憐吉(Burilgitei)那顏率一支十土綿(譯言萬)勇敢的青年和精神抖擻的突厥人組成的軍隊前往位於別十八里和哈剌和林之間的兀魯黑塔黑(Uluγ-Taγ)、杭海和橫相乙兒。因此一個捏兒格(nerge)可以從那裡延伸到弘吉闌斡兀立(Qonγuran Oγul)的捏兒格。弘吉闌駐於海押立境內,並已將其捏兒格擴展至訛打剌之地。」(註:《世界征服者史》,第600頁。捏兒格,蒙古語,志費尼解釋為圍獵的路線(第30頁)。兀魯黑塔黑(UluγTaγ),突厥語譯言「大山」,波義耳認為在科布多。)弘吉闌,朮赤長子斡耳答(Orda)之第三子。斡耳達死後,他是白帳汗。波義耳認為此名為弘吉剌惕的單數形式,事實上,弘吉闌之祖母唆魯歡(Sorγan,朮赤之妃)、其母(《史集》失載其名,原為朮赤之妃,朮赤死後,斡耳答續娶之)均為弘吉剌部人。(註:《史集》英譯本,第2卷,第116、123頁。)
這樣即便與窩闊台家族結盟的察合台後王也速蒙哥等以武力反抗,也將面臨東、西、北三面受敵的境地。蒙哥在派出使臣去定宗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和火者處的同時,派察合台之孫鐵失(Tekši)斡兀立去不裡處,突厥蠻(Turkman)斡兀立去也速蒙哥及其妃禿合失(Toqaši)和察合台汗國大斡耳朵(Uluγ-Ef)的異密和那顏們處,告之以失烈門等人陰謀敗露的消息,並稱:「如爾等並未支持上述這人之叛亂陰謀,為何毫無必要地拖延朝見?這種耽擱、拖延和遲緩的原因何在?如果爾等並無叛念,則應立即動身。否則爾等必自擇戰場,繕爾甲兵,『勿謂言之不預也。』」(註:《世界征服者史》,第691頁。帖失,察合台之子木期哲別(Moči-yebe)之第三子(《史集》漢譯本,第2卷,第169頁)。禿合失,《史集》稱之為也孫脫之妃(漢譯本,第2卷,第252頁),並說乃失(Naiši)才是也速蒙哥之妃(漢譯本,第2卷,第170頁)。uluγ-ef,突厥語,意為「大宮室」,這是對察合台斡魯朵的稱呼。)
也速蒙哥和不裡唯有俯首稱臣一條路,他們只得動身了。到達蒙哥斡魯朵後,他們受到了極為嚴厲的處罰。按札馬剌·哈兒昔的記載,蒙哥共處死了包括貴由諸子在內的四十餘位蒙古宗王和兩千餘名大臣將領,並要合剌旭烈引誘執掌察合台兀魯思兵權的不裡站在他一邊。合剌旭烈為爭取不裡,許諾將立不裡為察合台兀魯思汗。不裡因貪圖權位,竟輕信了合剌旭烈的許諾,說服也速蒙哥前往蒙哥朝廷。結果一到蒙哥處,即被捉拿。(註:參見華濤:《賈瑪爾·喀爾施和他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下),第93頁。)到此,蒙哥並沒有感到滿足,因為察合台汗國裡還有許多也速蒙哥的支持者,「現在所有的叛黨餘孽都[藏匿]在溝壑洞穴中,都退卻到窮鄉僻壤,把他們一個個都找出來很花時間。於是八剌(Bala)札魯忽赤帶著一些那可兒到也速蒙哥的軍中,去審查和鞫問他們的同黨和同夥,凡參與陰謀者都處死。」(註:《世界征服者史》,第683—694頁,《史集》漢譯本,第2卷,第255頁。)蒙哥對沒有參與反對他即位陰謀的窩闊台諸子孫則取懷柔政策和分而治之的辦法,在中亞為他們指定分地。海都被送到海押立。(註:《元史》卷3,《憲宗記》,第45頁。)
蒙哥曾對法國國王聖路易的使臣說:「朕與拔都的勢力,如目光無處不及一般,伸到所有地方。」他還說,他與拔都猶如人之雙目,「頭上雖生雙目,但視線卻只有一個。一隻眼的目光落到何處,另一隻也必定一樣。」(註:魯卜魯克:《魯卜魯克之威廉前往世界東方的旅行》(下文簡稱《魯卜魯克遊記》),柔克義英譯本,倫敦,1990年,第174、237—238頁;參見呂浦據道生英譯本轉譯的漢譯本《出使蒙古記》,周良霄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72、215—219頁。)這段話表明蒙哥把拔都視為蒙古國的共同掌管者。蒙哥即位賴拔都之力甚多,他登基後須付出相應的報償。自憲宗朝始,朝廷就基本上不再干預欽察之地的事務,使得朮赤兀魯思成為蒙古國中第一塊割據地盤。以至於魯卜魯克甚至有這樣的印象,在欽察之地,大汗蒙哥的威望低於在蒙哥統治地區中拔都的威望。朝廷的勢力不但退出了欽察之地,就是在忽闡河以東草原,蒙哥也實際上承認了拔都對他馬蹄所及之處的統治權。在中亞,朝廷勢力與拔都勢力共存:塔剌思河流域和碎葉川之間的草原是雙方分界處。(註:《魯卜魯克遊記》,柔克義英譯本,第128頁;《出使蒙古記》,呂浦漢譯本,第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