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尼爾把人類歷史視為一個整體,而人類歷史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發展,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歷史確實已成為一個整體……麥克尼爾把一個複雜的故事講述得相當流暢易懂。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著名歷史學家、《歷史研究》作者)
麥克尼爾學說貢獻的意義必須予以重視。此前,世界史大多是留給了外行的業餘史家和諸如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阿諾德·湯因比等這樣的歷史哲學家。在對人類各個文明的興衰模式和一般規律的研究探索中,他們均把各個文明視為孤立的、可以自行說明的事件來對待。而麥克尼爾在該書中,則對這種對待時間和空間的非歷史的貶低做法加以取代,並由此證明,世界史是一個切實可行的且知性上受人尊敬的學術研究領域。
——斯塔夫裡阿諾斯(L.S.Stavrianos,著名歷史學家、《全球通史》作者)
世界歷史的真正開始書寫,關鍵的奠基人是威廉·麥克尼爾。
——傑裡·本特利(Jerry Bentley,著名歷史學家、《新全球史》作者)
世界歷史作為一場運動或是一個研究領域的興起,人們會異口同聲地把它歸功於威廉·麥克尼爾。
——凱文·雷利(Kevin Reilly,著名歷史學家、美國世界史學會前主席)
麥克尼爾教授在《西方的興起》一書中所展現的那種綜合能力,在這本《世界史》中又有天才的發揮,而且,視野更加擴展。這位傑出的歷史學家有一種特殊的天賦,他能夠將各大文明的發展模式、它們的嫁接移植、衝突鬥爭以及各自的貢獻有機地聯繫到一起,整合為一部全球的歷史。
——傑弗裡·布魯恩(Geoffrey Bruun,著名歷史學家)
麥克尼爾更清楚地認識到,湯因比強調世界文明的隔離是錯誤的。他認為文明之間一直是相互聯繫的,這些聯繫常常是社會變化的通衢。這種認識成為《西方的興起》和《世界史》的指導原則。……在世界歷史教學方面,他不是孤獨的。最終,美國有數千所大專院校、高中開設了世界歷史課程。現在美國每年至少有25萬學生學習世界歷史課程。教師們可以選擇的教材多達24種,但是很多教師仍然喜歡選用麥克尼爾的《世界史》。
——J·R·麥克尼爾(J.R.McNeill,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之子)
一本書能夠長銷幾十年,一定有其原因。本書的兩個特點也許可以解釋它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強的生命力:首先,它從一個簡單的視角(文明的互動)出發,對於世界歷史的敘述一以貫之,容易理解;其次,跟其他大多數教科書相比,它尤為清晰簡潔。
——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McNeill,本書作者)
美國與我同僚及學術關係久而且深的麥克尼爾等無一不預覺到世界之進入「大一統」局面,無一敢深信這行將一統世界的大帝國(及其盟屬)能有最低必要的智慧、正義、不自私、精神、理想和長期控御無情高科技的力量而不為高科技力量所控御。今後全球規模大一統帝國繼續發展演化下去,是否能避免以往各大文化的最後沒落與崩潰,正是關係全人類命運不能預卜的最大問題。治中國通史不能僅憑傳統經史的訓練,必須具有近現代世界眼光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何炳棣(中國歷史學界泰斗、《讀史閱世六十年》作者)
這本書在40多年前出版,轟動一時,成為世界史的標準教科書……現在的歷史教學與研究,世界史已是顯學。過去以國家歷史為主題的史學,竟在逐漸轉變為全球史觀。從這個角度看,麥先生的書,的確有發蹤之功。
——許倬雲(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譽退休講座教授)
《世界史》以文明為單位,書寫文明的互動,強調文明之間的關係和相互影響,認為人類歷史有整體性,而關係則是整體性的體現。在這個方面,麥克尼爾盡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錢乘旦(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若從威廉·麥克尼爾1963年發表《西方的興起》一書算起,時間已過半個世紀,全球史不僅沒有淡出史壇,反而被普遍承認為一種歷史敘述範式。在「全球視野下」重新審視人類歷史活動,修正原有結論,開啟新的思考,更成為史學研究的一種趨勢。
——劉新成(著名歷史學家,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
假使有人想找一本中文(或中譯)的西洋通史或世界通史,我建議先到Google,直接搜尋「麥克尼爾」或「William McNeill」就對了。
——周梁楷(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專業的訓練和充滿想像力的眼光使得他能寫出一本本優秀、出色的作品。
——李弘祺(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
在麥克尼爾的書中,各種文明總是在相互作用,並同周圍的非文明社會群體彼此影響。他認為,這種涉及技術、文化和經濟交換(如貿易)等領域的接觸是導致各文明內部演變和發展的主要動力。
——邵東方(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
麥克尼爾治學嚴謹勤奮,著述宏富,耄耋之年尚筆耕不輟,對文明史的關注與研究是其史學成就中的重要特徵之一。從一定程度上講,麥氏史學成就即得益於他對文明和文明史深刻而獨到的認識。
——王晉新(東北師範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