籐原時平,時年(公元894年)23歲,雖然年輕,卻已官居三位中納言(唐名黃門侍郎)兼右近衛大將(唐名虎牙大將軍)。
之所以能如此身居高位,全因為他爹是籐原基經,同時還是籐原北家嫡流當主籐原忠平的哥哥。
這裡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籐原北家。
還記得當年那被天花奪去了生命的籐原家四兄弟嗎?也就是籐原仲麻呂的親爹和三個叔叔:籐原武智麻呂、籐原麻呂、籐原房前以及籐原宇合。
這四個人,合稱籐原四家,按照上述的順序,分別代表了籐原南家,籐原京家,籐原北家和籐原式家。
因為出身豪華尊貴,故而和菅原道真大不相同的是,籐原時平的仕途堪稱是一條金光大道,17歲的時候,就擔任了道真45歲才混上的藏人頭。
而菅原道真自出道後,花了二十二年才混到的參議,籐原時平只花了五年,而且還是在沒有被外放掛職鍛煉的情況下,就輕鬆上位了。
不過時平倒也並非是那種單純的紈褲,用宇多天皇的話來講,就是這傢伙雖然年輕風流,而且還是仗著祖上的光威才得以青雲直上,但是在國家政治方面卻是得心應手,當屬輔國重臣。
寬平九年(公元897年),宇多天皇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突然退位,將皇座讓給了年僅13歲的皇太子敦仁親王,即後來的醍醐天皇,自稱太上天皇。
臨走前,宇多上皇親自指定了輔政大臣兩名:大納言籐原時平、權大納言菅原道真。
大納言,唐名亞相,在朝廷不設太政大臣的情況下,此官乃太政官之首。
權大納言就是大納言的副職。
之所以要把籐原時平立於菅原道真之上,理由當然因為他爹是籐原基經,但在宇多上皇寫給醍醐天皇的信中,他卻表示,道真是大學者,既有學問又會治國,而且年長成熟富有經驗,所以你要有事的話,還是盡量問他吧。
就這樣,菅原道真實際上一躍成為了群臣之首。
他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革——而且還是針對國家制度的大改革。
就在當上大納言的當年,菅原道真發佈了一道政令,承認土地私有,並且要求掌握著土地的全日本各豪族,每年按照一定的比率給中央交稅,不許少,但更不許多——多收農民們的。
這看起來是一個很豪邁很大膽的決定,其實卻也沒那麼誇張。
雖然大化改新時就說好了土地都歸國家所有,但實際上這個政策並非是一塊毫不透風的鐵板。早在天平十五年(公元743年),為了改變當時日本貧窮、糧食產量低下、土地無法被全面開墾的悲慘局面,聖武天皇特地頒布了一部名為《墾田永年私財法》的法律。
這部法律文如其題,就是無論何人,只要去開墾了土地,那麼除去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上交給國家公糧之外,剩下的無論是糧食也好土地也罷,都將永遠是此人的私有財產。
而這些開發者,也有一個法定的名稱,叫開發領主,簡稱領主。
至於那些被開墾而私有的田,也有個專門的稱謂,叫做名田,即有名字的田,換言之就是私人的田。所以領主們有時候也會被叫做名主。
再後來,有的領主因為名下的田地很多,地盤很大,於是便被人叫做大名。
我們熟知的「戰國大名」「江戶大名」這些名詞,其實就是這麼來的,它們真實的意思就是戰國時代或江戶時代的大地主。
再說這部《墾田永年私財法》,堪稱是首次挑戰了日本從大唐搬來的那一套制度,但卻並不長久。天平神護元年(公元765年),當時正紅得發紫的道鏡認為私有土地對國家財政不利,於是便廢除了《墾田永年私財法》。之後的一百來年裡,該政策廢了立,立了再廢,折騰了很久,以至於最終進入了一個灰色狀態中,即國家的律法雖然是明著不允許私有土地的,但事實上下面的豪族們早就都成地主了,朝廷對此沒有任何辦法,畢竟朝令夕改理虧在先,而且也確實不可能完全將這些擁有著土地的豪族清理乾淨,能做的唯有默認。
於是最終苦了國家和農民,前者因為收不到稅而一直積貧積弱,後者則血汗錢被吸了個乾淨從而生不如死,而且名為交國稅,實際上天知道是落到哪個土豪的口袋裡去了。
現在菅原道真搞的這一手,等於是讓原先的灰色制度直接擺正了姿態,在徹底承認土地私有的同時,也明碼標價收費,既保障了國家的收入,也不至於太虧了農民。
只不過這麼一來土豪們該不幹了,雖說這年頭哪有皆大歡喜的事情,有賺必有賠,可那賠本的買賣真要落在了自己的頭上,則任誰都不會樂意的。
土豪不是農民,斷然不甘吃啞巴虧的,面對道真的大刀闊斧,他們紛紛在朝中找起了內援,企圖和廟堂重臣們聯合起來裡應外合,共同抵制那個出手比黑社會還狠的讀書人。
一般來講,那些在外面當土豪都快成精了的地方一霸,基本上都和朝廷中的某位甚至某幾位大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要麼是親戚,要麼是利益均沾,所以菅原道真得罪了他們,其實就等於是得罪了跟自己同朝為官的那群同僚。
不過他也不怕,來文的,自己是文神;來武的,自己能射一手百發百中的好箭。誰怕誰啊?
而朝中大臣們也知道這人是個油鹽不進、文武雙全,而且還得上皇寵信的高手,因此也不跟他明著硬拚,而是採取了迂迴戰術——罷工。
從寬平十年(公元898年)起,但凡菅原道真主持的高級幹部政治會議,總會有人缺席,而且人數越來越多,一開始還只有兩三個,好歹也請假,可到了後來乾脆是一缺一大幫,並且連招呼都不打,說不來就不來。每回開會,道真的面前只有兩排坐墊——當時的日本還沒有椅子。
而那些不出席會議的傢伙,則幾乎都清一色地聚攏在了籐原時平的周圍,並且還希望他帶個頭,利用籐原家在朝中多年積累下來的威望和實力,幹掉菅原道真。
籐原時平的回答是:OK。
後世一般認為,籐原時平說好的原因是他代表了舊貴族的利益,出於一種誓死捍衛自家一畝三分地的反動階級立場,而仇恨著革命派菅原道真,並且欲除之而後快。
這是大錯特錯的。
籐原時平和菅原道真之間,既無私怨,也無公仇。
時平的弟弟,也就是籐原北家的當主籐原忠平,和菅原道真的關係非常好。不僅如此,因為籐原時平本身也是個文藝小青年,所以對文神道真的敬仰之情,在當時也是相當公開的。
此外,就政治觀點來看,時平實際上跟道真一樣,也是改革派,同時也是一個認為日本想要發展就必須脫離大唐影響的去唐論者,而且兩者都認為,改革要從最根本的方面入手。
唯一的不同點在於,道真概念裡的根本,是國家的制度;而時平則認為,所謂根本,是文化。他的意思是,要想徹底改變一個國家,必須先從文化入手。同理,要想徹底改變日本,就必須得先用本土文化將那已經根深蒂固的唐文化印記替換掉。
籐原時平的確是理智的。
只可惜菅原道真不這麼看,眼看著自己懷揣多年的強國夢離實現還差那麼一步,他決定咬緊牙關跟籐原時平死磕到底。
對此籐原時平倒也無所謂,畢竟是籐原基經的長子,學不來自家老爹那一套呼風喚雨,但整幾個人還是手拿把攥的。
兩人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帷幕。
菅原道真有個女兒叫菅原寧子,嫁給了宇多上皇的第三皇子齊世親王,作為岳父的道真,當然希望自己的姑爺能越出息越好——最好哪天能繼承大統,當上天皇。
這本來是一個人皆有之的美好願望,但籐原時平卻密奏醍醐天皇,稱權大納言菅原道真圖謀不軌,意圖以強硬的手段迫使皇上您立齊世親王為皇太弟,以便將來謀權篡位。
天下的皇帝其實都一樣的,對於這種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皇位的事情,向來奉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所以醍醐天皇當機立斷就作出了決定:驅逐道真。
昌泰四年(公元901年),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天皇突然下旨,撤去了菅原道真權大納言一職,同時下令將其下放至大宰府,任權大宰帥一職。
聖旨下達後的第五天,菅原道真壯志未酬人先走,離開了平安京,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他再也沒能回來,兩年後,中年失意的道真在左遷之地大宰府鬱鬱而終,享年58歲。
臨終之前,望著漫天的白雪,菅原道真留下了自己的辭世詩:盈城溢郭幾梅花,猶是風光早歲華;雁足黏將疑繁帛,烏頭點著思歸家。
光是讀著,就能感受到那滿滿的思鄉悲情。
算了,那麼哀傷的話題就此打住吧,來說點歡樂的科普小知識——大宰府。
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上一部就有提過,系位於九州北部的重要行政機構,主要作用是穩定九州島,監視朝鮮半島乃至中國的動向。同時也有傳聞稱,那地方就是當年邪馬台國的王城。
這些其實都無所謂,我現在要說的,是大宰府的正確表達方式。
因為數千年來一直都有人(包括日本人)習慣把「大宰府」寫成或讀成「太宰府」,所以及時做一下科普是很有必要的。
在最開始的時候,大宰府就是大宰府,沒有任何異議,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人性中懶散粗心那一面的逐漸暴露,卻說在某年某月某位不知名的學者把「大」寫成了「太」,由於不過是一點之差而且也並無太大影響,以至於大伙都並不在意,於是此先河一開,便被後世以訛傳訛,儘管有正經人士有心撥亂反正,堅持正確寫法,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稱其為「太宰府」。根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公元10世紀(公元900年),日本關於大宰府的記載共有25處,其中用「大」字的8處,大太並用的4處,用太的13處。
連為了紀念菅原道真的神社都叫「太宰府天滿宮」,甚至今日在大宰府所在地造起來的城市,都被稱作「太宰府市」。
這就叫「三人成虎,眾口鑠金」。
好在這世道還是不乏良心的,時至今日,日本學界已有了明文規定:作為歷史名詞以及機構名稱和官員職位名,那麼正確的寫法是「大宰府」;而作為都市名或是祭祀菅原道真的那所神社名,則寫作「太宰府」。
扯遠了,言歸正傳。
在順利目送菅原道真上路之後,群臣之首的位子理所當然地歸了籐原時平。
前面就說了,時平也是個改革派,所以他在上台之後,並沒有廢除道真時代定下的土地改革制度,而是採取了比較溫和穩步的方法緩步推行。同時,他還依照自己原本的觀點,開始著手進行一場文化方面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個目標,是文字。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決定。
我個人一直特別信奉這樣一句話:欲亡其國,必先去其史;欲滅其族,必先穢其文。
就是說要滅亡一個國家,必定先要篡改他的歷史;要想滅掉一個民族,一定要先糟蹋他們的文字。
這話其實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要想振興一個國家,首先就是要先學會正視自己的歷史;要想興旺一個民族,第一要做的是擁有並光大屬於自己的文字。
一言以蔽之,籐原時平要做的事情分兩步:第一步,先搞出一種只屬於日本且日本特色十足的文字;第二步,把這種文字發揚光大。
這確實是一個聽起來和做起來都非常浩瀚龐大的工程,不過好在第一步已經有人給做了——當時的日本實際上是有原創文字的。
那就是平假名。
眾所周知,日語由三個部分組成:漢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其中,漢字是無可爭議的中國文字,而直接從漢字偏旁得來的片假名,其實也可以算是中國字;唯獨平假名,自古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是日本人的原創文字,雖然這原創二字說得有些勉強。
平假名的起源仍是中國,是由漢字的草書形式演變而來的,每一個假名對應著一個日語的讀音。最早叫「萬葉假名」,和漢字極其相似,但後來被簡化了很多,以至於看上去跟中國字脫離了關係,比如(讀阿)這個假名,我要不告訴你的話,估計你三天三夜也未必能琢磨出來它的原型其實是草書的「安」。
而平假名的出現則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年前,現今存在歷史最悠久的帶有平假名的文物是一塊在大阪出土的木簡,據說是公元7世紀中期的產物,上面用萬葉假名寫著「春草之初年」。
和片假名一樣,平假名的創造和演變都絕非一人之力,而是多年來眾多日本學者共同心血的成果,因此儘管教科書上認為是真言宗開山老祖空海和尚發明了平假名,但實際上這跟吉備真備創造了片假名一樣,只是一個謠言罷了。
雖然歷史悠久形體優美,但數百年來,平假名卻一直都不是日本的官方文字。在高層的正式場合,大家使用的都是漢字和片假名,平假名通常只出現在那些身居大內深閨的少女少婦為了抒發寂寞和戀情而寫的和歌之中,故而也被叫做「女手」「女文字」。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平假名和漢字的關係太遙遠——畢竟只是以草書為雛形變化而來,哪比得上直接拿來主義的漢字和片假名。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真不是個像樣的理由,但實際上這真的就是理由。
儘管一直都說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巨大,然而這種影響即便天天講時時講,你也未必能想像得出其具體有多麼巨大。
平安時代的日本官員,不懂經濟而在大藏省混的,大有人在;不會打仗而居將軍之職的,不乏其人;對於那些貴族出身的傢伙而言,哪怕什麼都不懂也無所謂,只要會一樣東西便能當官,那就是中文。
這裡的中文包括漢字的讀寫運用,對中華古典的理解感悟等等。
因為平安時代的日本人信奉一句話,叫:「文章乃經國大業。」
此語出自中國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論·論文》,原話是「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那時候的日本,不但政令、律法、官制、文章清一色用的都是漢文,就連達官顯貴們私底下的書信來往,也都是滿滿一紙的方塊字。
再說那平假名,雖然在當時地位比較尷尬,但也還沒到絕望的程度。畢竟它受眾不算太小,除去剛才說的在女性之間使用外,其實小貴族跟老百姓私下裡用得也挺多,事實上這個分兩步走的文字工程已經完成了一步半,連發揚都省了,只求能光大一下,讓平假名一躍而起,引得萬眾矚目,然後成為能和漢字、片假名並列的正式文字。
對此,籐原時平的辦法是編一本以純平假名為主要組成部分的著作,然後推廣,並藉機宣告一個新的文字時代的來臨。
著作的內容他也想好了:和歌。
和歌就是日本傳統歌謠,都是用萬葉假名或是平假名所寫成,雖然曾經人氣很高,但隨著中國文化對日本列島影響的日益擴大,很快就被漢詩所取代。平安朝的日本貴族們雖說也有愛和歌的,可一般只用於私下交流,或是用來寫情詩追女孩子,比如籐原時平就特別擅長此道。然而不管是哪一樣,它都不是一樣適合在公開場合拿出來分享的東西。
之所以要選和歌,除了它是當時日本為數不多,能完全用平假名表達的東西之外,還因為其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表現手法方面也具備不輸給漢詩的華麗,同時也能輕易地讓大眾(包括天皇)所接受,更重要的是,籐原時平非常喜歡和歌。
延喜二年(公元902年),時平召集了象徵著當時日本和歌界最高水準的四個人:紀友則、紀貫之、凡河內躬恆以及壬生忠岑,然後命他們編寫和歌集。
編撰的計劃是這樣的:四人工作小組先去各貴族家中搜集各種和歌藏本,然後把有萬葉假名的部分統統改成平假名,再彙集成冊,湊成一本書。
編纂工作在剛開始的時候進行得相當順利,但很快,就出現了一個大問題。
諸編者們發現,自己苦心搜集來的那些和歌,基本上都是以戀愛為主題的。
本來是氣勢磅礡地準備親手締造傳說,結果現在卻成了情歌大全集,夢想和現實差距之大,讓籐原時平很想罵人,但說髒話畢竟不解決問題,無奈之餘,時平只得下令讓手下的那群書生現編各種其他題材的和歌,以充實內容。
在經過了三年的努力之後,延喜五年(公元905年)四月十八日,浩瀚著作終於完工,這便是著名的《古今和歌集》。
該書總共收錄和歌1100餘首,包含了戀歌、祝歌、離歌、旅歌和詠季歌等共計13個種類。
成書當日,籐原時平帶著樣本進宮面聖,將其呈於醍醐天皇御覽。
天皇看後非常滿意,笑而稱善。他不光滿意書本身的內容,更滿意序言裡的一句話:「大和之歌以心為源,義廣而情深。」
對於一名和歌愛好者,兼國家統治者而言,這話於公於私都相當對胃口。
數日後,醍醐天皇下聖命,要求貴族們在寫漢詩的同時,亦要多多寫和歌,此外天皇還表示,希望高級貴族們在平時也能用平假名來交流,這並沒什麼丟人的。
群臣聞訊後,立刻紛紛表示我們一直在用平假名,真的,皇上您要不信臣這就用平假名作和歌一首供您觀摩。
因為上有所好而導致和歌大流行,醍醐天皇的兒子村上天皇時代還專門設置了和歌所,並編撰了《古今和歌集》的續篇《後撰和歌集》,而村上天皇的兒子一條天皇治世的時候,則編撰了《拾遺和歌集》,三本合稱三代集。
與和歌一起流行的,當然還有平假名,自那之後,貴族們無論是通信也好寫文章也罷,都能非常自然地使用這種曾被自己不齒的文字了。
《古今和歌集》之後,日本列島湧現出了一大批用純平假名寫成的著作,除了前面說的三代集外,還有比如籐原道綱母的《蜻蛉日記》、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記》、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以及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等等。
因為這些著作裡很大一部分是由宮廷女性所寫,因此通常也被叫做女房文學。
而女房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源氏物語》。只多一句嘴,光源氏的原型,是嵯峨天皇的兒子源融。
儘管平假名托籐原時平之福而被發揚光大了,但嚴格說來卻還是沒有能登上最高殿堂。直至近現代,日本依然是一個漢字至上的國度,特別是戰前,在很多正規的場合,比如天皇的聖旨裡,仍是只有漢字和片假名,平假名一般是不用的。
所以南洋大臣張之洞說過,日本和中國,同文同種。
隨著平假名的被廣泛使用,日本列島上也隨即刮起了一股名為國風文化的旋風。
國風文化,也叫和風文化,雖然官方通常對它的詮釋是一場將大唐文化加以本土(日本)化的文化改造運動,但在我看來,這更是一場文化方面的獨立戰爭,一場將日本文化從中國文化中剝離出來使其獨立的戰爭,而遣唐使的終止和平假名的使用,正是戰爭的第一聲槍響。
國風文化中的產物有很多,大致包含了文學、藝術、宗教、服飾、建築和工藝等幾個方面,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者說最值得一提最為我們中國人所知的,具體講來有四樣:和服、陰陽道、櫻花以及日本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