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貳 第九章 從《聰明的一休》說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陷了元朝首都大都,這意味著蒙古人在中國長達九十七年的政權正式宣告終結。

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一手創立的大明王朝。

而差不多就在元末明初那會兒,海對面的日本也發生了巨變。

首先是鐮倉幕府的解散。正慶二年(公元1333年),因為長期積累的怨恨,後醍醐天皇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一時間天下英雄雲集,人人都邁出一條腿,踩向已然風雨飄搖的鐮倉北條家。僅僅數月,幕府就被推翻,末代幕府執權北條守時自刃而亡,政權一度又重新回到了天皇的手裡,史稱「建武新政」。

沒想到好花不常開,在延元元年(公元1336年)又發生了一樁大事,那就是好不容易奪回政權的日本皇室,被分裂成了南北兩塊,北方是執掌京都朝廷的光嚴天皇,而南方則是退守吉野(奈良縣南部)的後醍醐天皇。雙方都自稱正統,理應擁有天下,為此還進行了數度的戰爭,這一時期,被稱之為日本的「南北朝」。

就在南北分裂的當年,一個叫足利尊氏的人出任了征夷大將軍,建立了室町幕府,然後輔佐北朝的光明天皇對抗南朝,經過足利家三代人五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元中九年(公元1392年)的時候逼得南方朝廷拱手讓出寶座,完成了對日本的統一。

此時的天皇稱號「後小松」,將軍則是第三代足利義滿。

在後小松天皇的宮裡,有一位妃子叫伊予局,因為長得漂亮而且性格溫柔賢淑,所以深得皇上的寵幸。美中不足的是,這個女孩的父親曾經是南朝的重臣,不過天皇當時正和她打得火熱,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然而,在這深宮之中,受寵的伊予局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嫉妒。一個相當可怕的謠言開始流傳了起來:伊予局是南朝出身的女兒,她心懷復興南朝之志,並想伺機刺殺天皇。

一開始後小松就沒怎麼把它當一回事兒,可後來發現事情有點不對,似乎走哪兒到處都在說伊予局想殺天皇,正所謂謊話說上兩千遍就成了真理,所以時間一長,天皇心裡就發了毛,覺得自己人生無限寬廣,實在不能斷送在一個女人手裡。於是在明德四年(公元1393年)的某一天,他以「有南志」為借口,下了一道聖旨將已經懷有數月身孕的伊予局趕出了皇宮。

面對誣陷,伊予局沒有任何辯解,而是非常順從天命地收拾起了東西,然後去了京都鄉下的一個小村落住了下來。在那裡,她於明德五年的第二年,生下了腹中的孩子,取名為千菊丸。

在伊予局和乳母玉江的照料下,小千菊丸成長得非常健康活潑而且可愛,人也非常聰明,五歲不到就能作和歌。人稱「學問之神」的日本第一大儒菅原道真初次寫和歌,也不過是這個年齡。

除了兩個女人之外,還有很多不認識的叔叔也經常給千菊丸送錢送糧,每次送完東西,還要跟伊予局單獨聊上幾句。

這些叔叔不是別人,是足利幕府派來的。對於一個有翻天嫌疑的女人和擁有南朝血統的皇子,幕府自然不可能不聞不問,就此讓他們安居郊外。送東西是假,探聽虛實是真。

不過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所以在應永六年(公元1399年),時任將軍足利義滿下了一道命令,讓千菊丸出家做和尚去,具體的皈依地點,是位於京都的安國寺。

如果你已經迅速地猜出了這個小和尚究竟是誰,那麼恭喜你,你暴露了自己的年齡。

不錯,他就是家喻戶曉的一休和尚。

應該講中國七、八後的這兩代人沒看過《聰明的一休》這部動畫的絕對是稀有,該片曾經在日本、中國乃至全亞洲反覆播放,如果真要論歷史人物知名度的話,那麼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類人加起來,那也是比不過一個一休師傅的。

然後肯定有人會問:一休和尚本人或是《聰明的一休》這部動畫,跟中日兩國的恩怨有關係嗎?

當然有。

《聰明的一休》其實並非是一部純粹的兒童動畫,在教育孩子們凡事要多動腦,要不畏強權的同時,還隱藏著一個驚天的大秘密。

在這部動畫片裡,有三個相當著名的配角:一個是本該充當皇室私生子一休的監視人,卻被對方智慧所折服,淪為其跟班的新右衛門,他那句「一休大人,大事不好啦!」的招牌叫聲,一度讓人印象深刻;還有一個則是那位笑得陰險猥瑣,卻經常被一休在智商上羞辱的小鬍子將軍;最後一位就是那個一臉憨厚,其實滿肚子壞水的黑心商人桔梗店老闆,儘管他每次都想證明自己比一休聰明,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三個人都有原型,而且都是大人物。

新右衛門全名叫蜷川新右衛門親當,在動畫片裡擔任的職務是寺社奉行,就是代表幕府掌管天下宗教事宜。不過這個職務的真正出現年代,應該是距室町幕府數百年後的江戶幕府,實際上這人的工作是幕府的政所主管,主要負責全國的財政以及京都地區的法治訴訟等事務,屬於將軍下面的直屬高官,此外,他的真正主公也並非足利義滿,而是室町幕府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

小鬍子將軍其實就是足利義滿,他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這個前面說過。在當年南北爭霸的年代,此人親率大軍,以武力擊破楠木家、結城家以及北町家等南朝方面的武力頑抗派,接著又用政治手腕打壓了那些不敢明著動傢伙,卻在背地裡搞政權的山名家和大內家,獨掌全國大權,並確立了將軍獨裁體制;在文化方面,他建造了花之御所以及今天聞名世界的金閣寺,可謂是真正的文治武功之君。

不過,足利義滿真正登峰造極的地方,體現在其政治地位上。

除了征夷大將軍之外,足利義滿還擔任過內大臣、左大臣乃至太政大臣,太政大臣就是天皇的師傅,這個職位在日本歷史上只有94個人擔任過。其中,能夠做到既當過將軍又當過太政的,除足利義滿外,僅德川家康、德川秀忠以及德川家齊三人而已。

不僅如此,他們足利家還享有准三宮的地位。就是說,足利義滿的妻子、母親以及祖母,分別享有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同等的待遇,他的後代也一樣,換言之,即給予足利義滿之後所有的足利家將軍皇族待遇。

還有更厲害的。

應永十五年(公元1408年),足利義滿病逝,朝廷追認其為太上天皇,足利義滿卻是唯一一個非皇族出身的太上天皇。

不過因為擔心樹大招風,這個稱號最後還是被當時的室町幕府給婉拒送回了。

可以這麼說,從有日本列島的那天開始算起一直到今天,除了歷代吃人飯干人事兒卻愣是要把自己當神的天皇外,地位最高且手中權力最大的,當屬足利義滿。現在的日本首相也絕對比不上他,你見過今上天皇拜小泉純一郎當爹的嗎?你見過明治天皇叫伊籐博文爸爸的嗎?沒有吧?

最後是那個桔梗店老闆,這人在動畫裡的身份就是一開雜貨鋪子的,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背景。

可越是乍看之下平淡無奇,就越是會讓人起疑——那蜷川新右衛門再怎麼也是幕府大將軍直屬的高級武士,憑什麼就會被一個賣鍋碗瓢盆的老頭兒欺負得到處亂竄頻頻呼救?而且貴為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為什麼會時常跟一做小生意的傢伙混在一起喝茶賞花?

唯一的原因就是,桔梗店老闆絕非一般人。

那麼他是誰?

這個問題我們暫且放一放,先重新回到歷史主線,從明朝剛建立那會兒開始說起。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創建了大明之後,四海之內煥然一新,到處是一幅幅安居樂業歌舞昇平的景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海外情況不容樂觀,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沿海不太平,這主要是因為倭寇。

倭寇,就是日本來的海盜,主要活躍於朝鮮以及中國沿海。在明朝建立初期,倭寇干的清一色是殺人放火的勾當,而且極能打,就算是剛剛趕走了蒙古人的明朝正規軍,也很難在他們身上討到便宜,所以讓朱元璋非常頭大。

頭大之餘,他想到了以倭制倭的計策,於是便仗著大國威風,寫了一道口氣極為嚴厲的文書給日本,表示倭寇是從你們家跑來害人的,所以你們有義務收編,若是不從,我即刻就派天兵渡海,踏平你那日本列島。

當時日本正好南北分裂,這封手書被送到了南朝朝廷的手裡,接信人是時任鎮西將軍的懷良親王。

自從忽必烈兩次征日都大敗而回之後,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較之以往也有了極大的轉變,至少不會像前朝那樣,把中國當作高不可攀的天朝大國了。所以在讀完朱元璋的那封氣焰囂張的親筆信後,從來就不是什麼善茬兒的懷良親王即刻回帖一封,口氣相當地不卑不亢,大致內容是這樣的:自古以來,不是只有你中華帝國才有皇帝,蠻夷部落也是可以有首領有大王的,所謂天下,也不是一個人的天下,你看我們倭國,方圓不過三千里,城池加起來也就五六十,尚能安居樂業,你們泱泱中華,明明方圓數百萬,為什麼還要跟我們這麼個彈丸小邦過不去?再說了,你們中國古代有那麼多仁君賢王,你們何不學學他們?我知道,大明朝有雄兵百萬,能攻城略地,可我倭國也不是沒有勇士和城牆;論文的,我們學過你們的孔孟之道;說武的,我們也會你們的孫子吳子;你們真的要來,我們是絕對不會輕易投降的。不過,你發兵之前可得想清楚,打贏了我們,那叫勝之不武,可若是萬一不幸步了前朝的後塵呢?那可就丟人丟大了。順您之意未必生,逆您之旨也不見得亡。反正,萬事以和為貴,大家過太平日子,豈不是更好?

信送到南京,朱元璋一邊念一邊氣得手抖。

可冷靜下來仔細一想,似乎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兒。當年蒙古人如日中天,眼瞅著都要統一全球了,卻也沒那能耐把日本給打下來,更何況自己剛剛開張,根基尚且不穩的大明王朝,還遠沒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

於是就只能先忍著了。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太祖朱元璋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設立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這就標誌著中國自行了斷了本國的對外官貿;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再次重申,嚴禁沿海官民跟外國接觸;洪武二十年(公元1394年),明太祖下令,禁止民間使用外國貨,等於是徹底取締了中國的對外貿易。

這便是著名的「大明禁海令」,其嚴格程度令人髮指,用當時的話來講,叫「寸板不許下海」,最狠的時候連漁民下海捕魚都不讓。

朱元璋要搞海禁的動機,除了堅壁清野、嚴陣以待,不讓倭寇有可乘之機外,還有一個普及率較廣的說法認為,他是個典型的重農輕商之人,在他眼裡,農業就是生產力,唯有種地才是王道,因此出海商貿全然是不必要的。

這應該算是污蔑了吧。

其實明太祖搞海禁的最大原因是保家衛國,不光從倭寇手裡保國,還為了關門抵制當時已經進入航海時代,並在五大洋上乘風破浪的西方列強,姑且不論這方法對還是不對,至少動機如此不會有錯。

事實上明朝絕非是一個因排外而自我封閉的朝代,不然也不會有鄭和下西洋、玉米蕃薯的引進以及白銀大量流入等等這些事情的發生,大明正是察覺到了當時世界的巨變,敏銳地感覺到了即將到來的危險,這才採取了閉門謝客的做法。

當然話也得說回來,自以為關起家門就萬事大吉,這仍是小農思想。

有必要插一句的是,大明海禁,對於日本而言是一道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令,這意味著日本立國數千年來,第一次因為自己的存在,而嚴重影響到了中國的政策走向——雖然並非良性的。

元中九年(公元1392年),足利義滿結束了日本的南北對峙,重新統一列島。

隨後,他立刻開始和大明王朝套起了近乎。

應永八年(公元1401年),足利義滿以准三宮的身份派出了特使祖阿和尚,帶著國書和貢品來到了南京,幾乎把能說的好話都給說了一遍,然後向明朝皇帝表示,我日本願意跟你大明共進退。

當時朱元璋已經駕崩了,接班的是其孫子建文帝朱允炆,這人比起他爺爺來,性格要溫和得多,自然也好說話。一看日本人那麼誠心誠意地來進貢了,他就大發慈悲地以宗主國的名義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在收到了建文帝的冊封文書後,明面上回信一封以表謝恩,但實際上直接就把那東西拿去壓了箱底,生怕讓人給瞅見——自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打天皇的主意,這一大和民族的光榮傳統,朱允炆或許不明白,但足利義滿卻時刻牢記在心。

朱允炆是個老實人,見日本人那麼親熱,只當他們是真心實意,於是便說那好,既然你這麼有心,就幫我把那些成天在海上飄蕩的倭寇給消滅了吧。

足利義滿一口答應,表示你的事兒就是我的事兒。

當然,這話說過也就當剿過了,畢竟倭寇活躍在中國的沿海一帶,足利義滿要真帶著大軍跑江浙滬閔去剿匪打仗,那明朝人該不幹了。

但不管怎麼說,義滿的行為至少讓中國人感到了誠意。

這是自遣唐使被廢除以來,日本對中國最親熱的一次。當時日本方面滿朝文武都覺得足利義滿挺不是東西的,更有比較激進點的,在背後直接就說他是個「日奸」。

對此,足利義滿全然不在乎,繼續著自己跟大明的套近乎事業,這讓很多人在唾罵之餘也心生疑慮——為什麼?

難道真的是害怕大明威武之師而做出的討好之舉?還是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愛屋及烏?

都不是。

正確的答案是:因為錢。

雖說明朝方面規定了寸板不許下海,但在實際操作中倒也不是鐵板一塊。出於恩澤四方的考慮,大明皇帝還是允許周圍小國以朝貢的形式來中國做點小生意的,這叫做「朝貢貿易」。

明朝的朝貢體系最巔峰的時候,周圍給自己納貢的國家一度超過六十個。但這六十幾個國家並非全都願意誠心誠意地服從朱氏皇朝,大多數只是衝著「厚往薄來」這四個字去的。

自古以來天朝上國搞朝貢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施展大國威風,這個我們講過很多次了,明朝也不例外,往往周圍國家只是送來點不值錢的貢品,但我們卻會還以豐厚的回饋,久而久之大傢伙都覺得這有利可圖,於是紛紛來稱臣給貢品朝貢了——反正舌頭打個滾也不吃虧,真金白銀到手了那才叫實在。

在海禁時代,諸小國往往會藉著來中國上貢的機會,帶上一些自家的土特產在街頭販賣,然後再把明朝給的還禮帶回家再出售,等於是兩邊牟利。對此,大明朝也是睜眼閉眼隨他去,到後來甚至還會直接抽個稅什麼的。

當然,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資格來中國朝貢的,除了該國必須是大明所認可的友好鄰邦之外,前來朝貢的使節團,也必須擁有大明王朝所發放的勘合。

勘合,就是允許外國人進入大明地界的許可證,說得通俗些就是營業執照,故而朝貢貿易有時候也叫做「勘合貿易」。

足利義滿看重的就是這個,一手掌控一個國家的人,不缺錢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才會整天在建文帝跟前討好,為的就是能拿一張營業執照。

應永四年(公元1404年),在接見詢問朝貢事宜的日本使者時,已經取建文帝而代之的明成祖朱棣表示,大明決定恢復和日本的正常外交,並且同意日本前來搞朝貢貿易。

同時,還發放了勘合——而且只發給了足利義滿一人。

也就是說,此時日本的對華貿易之權,都在足利義滿一人的手裡。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話的口氣聽起來有些小題大做,賺錢的法子多了去了,又何必吊死在跟中國搞貿易的這一棵樹上。

平心而論,賺錢的方法的確有很多,但論油水,卻真沒有哪樣能跟和中國做生意相比。

舉兩個例子:明朝一代,從中國購入五百文的絲綢,回到日本至少能賣出一萬文(合十貫),獲利二十倍;而在日本價值一萬文的銅,一踏上中國的地界,轉眼就至少能漲到四萬(合四十貫)。

換言之,假如一個商人自中國出發,帶著五百文的絲綢上日本轉上一圈,那就能獲得三萬五千文的毛利,翻了七十倍。

什麼叫暴利?這就叫暴利。

不過儘管兩國貿易利潤巨大,可這並不代表只要拿著勘合揮一揮,天上就能掉金子了。生意是要靠腳踏實地,風裡來雨裡去地給做出來的,可畢竟足利義滿是將軍,不能提著籃子挑著扁擔地親自去當倒爺,所以他得需要代理人,而這代理人,就是桔梗店老闆。

其實一休裡的桔梗店老闆,歷史上雖說是沒有具體的人物,但原型卻在,而且還不是一個,是一幫。他們就是掌控著足利幕府時代日本經濟世界的豪商們。

當時日本和大明之間的貿易,在實際操作過程上都是承包給各豪商的。也就是說由商人從幕府那裡得到勘合,然後負責準備船、船員和貨物,進行航海和對明貿易,所得利潤上交一部分給幕府。

雖然幕府得到的只是一部分利潤,但已經是非常龐大的數字了。而那些豪商們要僱傭、統領大量的船員,並進行危險的航海,其動員力可以說是已經勝過一般大名了,再加上這些做生意的確實對國家而言至關重要,因此他們說話的份量極重,參政議政的程度也頗高——這也就是為什麼動畫片裡,小鬍子將軍每每要開什麼茶會、賞花會,都會叫上黑心商人一同參加。而且當時武士和商人間的區分還不明確,所以桔梗店老闆的地位,放到今天的日本,有可能就是某大財團主席,兼大藏大臣,再兼自衛隊高級幹部。

這樣的人,當然夠資格隨便欺負新右衛門了。

中日之間巨大的貿易利潤,讓很多日本商人都很羨慕眼紅嫉妒恨,可無奈的是他們弄不到勘合,只能咬著手帕在那裡望天流淚羨慕了。事實上就算有勘合也不可能讓你一直兩頭跑著賺錢,根據統計,從公元1401年到1549年這148年裡,中日兩國之間正規的勘合貿易次數,只有十九次。

因此我們最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明朝,對於絕大多數日本商人而言,想要靠日中貿易這條路來賺錢,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走私。

於是,倭寇出現了。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此一時彼一時也」,倭寇也一樣,也是會與時俱進的。

當時的亞洲,海域其實並不太平,既有日本的海盜,也有中國的海盜,偶爾還會碰上朝鮮海盜;此外,還有不少中國的正規海軍,用於嚴防外國船隻走私偷渡。

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一個日本的商人領著一支日本的商船隊,只帶貨物不帶槍地開往中國干走私,那是一件很不負責任的事情——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

為了避免自己的商隊在海面上被海盜搶個精光,或是遭到大明海軍的攔截擒獲,許多往來於中日兩國之間的貿易商人會選擇僱傭一支武裝力量護航,生意做大了就乾脆自己組建武裝力量,作為私人衛隊。

對於這種遊走於中日兩國,且自帶人馬的走私商隊,中國和日本兩國一律將他們和海盜歸為一類,稱之為倭寇。

《中日恩怨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