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後妃成群,三宮六院,佳麗雖不及三千,也是尋常人家無法比擬的。那麼,皇帝與這些后妃們到底有沒有愛情呢?自古就有多情帝君的說法,顯然皇帝和後宮的女人是有感情的。而在帝王與妃嬪的生命裡,又有過什麼樣的愛情故事?
1.高處不勝寒的帝王情愛
許多資料記載過清朝皇帝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皇帝對心愛之人確實有著不同尋常的寵愛。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愛情,有時甚至會愛得死去活來。清帝中不乏其人其事。
瀋陽故宮關雎宮斗匾皇太極與宸妃
皇太極是位梟勇之君,35歲繼承汗位,大智大勇,堪稱一代名君,而他與宸妃的感情卻也似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朱麗葉,柔情似水,傳為千古佳話。
宸妃,名海蘭珠,滿語的意思是「珍愛之女」,捨不得的女孩,有的文藝作品稱之為「哈日珠拉」。蒙古族,孝莊文皇后的親姐姐。宸妃入宮的時間較晚,天聰八年(1634年)嫁過來時,她已26歲了。海蘭珠以其成熟女子的美麗贏得了皇太極的寵愛。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冊封後宮王妃時,賜她居「關雎宮」。關雎語出《詩經·周南·關雎》,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此詩有序稱「后妃之德也」。皇太極以此表達愛意。
皇太極十分寵愛宸妃,宸妃也是備極溫柔,朝夕問醒,終於在崇德二年有了結果,海蘭珠生下了皇八子。皇太極決定立此子為皇太子,可能出於兩點考慮:一是寵愛宸妃,二是此子排序與自己暗合,都為皇八子,認為可能是天意遂立其為皇儲。可是,皇太子不足7個月就夭亡了(感染天花),宸妃受的打擊非同小可,不久病倒,日漸沉重。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極正在松錦前線指揮同明軍作戰,戰況正緊,卻在九月十二日傳來宸妃病訊。他焦急萬分,星如急火地返回瀋陽。可惜,儘管他日夜兼程,也未能見上最後一面。十七日這天,天還未亮,宸妃就撒手西去了,年僅33歲。
皇太極得到宸妃病逝的消息大悲過度,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舉動。他直入關雎宮,全然不顧帝威,撲在宸妃的屍體上,放聲痛哭。一旁的大臣苦心勸解,都無濟於事。皇太極為宸妃舉辦了極為隆重的喪禮,厚葬從優,超越規制,達到國葬程度。皇太極還是無法排解自己對宸妃的思念。崇德六年二十三日中午,他竟然飲食失常,疾病襲身,最後昏迷倒在了地上,語言無序。宸妃入葬後,皇太極不顧一切地跑到宸妃墓前哭喪。
做完這一切,皇太極回想宸妃病逝以來,輔國公扎喀納、承政索海等王公大臣在治喪的過程中,並不盡心盡職,於是重懲臨喪不利之王,並破例奪爵,很多人都不理解,皇帝為何為了一個女人而重懲有功大臣。
康熙帝的殷殷情愫
康熙大帝后宮之中有名分的后妃人數達55位,居清帝之冠,實乃一代多情多義的帝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真愛皇后,克後不立後。在我們的印象中,康熙皇帝是一位重視自然科學的樸素唯物主義者,可是,當他的皇后死去之後,他認為是自己剋死了皇后,於是,當他的第三位皇后孝懿皇后病逝後,他就再也不立皇后了。
康熙生前共立過3位皇后,分別是孝誠、孝昭、孝懿皇后。孝誠皇后難產而死,康熙帝十分悲痛,當時就承諾立孝誠皇后之子允礽為皇太子。繼後孝昭只做了半年皇后,就死去了。此後他十多年不再立後,直到康熙二十八年,皇貴妃佟佳氏病篤,他才想以立後為之沖喜,結果佟佳氏只做了一天皇后即仙逝。所以,他認為自己克後,從此不再立後,以表達自己對后妃生命的珍愛。
另一個細節就是帶愛妃遠征漠北,出巡塞外。一般來講,皇帝出征,是不帶后妃的。康熙皇帝出於對后妃的真愛,在出征時攜后妃前往。征戰不比巡幸,條件很惡劣。但玄燁仍樂此不疲。由於出發時準備不足,后妃的衣物沒有準備齊全,康熙皇帝居然放下皇帝身段,向蒙古王公夫人尋借衣物。
康熙皇帝在新疆一帶巡視時,發現那裡的季節性食物很好吃,有別於宮中,於是,他命人飛馬送給宮中后妃,不時將一些外地紀念品托人帶給眾妃,還托人捎話說:「這是我的一點心意,別見笑。」
更為有趣的是,康熙帝在外巡幸時,很思念宮中的妃嬪,便向宮中后妃傳遞情書。情書傳出去了,他還急切地等待回音,不時地問:「有書信捎回來嗎?」飛鴻傳書,以表達思念之情,這在寡情的封建帝王中是不多見的。
帝后和諧的典範——乾隆帝與孝賢皇后
孝賢皇后,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她16歲的時候,被雍正帝指婚給弘歷為嫡福晉。富察氏一嫁給弘歷,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麼,富察氏何以獲得如此的禮敬呢?
孝賢皇后像首先,出身高貴。富察氏先祖旺吉努,率領族眾歸順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戰功烜赫;曾祖父哈什屯,歷經皇太極、順治兩朝,功勞卓著,贈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時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父親李榮保,任察哈爾總管;伯父馬齊,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學士;伯父馬武為領侍衛內大臣。所以,《清朝文獻通考》記載:「爾妃富察氏,鍾祥勳族,秉教名宗。」
其次,崇尚節儉。大概我們談到清宮女人的時候,往往用節儉這個標準來衡量是不是合格。這很好理解,滿洲發祥於關外,條件艱苦,歷來節儉。這位中宮皇后是非常節儉的。資料《嘯亭續錄》裡面舉了兩個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飾,「珠翠等飾,未嘗佩戴,惟插通草絨織等花。」這很了不起,身為中宮高位,卻不戴金銀珠寶。二是敬獻給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銀線織成,她認為那樣很浪費,而是用鹿羔絨織成,獻給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皇后的這種做法,就給後宮做出了榜樣,深得乾隆皇帝讚許。
再次,忠心勤勉。皇后在宮中非常勤勉,有責任心。照顧太后,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侍孝聖憲皇后,恪盡婦職」(《嘯亭續錄》)。照顧夫君,更是無微不至。盡職盡責,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的美德了。資料記載,乾隆帝身上曾長了癤子,很厲害,御醫說:「須養百日,元氣可復」(《郎潛紀聞二筆》)。皇后聽到這個消息後,怕奴才們照顧不周,便主動搬到乾隆帝寢宮外面,日夜照顧,直到一百天滿,康復之後才回宮。
乾隆帝為了表達對皇后的敬愛,便決定立她的兒子做太子。
雍正八年,皇后生下了弘歷的第二個兒子,這讓弘歷欣喜若狂,贊稱小皇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弘歷把給這個孩子起名的權利交給了父皇雍正。雍正帝極為重視:「當日,蒙我皇考命為永璉,隱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實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就為將來做皇太子做好了準備。乾隆帝繼位後,肯定要學父皇秘密立儲的辦法。於是,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乾隆把寫有永璉為皇太子的匣子,放到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並且,告知了諸王大臣:「朕已命為皇太子矣。」
這是乾隆帝首次立儲。他是十分認真的,皇后雖然並不明確知道,但是,也會隱約瞭解一些。可是,不幸發生了。這個永璉是個短命鬼,於乾隆三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竟然一命嗚呼,年僅9歲。乾隆帝十分悲痛,他輟朝5天,賜名端慧皇太子,並多次親到棺前賜奠。後在陵園右側的朱華山修建了典制大備的皇太子園寢,隆重治喪。
大葬禮成,乾隆帝並未減少對孝賢皇后寵愛的程度,相反,他以滿懷的熱情給予她更多的關照,皇后也並沒有氣餒,她知道,這個時候一定要再努力,才有機會。所以,到乾隆十一年,終於又有了結果,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這就是皇七子永琮。乾隆又把繼統希望寄托在了永琮身上。可惜天不作美,這個孩子僅僅活了兩歲,就出天花而亡。而這個孩子去世這天,恰恰是大年三十,宮裡因此而沉浸在悲痛氣氛之中,往昔過年的歡樂氣氛蕩然無存。乾隆帝悲痛又無奈。
永琮的去世,無疑給皇后以最大的打擊,她的憂傷心情可想而知。所以,這個時候,也只有乾隆帝能夠撫慰皇后的心靈。乾隆帝責無旁貸,他考慮到皇后「乃誕育佳兒,再遭夭折,殊難為懷」,便曲為勸解,為了使她心裡好受些,乾隆下旨,決定「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賜謚「悼敏皇子」,葬入了朱華山皇太子園寢,與他的親哥哥永璉葬到了一起。以親王禮治喪,其喪期達9個多月,參與祭奠的人有宗室貴族及四品以上官員,達萬人之多,費用難以計算。真是備極哀榮。
乾隆帝對這兩次「太子之喪」,沒有絲毫責怪皇后的意思,而是進行了自我檢討:「此乃朕過耶」(《清高宗實錄》),認為這都是他自己的錯。
兩位嫡子的先後去世,使得紫禁城的氣氛變得陰鬱沉重,乾隆帝深知太后心情不爽,皇后就更不要說了。於是,在乾隆十三年二月初四,春節過後兩個月,就決定侍奉母后,陪著皇后出遊泰山。傳說登山有辟邪的作用,去去邪氣,很好的事情。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乾隆帝確實喜歡遊山玩水,他會找出種種借口,到名山大川盡興遊覽。
這次山東之行,規劃得很到位,先到曲阜拜孔子,乾隆帝很崇拜孔子,那是一定要去的。然後,登泰山,一覽美景。再到濟南,看那遠近聞名的趵突泉。從二月初四到三月初八,過了一個多月,決定返程回京。可是,皇后就在這返回的途中出了大事。
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一行到達德州,決定改行水路,沿運河北上。可是,就在這天晚上,皇后卻死在了船上。關於皇后之死,我們查閱了一些史料,發現是由於她的皇子病逝,悲傷過度,加之連日勞累,感染了風寒,不幸猝然離世。這真是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真是太突然了。皇后此行,本來是乾隆帝精心安排,為她排解愁悶的一次旅行,卻不幸使其走上了不歸之路。就連皇太后都很驚訝,她聽到噩耗,趕忙來到皇后的船上,看著死去的皇后,很久都沒有離開。
乾隆帝為了表達自己對皇后的尊敬、禮敬,做了最後的努力:
第一,為皇后圓夢。大家可能沒聽說過,誰生前為自己要謚號。所謂謚號,就是皇帝對死者的蓋棺定論。活人一般忌諱這個事情,可是,皇后富察氏卻在生前向乾隆帝要謚號。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乾隆十年,乾隆帝的慧賢皇貴妃薨逝,乾隆帝為她上謚號。當時,議定的謚號為「慧賢皇貴妃」。本來,一般人聽到這個謚號,不會有什麼反應。可是,皇后富察氏聽到這個謚號後,竟然哽咽起來,她對乾隆帝說:「我朝,後謚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許他日謚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皇后的意思是,如果將來給我謚號為「孝賢」,那我將終生為之努力。於是,在皇后去世後,乾隆帝完成了皇后的遺願。
第二,為皇后喪事大興案獄。皇后去世後,乾隆帝異常煩悶,心情急躁不安。所以,他看什麼都不順眼,不斷處置王公大臣,興起了一個又一個案獄。比如「永璜案」,永璜是他的長子。孝賢和她的兩個嫡子病逝,乾隆帝認為永璜心存僥倖,「母后崩逝,兄弟之內,惟我居長,日後,除我之外,誰克肩承重器?遂至妄生覬覦。」(《清列朝后妃傳稿》)意思是,永璜在覬覦太子之位,永璜究竟有沒有這種想法,並無確切史料。但是,遭到父皇如此打擊,永璜早已暈頭轉向,誠如乾隆所說:「若將伊不孝之處表白於外,伊尚可忝生人世乎?」(《清列朝后妃傳稿》)永璜不久就在惶恐中去世。比如「光祿寺案」,他認為光祿寺這些人辦事不認真,敷衍了事,準備祭祀用的桌子不乾淨,「光祿寺所備餑餑桌張俱不潔淨鮮明」(《清高宗實錄》)。因此,他處置了光祿寺大批官員。比如「剃頭案」,在孝賢皇后喪期內,發生了總督周學健、塞楞額、巡撫彭樹葵、楊錫紱等地方大員剃頭的事件,其中,好多省份的大小官員也都紛紛剃頭,乾隆帝大怒,殺一儆百,將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賜令自盡,對其他官僚也給予不同懲處。此外,他還不斷興起了其他的案件,懲處了好多人。
第三,作文追思。乾隆帝是一位詩文俱佳的帝王,一生傳世的詩作就有4萬多首,居歷代帝王之冠。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帝的風流才情便多有展示,但那不是附庸風雅之作,而是發自肺腑的動情之作。比如,在孝賢皇后喪滿百日的時候,寫了一篇《述悲賦》,句句含情,字字珠淚,感人肺腑。其中「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述悲賦》)之句,讓人讀之落淚。再比如《悼皇后》中有:「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乾隆御制詩文集》),更是表達了對皇后的殷殷之情。這裡「夢熊」緣自《詩經·小雅·斯干》的「維熊維羆,男子之祥」,也就是說,夢見熊羆,則是生男孩的徵兆。
第四,睹物思人。孝賢皇后薨逝後,乾隆帝在孝賢皇后曾經居住過的長春宮建立紀念館,在那裡保存了孝賢皇后生前的所有陳設,「凡平日所御奩具、衣物,不令撤去。」(《清宮述聞》)並且,每到年節,都在那裡張掛孝賢皇后的畫像,乾隆帝會經常到那裡去憑弔皇后。這種情況延續了幾十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禪位,新皇帝登基,才告結束。
第五,推恩母家。乾隆帝為了報答孝賢皇后,格外照顧她的娘家人,「故寵侍後族,先後膺五等封爵者,富察氏凡十四人」(《清宮述聞》),一個家族就有14人封有爵位,可真是太離譜了。所有這一切的榮寵,都是來源於對孝賢皇后的敬愛。孝賢皇后的弟弟傅恆官至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對此,乾隆帝說:「傅恆之加恩,亦由於皇后。」(《清列朝后妃傳稿》)同時,還通過富察氏家族與皇家聯姻的形式,榮寵孝賢的母家,比如孝賢皇后侄子福隆安娶高宗第四女和碩和嘉公主,乾隆帝第六子永瑢娶孝賢皇后侄女為嫡福晉。
在這裡,大家看到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天子,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的對元後的尊敬、禮敬。
被扼殺的同治帝愛情
同治帝自坐上寶座以後,政事多由兩宮太后做主,是個地道的傀儡皇帝。政治上難成大器,便把感情傾注在皇后身上。
在立誰為皇后的問題上,他忤逆自己的母后,選中了阿魯特氏為中宮皇后,這使得慈禧很不舒服。可是,同治皇帝全然不顧,日日與皇后共度良宵,皇后習文熟禮,獨得帝寵。
慈禧怎麼能甘心呢?她橫加干涉,禁止皇后與皇帝同寢。皇帝憤然獨宿乾清宮,從此不再接納其他妃嬪。後來,寂寞的皇帝受人誤引,野遊八大胡同,染病身亡。
相愛難相守的光緒帝與珍妃
珍妃的入宮,實在是一個意外。以慈禧的打算,珍妃姐妹,最初只是一個陪襯而已,所以,把她們放在了最後一排。沒想到,光緒帝開始就喜歡貌美的德馨之女,慈禧害怕了,便命人把荷包交給了光緒帝並不關注的珍妃姐妹,於是姐倆意外當選。
珍妃和光緒帝,兩個人「一見鍾情」,很快擦出火花,他太愛這個女人了。
珍妃漂亮,機靈。我們看到珍妃保存下來的照片,確實比較漂亮。更關鍵是她非常機靈,這是光緒帝所需要的「貌既端莊,性尤機警」(《珍妃之悲劇》)。光緒帝生活在深宮之中,需要這樣機靈的女子,對自己很有利。
珍妃聰明,知識豐富。珍妃很好學,「頗通文史」(《清代軼聞》)。可以想見,這個小姑娘不僅漂亮、聰明,還很有知識,詩文書畫,琴棋書法,樣樣精通,在那個年代,男人會很喜歡這樣的女子。
珍妃時尚,奔放。珍妃是個非常時尚,非常前衛的人。同時,她也是一個非常敢於叛逆傳統的人。珍妃玩時尚的相機,給光緒帝拍照,她甚至指使太監在宮外開照相館。珍妃還敢於穿男人的服裝,給光緒帝以驚喜。
這一切,都讓憂鬱、孤獨的光緒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鮮。珍妃給了他意想不到的、耳目一新的感覺。
光緒帝是真的愛上了珍妃,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講,是很難得的事情。皇帝後妃成群,很難產生真正的感情。從這一點來講,珍妃很幸運,她得到了光緒帝的真愛。光緒帝離不開她了,幾乎是白天想見,夜間召幸,「他幾乎每隔三四天就要親自上珍妃宮裡去走一次,這和他每夜非召幸珍妃不可的事同樣都成了宮中的絕妙談資。」
光緒帝和自己心愛的珍妃,時常會講些心裡話,尤其是那些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東西,也會在不經意間講出來,這讓他更加覺得,珍妃是真正的紅顏知己。德齡公主曾這樣記述光緒帝向珍妃傾訴衷腸:「咱們這裡真太寂寞了,每天從朝上回來,再也沒有一個可意的人能夠陪伴我的。」
可以這樣說,光緒帝在珍妃身上,找到了情感的歸宿,也感覺到了溫暖的夫妻生活。這就忤逆了慈禧,慈禧決定,要狠狠處置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珍妃。
為此,慈禧曾經兩次暴打珍妃。一次是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珍妃遭到慈禧暴打,被「褫衣廷杖」(《國聞備乘》),就是剝光了衣服暴打。珍妃被打得皮開肉綻,奄奄一息,「抽搐氣閉,牙關緊急,週身筋脈顫動」(《珍貴人用藥底簿》)。慈禧下手真是太重,太狠了。慈禧為這次暴打珍妃,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賣官鬻爵。珍妃參與了黑暗的賣官。她依仗光緒帝的寵愛,多次賣官收賄,比如,曾以4萬兩白銀的價格,把上海道賣給了魯伯陽,她還把這些收入記在了小本子上,被慈禧查抄,抓住了把柄。結果被慈禧暴打,光緒帝也不敢出面保護,光緒帝「勿敢言」(《國聞備乘》)。
另一次是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後,珍妃遭到嚴厲的處分。她再次遭到廷杖,並被摘掉所有首飾,囚禁起來。
從此,珍妃厄運連連,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戊戌變法失敗,珍妃受到連累。不僅再次遭到慈禧暴打,還被打入冷宮之中,「門自外鎖,飯食自檻下送進」(《故宮週刊》,第30期)。珍妃所住的冷宮在紫禁城的東北三所。冷宮的門倒鎖著,只有一扇窗是活的,吃飯、洗臉、倒馬桶都由此進出。
這裡,不僅有宮女監視,還有太監在那裡「數罪」(《珍妃的冷宮生活》)。兩個老太監代表慈禧申斥,「指著鼻子、臉申斥,讓珍妃跪在地下敬聽,指定申斥是在吃午飯的時間舉行。申斥完了以後,珍妃必須向上叩首謝恩,這是最嚴厲的家法了」(《宮女談往錄》)。當然,這時的光緒帝也被囚禁瀛台,更是兩情相隔,見面都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