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明朝vs日本、明朝vs荷蘭、明朝vs英國、明朝vs西班牙

明亡清興大變局中明朝不僅跟後金、李自成、張獻忠三線作戰,而且還和日本、荷蘭、英國打過仗,並且幾乎都打贏了,這也算得上明末那段淒慘的歷史中少有的亮點,對於明朝與西方殖民者交鋒的這段歷史,其他史書少有涉及,本卷最後,讓我們從明朝在萬曆年間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後與日本在台灣的衝突開始,重溫這幾段中華民族早期反侵略的輝煌篇章。

(1)最不出名的民族英雄

從1588年參與討伐葉赫部後,沈有容就再也沒露面,估計許多讀者已經忘記他了。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沈有容與備倭總經略宋應昌一起出兵朝鮮,但因為與宋應昌不合,於是主動辭職回家。1597年豐臣秀吉第二次出兵朝鮮,這次豐臣秀吉打算南北兩線作戰,從浙江福建登陸夾擊大明,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行。此時的大明與日後甲午戰爭時的清廷不可同日而語,大明在第一時間就得到了豐臣秀吉的計劃,於是萬曆皇帝下令在浙江與福建沿海集結大量水師,嚴陣以待。

福建巡撫金學曾上疏建議,不如動用這些兵力去直接攻擊日本本土,來個圍魏救趙,以迫使日本從朝鮮撤兵。他的建議被萬曆皇帝採納,萬曆皇帝成為中原王朝第一個曾計劃攻擊日本本土的皇帝。金學曾把攻擊日本本土的任務交給了此時賦閒在家的沈有容。謀定而後動,沈有容先派人偵查日本的情況,就在偵查期間,豐臣秀吉就死了,日本計劃從朝鮮撤軍,於是大明不必再冒風濤之險而東征日本了,自然,沈有容此次的使命又告吹了。在此期間,金學曾派給沈有容一個叫劉思的助手,並從府庫中拿出一千兩白銀作為赴日本偵查的經費。這筆錢沈有容分毫未動,而劉思則在日本大多用於泡日本娘們了,事後劉思被抄家,而沈有容則因為清廉而越發被看重,金學曾上奏保舉沈有容任福建都司。

豐臣秀吉雖然死了,大規模的日本侵略戰爭不會發生了,然而小規模的倭寇侵略依然不斷,沈有容在福建沿海數次與倭寇作戰,他「梟捷善戰,每臨敵先登,意氣閒暇;兩舟相隔丈許,提刀飛身過之,立斬數人,一舟披靡,而後眾將士從之。又加以沉毅多謀,料敵出奇無窮」。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七艘日本戰艦來到閩浙侵略,被明軍打敗,竄到台灣,在此安營紮寨。為搗毀倭寇巢穴,沈有容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春節前夕殺牛犒賞士卒,隨後宣佈了自己打算率軍直搗台灣的計劃,因為當時正值臘月,不是出海的季節,諸將及水手都面露難色,沈有容以民族大義說服了大家,於是親率二十一艘戰船冒巨大風浪前進,在澎湖登陸時因趕上風暴僅剩十四艘。登陸後,沈有容「與倭鬥,格殺數回,縱火燒沉敵船,斬首十五級」,明軍勇猛,以一當百,殊死戰鬥,打得倭寇無還手之力。倭寇為爭取逃跑時間,就把新搶來的財物扔進海邊,誘使明軍撿財物來延緩對自己的進攻。明軍有的人看著地上的財寶動心了,此時沈有容大喝一聲,打完日本人再撿!於是明軍「無一人取其秋毫」,繼續前進,越戰越勇,全殲倭寇,日本人的鮮血染紅了海水,我軍燒燬六艘敵船。真是神兵飛出鬼不覺,談笑成功人始知。這是中國軍隊首次從侵略者手中收復台灣的行動,也是明軍第一次主動從海上出擊打倭寇。

此後十年日本人沒有在東南沿海挑事兒,但荷蘭人來了。17世紀初,荷蘭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後也加入殖民者的行列。荷蘭這個低於海平面,不得不年年築大堤以防海水的滅頂之災的小國卻煥發出征服世界的勃勃雄心,號稱海上馬車伕的他們趕著能蹈海穿浪的「馬車」走向了世界。

1604年8月荷蘭人派兩艘戰艦駛向澎湖,當時正值明末北方抗清前線吃緊,明朝海軍從澎湖撤退,於是荷蘭人以通商為名順利佔領澎湖。抗倭英雄沈有容率二十艘戰船來收復澎湖,荷蘭人說:「中國兵船到此,是不是要和我們干一仗,如果是的話,我們奉陪。」沈有容說:「中國慣於殺賊,你們既說通商就優容你們,你們還蹬鼻子上臉。要想打仗嗎?你們難道沒聽說過我大破倭寇,使海水盡赤嗎?我不想讓你們步日本人的後塵。」荷蘭人韋麻郎無奈,他說等風暴平息就撤走,實際是賴著不走。

沈有容嚴肅地說:「我們福建巡撫說要調大軍剿滅你們,我說你們是來通商的,不必動武,只要我交涉,你們就撤走,大軍這才沒來。誰知你們不聽勸告,賴在這裡,幹不可告人的爛事,我打算回去稟報,讓巡撫發兵。」韋麻郎嚇得膽戰心驚,表示一定退兵,可他賊心不死,私下裡送三萬兩銀子給沈有容,讓他別趕他們走,被拒絕。韋麻郎這才死心,在十月二十五日離去。荷蘭人不費一槍一彈佔領澎湖,沈有容不費一槍一彈收復澎湖!

韋麻郎臨走時將銅炮、炮彈和荷蘭特產贈給沈有容,沈有容只留下炮彈和銅炮,其餘一概奉還,真是不殺而威,不令而行呀!人們在澎湖立石碑永久紀念此事,上書:「沈有容諭退紅毛韋麻郎等」。這塊碑在今天仍然存在,作為中華民族的光榮載入史冊。

荷蘭的戰艦「舟長二十餘丈、高數丈,雙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錮之。四桅,桅三接,左右兩檣列銃,銃大十數圍,皆銅鑄;中具鐵彈丸,重數十斤,船遇之立粉」,作戰能力十分強。而這時福建水師的戰船卻多是商船與漁船改造的,雖有五十艘之多,但未必穩操勝券。所以沈有容能夠兵不血刃逼荷蘭人退兵也是難能可貴的,或者說也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荷蘭人走了,日本人又來了,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在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通過琉球致書明朝,要求恢復貿易,否則他將「令日本西海道九國數萬之軍進寇於大明,大明數十州鄰於日本者,必有近憂矣」。但由於琉球並未將此等無禮的文件傳達,所以明廷不知此事。

德川家康一看,你不理我,那老子我就自己來了,他給村山等安頒發了「高砂國渡航船朱印狀」(當時日本稱台灣為高砂國),並派給他三千士兵,委任他侵略台灣。

村山等安派遣自己的兒子村山秋安率領著十一艘戰船從長崎出發,但艦隊在途中遭遇風暴,船隊漂散,一部分騷擾閩浙沿海;一部分去了越南貿易;明石道友所率的三艘船雖然到達了台灣北部,其中一艘小船上的日本兵倉促登陸,被台灣土著民圍攻,打打不過,突圍突不出去,最後這些日本兵集體高喊著「天皇陛下萬歲」而剖腹自殺。明石道友手下三艘船變成了兩艘,他率領兩艘船流竄至福建海面,燒殺搶掠,於五月來到浙江東沙島(不是南海上的東沙島)。福建巡撫黃承玄派董伯起前去偵察,董伯起雖然化裝成漁人,但被明石道友看出來了,於是明石道友拿刀逼他,問:「說!你是幹什麼來的?」董伯起騙他說:「我軍門知道你來犯,已經造好五百艘戰艦等著你呢,我們的艦隊馬上就要到了!」明石道友還真實在,他信了,於是率船隊撤回日本,但沒放走董伯起,以便將他作為與福建政府談判的籌碼。

此後五年時間,不知道村山等安去忙什麼了,反正是杳無音信,直到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明石道友奉村山等安之命,以送回董伯起為名,攜帶禮物及上明朝表章來到福建王崎澳,要求恢復通商。福建巡撫黃承玄命沈有容跟日本人交涉,當時明石道友在交涉時沒佩刀,沈有容問:「你為何不佩刀?」明石道友答道:「不敢。」沈有容親自取來一把太刀給他配上,明石道友感激涕零,因為佩刀畢竟是武士的象徵。明石道友此前聽說過沈有容在台灣大破日本海軍的事,加之被沈有容鎮住了,沒敢提別的,放了董伯起後就回船上了。

明石道友還未離開,日本人桃煙門又率領三艘戰船、倭寇百餘人進犯浙江,擊沉了浙江的一艘明軍兵船。他們在駛進東沙白犬澳時,觸礁擱淺,於是日本人就在岸邊蓋房子,打算長期盤踞。福建巡撫黃承玄得到消息後,將此事交給沈有容負責。沈有容率兵三路圍困,用大炮猛轟,焚燬了倭寇的房舍與積聚,但倭寇依然拚死頑抗。

把總何承亮要進攻,沈有容說:「倭寇困獸猶鬥,很難讓其投降,這一帶多礁石,我軍如硬攻,很容易損失戰艦。不如誘敵出戰,將敵人擒獲。」

隨後他派精通日語的王居華前往勸說日本人,王居華用日語說:「你們日本人的命就在須臾之間,如果你們沒有冒犯我大明的罪過,把事情講清楚,或許還能有一線生路,不然的話,你們必死無疑!要知道,明石道友都已經受招撫了。」桃煙門聽後,有些猶豫。次日,有倭寇率三艘船前來救援,三艘船都被沈有容擊沉。

桃煙門見突圍無望,就說:「只要有明石道友的書信來讓我投降,我就聽他的。」沈有容於是讓明石道友寫信,明石道友也聽話,他寫了書信交給了沈有容,桃煙門等人見了明石道友的書信,便投降了。

時人董應舉聽聞沈有容這次擊敗倭寇的消息後,歎息道:「東沙之役,某生六十一矣,未見有此不傷一卒、不折半矢、不糜斗糧、不曠時日,去如振葉、歸若系豚,捷速而完,功難而易;就使俞(俞大猷)、戚(戚繼光)再生,亦當首肯矣。」

1620年,由於努爾哈赤的強大,東北形勢吃緊,沈有容被調任山東副總兵,以防努爾哈赤從遼東半島跨海侵略山東。遼東民眾有乘船從努爾哈赤占區逃亡山東的,沈有容都派人接應,共三萬四千人得到接應。沈有容在登州結識了戚繼光的長子戚柞國,當時戚柞國正在編輯《戚少保年譜耆編》,但年譜完成後,戚柞國等無力將其刊行,幸而得到了沈有容的資助,使得此書出版,今天我們所知的戚繼光的赫赫功業賴此書得以保存。1624年沈有容因病而辭官回鄉,三年後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

(2)西班牙、荷蘭亮劍台灣

台灣是個風景迷人之地,海岸上懸崖壁立,樹木蓊鬱蔥蘢,在蔥蘭疊翠的獅球嶺後面,是基隆城。夜晚遙見崗巒起伏之處閃著點點漁火,一輪圓月當空照,夜色幽藍,海水潮起潮落,讓人心醉。也正是台灣迷人的景色,富饒的物產引來了西方殖民者的貪慾。

1604年,第一次侵略澎湖失敗後,荷蘭人沒有就此罷休,澎湖列島與台灣始終被列入其計劃佔領的名單中。1621年荷蘭人獲取重要情報——西班牙人要佔領台灣,於是荷蘭人打算先下手為強。荷蘭巴達維亞總督決定先攻擊澳門的葡萄牙人,如不能攻陷,則在澎湖尋找適當的港口,先於西班牙人佔領台灣。1622年,荷蘭將領雷爾生率一千零二十四人乘八艘戰艦進攻澳門,被葡萄牙人擊退。1623年7月23日,荷蘭海軍司令高文律率一艘大型戰艦、四艘小型戰艦佔領澎湖。10月,高文律來到廈門想和明朝談判,用和平方式使對澎湖的佔領合法性,但由於中國海軍提前得到了情報,所以他一登陸就被中國海軍逮捕後殺死,此時船上的荷軍還不知道他們的司令的下場。

於是明軍派人和荷蘭人說你們的司令正在我們擺的宴席上吃飯,你們也一塊來吧。荷蘭人一看,中國人挺好,咱們佔他們的地盤,他們還給咱們吃的。於是荷蘭人除留少數人守船外其餘就都上岸去參加宴席,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時,荷蘭人都感覺自己腹中一陣陣疼痛,「不好,有毒!」一個荷蘭人大叫,隨後他們一個個痛苦倒地。

這批荷軍就這樣被毒死了,明軍守備王夢熊趁夜以幾十艘小船假扮漁船靠近荷軍戰艦實施火攻,荷軍大型戰艦被燒燬,四艘小船被燒燬一艘,荷蘭海軍狼狽逃回。1624年崇禎在北方努爾哈赤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還是下了收復澎湖的決心,於是派南居益率二百艘戰艦載一萬人攻打澎湖。荷蘭人還算聰明,知道雙方實力相差太大,形勢於己不利,故而還沒打就退出澎湖,並與明軍總兵俞咨臬(俞大猷之子)交涉,俞咨臬說只要荷蘭人退出澎湖既可。在明軍強大的壓力下,荷蘭人於8月24日豎起白旗投降,隨後退至台灣安平,在台灣建立熱蘭遮和赤崁城兩個軍事基地。當時窮於應付動盪時局的明朝沒有徹底殲滅荷蘭人,對其佔領台灣採取默認態度,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遺憾。

在荷蘭人佔領台灣安平後,西班牙人也來了,他們攻陷台灣基隆。此後的事情正如兩百年後的日俄戰爭一樣,西方列強在中國土地上展開爭奪戰,而中國人則袖手旁觀,這也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的一種悲哀。當時,福建巡撫鄒維璉在向崇禎匯報荷軍情形時這樣說:「紅毛一番遠去中國四萬里,晨昏晝夜皆相反……其人深目長鼻,赤須朱發,其性賊虐,尚仇殺,諸夷畏之。其舟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名曰夾板,內有三層,皆置大銃外向,可以穿裂石城,震數十里,人船當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長技有如此者。」崇禎已經被李自成、張獻忠、皇太極搞得焦頭爛額了,自然沒工夫理會荷蘭人了。

一開始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勢均力敵,兩邊兵力都很少,直到1641年由於荷蘭人援兵到來,均勢被打破,1641年8月24日,荷蘭上尉特佳率三艘戰艦載三百人至基隆,將基隆外圍村落燒燬,並要求佔據基隆的西班牙人投降,被拒絕。其實西班牙是死要面子,他們在台灣的兵力很弱,只有西班牙軍五十人,菲律賓兵三十人,中國漢奸的偽軍一百三十人,還有從非洲買來的二百名奴隸。在向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地求援後也只得到兩門火炮和不到二十人。1642年8月17日,荷軍在又得四百人增援後開赴基隆,向城內射擊,十天後西班牙人投降,從此西班牙被迫退出在台灣的角逐,台灣由荷蘭一家獨佔,史稱「荷據時期」。

直到1662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才將荷蘭人趕走,不過這將是下冊書我們會講述的內容。

(3)英荷葡日澳門混戰

荷蘭人除了發動過對澎湖的侵略外,還先後五次侵略澳門。1601年荷蘭第一次攻澳門,被葡萄牙人擊退,二十名荷蘭人被俘,其中十七人被絞死,三人被送到馬六甲關押。1604年荷蘭海軍上將率軍攻澳門,因颳大風而使船漂到澎湖,在澎湖荷蘭人知道了台灣的富饒,為前文第二次中荷澎湖之役埋下了禍根。1607年不甘心失敗的荷蘭人第三次攻澳門,結果被葡萄牙六艘軍艦趕跑了。1622年荷蘭人決心不再單干,而是把英國拉過來,他們組成了一隻龐大的艦隊,共有荷艦十二艘,士兵一千零二十四人,英艦四艘,他們在6月22日抵達澳門。23、24日英荷聯軍猛攻澳門,他們攻上了海灘,向東望洋炮台推進,葡軍頂不住這凌厲的攻勢,處境十分被動,荷軍很快衝上了東望洋炮台,澳門城敲響了警鐘,澳門軍民紛紛拿起武器共同抗擊聯軍。

正在荷軍眼看就要拿下澳門時荷軍的彈藥庫被擊中後著火,荷軍失去了供應,攻勢緩和了。於是荷軍調整部署,就在荷軍調整部署時其中一名日本士兵臨陣開溜,逃向葡軍,報告了荷軍缺少彈藥的情況。葡軍隨即開始反攻,沒有了彈藥的荷軍陣腳大亂,全線潰退,死屍狼藉。荷軍有五百人被打死,在往船上撤退的途中又有士兵還沒來得及回船,船就開走了,他們前有大海,後有追兵,只好一步步走向海洋,成了魚的盤中餐。荷軍有四名軍官和艦隊司令被擊斃,一名軍官被俘。聯軍共陣亡一百三十六人,受傷一百二十六人,被俘四十人。

此為澳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總之,此事可以總結為荷蘭人與英國人在進攻被葡萄牙人控制的中國領土時因為一個日本人的告密而失敗了。荷蘭人不撞南牆不回頭,1627年荷蘭人第五次進攻澳門,仍然以失敗告終,從此在荷蘭再也沒有人敢提澳門了。

(4)中國大海盜PK海上馬車伕

李敖在北大演講時說:「兩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在修長城,認定自己的敵人來自草原,而事實上我們真正的敵人來自海上。」不過我認為他的話不全面,至少在明末中國人還是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的。1633年鄭芝龍指揮的對荷蘭的戰役就是證明,《清史稿》對此戰隻字未提,大概是因為指揮此戰的鄭芝龍降清後被殺的不光彩結局吧。事實上,此戰是東西方海上力量的大碰撞,幾乎動用自己在遠東地區的血本的荷蘭人面對日落西山的明王朝仍不能戰而勝之。從澎湖之役到料羅灣再到鄭成功收復台灣,中國海軍用連續重創海上馬車伕的戰績打完了他們在走向衰落前的最後絕唱。

此戰起因很簡單,在歐洲縱橫馳騁的荷蘭人企圖壟斷與明朝的貿易特權,他們提出讓中國立即停止與西班牙、葡萄牙的貿易,只能和荷蘭貿易,否則開戰。當然,明朝很快拒絕了荷蘭人的無理要求,崇禎下令嚴懲荷蘭人。

荷蘭動用了十一艘重型戰艦、四十八艘小型戰艦炮擊廈門,首戰告捷,荷蘭人得意了,認為此戰很快就見分曉。此時料羅灣海戰的主角鄭芝龍閃亮登場,鄭芝龍是鄭成功他爸,懂葡萄牙語、荷蘭語、日語,有個外國名字叫尼古拉斯·加拉巴德。

鄭芝龍1604年出生於福建泉州,年少時「性情逸蕩,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台灣外記》),1621年鄭芝龍離開泉州,到澳門投奔了舅舅黃程,學習經商,經常往來於澳門、日本、呂宋(今菲律賓)等地。在此期間,鄭芝龍學會了葡萄牙語、荷蘭語,還接受了天主教洗禮。這段時間,他除了學習經商之外,也兼職做翻譯,賺錢餬口。

不久,舅舅黃程有批貨需搭乘大海盜李旦的船,送到日本平戶,便派鄭芝龍押送,鄭芝龍於是與李旦(跟唐睿宗同名)結識。剛到日本時,鄭芝龍「為人縫紉以餬口」(《廣陽雜記》),也有人說他「賣履為生」(《華夷變態》)。但他很快就加入了李旦的海盜團。

由於鄭芝龍長得很帥(張遴白《難游錄》說他「少年姣好」),他很快成為李旦的同戀情人,「以龍陽事之」(《難游錄》)。「龍陽」是戰國時魏安僖王的男寵,「龍陽之癖」與「斷袖之癖」(漢哀帝跟男同胞董賢睡在一起,一天起床時因為怕吵醒還在夢中卻壓著自己袖子的董賢,他割斷自己的袖子)一樣是中國古代同性戀的代名詞。在日本,鄭芝龍除了跟男人睡外,也睡女人,他認識了一位當地女子田川氏,並結了婚,鄭成功就是他們兩人的愛情結晶。

1625年李旦和顏思齊(李旦海盜集團二號人物)在日本舉兵,試圖推翻德川幕府,結果戰敗,李旦戰死,顏思齊、鄭芝龍死裡逃生,並在台灣建立基地。不久,顏思齊在台灣病死,臨終前說:「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創建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鄭芝龍隨後接替顏思齊為海盜首領。

1626年趁福建遭遇旱災,鄭芝龍對福建沿海發起進攻,他「連舟浮海,自龍井登岸,襲漳浦鎮,殺守將。進泊金門、廈門,豎旗招兵,饑民及游手悉往投之,旬日間,眾至數千」(《重纂福建通志》)。「所到地方,未嘗殺人。有徹貧者,且以錢米與之」。與明末大多數海盜一上岸就對所有人燒殺搶掠不同,鄭芝龍只殺明朝守軍,對於百姓則不殺,對窮人還賑濟,鄭芝龍當海盜的風格很像張作霖當土匪時的風格。1627年廈門之戰中,鄭芝龍攻陷廈門,入城後鄭芝龍約束手下,秋毫無犯,由此,鄭芝龍除台灣的基地外,也多了大陸的一座城市。不久鄭芝龍在安平(今福建晉江安海鎮,與荷蘭人佔領的台南安平同名)建立了大本營。鄭芝龍的強大在荷蘭方面也有記載,荷蘭派駐台灣總督德韋特(De Witt)在致東印度公司總部的報告中說:「中國海賊日益壯大,幾乎足以控制整個中國海,將所有海岸的戎克船(Junk,『船』字的閩南口音jong輾轉傳到西方而得,船上懸掛媽祖旗)破壞燒燬殆盡,更在陸地大肆掠奪暴行。他們已壯大到擁有四百艘戎克船和六七萬之徒眾。此頭領稱作鄭芝龍,曾在大員商館擔任公司之通譯,後不告而別,前去投靠海盜,轉瞬間獲得如此偉大的地步,連中國官方都不知該如何將海盜自海岸加以驅除。」

鄭芝龍攻陷廈門的消息傳到北京,讓剛即位的崇禎煞是頭痛,崇禎同時要面對皇太極、李自成、張獻忠,已經很頭痛了,但在崇禎眼裡,鄭芝龍只是癬疥之疾,李自成張獻忠是肘腋之變,而皇太極才是心腹之患,所以招降鄭芝龍被崇禎擺上了日程。

此時鄭芝龍日子也不好過,一方面,他在台灣與荷蘭人已經形成了對峙狀態,另一方面,他雖是海盜中最強者,但許多股海盜並不聽他的,他的局面並不穩定。福建的旱災還沒結束,鄭芝龍畢竟是福建人,對於桑梓之地的人民,他決心救其於水火,他除了賑濟災民外,還大量移民入台灣,人數高達數萬。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移民高潮。為了吸引饑民渡海入台,他提出所有移民台灣者每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毫無疑問,如此大規模移民,鄭芝龍需要政府方面的配合,而饑民移民台灣,也能大大減輕福建的壓力,福建是人口大省,但沿海五十里外幾乎都是山,很難耕作,因此這對政府也是有利的。

就這樣,崇禎與鄭芝龍一拍即合,鄭芝龍被崇禎封為副將,然後他打著官軍旗號剿滅其他各股不聽招呼的海盜,部隊擴展到了三萬餘人、戰船千餘艘。

鄭芝龍以廈門為據點,開始規範內部管理,以仁、義、禮、智、信命名,建立了五大流通體系,管轄遍佈內陸各地的流通渠道,另以金、木、水、火、土命名,建立五支艦隊,航行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他同時頒布「令旗」,實際上就是海上的「保險單」,繳納了保護費的船上可以掛上他的「令旗」,如果出事,他全額賠償。這項「保險」收入,達到了每年四百萬兩黃金。鄭芝龍徹底壟斷了東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貿易,這是荷蘭人不可能接受的,於是1633年7月7日,荷蘭艦隊主力佔領了鄭芝龍控制的南澳島,對鄭芝龍發起進攻。7月12日,荷蘭人偷襲廈門港,擊沉鄭芝龍大型戰船30艘,小型戰船20艘。7月14日鄭芝龍派出使者與荷蘭人交涉。

荷蘭人向鄭芝龍收買路錢,讓他每週給荷蘭人二十五頭豬、二十五頭牛、一百隻雞,此外荷蘭人還提出一系列條件:在鼓浪嶼建立貿易據點,荷蘭人在中國沿海無障礙收購商品,不准任何中國船隻前往馬尼拉,荷蘭人在中國享有與中國人同等的法律權利。

鄭芝龍拒絕了荷蘭的這些要求,決定讓荷蘭人吃火炮,並下令每斬殺一個荷蘭人賞銀五十兩,隨後他率一百五十艘戰艦(其中的五十艘戰艦配有英國火炮)從海澄誓師出發,在遭遇戰中擊沉了荷軍偵察船,隨後繼續前進,於1633年10月22日在料羅灣包圍了荷軍。鄭芝龍以火船為先鋒,對荷蘭艦隊猛烈衝鋒,與荷蘭九艘戰艦作戰。此戰據福建巡撫《奉剿紅夷報捷書》記載,鄭芝龍擊沉了荷蘭五艘戰艦,俘獲了一艘戰艦,而據荷蘭人的記載,荷蘭有一艘戰艦被鄭芝龍燒燬,一艘被俘虜,三艘戰艦在戰役中受傷後撤退的途中遭到颱風襲擊而沉沒,「還有三艘不知去向」。

戰後荷蘭人不得不接收明朝苛刻的條件,賠償大量軍費,徹底放棄壟斷中國沿海貿易的企圖,以書面方式承認鄭芝龍的海上霸權。在清朝歷史上,一貫是中國人給外國人賠款,然而在明朝,即便是明末,依然是西方列強給中國賠款。這一仗,鄭芝龍首開東方國家在海戰幾乎全殲西方殖民者的先例。「崇禎中,(荷夷)為鄭芝龍所破,不敢窺內地者數年」(《明史》)。鄭芝龍被崇禎稱為「海疆長城」,並提拔為南澳鎮副總兵。

料羅灣海戰後鄭芝龍徹底取得西太平洋制海權,一時「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海船不得鄭氏令旗,不能往來。每一船,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芝龍以此富敵國,自築城於安平海梢,直通臥內,可泊船,逕達海。其守城兵,自給餉,不取於官,旗幟鮮明,戈甲堅利。凡賊遁入海者,檄付芝龍,取之如寄。」(《明季北略》)「各國皆飛黃(鄭芝龍)旗號,滄海大洋如內地矣」,中國官方第一次對大洋深處實施了有效管理。而鄭芝龍的聯合艦隊規模也達到二十萬人,三千艘戰船,成為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海軍,台灣海峽則完全成為鄭芝龍的內海。占城、越南南部、呂宋、孟買、長崎、巴達維亞(雅加達)、馬六甲、柬埔寨、暹羅(泰國)等地全都成了鄭芝龍艦隊的通商港口。

鄭芝龍通過「令旗」來收買路錢,壯大艦隊,崇禎則從鄭芝龍的買路錢裡獲得一部分作為稅收,明朝官方不費一兵一卒、一槍一彈,贏得東南沿海的和平與繁榮,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政府與海盜真正的精誠團結,各得其所。這種合作的意義,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與海盜德雷克的合作完全一樣,有效地整合了國家力量與民間力量。

對比西方的殖民擴張史,鄭芝龍的發跡史恰恰是西方無數海商發跡史在中國的翻版。此戰後福建廣東海外貿易日益繁榮,如能照此發展,以明朝中後期中國人思想的開放程度和科學技術發展程度而言,古老中國將走向自己獨有的近代化歷程。遺憾的是,隨著清軍入關,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和商品經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希望隨著清國的海禁破滅了,碩大無朋的帝國又回到了那片黃色的土地,回到了農業社會。有明一代也許就像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所寫的那樣:「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那樣的時代,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很快要上天堂了,我們也要下地獄了。」哎,痛!

明朝那麼富裕,把海上馬車伕都打跑了,為什麼此戰十一年後明朝就滅亡了呢?看西班牙人岡薩雷斯的《中華大帝國史》的一段話您就明白了,「這個世界上最富裕和繁榮的帝國在某種意義上卻是最貧窮最悲慘的國家,這個帝國儘管疆域遼闊,土地肥沃,卻不足以養活他的居民,要使其居民舒適,還要比實際疆域大三倍的國土。而且只要是一個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就會對饑荒時易子而食感到司空見慣。」貧富差距懸殊,窮人們自然都跟著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最終到處攻城略地,殺掉富人,將其財富據為己有,最終大明王朝就在李自成農民軍的山呼海嘯中走到了終點。

在明朝走向毀滅的途中,大英帝國的艦隊來了,這次明朝能否在毀滅前寫下最後濃墨重彩的一筆呢?

(5)中英在香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商人聯合會派夢啻牟率五艘戰艦來華,想通過葡萄牙人來進行對中國的貿易。於是艦隊來到澳門,到澳門後,葡萄牙人敲詐他們,夢啻牟不給錢,於是葡萄牙人在英國人的飯菜裡下毒,毒死了四十個英軍。夢啻牟決定不再通過葡萄牙人轉手貿易,而是直接找中國人,他令艦隊駛向伶仃洋,然後直插廣州。

這年七月初一,烈日炎炎下虎門的百姓都在海邊榕樹下享受著絲絲海風,他們沒有料到,大英帝國的海軍就要殺到。面對來犯之敵明朝海軍嚴密佈防,一切準備就緒後英國艦隊來到沙角,他們發現明軍嚴陣以待,虎門各火炮壓彈待發,便聲稱「風向不順」,暫時不發動進攻,而是停泊在海邊,實質想伺機進攻。第二天晚上明軍陳幫基、吳一鳳率四十人用即將退役的木船作為火船,準備在深夜二更靠近英艦,進行火攻,誰料火攻前風向突變,明軍由順風轉為逆風,火攻無法進行,在此時陳幫基的火船擱淺,結果火攻徹底泡湯了。英軍見明軍要發動火攻時,個個失魂落魄,紛紛跳船,最後一看火攻沒成,這才都回到船上,可見這一股來侵略的英軍也毫無大英帝國軍隊之風。初三上午夢啻牟下令炮擊中國炮台,並說:「誰要怕死,軍法從事!」結果英勇的明朝海軍將士還是將英軍擊退。初九,夢啻牟派一艘戰艦駛入沙角以北,被明軍發現後這艘戰艦掉頭就跑,但還是吃了明軍幾發炮彈,傷得不輕,此後數日局勢趨於緩和;二十四日夜,大英帝國海軍又給夢啻牟增派了四艘戰艦,九艘英艦突入白沙海面,一齊炮擊我軍炮台,但我軍將士不畏強敵,一炮擊中英軍旗艦彈藥庫,使其起火,夢啻牟忙下令撤退。

夢啻牟失敗後,英國人沒有善罷甘休,他們又派了一撥人來侵略。商人聯合會派五艘「商船」在倫敦號船長威代爾率領下進入南海,威代爾滿臉絡腮鬍子,鷹眼、禿鷲鼻子,這個傢伙開始打算佔據澳門,可是葡萄牙人怎肯把自己嘴裡的肉給別人吃,於是葡萄牙人斷然拒絕了英人。威代爾一看,中國那麼大,我非得在一棵樹上吊死?八月六日他率軍闖入珠江,虎門的明軍令其停下。威代爾不但沒停,反而加速闖過炮台,明軍向其開炮,威代爾隨即還擊。手執長矛大刀,擺弄年久失修、裝填慢、瞄準率低的鐵炮的明軍當然無法擋住英軍的炮轟,幾小時後,虎門炮台失陷。隨後威代爾對虎門一帶縱兵搶掠。

幾天後,虎門炮台被佔的消息傳到崇禎那,一時朝野震驚,廣東衙門更是又羞又恨,小小的幾個洋人竟然敢在天朝地面上興風作浪,這還了得?明朝立即調遣大軍將虎門圍得像鐵桶一般,勒令威代爾退出炮台,並說只要威代爾退出炮台,就可在華貿易。威代爾本來自恃槍炮先進,不把明軍放在眼裡。但他面對漫山遍野包圍他的明軍,還是感到了死亡的威脅,因此英軍只得與大明政府談判,廣東衙門要求英國賠款,英商答應了中國的要求,賠償白銀兩千八百兩。威代爾則向中國官員提交了一份保證書,對虎門事件表示歉意,並保證完成貿易後即離去。據此,廣州官員決定對其不予追究,令其貿易後盡快離境。明朝在臨滅亡前都能讓英國人賠款,也可見日薄西山的東方帝國此時還是強於初興的大英帝國的,而兩百年後,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國再碰到已經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時,那就沒那麼幸運了。

此次威代爾看見了廣州的繁華,他垂涎欲滴,打算為大英帝國開闢一個「永久性貿易攤位」,他把這個攤位選在了香港。從此英國人有了盤踞香港的念頭,直到二百年後美夢成真。當然,這將是本套書第五冊要講的內容了。

(6)西班牙人菲律賓屠華

英國侵略虎門兩年後,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對華人華僑舉起了屠刀。這其實早已不是西班牙人對中國人的第一次刀兵相見了,一切都要從萬曆二年(1574年)說起。

1574年西班牙殖民者雷克爾上書國王腓力二世,說:「只要不到六十名優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征服中國。」1576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桑德上書國王,說:「征服中國容易實行,這項事業要四千到六千人,配備槍、船、炮和彈藥,有兩千到三千人就能佔領所要佔領的省份,用那裡的港口和艦隊組成海上最大強國,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個省後便足以征服全國。」桑德在寫完這封上書後又派人去中國考察,回來後他又長期計劃和思考,最終他改主意了,他覺得六千人太少,應該有一萬到一萬兩千人,再加上五千名日本人和五百名印度人,以及熟悉中國情況的葡萄牙人。

他擬定了詳細的計劃書,書中說:「由我擔任進攻中國的總司令。這次行動不能讓中國人減少,人口消失就等於財富消失,因為中華民族是最能創造財富的民族。征服中國後我們要保留中國政府,以保持它的繁榮和富裕,侵入中國應採取謹慎溫和的方式,不能在中國進行太多殺戮。征服中國後我們應在中國建大量學校,對中國人灌輸西班牙文化,傳播天主教,引入西班牙人生活方式,阻止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與北方蒙古人和解,打擊奧斯曼帝國,建立從中國到西班牙的陸上交通線。尊敬的國王您在征服中國後還將成為柬埔寨、泰國等中國屬國的君主。我們還應讓西班牙人與中國女人結婚,培養混血後代,以便維持在中國的統治。」

「我們的作戰目的為:政治上征服中國,成立全球帝國,為萬王之王。軍事上征服中國,以中國為基地,向亞洲其他部分發展,繼而以中國人力及戰爭資源支援歐洲本土軍力攻略北歐敵人,控制世界。宗教上征服中國,由中國西進,進佔巴勒斯坦天主教聖地。經濟上征服中國,開發中國資源,並移植中國人力發展殖民事業,挽救西班牙帝國經濟危機。」

總之一句話,就是想征服中國。

這封計劃書在1587年交給腓力二世,腓力二世看完後大喜,他正要實行對中國的征服計劃時,1588年與英國人在格拉福林進行了海戰,此戰中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殲滅,計劃泡湯了。

但侵略者就是侵略者,其本性不會改變,儘管無敵艦隊覆滅,西班牙依然打算征服中國,1598年西班牙菲律賓省總督德魯向西班牙國王報告說:「我發現華僑發明一種製造大炮的工藝技術,這是我們迫切需要的炮,等這批大炮製作好後,我將不失時機地前往中國,向中國人發動進攻。」(布萊爾和羅伯森著《菲律賓群島1493~1898》)換句話說,西班牙人要用中國人造的大炮打中國人,當然,這只是一個報告,西班牙自從無敵艦隊全軍覆沒後,已經無實力進攻中國了。

無敵艦隊覆滅九年後,1597年西班牙人為爭奪香料,派兵與佔領魔路加群島的荷蘭人交戰,西班牙的菲律賓總督馬特納斯脅迫華人潘和五率兩百五十人充當水手作戰,他們讓華人日夜不停地駕船,稍不如意就遭鞭打,潘和五說:「造反是死,被他們打死也是死,咱們還不如反了,勝則揚帆歸航,敗的話死也不晚。」於是他率這兩百五十人起義,殺死船上的西班牙人四十名,隨後駕船返航,但迷路了,他們把船開到了越南,結果貨物全被越南人沒收。

此事發生後馬特納斯派人與明朝交涉,要求歸還戰船和懲辦兇手,且此時謠傳日本要進攻菲律賓,西班牙人怕日本人與菲律賓的華人裡應外合,於是還向明朝建議將華人全部接回國。福建巡撫許孚遠將此事奏明萬曆皇帝,萬曆下令將華人接回,但有些華人不願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菲律賓,所以只接回一部分。

西班牙人見島上華人依然比自己多很多,為對付華人,想出條毒計,先揚言要出征他國,高價收購華人的武器,華人不知是計,將武器賣光,然後西班牙人勒令華人登記,每三百人進一個院子,進去後就被殺,華人見勢不妙,發動起義,隨即西班牙人炮轟華人,華人共兩萬人遇難,此年為1603年。西班牙人由於殺人太多,誠惶誠恐,派人向明朝請罪,此時的福建巡撫徐學聚說:「西班牙人殺華人一事不必看得太重,中國皇帝寬懷大度,對於此事,絕不興師問罪,爾等西班牙人一貫聰慧,對於此事別害怕,在菲律賓的華人許多都不是良民,不必姑息。」西班牙人懸著的心終於落下,此事就這樣結束。

三十六年後,1639年,菲律賓的華僑又達到三萬三千人,西班牙殖民者對華僑極為苛刻,規定華人的商品除了跟其他居民一樣繳納3%的商稅外,還要每年繳納六十四里爾(西班牙貨幣單位)的居留稅,五里爾的貢稅,十二里爾的國庫稅,此外華人每年還要到菲律賓的加倫巴做苦力。於是菲律賓的華人忍無可忍,發動起義,與西班牙人血戰,最終三萬三千名華人中的兩萬餘人被殺害,而此時大明風雨飄搖,崇禎無暇顧及,最終只得作罷,無法為華人復仇。

《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