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的消息傳到曹魏,反響卻不強烈。
孫吳和曹魏早已翻臉,孫權稱帝一點兒都不讓人吃驚,從魏明帝到群臣,沒有人太多議論這件事,也沒有人建議因孫權僭越而去討伐他,洛陽對孫權當上皇帝這件事的反應不是平靜,而是平淡。
魏明帝曹叡這段時間在忙什麼呢?曹叡現在有些心煩,也是關於兒子的事。魏明帝出生於赤壁之戰的前兩年,現在已經23歲,即使在民間,也早已有幾個孩子了,三年前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取名曹冏,寶貝得要命,趕緊封了個清河王,但不知什麼原因,當年這個兒子就早殤了。
去年他又有了一個兒子,取名曹穆,封為繁陽王,千呵護萬呵護,但今年又死了。終魏明帝一生都沒有養活成一個兒子,最後還是養子繼的位。這讓曹叡很煩心,看來不能怪後宮,只能怪自己的遺傳基因不好。
按說曹家的遺傳基因不應該有問題,曹操一生有過25個兒子,很出色的就有好幾個,曹丕的兒子沒有那麼多,但也有10個,而且沒有早殤的,偏偏到了魏明帝就出了問題。
所以也有風言風語傳出來,說他根本就不是曹家的後人。史書沒有記載曹叡的具體生年,只說他死於青龍三年(239)正月,說完這句話按慣例就結束了,但史書上還有一句話,說曹叡死時享年36歲。
細心地品一下這幾個字,會發現很有問題,因為按照時間往前推,曹叡就應該出生於建安九年(204),而這一年的8月曹軍才攻克鄴縣,即使曹丕一見到曹叡的母親甄宓就迎娶了她,她也來不及當年生下曹叡。
有人認為這是史書的筆誤,曹叡死時應該是35歲;也有人認為「三十六」和「三十五」筆畫上有明顯區別,不可能在編書和出版的過程中不小心被抄錯,史書裡專門寫上曹叡的年齡是故意的,是想說曹叡的生父另有其人,不是曹丕。
不是曹丕,那是誰?
甄宓在嫁給曹丕前是有夫之婦,她的丈夫是袁紹的兒子袁熙,曹叡如果不是曹丕的兒子,那就應該是袁熙的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個玩笑就開大了,曹操的孫子成了袁紹的孫子!有人相信這是真的,他們認為史書在此使用了曲筆,不敢明說曹叡的身世,只好委婉曲折地表達,理由是曹丕生前遲遲不立曹叡為嗣,直到最後才立曹叡,而甄宓又是被曹丕突然賜死的,凡此種種都說明裡面有不可告人的內幕。
其實這不大可能,曹叡是不是自己曹家的後代,別人搞不清,曹丕肯定清楚,即使曹丕當年出於對甄宓的癡情而故意忽略了此事,曹操也不會裝糊塗,曹操生前對自己的這個長孫很喜愛,走到哪裡都帶上,曹叡15歲時就跟他的叔父們一起被封了侯,是曹操孫子中封侯最早的,這些跡象表明曹叡不可能是袁氏後代。
但謠言、緋聞這些東西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不會給當事人以解釋的機會,曹叡特殊的身份和神秘的少年生活難免會成為被八卦的重點,雖然沒有人敢在曹叡面前直接挑戰他血統的純正性,但風言風語總是一種困擾。
這時候自己的兩個兒子相繼早殤,曹叡的心情低落到了極點。曹叡覺得有些事還是提前說清楚好,於是在孫權稱帝的這一年7月頒布了一份詔書。詔書很長,中心意思不是說君王沒有兒子該由誰來繼位,而是講繼了位的人應該明白作為後人的大義,絕不能隨便建立尊號以擾亂大統。
什麼意思呢?就是假如曹叡到最後都沒有親生兒子,根據古制將在侄子裡選一個作為繼承人,曹叡的侄子有一大把,人倒不愁找,曹叡告誡他們,繼位可以,但你得明白是以過繼的身份繼的位,要盡繼子的義務,到那時不能為生父、生母建尊號。曹叡命人把這份詔書刻在竹簡上,藏在宗廟裡,記錄在國家的法令裡,總之要確保不得推翻,誰要違背,立即誅殺。
除了這件事,曹叡還有一個煩心事,有人在拉幫結派,搞小團伙。
幹這事的不是那些老臣、重臣,而是一幫年輕人,是曹魏政壇的新生代,他們這些人職位都不太高,但都有顯赫的背景,或者說是清一色的「官二代」。他們平時在一起交遊唱和,不僅沽名釣譽,而且以各種各樣的名號互相標榜,相當無視朝廷。
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颺等人互相吹捧,把夏侯玄、田疇等四人稱為「四聰」,諸葛誕等八人稱為「八達」,劉熙、孫密、衛烈三人雖不及他們,但其父官職顯赫,被稱為「三豫」。
「四聰」「八達」「三豫」共有十五個人,史書沒有把他們的名字全都列出來,一般認為他們包括以下這些人:何晏、夏侯玄、諸葛誕、鄧颺、荀粲、李勝、丁謚、畢軌、孫密、衛烈、鍾會、司馬師等。
何晏是曹操的乾兒子,也是女婿;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子,跟司馬懿是兒女親家;鄧颺是東漢名臣鄧禹的後人,荀粲是荀彧的小兒子,丁謚是曹操故友丁斐的兒子;李勝的父親是名士李豐,畢軌的父親是魏臣畢子禮;孫密的父親是孫資,劉熙的父親是劉放,他們是魏明帝跟前的大紅人;衛烈是名臣衛臻之子,鍾會是名臣鍾繇之子,司馬師是司馬懿之子;諸葛誕是諸葛豐的後人,算起來是諸葛亮的本家,有人說他是諸葛亮的族弟,但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他雖然沒有諸葛亮、諸葛瑾的名氣和成就大,但也是一位風雲人物。
這些人都是「高幹子弟」,又喜歡結交,整天搞在一起,引起了曹叡的警覺。曹叡少時長年獨處深宮,加上他有口吃的毛病,所以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那些誇誇其談的人。更重要的是,對於互相吹捧、拉幫結派、左右輿論這些事他從內心裡深惡痛絕。
但是這些人都有很深的背景,盤根錯節,互相勾連,已成勢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調查,曹叡暗中掌握了這些人的主要情況,這時老臣董昭上書,痛斥這些人的不端,魏明帝借勢下詔,將其中華而不實的人予以罷官,把他們全部撤銷職務,不再任用,這就是著名的「浮華案」。
該案所涉及的人一時都淡出了歷史舞台,但這是暫時的,他們後來還將重新活躍起來。
因為這些煩心事,曹叡沒有像父親那樣在軍事上積極進取,更多的是以守為主,但也不是完全消極,他曾對孫吳發起過一次秘密戰,並險些成功。
這場秘密戰,更確切地說是間諜戰。就在孫權稱帝后不久,曹叡突然秘密召見了一個人,跟他有一次神秘的談話,之後這個人就從曹魏消失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隱蕃,史書裡沒有他的傳記,連他字什麼都不清楚,只知道他的祖籍在青州刺史部。孫吳黃龍二年(230)他突然出現在了江東,表示要投降歸順。
當時隱蕃只有22歲,也沒有多少知名度,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孫權的注意。隱蕃給孫權上書,並且到了孫權的手上,正是這份上書改變了隱蕃的命運。
隱蕃在這份上書中寫道:「在下聽說紂王無道,所以微子出逃;漢高祖寬明,所以陳平來投。在下今年22歲,捨棄了在魏國的榮華富貴來投,歸命於有道的君王,多虧上天的庇佑才能安全到達。但在下到吳國已經很多天了,您卻把我和一般的投降者一樣,沒有特別對待我,使得在下有許多好的言論和計策沒辦法告訴您。我在家中一日三歎,害怕自己這輩子就這樣度過。」
孫權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他想當漢高祖,不想被視為殷紂王,所以就破例召見了隱蕃。在這次召見中孫權問了隱蕃一些問題,隱蕃都對答如流,說起當今時務更是滔滔不絕,很有見地,也很有條理,讓孫權刮目相看。
召見中,孫權少年時代的同窗、江東大筆桿子胡綜也在,隱蕃退下後,孫權問胡綜對隱蕃的看法,胡綜認為此人有點像東方朔,又有點像禰衡,但才華不如他們,言下之意沒有真才實學。
孫權問胡綜隱蕃適合擔任什麼職務,胡綜建議不能安排他到地方上治理百姓,先給他在京城安排一個小職務試試。鑒於隱蕃談論中涉及刑獄方面的東西比較多,孫權就任命他當廷尉監。廷尉是九卿之一,負責刑獄和司法,相當於司法部長,廷尉監是廷尉的屬官,品秩六百石,與縣令相當,隱蕃的這個職務類似於司法部下面的一名處長。
職務雖不是很高,但隱蕃的活動能量很大,很快就在江東積攢了不少人氣,左將軍朱據以及隱蕃的頂頭上司廷尉郝普都稱讚他,認為他有王佐之才,還爭著巴結他,隱蕃家門口常車馬雲集,賓客盈堂。
尤其是郝普,經常為隱蕃鳴不平,認為當個處長太屈才了。這個郝普,就是原來在劉備手下擔任零陵郡太守的那位,呂蒙當年越湘江、取三郡,郝普投降,孫權相當信任他,讓他當了廷尉。
也有人覺得其中有問題,太常卿潘濬的兒子潘翥爭相交好隱蕃,給他送糧送錢,潘濬知道後生氣,寫信責罵了潘翥,讓他把送給隱蕃的禮物要回來,並自行受杖一百,大家都覺得藩濬實在不講人情,有些過了,但事後才發現潘濬多麼有先見之明。
隱蕃確實是曹叡派來的臥底,他到孫吳來肩負著重大使命。在行前的那次秘密談話中,曹叡讓他到孫吳後想辦法當上孫吳的廷尉,掌握大臣們的情況之後控告他們。本來隱蕃仕途一片看好,離廷尉也越來越近,但後面發生的一件事打亂了他的計劃。
上次詐降曹休讓孫權嘗到了甜頭,他又想給曹魏再使一招反間計,這一次讓中郎將孫布去詐降,誘使魏軍進攻。這是一個重大機密,隱蕃得到了情報,眼看事態緊急,來不及通知曹魏,隱蕃於是冒險倉促起事,試圖打亂孫吳的部署,後因消息走漏,隱蕃出逃。
隱蕃被捉,遭到嚴刑拷打,孫權要他供出同黨,隱蕃倒是條漢子,閉口不說。孫權親自審問,對隱蕃說:「身體是自己的,為何替別人受罪呢?」隱蕃說:「孫君,大丈夫幹這樣的大事怎會沒同伴?但我可以殉難,卻不能牽連別人。」隱蕃最後緘口而死。
這是一個相當詭異的間諜案,隱蕃看來確實是三國時代的一個經天緯地的大才,他的才學能騙過眾人、打動孫權,還能讓曹叡堅信只要把他派到敵人那裡就一定能混個廷尉當,這樣的才幹恐怕不亞於臥龍、鳳雛,禰衡肯定比不了,東方朔估計也難以辦到。
孫權非要審出結果,這樣來看此案的內幕可能要複雜得多,隱蕃也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還有不少同夥,只是隨著隱蕃一死這些也都永遠成為秘密了。即使如此這個案子也連累了不少人,其中郝普受到的責難最多,作為隱蕃的直接上級,又是力挺隱蕃的人,郝普承受了巨大壓力,孫權當面對郝普說:「你之前到處稱讚隱蕃,又埋怨朝廷屈才,這才讓隱蕃反叛,這都是你造成的!」
郝普和隱蕃一樣都是降人,僅僅受到責備還罷了,如果受到懷疑就跳進長江也洗不清了,郝普於是自殺。左將軍朱據被軟禁,但他是孫權的女婿,孫權最後原諒了他。
這件事讓孫權吃了一個虧,孫權也在「秘密戰線」上回了一招。
孫權聽說曹丕駕崩後曹魏的振威將軍吳質受到猜疑和排擠,覺得可以做做文章,於是讓胡綜偽造了幾封吳質的請降信,故意讓這些信在社會上流傳出來。
吳質不是小人物,與司馬懿、陳群同為曹丕的「太子四友」,曹丕當上皇帝後改革軍制,在全國設立幾大軍區,負責人稱為「都督某某諸軍事」,第一個被派出去的就是吳質,職務是都督河北諸軍事,相當於是曹魏北方軍區司令員。
但吳質怙威肆行,性格有問題,跟誰都合不來,在曹魏政壇是一隻有名的孤鳥,曹丕死後吳質失去依托,又跟北方的幾個州刺史、郡太守關係不好,心情一直很鬱悶,多次向曹叡提出辭職。
胡綜一共偽造了三封信,其中一封信偽稱是吳質的同鄉黃定潛逃送來的,另一封信詐稱吳質已做好內應準備,除了所部人馬可作接應外,吳質還準備了3000多匹馬,只等孫權派兵北上,大功即可告成。
這都是假的,也經不起調查,但把這樣的消息主動散播出去,就會形成輿論戰,弄得人心惶惶。不知道是不是輿論戰起了作用,魏明帝很快便下詔把吳質召回,解除了他的兵權,改任侍中。
石亭之戰後,魏吳之間的主戰場不知不覺轉向了輿論戰、間諜戰,因為在西線戰場被蜀漢牽制,曹魏暫時無力組織起對孫吳的大規模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