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是不是政治鬥爭

諸葛亮率軍回到了漢中,而孫權那邊的詐降計劃也因為滿寵等人的高度戒備而未能成功,此次北伐除射殺張郃外沒有什麼實質進展。

回到漢中後,諸葛亮最急切想弄清楚的是後方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後主得到了怎樣的報告才給前方下詔回師,而解開這一切疑惑的關鍵就是李嚴,但讓諸葛亮大吃一驚的是,李嚴走了。

在諸葛亮回到漢中之前,李嚴已請病假去了沮漳,後來又去了江陽。沮漳應指沮水和漳水,但它們不在蜀漢,而在孫吳的控制區,所以有人懷疑史書上的這個地名是筆誤,應該是哪裡已經不太清楚了。江陽在蜀漢,它指的是新設立的江陽郡,在成都的東南方向,但李嚴不是江陽郡人,也從未在那裡任過職,他的祖籍是荊州刺史部南陽郡,在犍為郡當過太守,所以有人認為江陽也是筆誤,應該是江州才對,李嚴長期駐守江州,前不久離開江州後,他的兒子李豐任江州督,仍負責江州的防務,所以回江州的可能性最大。

李嚴如果真的回到了江州,那問題就相當嚴重了,大概他已意識到自己有一場政治危機即將到來,回江州是要與諸葛亮徹底翻臉的前奏,他可以攜江州自重,與諸葛亮公開叫板,甚至可以投降曹魏。但到後來,李嚴在參軍狐忠等人的反覆勸說下還是回到了漢中,大概他認為無論公開撕破臉還是投降敵人,都沒有太大的把握吧。

讓諸葛亮不解的是,李嚴回到漢中後對之前的事情不僅沒有做出合理解釋,反而對撤軍一事表示了驚訝,他說:“軍糧很豐富,您為什麼要撤呀?”

這當然是糊弄不過去的,諸葛亮讓人馬上回去成都,調閱了李嚴這段時間裡上給後主的所有奏章,諸葛亮驚訝地發現,在李嚴給後主的奏章裡竟然有這樣的話:“現在讓大軍撤退是假的,目的是引誘敵人一戰”。李嚴採取了兩邊欺騙的辦法,一邊告訴諸葛亮,後主讓他撤軍;一邊告訴後主是諸葛亮要求撤軍的,撤軍是一種戰略戰術。李嚴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辦事不力,加上又遇到了連陰雨,他負責籌辦的軍糧出了問題,為掩飾過失才想出這樣一個不太高明的辦法。

諸葛亮把李嚴寫給自己的信以及給後主所上的奏章都拿出來,擺在李嚴的面前,前後矛盾之處無法抵賴,李嚴只得認錯,連連叩頭謝罪。

事情弄清楚了,但怎麼處置卻讓諸葛亮犯了難。

如果就事而論,李嚴這次絕對犯下了大錯,他不僅誤事而且欺瞞後主,致使第四次北伐前功盡棄,這樣論起來殺了他都不為過。但李嚴跟自己一樣,都是先主生前親自指定的托孤重臣,如果處理得太重,勢必給人一種權力鬥爭的印象。

諸葛亮平時很注意和李嚴處好關係,盡量給予包容甚至忍讓,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就想抽調李嚴所屬人馬來漢中,但李嚴卻不理會,反而寫信勸諸葛亮加九錫,又提出設立巴州,由他當巴州刺史,最後調兵的事也不了了之。

曹真進犯漢中時,漢中的兵力實在有限,諸葛亮再次請李嚴增兵,但李嚴又提出了新條件,說他走後必須讓兒子李豐任江州督,諸葛亮無奈,只得上表後主,擢升李嚴為驃騎將軍,並同意由李豐負責江州的事務,這樣李嚴才肯來。諸葛亮也聽到一些議論,說李嚴平時情緒挺大,常發牢騷,覺得自己同是托孤大臣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實權,心裡很不滿,常因此影響工作。

考慮再三,諸葛亮決定這一次不再忍讓,於是向後主鄭重上表,回顧了近年來李嚴的種種不端行為,並說李嚴來到漢中後,自己把各種事務都交給了他,群臣都怪他對李嚴太寵愛了,而自己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北伐大業正在進行,很多事情還沒有頭緒,與其批評李嚴的短處,不如發揮他的長處和優點,但李嚴不能理解,竟然犯下了這種不能寬恕的錯誤。

在這份彈劾表裡,諸葛亮最後說:“如果這件事不去解決,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這也怪我平時不夠敏感,不能及時發現問題。不再多說了,多說更增加了罪責!”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彈劾表並非諸葛亮一人所上,後面還有20多位蜀漢大臣共同聯署,包括車騎將軍劉琰、征西大將軍兼涼州刺史魏延、前將軍袁\"\"、左將軍兼荊州刺史吳壹、右將軍高翔、後將軍吳班、丞相長史兼綏軍將軍楊儀、揚武將軍鄧芝、征南將軍劉巴、中護軍兼偏將軍費禕、偏將軍許允、篤信中郎將丁鹹、偏將軍劉敏、征南將軍姜維、討虜將軍上官雝、昭武中郎將胡濟、建義將軍閻晏、偏將軍爨習、裨將軍杜義、武略中郎將杜祺、綏戎都尉盛勃、武略中郎將樊岐等,從這份名單裡,大致可以看到當時蜀漢的主要權力結構。

結果李嚴被後主解除了所擔任的一切職務,奪去俸祿,收回節傳、印綬、符策,削去都鄉侯的爵位,以一個老百姓的身份到梓潼郡居住。

李嚴的兒子李豐不合適繼續留任,但諸葛亮沒搞株連九族那一套,而是讓李豐以中郎將的身份到丞相府任參軍,諸葛亮擔心李豐有心理負擔,還專門給他寫信勸慰,信中寫道:“我和你父親同心協力輔佐漢室,不僅世人知曉,也是神明所知的事。所以,我推薦你父親到漢中任職,委託你在東部要地鎮守,也是不想讓那些議論是非的人有話柄。我只想實心實意感動於人,始終保持其中的友情,誰又能想到中途會出變故呢?”

李豐後來到了成都的丞相府,蔣琬是丞相府留守的長史,諸葛亮還鼓勵李豐與蔣琬精誠合作,李豐也不負諸葛亮的一片真誠,跟蔣琬合作得很好,後來被提拔為朱提郡太守。

但畢竟是一位托孤大臣彈劾另一位托孤大臣,所以歷來也有人認為李嚴案有“內幕”,是諸葛亮爭權或為第四次北伐失利找借口而製造出的冤案,但這種看法只能算一種揣度,缺乏事實依據。

事實上,諸葛亮在這件事的處理上既堅持了原則又充滿人情味,李嚴本人雖被罷免,心裡卻不恨諸葛亮,後來諸葛亮死了,李嚴聽到消息十分悲痛,認為從此以後不可能有人還能理解他。後世有史學家就此發出過感慨,認為水很平所以人們拿它作為標尺,鏡子裡的人很醜但人看了不會發怒,水和鏡子之所以能窮物盡態而人們卻無怨,因為它們是無私的。水和鏡子因為無私,所以能避免別人的誹謗,大人君子心懷好善之心,有寬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於犯罪之人,賜給爵位不因為關係好,誅殺犯罪不因為自己被觸犯,天下哪有不服的?

在蜀漢建興九年(231)第四次北伐之後,有兩年的時間諸葛亮一直沒有大規模用兵,他在做著各種準備,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修復秦嶺山中的棧道,並在裡面修建糧倉。

到建興十一年(233),斜谷的糧倉裡已經儲備下大量糧食,之前被燒燬的褒斜道棧道也基本修復完成了。次年2月,天氣轉暖,秦嶺山中的積雪融化,諸葛亮決定進行第五次北伐。

與每次北伐一樣,這一次諸葛亮也給孫權寫了信,約定共同行動,信裡寫道:“漢室遭遇不幸,朝廷的法紀被廢弛,從曹操篡逆開始,已蔓延到了今天,我們雙方都有剿滅曹賊的想法,但是一直到現在還沒有達成目標。我承蒙昭烈皇帝的重托,不敢不盡忠竭慮。現在大軍已集結於祁山一帶,敵人即將被消滅於渭水之濱。懇切盼望您按照同盟的約定,命令將領北征,一同平定中原,共扶漢室。書不盡言,萬望明鑒。”

從信裡透露的意思看,此次北伐的路線似乎還要西出祁山,這與在秦嶺山中正在做的大量準備工作不符,其實這只是個籠統的說法,或者為了保密的需要故意放出的煙幕彈。

孫權接到來信後立即進行了部署,蜀漢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沉寂再舉北伐,孫權知道這次的力度肯定會超過以往,所以他也想抓住這個機會,在東線和中線兩個戰場同時給曹魏製造出強大的壓力,因而此次的配合行動也超過了以往。

吳軍主力悉數全出,分三路向曹魏發起進攻:一路由孫權親自率領,總兵力達10萬人,由皖城等地出發,出巢湖,攻擊合肥;一路由上大將軍陸遜、大將軍諸葛瑾率領,由江夏郡出發攻擊曹魏南部重鎮襄陽;一路由鎮北將軍孫韶、奮威將軍張承率領攻入淮水,目標是曹魏的六陵、淮陰。

魏明帝接到報告,感到事態很嚴重,他命負責東線戰場的征東將軍滿寵、負責中線戰場的荊州刺史毌丘儉等加強守備,同時抽調其他州郡的兵馬前去支援。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