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情於三國,緣於少年時的經歷。
我出生在皖北的美麗古城亳州,那時還叫亳縣,是個大平原,到處是河,小時候經常在河裡游泳。上學後得知常去的那條河是渦河的支流,渦河是淮河的支流,1800多年前亳州人曹操曾在渦河邊居住,也常常在河裡游泳,還在河裡遇到過鱷魚。
這些勾起了我的好奇,也讓我對曹操、對三國的歷史有了特別的關注。後來離開亳州到外地求學、工作,但亳州城南那一個個巨大的「曹氏孤堆」以及城裡的曹操運兵道常常浮現在腦海裡,於是遇到與三國歷史相關的書籍、文章總喜歡收集起來,外出途中凡有三國遺跡的地方不管多麻煩也要想辦法繞道去看一看,日積月累、心摹手追,三國竟然成了我業餘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在不知不覺地積累著,讀了數千篇與三國有關的文章,搜集了數百本與三國有關的書籍,做了數不清的筆記,畫了一張又一張「三國地圖」、三國人物關係圖,也先後去過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數十處三國遺址,一開始純粹出於愛好,後來逐漸有了把學習的心得用文字寫下來的想法。
大約在2009年5月前後,我第一次把學習體會以帖子的形式發在了天涯社區的「煮酒論史」專欄,立即引來廣泛關注,網友們給予了眾多好評,受此鼓勵,我堅持寫了下去,這就是《曹魏帝國》的長帖,連載到一個月左右,一家出版公司在網上留言,詢問我是否願意將該文整理出版,這就是後來《曹操秘史》的第一部。該書出版後我繼續在天涯社區連載這個長帖,根據其又整理出版了《曹操秘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
在出版《曹操秘史》前我也出版過一本詩集和一本散文集,並在2005年加入了陝西省作家協會,傳統的出版方式是:一本書自己埋頭寫完,之後交出版社審稿、修改和定稿,整個過程中沒有讀者的參與。而網上發帖最大的好處是讀者可以參與討論,既提出書稿中的疏失和不足,也對下面的寫作給予建議,在寫作《曹操秘史》的過程中我經常受到網友們的啟發,天涯社區裡的煮酒論史板塊是一個很專業的論壇,裡面有許多水平很高的網友,他們不僅給我鼓勵,而且給了我很多實實在在的幫助。
網上寫作還有一個好處,它可以督促你不斷寫下去。寫作是件苦差事,我從事金融工作,平時很忙,靠業餘時間寫作,但無論多忙都堅持每天寫一段,這都是網上發帖促成的,平時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不停地寫下去,有時候遇到出差,就在週末多寫幾段「備用」,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讓我在不到九個月時間裡寫完了《曹操秘史》三部約80萬字的書稿。
《曹操秘史》出版後取得了成功,第一部上市30天即銷售5萬多冊,榮登當當網新書熱賣榜第二名,有30多家報刊給予了連載,50多家報刊刊登了評論文章,《曹操秘史》在內地先後出版了三個不同版本,香港中華書局出了繁體版,台灣人類智庫出版公司在台灣也出了繁體版,還出版了《曹操》《曹操全傳》兩種新傳記。之後,出版社主動約稿不斷,但我仍堅持書稿先在網上發帖,一來回報天涯社區,二來我已習慣了這樣的寫作方式,自2010年以來,我先後在天涯社區又發佈了《諸葛亮:從鄉村青年到帝國CEO》《孫權:做一名成功的富二代》《彪悍的人生不解釋:我是溫侯呂布》《司馬懿大傳》《職場人士不能不看的99個三國智慧》《〈漢末英雄記〉裡的三國往事》等長帖,後來分別以《諸葛亮:蜀漢舵手的歷史真相》《生子當如孫仲謀》《我是溫侯呂布》《司馬懿(兩卷)》《機關:從三國偷學到的99個非常手段》《浪花淘盡英雄》以及《三國往事》等為書名正式出版,加上《曠世雄才劉玄德》一書,我用七年時間先後為六位三國歷史人物出版了八部傳記,寫了三部有關三國歷史的隨筆評論集。
愛三國,對我而言是一種純粹的愛,只有熱愛、沒有功利。寫三國也一樣,所有的快樂都來自寫作本身,寫作不是一種煎熬而是一種享受,在日常學習、閱讀的過程中不由得會產生思想的火花,渴望把它記錄下來,即使再忙也會擠出時間去做這件事。2010年夏天,我所供職的公司由北京復興門的遠洋大廈搬到了東直門的東環廣場,那時住在玉泉路的嘉德公寓,平時坐地鐵上班,公司搬家後在地鐵裡的時間成倍增加,為了不浪費時間,我買了一部有手寫功能的電子書,在地鐵裡開始了「寫三國」,上班的路上一般能寫七八百字,下班一樣,回去導入電腦,整理一下、補充補充就是一篇小稿子,用這種方法我先後寫了100多篇有關三國的文章,成為後來出版的《機關:從三國偷學到的99個非常手段》《浪花淘盡英雄》兩本書的主要內容。
從愛三國、讀三國到寫三國,使我對三國這段歷史和那些歷史人物不斷有了新認識,而走進一個個三國的「歷史現場」又讓我對歷史的認識有了更多的具象,使認識得到了昇華:登上漢魏許縣故城遺址上的毓秀台,體會到的是東漢帝國日薄西山的荒涼;站在臨漳的銅雀三台故址上,體會的是曹操當年「橫槊賦詩意飛揚」的豪邁;秋風時節登上關中平原最西端的五丈原,感受到的是秋風凜凜、「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在白帝城、在赤壁、在隆中,在蔡文姬的故里,在孫權、劉備、諸葛亮等人的墓旁,在這一個個歷史的現場,不僅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幽思之情和朝拜之情,更有還原歷史、追尋歷史細節的快樂,心靈裡也總會感受到那撞擊歷史回音壁的絕響。
但也有遺憾,迄今為止雖然寫了八部三國歷史人物傳記,總字數近300萬,但還沒有寫過一部全景式的「三國史」。對寫史而言,傳記相對容易些,因為只需要照顧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跡即可,其他人和事與他們雖有交叉,但交叉是相對有限的,全景式的歷史則不然,需要關照方方面面的人物及其關係,時間不能亂,又不能記成「流水賬」。
所以這次出版《三國全史》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它不是將傳記素材拼接起來那麼簡單,而需要從宏觀上重新把握、從微觀上重新組織。所幸的是,當年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便很注意對史料的整合、釐清,曾花了大量時間把《後漢書》、《三國誌》及裴松之注、《晉書》、《華陽國志》等史書以及《全三國文》、《三曹詩集》、《建安七子集》等一一拆分,按時間順序將它們重排,起於漢桓帝本初元年(146年)止於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跨度120年,每年一篇,所有事件能精確到日的精確到日,能精確到月的精確到月,最後得到了數百萬字的讀史筆記。
寫作《三國全史》促進了這項艱巨工作的完成,它不僅極大地配合了本書的寫作,而且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史書或同一史書中不同篇章中的記載被集中起來時,可以直觀地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或矛盾,從而剖析其中的原因、分析其真相。所以,《三國全史》不僅是寫作對像和寫作方法上的變化,在內容上也有了新的超越,書中記錄了許多之前沒有想到的問題,對之前出版的那些書中所存在的個別錯誤也進行了糾正。
總之,對我而言這又是一次新的提升,讓我在愛三國、讀三國、寫三國、行走三國的路途上向前又邁出了一大步。
南門太守
寫於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