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讓魔鬼把你抓走!」

1498年3~5月

數千英里之外,在里斯本的聖喬治宮,牆上懸掛的毛羅修士繪製的圓形地圖展示著它自己版本的世界形態。這幅地圖上的非洲被嚴重扭曲,印度不像是個清晰的次大陸,而是巨大的圓形亞洲被撕裂的一角。地圖的大部分註釋和地名來自15世紀威尼斯旅行家尼科洛·達·孔蒂的漫遊和講述。但這幅地圖清楚地表明了葡萄牙人需要跨越的印度洋,以及沿海城市卡利卡特。孔蒂說,卡利卡特是印度貿易的核心。地圖上,「卡利卡特」下方寫著誘惑人的圖釋——「胡椒產地」。據說,間諜佩羅·達·科維良在消失於埃塞俄比亞的高原之前,在開羅轉發了一封信,裡面記錄了他前往印度的任務的詳情。這應當能給葡萄牙人許多信息,幫助他們瞭解他們將要駛入的那個世界。但至今我們都不清楚,科維良的信有沒有被送回里斯本,更不知道若昂二世國王有沒有將其中的信息傳遞出去。而達伽馬在遠航時,腦子裡有怎樣的秘密指示、地圖、目的地或地理學知識,是記載他的航行的那位不知名日記作者所不知道的。達伽馬似乎攜帶著一封信,收信人是非常含糊的卡利卡特的「印度的基督徒國王」。這封信是用阿拉伯語寫的,表明葡萄牙人知道印度洋地區有許多穆斯林。除此之外,從此後發生的事情來判斷,葡萄牙人對這個世界——它的氣候規律,歷史悠久的貿易網絡,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之間複雜的文化關係,商業與政治傳統——知之甚少。他們犯下了許多錯誤,產生了許多誤解,而這些錯誤和誤解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印度洋的面積是地中海的三十倍,形狀像一個巨大的字母M,印度就是M中間的V。印度洋的西面是阿拉伯半島的熾熱海岸和東非斯瓦希里的漫長海岸;東側是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澳大利亞西部的末端將印度洋與太平洋隔開;南面是南極那冰冷而狂暴的海流。在風帆時代,印度洋一切航行的時機與貿易路線都由規律性很強的季風所決定。季風是地球氣象的最宏偉戲劇之一,根據它季節性的週而復始,就像一套互相嚙合的齒輪一樣,人們得以將貨物運過這片大洋。印度洋西部傳統的海船是阿拉伯三角帆船,這是一個大類的名稱,包括樣式與類型不同的配有三角帆的瘦長型船隻,尺寸和設計根據地區不同有所差別,從5噸至15噸的沿海船隻到數百噸的遠洋航船不等,後者比達伽馬的克拉克帆船雄偉得多。歷史上的阿拉伯三角帆船是用椰子外殼纖維製成的繩索固定起來的,而不用釘子。

與哥倫布不同,葡萄牙人闖入的並非沉寂的海域。數千年來,印度洋一直是世界貿易的十字路口,將貨物運過遙遠的距離,從廣州到開羅,從緬甸到巴格達,其借助了一個由諸多貿易體系、航海風格、文化類型與宗教信仰,以及一系列中心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這些中心包括: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它比威尼斯更大,是來自中國與更遙遠的香料群島的商品的集散地;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它是胡椒市場;霍爾木茲,它是通往波斯灣與巴格達的門戶;亞丁,它是紅海的出入口和通往開羅的路徑,也是伊斯蘭世界的神經中樞。印度洋沿岸還有其他數十座小城邦。印度洋輸送著來自非洲的黃金、黑奴和紅樹枝幹,阿拉伯半島的熏香和海棗,歐洲的金銀,波斯的駿馬,埃及的鴉片,中國的瓷器,錫蘭的戰象,孟加拉的大米,蘇門答臘島的硫黃,摩鹿加群島的肉豆蔻,德干高原的鑽石,以及古吉拉特的棉布。在印度洋,沒人能夠形成壟斷,因為它太龐大、太複雜,所以亞洲大陸的各個強國把海洋留給商人。印度洋有小規模的海盜,但沒有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武裝船隊,也幾乎沒有領海的概念;曾經的海上超級大國——明朝的星槎船隊一度前進,又後退了。印度洋是一個碩大無朋而相對安定的自由貿易區:全世界財富的一半以上要通過它的海域,流過一個被許多玩家瓜分的商業聯邦。有人說:「神把大海給了大家。」[1]

這就是辛巴達的世界。它的主要商人群體中大部分人是穆斯林,他們零散地分佈在印度洋周邊,從東非栽種棕櫚樹的海灘,到東印度的香料群島。在印度洋,伊斯蘭教不是通過武力傳播的,而是由傳教者和商人乘坐阿拉伯三角帆船,播撒到各地。這是一個多種族的世界,貿易依賴於社會與文化的交往、遠途移民,以及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的信徒和當地基督徒與猶太人之間一定程度的互相協調合作。印度洋世界比葡萄牙人起初能夠理解的要豐富得多、層次更多,也更複雜。決定葡萄牙人思維的,是他們在非洲西海岸發展起來的壟斷貿易權,以及在摩洛哥開展的聖戰。他們似乎不知道印度教的存在,而他們受到遏制時的第一個衝動就是咄咄逼人地發動進攻:他們隨時準備綁架人質,點燃了的蠟燭始終在射石炮的點火孔附近待命。他們帶著船上高射速的火炮闖入印度洋。他們是來自印度洋世界固有規則之外的闖入者。最致命的是,他們在印度洋遇到的那些船隻都沒有可與他們相提並論的防護。

達伽馬的船隊在接近莫桑比克城時,當即發現此地與他們見識過的非洲大不相同。這裡的房屋整潔優美,屋頂覆蓋茅草;他們能夠瞥見宣禮塔和木製清真寺。那裡的人們顯然是穆斯林商人,衣著華麗,身披絲綢鑲邊、帶有黃金刺繡的長袍。他們是說阿拉伯語的城市居民,葡萄牙人的譯員可以和他們交流。葡萄牙人通常都受到友好的歡迎。「當地人立即躊躇滿志地登上我們的船,彷彿他們早就與我們熟識,並與我們親切地交談。」[2]葡萄牙人第一次聽到了他們前來尋覓的那個世界的音訊。通過譯員,他們得知了「白穆斯林」(來自阿拉伯半島的商人)的貿易情況;港內有四艘「白穆斯林」的船隻,運來了「黃金、白銀、丁香、胡椒、姜和銀戒指……珍珠、珠寶和紅寶石」。不知名的日記作者以懷疑的語氣(他不肯輕信也是情有可原的)補充道:「在我們即將前往的地方,這些貨物很多……寶石、珍珠和香料極其豐富,根本不需要去購買,只要收集來放到籃子裡就是了。」[3]這種令人陶醉的財富的誘惑對葡萄牙人而言是極大的鼓舞。他們還得知,沿岸地區居住著大量基督徒,並且「祭司王約翰的住地離這裡不遠;他統治著沿海的許多城市,那些城市的居民都是巨商富賈,擁有自己的大船」。[4]不管翻譯過程當中出了多少錯誤和遺漏,「我們興高采烈,懇求上帝賜予我們健康,好讓我們親眼看見我們如此憧憬的東西」。[5]

葡萄牙人漸漸意識到,當地人把他們也當成了穆斯林商人。起初,當地的蘇丹秉持友好的精神,登上葡萄牙船隻。儘管達伽馬努力擺開排場(這應當不是很輕鬆,因為他的船和人員的外表都很寒酸),但當蘇丹看到葡萄牙人呈上的禮物的質量時,他還是大失所望。葡萄牙人顯然不知道這個新世界有多富庶,所以從里斯本起航時只帶了一些用於取悅西非酋長的小玩意兒:銅鈴鐺和銅盆、珊瑚、帽子和樸素的衣服。蘇丹想要的是鮮紅色的布匹。既然這些怪異而憔悴的水手無法證明自己是商人或顯貴人物,那麼他們的身份和目的就招致了懷疑。蘇丹起初以為他們是土耳其人,因此熱切希望一睹他們著名的弓和《古蘭經》。達伽馬不得不逢場作戲,謊稱他們來自鄰近土耳其的一個國家,而沒有帶《古蘭經》來是因為害怕神聖的經書在海上損失掉;不過,他為蘇丹演示了弩弓的射擊,並請其參觀一套甲冑,「蘇丹對這些大感滿意,並非常驚訝」。[6]

葡萄牙人已經瞭解到,海岸是多麼險象環生——「貝裡奧」號在入港時不慎擱淺——而他們前方的海域也遍佈淺灘。達伽馬請求蘇丹派一名領航員幫助他們。蘇丹派了兩名,並索要黃金作為酬勞。達伽馬對穆斯林的意圖抱有根深蒂固的猜疑,於是堅持要求其中一名領航員始終留在葡萄牙人的船上。東道主的心裡狐疑漸增,雙方交流的氣氛很快壓抑起來。3月10日,星期六,葡萄牙人的船隻離開城鎮,來到3英里外的一個島嶼上,秘密舉行彌撒。這時,船上的一名當地領航員逃走了。達伽馬派了兩艘小船去追捕他,但小船遇到了六艘來自島嶼的武裝船隻,被命令返回莫桑比克城。到此時,基督徒可能覺得自己的偽裝被揭穿了。他們把手邊僅剩的一名當地領航員五花大綁以防止他逃跑,然後用射石炮驅散了穆斯林。上路的時候到了。

然而,天公不作美,他們無法起航。風向轉了。他們被迫返回島嶼。蘇丹努力議和,但遭到拒絕。隨後十天,大家神經緊繃。島上的水有鹹味,葡萄牙人開始缺少淡水。他們不得不於3月22日返回莫桑比克港。午夜時分,他們企圖偷偷登陸以補充淡水,把剩餘的那名領航員也帶了去。此人要麼是找不到泉水,要麼是不願意找到。第二天晚上,他們又試了一次,發現泉水有二十人守衛。他們用射石炮轟擊守軍,將其驅散。爭奪淡水的戰鬥在繼續。次日,他們發現泉眼處仍然有人把守,這一次守軍搭建了木柵來掩護自己。葡萄牙人炮擊了這個地點三個鐘頭,直到守軍逃走。3月25日,炮擊的持續威脅使得當地居民都閉門不出。葡萄牙人取了淡水,從一艘小艇抓了幾名人質,最後向城鎮放了幾炮,這才離去。

葡萄牙人倍感挫折,於是做出咄咄逼人的反應,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模式。船長們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猜疑心越來越重,渴望得到可靠的給養和一個基督教港口的友好歡迎。但是,他們的願望得不到滿足。

北上的航程十分緩慢,他們被逆風往相反的方向推。因為不信任扣押來的領航員,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地試探水深,以躲避沙洲和淺灘。他們錯過了基爾瓦港(他們相信那裡有許多基督徒),認為是領航員欺騙他們,於是狠狠地鞭打他。「聖拉斐爾」號不慎擱淺,他們最後終於抵達蒙巴薩港。這一天是棕枝主日[7]。「我們欣喜地在此地落錨,」日記作者寫道,「因為我們相信次日一定能夠登陸,與基督徒一同聽彌撒。據說這裡的基督徒有自己的聚居區,與摩爾人[8]隔開。」[9]與基督徒待在一起的想法令人寬慰,難以磨滅。

在蒙巴薩登陸的情形與之前相似。當地蘇丹起初很歡迎他們。葡萄牙人試探性地派了兩人(可能是犯人)上岸,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歡迎。他們第一次遇見了「基督徒」,「他們給他們(葡萄牙人)看一張紙,那是他們膜拜的對象,紙上畫著聖靈的草圖」。[10]葡萄牙人早期最根深蒂固、幾乎滑稽可笑的一個誤解就是,擁有自己神祇形象的印度教徒(葡萄牙人對其幾乎一無所知)其實是基督教的一個離經叛道的派系。葡萄牙人來到印度洋的時候,希望能找到背離正統的基督徒。這些當地人拿著擬人化的圖像,葡萄牙人就想當然地以為他們是基督徒。

蘇丹給他們送去了一些香料樣品,以開始貿易活動。不過,葡萄牙人的惡名可能已經傳播到了此地。當地人的歡迎讓葡萄牙人放鬆了警惕,小船隊準備在當地人的引導下入港,但這時「聖加百列」號開始漂移,撞上了另一艘船。在混亂中,船上的當地領航員驚慌失措,可能是因為害怕受罰,跳入海中,被當地小艇接走了。現在葡萄牙人驚恐張皇起來。當夜,他們嚴刑拷打兩名人質,向其皮膚潑滾油,使其「供認」當地人已經下令要俘虜葡萄牙船隻,以報復他們炮擊莫桑比克的行為。「第二次上刑的時候,其中一名穆斯林雖然雙手被縛住,但還是跳海了;上午,另一人也效仿他而去。」[11]他們顯然寧願冒被淹死的風險,也不願承受酷刑。

將近午夜時,船上的瞭望哨發現,月光下海面上波光粼粼,似乎有一群金槍魚游過。其實那是有人在靜悄悄地向船隻游來。在接近「貝裡奧」號後,他們開始割斷纜繩;其他人則爬上船,爬到索具上,但「看到自己暴露,就靜悄悄地滑下去,逃走了」。[12]4月13日上午,船隊再次起航,前往沿海以北70英里處的馬林迪,尋覓更好的運氣和可靠的領航員。佚名日記作者的記述表明,病人的恢復情況不錯,「因為這裡的氣候非常宜人」。[13]當然,病人恢復的原因更可能是他們食用的大量柑橘中的維生素C。即便如此,遠征也舉步維艱。水手們起錨時因為筋疲力盡,無力將錨升起,不得不割斷繩索,將一隻錨留在了海底。他們在沿著海岸北上時,遇見了兩艘小船,「立刻追擊它們,打算俘獲其中一艘,因為我們需要一名能夠將我們帶到目的地的領航員」。[14]一艘小船逃走了,但他們捕獲了另一艘。小船上的全部十七名乘客,包括一名地位顯赫的老人及其夫人,都選擇跳海,而不是被海盜活捉。但他們被拉了上來,葡萄牙人還從小船上獲得了「金銀和大量糧食,以及其他物資」。[15]葡萄牙人認為印度洋世界對他們抱有敵意,所以到此時已經將捕捉人質當作慣用策略。

4月14日晚,他們抵達了馬林迪。這裡的房屋高聳,牆壁刷著白石灰,有許多窗戶,坐落在肥沃田野與蔥翠的景致之間。日記作者或許被思鄉之情打動,說這裡讓他想起了塔霍河畔的一座城鎮。次日便是復活節星期日。沒有人前來查看這些奇怪的船隻。他們的壞名聲已經傳開了。謹慎起見,達伽馬讓他俘獲的老人登上城鎮前方的一處沙洲,作為中間人,並等待當地人來營救他。當地蘇丹的最初反應與葡萄牙人前兩次登陸遇到的情況類似。老人帶回了消息,蘇丹「很樂意與他(達伽馬)議和……並自願將他國家的所有出產,不管是領航員還是其他什麼,全都奉獻給總司令」。[16]達伽馬帶領船隊接近了城鎮,但還是拉開一段距離,努力判明局勢。他拒絕了讓他上岸的邀請,說「他的主人不准他上岸」。[17]雙方在小划艇上談判,但交流還是很友好的。蘇丹送來了羊和香料。他詢問葡萄牙國王的名字,以便記錄下來,並表示希望給葡萄牙國王派去一名大使,或送去一封信。

達伽馬斟酌這些言辭,放鬆了自己的警戒,釋放了小船上的人質,以表達善意。葡萄牙人有所不知的是,他們其實是在學習印度洋政治外交的第一課。蘇丹在尋找盟友,以對抗海岸南北兩面的穆斯林貿易競爭對手。基督徒闖入者後來漸漸學會如何利用當地不同宗教的紛爭,建立聯盟,分而治之。雙方舉行了彬彬有禮的慶典儀式,由一大片海域將他們安全地分隔開。蘇丹「大為滿意,乘船繞我們的船隻行駛。我們鳴禮炮向他致敬」。[18]雙方都派遣使者互相拜訪,葡萄牙人派犯人上岸試探。蘇丹端坐在海灘上一座青銅寶座之上,在樂師的奏樂聲中,命令他的騎兵沿著沙灘舉行模擬戰鬥的表演。達伽馬拒絕了多次請他上岸拜訪蘇丹老父親的請求。

與此同時,葡萄牙人百般振奮地得知,四艘印度基督徒的船隻前不久抵達了馬林迪。不久之後,這些「基督徒」便來到葡萄牙人的船上。葡萄牙人向他們展示一幅受難的基督及其母親的圖畫,「他們匍匐在地。我們在那裡時,他們就在畫像前祈禱,並奉獻丁香、胡椒和其他物品」。[19]這些「基督徒」的船隻顯然配有大炮和火藥。夜間,他們發射火箭並鳴放禮炮,照亮了夜空,以此向基督徒朋友致敬。他們的呼喊「基督!基督!」振聾發聵。[20]他們還借助不流暢的阿拉伯語,向達伽馬發出警示,不要上岸,也不要信任穆斯林。他們和葡萄牙人見過的基督徒都不一樣。達伽馬在日記中寫道:「這些印度人皮膚黃褐,穿的衣服很少,蓄著長鬍鬚和長頭髮,並且把鬍鬚與頭髮編成辮子。他們告訴我們,他們不吃牛肉。」[21]這可能是個文化上的誤會。讓葡萄牙人期待了許久的所謂基督徒可能其實喊的是:「黑天!黑天![22]」

葡萄牙人在馬林迪受到的接待頗有些節慶氣氛。「我們在這座城鎮前方停泊了九天。在此期間,我們舉行宴會、模擬戰鬥表演和音樂演出。」[23]但達伽馬急於找到一名領航員,於是他又抓了一次人質,這才得到了自己需要的領航員。蘇丹派遣了一名「基督徒」,此人願意帶領葡萄牙遠征隊跨越重洋,去往他們渴望的目的地。這個人更可能是一名來自古吉拉特的穆斯林,擁有一幅印度洋西海岸的航海圖,並且熟悉四分儀,懂得觀測天文。五百年後,阿拉伯三角帆船的船長們還會咒罵這個穆斯林領航員,因為就是他最早向法蘭克人,即歐洲人洩露了印度洋航海的秘密。

達伽馬的小艦隊,繞過好望角後,補給船被焚燬

4月24日,季風的風向轉為對他們有利,於是他們駕船出海,前往「一座名叫卡利卡特的城市」。[24]日記中的說法表明,至少其作者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盲目地闖入印度洋的整支遠征隊可能對自己的目的地都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一路順風,橫穿新海域的航行驚人地迅速。他們的航向是東北方。4月29日,他們寬慰地發現,自從進入大西洋南部以來就看不到的北極星再次出現在夜空中。5月18日,星期五,離開陸地僅僅23天,在開闊海域航行2300英里之後,他們看到了崇山峻嶺。次日,瓢潑大雨猛擊他們的甲板,使得能見度大幅下降。猛烈的閃電劃破了天空。他們目睹的是季風的前奏。風暴平息之後,領航員認出了海岸:「他告訴我們,他們已經在卡利卡特以北,這裡就是我們想要去的地方。」[25]雨停之後,他們第一次觀察到了印度:昏暗的陰影中,高高的山峰屹立著。這是西高止山脈,與印度西南部馬拉巴爾海岸幾乎平行。他們能看得見林木繁茂的山坡、一塊狹窄的平原,以及拍擊白沙灘的波浪。

葡萄牙人目睹這景象,一定百感交集。309天之前,在賴斯特羅,他們曾看著自己的親朋好友涉水走進海中,為他們送行。他們航行了1.2萬英里,已經損失了不少人。而在他們的遠航之前,葡萄牙人還經歷了更漫長的旅程,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恩裡克王子最早的一批探索之旅,沿著非洲海岸的艱難南下,探索河流,損失許多船隻,以及航海和死亡的許多代人。葡萄牙人第一次模糊地看到印度,標誌著世界歷史的一個重大時刻。達伽馬結束了歐洲的孤立。大西洋不再是一道屏障,而變成了一條將兩個半球連接起來的通衢大道。這是全球匯聚的漫長過程中一個標誌性時刻,但佚名作者寫下的這本日記並沒有體會到自己的重大成就,而稍晚的葡萄牙史料對此也只有一些含糊的暗示:瓦斯科·達伽馬慷慨地賞賜了領航員,呼籲水手們禱告,並「感謝上帝,是他把他們安全送到了渴望已久的目的地」。[26]

他們抵達的時刻正是雨季的開端,此時一般不會有任何船隻造訪這片海岸。岸上的人們立刻對葡萄牙人產生了極大興趣,這既是因為他們的船隻很新穎,與在印度洋航行的任何船隻都不同,也是因為他們到來的時機不符合常規。四艘小船趕來查看這些陌生的訪客,並向他們指出一段距離之外的卡利卡特。次日,這些小船返回了岸邊。達伽馬派了一名犯人與這些當地人一同上岸,這個犯人名叫若昂·努涅斯,是個改宗猶太人,命中注定他要執行葡萄牙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登陸。

海灘上的人們誤以為他是穆斯林,將他帶到兩名突尼斯商人那裡,後者會說一些卡斯蒂利亞語和熱那亞方言。雙方會面之時,都大吃一驚。努涅斯發現對方用屬於他自己的大陸的語言向他說道:「讓魔鬼把你抓走!誰帶你來的?」[27]

長久的期待沒有迎來高潮,反而一下子洩了氣。在這個瞬間,世界一定都大失所望。葡萄牙人繞過了半個世界,卻發現對方用和他們的母語差不多的語言說話。伊斯蘭世界的貿易聯邦,從直布羅陀的大門到中國海域,比葡萄牙人目前能夠理解的要廣大得多。

努涅斯相當沉著和機智地答道:「我們是來尋找基督徒和香料的。」

這可能是對曼努埃爾一世所發佈航行指示的相當好的描述了。突尼斯人同樣感到難以置信。他們無法理解,葡萄牙人怎麼可能做這樣的航行,目的又是什麼:「卡斯蒂利亞國王、法蘭西國王或者威尼斯共和國政府為什麼不派人來?」[28]

努涅斯大力捍衛葡萄牙的尊嚴,回答說,因為葡萄牙國王不允許他們。兩名突尼斯商人帶他到他們的府邸,請他品嚐精美食品——小麥麵包和蜂蜜,然後熱情洋溢地陪他回到船邊。其中一人剛爬上船,就高呼道:「好運氣!好運氣!好多紅寶石!好多綠寶石!你們應當好好感謝神,因為他把你們帶到擁有這些財富的國度來!」[29]「我們聽了這話,大感震驚,所以雖然聽到了他的話,但還是不敢相信。」佚名日記作者寫道,「在距離葡萄牙這麼遙遠的地方,居然有人能聽懂我們的話。」[30]

與友好穆斯林的會面可能和之後發生的事情一樣,讓人眼花繚亂、頭暈目眩。彷彿葡萄牙人在透過望遠鏡的錯誤一端,端詳著自己的世界。無知和孤立的是歐洲,而不是他們跌跌撞撞地闖入的這片大海。並且,他們真是超乎尋常的幸運。其中一個突尼斯人,被稱為孟塞德(可能是伊本·塔伊布),將幫助他們理解這個新世界。此人對葡萄牙有些懷念之情,他於若昂二世在位期間曾經看到葡萄牙船隻在北非海岸經商。他為葡萄牙人介紹和指引了卡利卡特那極其複雜的禮儀與風俗習慣,這種幫助是極其寶貴的。他告訴他們,這座城市由一位國王統治,即扎莫林[31],意思是「海王」,他會「非常高興地接待將軍(達伽馬),因為後者是一位外國君主派來的使者;如果將軍航行的目的是與卡利卡特建立貿易聯繫,並且如果將軍為了這個目的帶來了恰當的商品,扎莫林會更加喜悅。因為扎莫林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來自他對貿易徵收的關稅」。[32]

卡利卡特雖然沒有天然良港,但憑借其統治者治國有方和對商人公正的美譽,已經確立了自己的地位:馬拉巴爾沿海香料貿易的主要中心。15世紀的一位訪客寫道:「不管一艘船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只要在卡利卡特停泊,都會受到不偏不倚的公正待遇,被徵收的關稅與其他船隻並無二致。」[33]這裡有一個規模相當大、根基很深的穆斯林貿易社區,被稱為瑪皮拉人,他們是穆斯林水手與低種姓的印度人的後代,也有來自阿拉伯半島的商旅(即所謂的「麥加商人」)。所有人都與高種姓的印度教統治者和睦相處,穆斯林與印度教徒這兩個群體之間互惠互利。中國人在一次大航海過程中注意到了卡利卡特的這種互惠關係。編年史家馬歡寫道:「先是王與回回人誓定,爾不食牛,我不食豬,互相禁忌,至今尚然。」[34][35]葡萄牙人則注定要擾亂這種和諧共存的關係。

扎莫林一般與其他高種姓的印度教徒一起生活在距離城市有一段距離的一處宮殿內。他在卡利卡特城內也有一處宅邸,居高臨下,可以從那裡俯瞰港口,查看船隻穿梭來往,並徵收稅賦。他通常也在這裡接見外國商人與使者。達伽馬此時還在城外,於是派了兩名犯人當使節,和孟塞德一起去拜見扎莫林。

扎莫林立刻給出了友好歡迎的答覆:他向使者贈送了禮物,表示自己願意會見這些奇怪的訪客,並帶領隨從返回城內。他還提供了一名領航員,引導葡萄牙人的船隻去一段距離之外的更好的錨地,那是一座安全的港口,葡萄牙人把那個定居點稱為班達裡[36]。達伽馬同意轉移自己的船隻,但根據自己在非洲海岸的經驗,他非常謹慎,不肯徑直駛入領航員指示的錨地。葡萄牙人在這個新世界活動的時候,猜疑和誤讀對方動機是家常便飯。

在船上,幾位船長就下一步該如何做展開了激烈爭論。他們已經以最大的惡意揣摩伊斯蘭商人了。多數意見是,讓總司令親自上岸的風險太大。他們相信,即使當地大多數居民是基督徒,城內穆斯林商人在商業和宗教上也對基督徒抱有敵意,所以不能讓總司令親自上岸。達伽馬在一次演講(可能是編年史家虛構的)中堅持說,現在沒有別的辦法了。他們已經以國王使臣的身份來到了印度。他必須親自去談判,哪怕拿他自己的生命冒險。他打算帶少數人同去,並只作短暫停留:「我不打算在岸上待很久,那樣就會給穆斯林機會,搞陰謀詭計反對我。我計劃只和國王談話,三天後返回。」[37]其他人必須留在海上,由他的兄弟指揮。每天要派一艘武裝小艇接近岸邊,與岸上保持聯絡;如果他不幸遇害,其他人應當立刻起航離開。

5月28日(星期一)上午,也就是他們抵達卡利卡特一周之後,達伽馬帶領十三人出發了。隊伍當中包括譯員和佚名日記作者,所以能夠記錄下真實的第一手材料。「我們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日記作者寫道,「將射石炮搬運到我們的小船上,還帶上了喇叭與許多旗幟。」[38]一方面,他們盡量擺排場;另一方面,他們又做好武裝防禦的準備。飽經風霜的水手們還因為船隻的顛簸而步伐不穩,就這樣踏上了印度次大陸的土地(它「隱匿了那麼多年」)。他們盡其所能地擺出威武雄壯的姿態,在喇叭聲中登陸。19世紀畫家將以浪漫化的筆法描摹這個場景。

扎莫林的總督以截然相反的風格迎接他們。對步履蹣跚的水手們來說,岸上歡迎委員會的景像一定讓他們大為警覺:一大群人,有的蓄著大鬍子和長髮,戴著金光閃閃的耳釘耳環,許多人上身赤裸,手裡利劍出鞘。這些人是「奈爾」,即印度教一個武士種姓的成員,自青年時代便宣誓捍衛自己的國王,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葡萄牙人誤以為他們是基督徒,於是迎接的場面似乎很友好。一頂配有雨傘的轎子(專供權貴使用的交通工具)已經在等候達伽馬。六名轎夫輪班將轎子抬在肩膀上,快步前進。其餘人只能盡快跟上。卡利卡特離海灘有一段距離,他們沿途吸引了大群人圍觀。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在一座房屋停留,吃了帶有大量黃油的米飯和非常香甜可口的蒸魚。達伽馬非常警惕,或者已經感到心焦,拒絕用餐;總督及其隨員到鄰近一座房屋用餐。他們之所以分開吃飯,可能是因為種姓制度的要求。

然後,他們登上兩艘束縛在一起的船,駛過一條河。兩岸有許多棕櫚樹,他們身後有一大群其他船隻跟隨,河岸上也有人在觀看。河岸沙灘上停放著大船。「他們全都出來看我們,」日記作者寫道,「我們下船後,總司令又一次坐上轎子。」[39]隨著他們接近城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女人抱著孩子從屋裡出來,跟著他們在路上走。在人群層層包圍之下,日記作者似乎感到渾身不自在,還有點暈頭轉向。他東張西望,努力觀察周圍的一切:這些人的外貌十分陌生,他們「面色黃褐」,[40]與葡萄牙人見過的非洲人十分不同;男人們有的臉剃得乾乾淨淨,有的蓄著大鬍子;女人們按照他的看法「全都矮小丑陋」[41],但佩戴著沉甸甸的金項鏈和金手鐲,腳趾上也戴著鑲嵌寶石的趾環(或叫腳戒),似乎炫耀著東印度的財富。一般來講,他看到的人「十分友好,顯然性情溫和」,[42]但最讓他驚愕的是此地人口極多。

他們進城後,被帶到「一座大教堂……像修道院一樣大,全是石質建築,表面覆蓋磚瓦」。[43]這其實是一座印度教神廟,但這段記述裡沒有跡象表明它並非某個非正統的基督教派別的教堂。神廟外有兩根石柱,可能是濕婆神的林伽。走進神廟,他們看到中央有一座聖所小堂,門是青銅的,「聖所內有一幅小聖像,他們說是聖母像」。[44]我們不知道在翻譯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多少誤會:葡萄牙人可能需要用阿拉伯語交流,由一名懂阿拉伯語的當地人將其翻譯成馬拉雅拉姆語,即馬拉巴爾沿海地區的語言。達伽馬跪下祈禱;祭司們灑了聖水,「給了我們一些白土,這個國家的基督徒慣於將白土塗抹在自己身上」;[45]達伽馬把他拿到的白土擱到了一邊。他們離開的時候,日記作者注意到,牆壁上的聖徒戴著冠冕,「形態各異,口中的牙齒伸出一寸長,而且有四五支胳膊」。[46]

走出神廟來到大街上後,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人山人海,讓他們根本無法行進。他們不得不暫時躲在一座房屋內,然後喚來衛兵,敲鑼打鼓、吹奏喇叭和笛子並鳴槍,這才清出道路。為了圍觀這些異鄉來客,人群擠到了屋頂上。他們抵達宮殿的時候,差不多已是黃昏。「我們走過了四扇門,每一次都要拚命擠進去,對圍觀人群推推搡搡。」[47]入口處有人因為擁擠而受傷。最後,他們終於來到國王的覲見廳,「那是一座宏偉的大廳,周邊是一排排高高的座位,就像我們的劇場裡一樣,地板上鋪著一張綠天鵝絨的地毯,牆壁上懸掛著五光十色的絲綢織物」。[48]端坐在他們面前的,就是他們航行1.2萬英里來尋找的那位基督徒國王了。


[1] Sheriff,Abdul. Dhow Cultures of the Indian Ocean. London,2010,p.314.

[2]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19.

[3]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23.

[4]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24.

[5]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24.

[6]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21.

[7] 棕枝主日是慶祝耶穌勝利進入耶路撒冷的節日,日期是復活節前的星期日。根據基督教多個教派的傳統,信徒在這一天要手捧棕櫚枝,舉行宗教遊行,以紀念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群眾在他面前拋撒棕櫚枝。在有些國家,因為難以獲得棕櫚枝,也可以用本土其他樹的樹枝代替。

[8] 在中世紀,北非、伊比利亞半島、西西里島和馬耳他島等地的穆斯林被歐洲基督徒稱為「摩爾人」。摩爾人並非一個單獨民族,而是包括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和皈依伊斯蘭教的歐洲人等。「摩爾人」也被用來泛指穆斯林。

[9]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35.

[10]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36.

[11]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37.

[12]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37.

[13]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39.

[14]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39.

[15]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39.

[16]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1.

[17]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2.

[18]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2.

[19]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5.

[20]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5.

[21]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5.

[22] 黑天是印度教諸神中最廣受崇拜的一位神祇,被視為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是諸神之首。許多關於黑天的神話主要源自《摩訶婆羅多》和《往世書》。在藝術上,黑天通常被描述為藍黑色皮膚、身纏腰布、頭戴孔雀羽毛王冠。他代表極具魅力的情人,因而常以在一群女性愛慕者簇擁下吹笛的牧人形象出現。

[23]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6.

[24]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6.

[25]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8.

[26]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35.

[27] Roteiro da Viagem Que em Descobrimento da India pelo Cabo da Boa Esperanca Fez Dom Vasco da Gama em 1497. Porto,1838,pp.50-51.

[28] Roteiro da Viagem Que em Descobrimento da India pelo Cabo da Boa Esperanca Fez Dom Vasco da Gama em 1497. Porto,1838,p.51.

[29] Subrahmanyam,Sanjay. The Career and Legend of Vasco da Gama. Cambridge,1997,p.129.

[30] Subrahmanyam,Sanjay. The Career and Legend of Vasco da Gama. Cambridge,1997,p.129.

[31] 注意,扎莫林是卡利卡特君主的頭銜,不是名字。

[32]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42.

[33] Subrahmanyam,Sanjay. The Career and Legend of Vasco da Gama. Cambridge,1997,p.104.

[34] 出自馬歡的《瀛涯勝覽》,其中稱卡利卡特為「古裡國」。

[35] Sheriff,Abdul. Dhow Cultures of the Indian Ocean. London,2010,p.188.

[36] 班達裡,古港名。故址在今印度西南岸科澤科德附近。

[37]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44.

[38]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51.

[39]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52.

[40]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9.

[41]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49.

[42]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50.

[43]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52.

[44]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53.

[45]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54.

[46]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55.

[47] Ravenstein,E.G.ed. and trans. A Journal of the First Voyage of Vasco da Gama,1497-99,London,1898,p.56.

[48] Castanheda,Fernao Lopes de. Histo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India Pelos Portugueses. Edited by M. Lopes de Almeida. 1 vols. Porto,1979,p.48.

《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