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三帥回到雍城的時候,秦穆公親自率領群臣到郊外迎接,倒好像是迎接獲勝而歸的英雄。
蹇叔和百里奚看到各自的兒子撿了一條命回來,百感交集,痛哭失聲。
「主公,這三人全軍覆沒回來,為什麼不殺他們?」有人問秦穆公。
「為什麼要殺他們呢?當初是我不聽蹇叔的勸告,讓他們去的,都是我的過錯啊。他們有什麼過錯呢?不能以一眚(音省)掩大德。」秦穆公說。他是一個勇於認錯的人。
「不以一眚掩大德」,成語,發明者秦穆公,意思是,不因為一件過錯而抹殺從前的功勞。
孟明視、白乙丙和西乞術不僅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得到一筆安慰金,同時,官復原職,繼續統領秦軍。
秦穆公,一個厚道人。
春秋的君主,普遍有一種反省的精神。
這一點,是後世的君主們所不具備的。
秦軍全軍覆沒,三帥不能說沒有責任,至少他們的警惕性就成問題,對於地形也缺乏判斷。這樣的過錯,砍了他們並不冤枉。可是,秦穆公把責任都攬到了自己的身上。
敢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這是秦穆公能夠率領秦國走向強大的根本。
而晉襄公的寬厚絕不在秦穆公之下,知錯就改本身就很難得,更難得的是他能夠不計較手下的過激之舉。在被先軫吐口水之後,晉襄公並沒有記恨先軫。
「先元帥都是為了國家,為了我。」晉襄公表示。
通常,領導人越大度,手下就越是反思。
【先軫之死】
跑了秦國三帥,先軫很鬱悶了幾天,等到他冷靜下來,覺得很不安。自古以來,敢把吐沫吐到國君臉上的,似乎自己是第一個人,自己為什麼這麼衝動呢?自己憑什麼這麼牛呢?先軫認真地思考了一遍,最終他想明白了。
先軫這一撥留齊派的兄弟跟晉文公在骨子裡根本就是兄弟,而不是正經八百的君臣。流亡十九年,大家都一個鍋裡吃飯,說話都吆三喝四,沒大沒小。基本上,晉文公也沒把自己當根什麼蔥,兄弟們在一起嘻嘻哈哈,什麼玩笑都開。
因此,先軫從一開始就沒有把晉襄公放在眼裡,認為他不過是自己的一個侄子而已,該罵就罵,該說就說,反正都是為他好。
在冷靜反思之後,先軫明白了,國君終究是國君,臣子終究是臣子,不能整得太近,不能沒有規矩,否則,後果不可想像。
「晉侯可以原諒我,但是我不能原諒自己。」先軫心想,他在想像自己問趙衰:「司馬,當眾羞辱國君,該當何罪?」趙衰會怎樣回答?
聰明人應當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等問題變大了讓別人來解決。
先軫知道,自己應當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問題的機會很快到了。
在晉國的北面有一個狄叫做白狄,大致因為他們長得比較白。白狄的信息很不靈通,否則他們就應該知道晉國現在有多強。
那一年的雨水不夠,秋天,草原上的草大片枯死,羊被餓死了不少,狼也餓死了許多,人自然也吃不飽。沒辦法,白狄的兄弟們決定到中原去搶些吃的。於是,他們進攻晉國,一直打到了萁(今山西省蒲縣)。
先軫率領晉軍迎擊狄人,晉襄公親自壓陣。
這並不是一場著名的戰爭,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戰鬥。與先軫相比,狄人的戰術素養幾乎等於零。
對付狄人,擊敗他們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消滅他們,因為他們騎馬,比車和人跑得都快。當年鄭國公子突的辦法就是採取誘敵深入包圍殲滅的辦法,這個辦法被證明是最為有效的。
先軫照方抓藥,略施小計,給狄人佈置了一個口袋陣。
交戰的時候,雙方布好陣勢。晉軍用弓箭壓住陣腳,等待衝鋒的號令。
突然,晉軍大陣衝出一乘戰車,直奔狄人陣地而去。
「什麼人?」所有人在驚問。
仔細一看,大家又吃一驚,因為戰車上的人竟然沒有甲冑護身。換句話說,沒穿軍裝沒戴鋼盔,穿著便服就上去了。
仔細再一看,大家目瞪口呆了。因為,那人就是元帥先軫。
晉軍大陣鴉雀無聲,擂鼓的掌旗的都瞠目結舌,手足無措,直等到先軫已經撞進對方大陣,晉軍中軍副帥郤溱才回過神來,大喊:「快擊鼓,快擊鼓。」
晉軍開始衝鋒,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元帥先軫死於白狄的亂箭之下。
這場大戰,晉軍元帥先軫戰死,白狄首領白狄子被郤缺斬殺,白狄大敗。戰後雙方交換屍體,《左傳》記載:「白狄歸其首,面如生。」白狄把先軫的人頭送來的時候,臉色還像活著一樣。
一代名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晉襄公感念先軫的功勞,任命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為中軍帥。
【戰神先軫】
之所以用「戰神」這個詞來形容先軫,是因為他配得上。
可以說,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有記載的靠謀略打仗的人就是先軫,他改變了中國戰爭的傳統思維方式,而第一個案例就是城濮之戰。《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兵書,但是請注意,不誇張地說,《孫子兵法》最主要的就是在總結先軫的戰爭藝術。
且看《孫子兵法·謀攻》:「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果不能理解的話,看看城濮大戰的前前後後,就能準確理解。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亂軍引勝。」這就是具體戰鬥中晉軍實施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和「各個擊破」的總結。
再看看《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幾乎都是城濮大戰研究的理論成果,而《九變》篇、《九地》篇令人想起崤之戰。
如果我們說孫子是兵聖的話,先軫就是他最重要的老師。而城濮之戰,是整個春秋最漂亮的戰例,先軫的戰略思想和指揮藝術都堪稱千年楷模。
幾千年之後的中國,毛澤東領導的軍隊統一了中國大陸。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主要就是兩條: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各個擊破。就這兩條,打遍中國無敵手,甚至在朝鮮戰場對抗實力超強的美國人,同樣取得勝利。
可是,人們長期以來忽略的事實是,這兩條金科玉律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被先軫創造性地運用了。城濮一戰,晉軍殲滅半數楚軍精銳,一舉遏制楚國的北上擴張。以當時的形勢,如果沒有晉軍的勝利,楚國甚至有可能統一全國,從而讓我們的歷史出現一個楚朝。所以,城濮之戰作為一次「扳頭」戰役,改寫了歷史。
同樣,崤之戰和萁之戰,晉軍全殲秦國遠征軍、重創狄軍,成功震懾來自西方和北方的威脅。可以說,只要先軫在,沒有任何國家敢於對抗晉國。
三國時期關雲長喜歡夜讀《春秋》,估計他沒有讀對地方,如果他能夠多讀幾遍城濮大戰,就不會有走麥城的悲劇發生了。當然,或許,走麥城也是關羽為自己設計的死法。
戰神先軫,這個評價,應該是公允和不誇張的。
而戰神的死法令人感慨和讚歎,真的英雄啊。
【找死小分隊】
先軫戰死的消息很快傳遍五湖四海,有人遺憾感慨,有人額手稱慶。
「娘的,報仇的機會來了。」在楚國人看來,這是報城濮之戰大仇的機會,更是重新爭奪霸權的機會。
「娘的,報仇的機會來了。」而在秦國人看來,報崤之戰大仇的機會來了。
「娘的,渾水摸魚的機會來了。」即便是小國,也都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先軫沒有想到或者根本沒有想的是,由於他的死,短暫的世界和平不復存在了。
我們先來看看秦國人是怎樣報仇的。
晉襄公三年(前625年)春天,孟明視、白乙丙和西乞術哥三個率領秦軍來報仇了。當初逃命的時候孟明視聲稱三年之後來報仇,如今知道先軫死了,哥三個忍不住了,不到一年半的時候,來報仇了。
如果先軫還在,什麼也不用說,一定是出兵迎戰。話說回來,如果先軫還在,孟明視他們也不敢來了。如今先軫不在了,晉襄公還真有點心裡沒底。
「怎麼辦?」襄公問大家。
「打回去。」趙衰回答,於是大家都不說話了。趙衰認為要打,誰敢說不打?
晉國第一代領導團隊現在只剩下三個人,誰?趙衰、欒枝和胥臣。而欒枝和胥臣都處於半退休狀態,一個得了帕金森氏綜合症,一個有些老年癡呆的狀況了。沒辦法,欒枝這樣的猛將通常都會患帕金森氏綜合症,而胥臣這樣的高級學者一般會得老年癡呆,其原因很簡單,什麼東西用得過度了,最後都會出問題。
只有趙衰的腰板還行,在先軫死後,重新回到一線撐持著晉國的霸業。
論輩分,趙衰還是晉文公的師傅,那就是晉襄公的師爺。雖然趙衰為人低調,後輩們對他是敬畏有加。
於是,晉襄公親自領軍,中軍元帥為先且居,趙衰為中軍佐。
兩國軍隊在晉國彭衙相遇,一場大戰就要打響。
先且居對這場戰鬥沒有把握,他可不像老爹那樣經歷過大風大浪,他是第一次作為統帥指揮軍隊打仗。非常不利的是,秦軍一個個都是紅了眼的,他們是來報仇的,而晉軍並沒有這樣不勝無歸的士氣。
實際上,晉軍高層都有些心裡打鼓。可是,事已至此,不打也不行了,硬著頭皮也要打了。
兩軍對圓,沒什麼話可說。
孟明視咬牙切齒,總算找到了報仇的機會。正要下令擂鼓衝鋒,突然,看見對面晉國軍中殺出七八乘戰車,後面跟隨著一百多人,直奔秦軍大陣而來。
「哎,晉國人沒有擂鼓呢,怎麼就有人衝過來了?難道是來投降的?」孟明視有點糊塗了,打這麼多年仗,這樣的事情頭一回見到。
孟明視愣住了,整個秦軍大營都愣住了。別說秦軍大營,對面的晉軍陣地也是鴉雀無聲。
在所有人的注視下,那一隊晉軍衝到了秦軍跟前。直到這個時候,孟明視才明白這些晉國人不是來投降的,因為他們並沒有減速。
晉軍小分隊大喊著撞進了秦軍陣地,一陣狂砍。回過神來的秦軍連忙圍攏過來,要全殲來犯之敵。可是他們發現,要消滅這些晉國人並不容易,因為這一隊晉國人也是紅了眼的,而且比秦國人的眼睛還要紅。
晉軍小分隊在秦軍陣地左衝右突,把個秦軍大陣攪得一塌糊塗。等到秦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晉軍小分隊消滅乾淨的時候,整個大陣已經成了一盤散沙。
晉軍戰鼓擂響了,隨著鋪天蓋地的喊殺聲,晉軍主力掩殺而來。這個時候,秦軍還有什麼辦法抵擋嗎?
「該死的晉國人,從來不按規矩打仗。」孟明視一邊逃命,一邊破口大罵。
血流成河,秦國人再次慘敗而歸。
這一次,孟明視又錯了,因為這根本就不是晉國人的戰術。
【狼潭】
晉國小分隊的領軍人物叫做狼潭,黃繼光、王成式的英雄人物。
那麼,狼潭怎麼想到了這麼一個犧牲自己的主意的呢?說起來,還要從崤之戰開始。
崤之戰,晉軍捉獲了一個名叫褒蠻子的秦國勇士,這哥們力大無窮,雖然五花大綁,還在嗷嗷亂叫,隨時可能掙斷繩子。
「萊駒,砍了他。」晉襄公命令自己的車右萊駒去把褒蠻子給殺了,以免意外。
萊駒一聽,挺高興,這將來說起來自己也算是力斬秦國勇士褒蠻子了。萊駒當下拔出刀來,去殺褒蠻子。褒蠻子急眼了,大喝一聲,渾身用力,「卡吧」一聲,竟然將繩子掙斷。
萊駒嚇了一跳,手一哆嗦,刀掉在地上。褒蠻子看到了機會,一個跨步過去,就要搶地上的刀。萊駒已經傻眼了,哪裡還敢去搶刀。
說時遲那時快,旁邊一個晉國士兵閃電一般衝了過去,搶在褒蠻子之前抓住了那口刀,之後一邊起身一邊迎著褒蠻子的胸口揮刀。
刀光閃過,一道血光。褒蠻子悶哼一聲,仰面摔倒在地。
肅靜,歡呼。
「哼。」晉襄公看著呆若木雞的萊駒,從鼻孔裡哼出一聲來。
萊駒被取消了車右資格,並且從此被驅逐出晉國軍隊。而那個危急關頭殺了褒蠻子的士兵被晉襄公提拔為車右,這個士兵,就是狼潭。
狼潭的事跡迅速傳遍了整個晉國,加官晉爵,發房子發地發老婆,就差全國巡迴演講了。親戚朋友都來祝賀,街坊四鄰都來拍馬屁。狼潭高興啊,一時間也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可是,正在狼潭以為自己一步登天,跑步進入上流社會的時候,一個壞消息傳來了。
元帥先軫免掉了狼潭的晉襄公車右的職務。先軫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國君的車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務,級別應該是大夫以上,如果不是國家頭號勇士,就是重要謀臣,隨時能夠為國君出謀劃策的那種。晉文公的車右就是魏犨,後來是舟之僑,後來是士會。狼潭無論從地位、能力和威望上都不足以作為晉襄公的車右,所以,先軫免去他的職務是正常的。免去狼潭之後,先軫讓狐毛的兒子狐鞫居做了晉襄公的車右。
可是狼潭不這麼看,他覺得晉襄公都讓自己當車右了,你先軫憑什麼給我撤了?這不是太不給我面子了?
狼潭很鬱悶,很憤怒。他曾經想過去找先軫討說法,可是想來想去,又不敢去。
「不行,我一定要找機會表現自己,不能讓先元帥小看我。」狼潭暗暗發誓。
到晉軍與白狄的萁之戰,狼潭曾經請求擔任先鋒,被先軫一口拒絕。儘管沒有說原因,狼潭從先軫的眼神裡也能看出對自己的輕視。
狼潭很惱火,因為自己再一次被輕視。
那一戰,先軫戰死了。
狼潭很傷心,因為再也沒有機會在先軫面前證明自己,讓先軫承認自己絕不僅僅是個只能殺俘虜的人。
很長時間裡,狼潭過得很不開心。
直到隨晉軍迎戰秦軍,狼潭暗自做出了一個決定,要以死來證明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勇士的決定。
於是,就有了令秦晉兩軍都目瞪口呆的那一幕。
「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之為勇。」在狼潭英勇犧牲之後,狼潭的朋友把他的生前遺言告訴了大家,這兩句遺言的意思是:如果不義而死,那不算勇敢。為國捐軀,那才是真的勇士。
《左傳》上「君子」高度評價了狼潭的英雄主義精神:「怒不作亂而從師,可謂君子矣。」啥意思?就是說生氣上火了但是不作亂,而是上前線找敵人洩火,這就是君子。
狼潭,一個小人物,卻是一個典型的春秋英雄。他生的或許不夠光榮,但死的絕對偉大。到了陰間,先軫一定會對他另眼相看的。
先軫,即便是死了,秦國人依然敗在了他的手下。
戰敗之後的秦國人更加憤怒了,現在是恨上加恨。
第二年,秦穆公親自領軍,討伐晉國,要報兩次戰敗的深仇大恨。
秦軍渡過黃河,秦穆公下令:「把船燒掉。」
《左傳》記載:「秦伯伐晉,濟河焚舟。」由此可見,項羽並不是破釜沉舟的祖師爺,秦穆公才是。
秦穆公的意思很清楚:奶奶的,這次要是還打不過晉國人,都他娘別回去了。秦穆公沒有想到的是,後來項羽用同樣的辦法把自己的後代的軍隊打得個落花流水。
絕了後路的秦軍比上一次更加生猛,一鼓作氣拿下王官(今山西聞喜縣境內)。
面對來勢洶洶的秦國人,晉國人怎麼辦?
「算了,冤冤相報何時了。再說了,秦軍是秦伯親自領軍,怎麼說那也是我們的恩人,還是主公的姑父。算了,讓他們一次吧,否則,年年來,煩也煩死了。」趙衰的意見是忍了,趙衰都這意思,誰還反對。
於是,晉軍堅守不出。
晉國人忍了,秦國人就反思了。秦穆公知道這算是趙衰給的個面子,算是給自己個台階。這個台階下不下?傻瓜才不下。
秦穆公是個明白人,自己這次來討伐,就是為了出一口氣。如今對方縮了,自己這口氣也就算是出了。要是還不依不饒,人家晉國軍隊也不是吃素的。
於是,秦軍又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崤谷關,收拾了當年在這裡陣亡將士的屍骨,下葬樹碑,然後回國。
此後,秦穆公從西戎挖來人才由余,以孟明視為大將,專心向西擴張,終於吞併了整個西戎。
秦國暫時退出了中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