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助燕復仇,蘇秦入齊設下連環計

不自量力的宋王偃

這裡先要說一個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其實也不小,姓子名偃,是宋國第三十五代國君。

宋國是周朝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先祖微子,乃商紂王的庶兄,因屢次直諫紂王而遭流放。周武王滅商的時候,微子投降周朝,當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帶路黨。後來周王室為了安撫商朝遺民,也為了表彰微子帶路有功,便讓他當了諸侯,建都商丘,國號為宋。

可以這樣說,宋國就是商朝的延續,只不過地位下降,由天下共主變成了普通諸侯。

周朝歷代統治者對於宋國,既懷柔,又防範。宋國周圍的幾個主要姬姓國家——魯國、衛國、蔡國等,原來都負有監視宋國的使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監視放鬆了。到了春秋時期,王室衰落,諸侯混戰,姬家人內部尚且鬥個不休,自然沒有人再把監視宋國當一回事。而宋國的統治者看到這種景象,也禁不住蠢蠢欲動,積極參與競爭,宋襄公年間還一度產生了稱霸天下之志。

不幸的是,由於宋襄公的迂闊,宋國在泓水之戰中敗給了楚國,從此一蹶不振,淪落為二流國家,只能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艱難度日。

進入戰國後,七雄並立,戰爭升級,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宋國和其他小國一樣,被掃入第三世界,基本上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

誰也沒想到,到了子偃手裡,這個行將就木的殷商遺民之國突然迴光返照,幹了幾件讓世人刮目相看的事。

公元前318年,子偃即位的第十一年,有一隻小鳥在商丘的城牆根下孵蛋,居然孵出了一隻鷂鷹。子偃命大史占卜,得到回答是:小鳥生大鳥,必定稱霸天下。

子偃大喜,認為這是暗示宋國復興的祥瑞,於是自立為王,史稱宋王偃。

稱王便也罷了,宋王偃從此還真做上了大國崛起的夢。公元前317年,公孫衍組織五國伐秦失敗,齊國趁火打劫,入侵趙國,在觀澤大敗趙、魏聯軍。宋王偃抓住這個機會向魏國進攻,連克數城,從此與魏國結下怨仇。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戰事中,宋國俘虜了一批魏國軍人,其中有一位姓劉的漢子。他被編入宋國軍隊,又打了幾年仗,退役後就在宋國沛縣一個名叫豐邑的小鎮上定居下來,在那裡娶妻生子,開枝散葉。

在中國歷史上,這位姓劉的漢子沒有留下名字。但是沒留下名字的未必是小人物,在《漢書》的記載中,他被尊稱為“豐公”。

豐公有一個兒子,在歷史上也有記錄,先是被稱為劉太公,後來又被尊為太上皇。他就是漢高祖劉邦的老爸。

這是後話,先且帶過。

公元前301年,孟嘗君組織齊、魏、韓三國合縱,在垂沙大敗楚軍。宋王偃又趁機向楚國發動進攻,奪得淮北之地三百餘里。前書說過,淮北之地五百里,齊國本來是想威脅楚國割讓給它的,後來因為秦國干涉才作罷。沒想到被宋王偃佔了先機,一口就咬掉一大半。

毫無疑問,宋王偃此舉,又把齊國和楚國都給得罪了。

淮北一戰後,宋王偃自信心爆棚,自認為天下無敵,做出了一些驚世駭俗的舉動。他命人用皮囊盛滿鮮血,懸掛在旗桿之上,以箭射之,稱為“射天”;拿皮鞭抽打地面,稱為“鞭地”;砍斷社稷之神的牌位,將它們統統燒掉,說寡人的威力可以降服鬼神。

宋王偃眼中,天下諸侯儘是酒囊飯袋,不足為道,唯有一人除外。

這人便是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軍力倍增,一躍成為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大軍事強國。宋王偃艷羨之餘,也積極擴軍備戰,未幾便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以宋國的綜合實力,維持千乘兵力尚且勉強,一下子擴充到五千乘,已經不是窮兵黷武所能形容,差不多是窮凶極惡了。國際著名掮客蘇秦聽到這個消息,用極其鄙夷的語氣說了一句:“狗屁!什麼勁宋?分明是桀宋。”

桀是夏朝的末代君王,以荒淫無度而聞名於世。蘇秦這句話很快在諸侯中傳開,宋王偃從此便得了個“桀宋”的稱號。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為了專心開拓疆土,提前將王位傳給趙惠文王。宋王偃有樣學樣,也將王位傳給太子,自己退居幕後操縱國政。

此後,趙武靈王偽裝成使者,入秦窺探秦昭王氣象,回國後便採用大臣樓緩的建議,決定聯秦抗齊。為此,趙武靈王派樓緩出使秦國,擔任了秦國的相國;又派大臣仇赫出使宋國,擔任了宋國的相國。這樣一來,就大體上形成了秦、趙、宋三國集團對抗齊、韓、魏三國集團的局面。

攀上秦國和趙國這兩棵大樹後,宋王偃更加有恃無恐。

公元前297年,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宋王偃也向鄰近的滕國發動進攻,一舉將其消滅。

滕國地處山東,在齊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宋滅滕,等於赤裸裸地向齊國挑釁,引起了齊國朝野的一片討伐之聲。但是對於宋王偃來說,大神的憤怒也不過是幾聲雷響,臨淄城內那些凡夫俗子就更不在話下,由著他們去嚷嚷吧!

正當宋王偃意氣風發,準備走進新時代的時候,公元前295年,他的政治盟友和精神導師趙武靈王卻在沙丘遭遇兵變,結束了頗為傳奇的一生。

宋王偃兔死狐悲之餘,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趙武靈王之死,導致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他來說,都不是好事。

狡兔三窟的生存智慧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的大權落入公子成和李兌手裡。公子成任相國,封安平君;李兌任司寇,封奉陽君。後來公子成去世,李兌繼任相國,專斷國政。

李兌治下,趙國和宋國還是盟友,只不過多了一些利益瓜葛——宋國的陶地(今山東省定陶),商賈雲集,是當時中原最繁華的都市。李兌老早便看上了這塊寶地,想將其據為己有,只是苦於沒有機會下手。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派到秦國去當相國的樓緩被免職,取而代之的是宣太后的弟弟魏崖(yá)。

在趙武靈王的聯秦抗齊戰略中,樓緩是一個關鍵的人物。樓緩下台,魏崖上台,意味著秦國風向的改變——魏崖是主張與齊國對話來分化齊、魏、韓三國聯盟的,他一上任,就派五大夫呂禮秘密出使齊國,向齊閔王表達了和解之意。

齊閔王接到魏崖拋過來的繡球,不覺怦然心動。

這些年來,齊國在孟嘗君的主持下,高舉合縱大旗,聯合韓、魏,對抗秦、楚,看似成績斐然,實際上什麼好處都沒撈到。

垂沙一戰,楚國大敗,齊國本想趁機獲取楚國的淮北之地五百里,卻因秦國干涉而縮手,反而被宋王偃佔了便宜,把淮北佔去一大半。

函谷關一戰,秦國服輸,退還魏國河東之地,退還韓國武遂和河外之地,唯獨齊國一無所獲。

當然也不能說什麼都沒得到。通過這兩次戰爭,齊國至少在國際上獲得了尊重。問題是,即便是這種尊重,實際上也不是齊國的,甚至也不是齊閔王的,而是孟嘗君的。

函谷關一戰,孟嘗君的個人威望到達頂峰。在國際上,諸侯們視他為救世主,爭相向他獻慇勤;在國內,士人和百姓對他的崇拜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有人議論說,薛公本來就是王孫,讓他當大王也未嘗不可啊!

在齊閔王看來,如果孟嘗君還有一點顧忌他這個君王的話,至少應該有所收斂,不要繼續在朝堂上高談闊論,發表那些慷慨激昂但是從來沒有給齊國帶來任何好處的演講。然而孟嘗君顯然不在意那些謠言(天知道這些謠言是不是他授意門客放出來的),一如既往地施展著個人魅力,妙語連珠,談笑風生,彷彿他才是齊國的主人。人們被他迷住了。朝臣們帶著善意的表情傾聽他的意見,百姓們在街頭巷尾傳頌他逃出函谷關的傳奇故事,稷下學宮的學子們也一改往日的刻薄,對他青眼相加。甚至連宮裡的女人也會在不經意間露出一絲神往而羞澀的笑容,不用說,那一定是在談論孟嘗君。這個其貌不揚的矮個子男人,就像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擾得齊閔王寢食難安。

由此不難理解,呂禮的到來,有如給齊閔王打開了一扇窗戶,送進了一陣乾爽怡人的西風。

呂禮告訴齊閔王:“齊、秦兩個大國,一個在東海,一個在西陲,風馬牛不相及,本來應該和平共處。遺憾的是,這幾年來齊國一直致力於與秦國作戰,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傷感情又傷荷包,可是究竟得到了什麼呢?什麼都沒得到,全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現在秦王主動向您示好,希望兩國馬上停止無意義的對抗,攜手並進,共同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這是齊國之福,百姓之福,更是大王之福。您想想看,如果再任由薛公這樣揮霍下去,齊國還能支撐多久?仗打贏了,是他的功勞;仗打輸了,由大王買單。再過幾年,誰是齊國的主人,那還真是不敢說呢!”

齊閔王聽了,神色凝重,沉默不語。呂禮的話深深打動了他。

談判在孟嘗君缺席的情況下秘密進行。除了齊閔王和呂禮,還有一位名叫祝弗的齊國大夫參與其中。雙方沒有太多討價還價,很快達成了幾點共識:

一、齊國放棄對韓國和魏國的保護,任由秦國行動;

二、作為交換,秦國允許齊國消滅宋國,但是附加一個條件——齊滅宋後,將陶地獻給秦國,作為魏崖的封邑;

三、齊國免除孟嘗君的一切公職,驅逐親魏的大臣周最,任命呂禮為相國。

對於齊國來說,這是一個不太平等的約定。秦國輕而易舉地拆散了有史以來最具威脅的合縱聯盟,獲得了對韓、魏行動的自由,在齊國安插了自己的大臣,還得到了瓜分陶地的承諾;而齊國僅僅是得到了消滅宋國的許可。

考慮到宋國的背後還有趙國給它撐腰,這一許可至少又要打個五折。

但是對於齊閔王來說,這些都不重要。只要能夠和秦國結盟,借此趕走孟嘗君,他就心滿意足了。

有一天,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齊閔王突然對前來問安的孟嘗君說:“您是先王留下來的重臣,已經為國家服務多年,勞苦功高,寡人不忍心看到您繼續勞累,不敢再使喚您,請您回家去享清福吧!”

孟嘗君一下子愣了,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他看來,自己的事業正處在頂峰,天下還有七分之五的人民正等著他從秦王的魔爪下解救出來,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被宣佈退休呢?他疑惑地看著齊閔王,想從對方臉上讀出什麼端倪,再採取應對措施。可是讓他失望了,齊閔王並不打算跟他打啞謎。很快,齊、秦兩國談判的內容被公佈出來,周最被免除職務,從秦國來的呂禮被任命為相國,昔日的敵人變成了朋友,孟嘗君煞費苦心建立的抗秦統一戰線一夜之間灰飛煙滅。

但這僅僅是第一重打擊。第二重打擊接踵而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戲碼——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孟嘗君的門客們得到消息,紛紛離他而去。最後陪著他回薛縣的,只有那位喜歡彈著寶劍唱歌的馮諼。

“真是想不到……”

孟嘗君失魂落魄地說。是想不到大伙會離他而去,還是想不到馮諼會留下來,抑或二者皆有?

馮諼笑而不答。

當他們離薛縣還有不到一百里的時候,發生了奇怪的事。

道路兩側出現了成千上萬名薛縣的百姓,他們扶老攜幼,拖兒帶女,顯然是一早就等在那裡了。

看到孟嘗君的車過來,百姓們便歡呼著迎上去,眾星捧月一般,將他們接回了薛縣。

孟嘗君這才體會到當年馮諼燒燬債券的良苦用心,深有感觸地說道:“原來這就是先生為我買回的義啊!”

馮諼大大咧咧地說:“您別謝我,我不過是為您準備了一個安樂窩罷了。但是狡兔三窟,一個安樂窩是不夠的,請讓我再給您準備兩個。”

馮諼帶著孟嘗君給他的五十輛車和五百金,來到了魏國的首都大梁。

當時魏襄王已死,其子魏昭王繼承了王位。馮諼見到魏昭王便說:“齊王放逐了他的相國薛公,現在諸侯都在搶著派人去薛縣請他,您這邊怎麼沒動靜?”

魏昭王說:“竟然有這樣的事?我們馬上派人去請他老人家。魏國現在已經有相國了,但是沒關係,只要薛公肯來,寡人馬上把這個位置騰出來給他。事不宜遲,請您現在就回薛縣去,說服薛公千萬不要答應他國的邀請,寡人的使者隨後就到。”

魏昭王的使者帶著一百輛馬車和一千金,浩浩蕩蕩地從大梁出發了。馮諼先行一步,輕車快馬回到薛縣,將情況對孟嘗君作了個簡單的匯報,說:“魏國使者帶來黃金千斤,隨從百車,這是前所未有的高規格使團,這件事很快會傳遍整個齊國的。”

孟嘗君說:“那我該怎麼辦?”

馮諼臉上露出一絲猥瑣的笑容,說:“裝唄!”

魏國使者到了薛縣,登門拜訪三次,請孟嘗君到魏國去做官。孟嘗君每次都委婉拒絕,但是把話說得很有技巧,讓魏國使者始終覺得還有希望。

在這場遊戲中,孟嘗君就像一位久經歡場的社交名媛,表面上雍容端莊,卻又時不時在桌子下邊踩一下人家的腳,把對面的登徒子搞得五迷三道,欲罷不能。

消息很快傳到了臨淄。

齊閔王聽說後,非常緊張。趕緊派人也帶了黃金千金、豪華馬車兩輛、寶劍一把以及親筆信一封,來到薛縣向孟嘗君道歉,請他看在江山社稷的份上,盡快回去處理政務。

孟嘗君還是問馮諼的意見。

馮諼說:“回去是肯定的,但不能無條件。這樣吧,您請求大王賞給你一些先王祭祀用的禮器,在薛縣建立宗廟如何?”

按照周朝的體制,宗廟不能隨便建立。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宗廟,原則上只能叫作“邑”;如果有宗廟,那就叫作“都”,級別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齊國的都不同於他國,除了設了宗廟,還駐有經過考選和嚴格訓練的常備兵,也就是所謂的“持戟之士”。

馮諼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孟嘗君名正言順地擁有私人常備武裝。

這樣非分的要求,齊閔王竟然也答應了。

薛縣的宗廟建立之日,馮諼向孟嘗君匯報:“三窟已成,從此您就可以安安穩穩地過快樂日子了。”

孟嘗君感激之餘,對馮諼說:“我一生好客,以禮待人,從來不敢有所閃失。門下食客三千,我是怎麼對待他們,你也親眼看到了。沒想到這些人一看到我失勢,便爭先恐後離開我,只有你一直忠心耿耿對我,還幫我官復原職。這可真是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啊!”

他咬牙切齒地說:“如果那些人有誰再回來投靠我,我就往他臉上吐口水。”

馮諼一聽,馬上下車行跪拜之禮。

孟嘗君說:“你這是在替他們求情嗎?”

“不是!”馮諼說,“我這是在為您說出這樣沒水平的話而慚愧。”

馮諼接著說:“凡事皆有定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好比有生就有死,誰也避免不了。一個人富貴的時候,賓客滿堂;貧賤的時候,少朋寡友。這都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換了誰都一樣,您為什麼要生氣呢?自古窮酸刻薄,富貴寬容。富貴如果不寬容,等於還是窮酸。我建議您啊,保持良好的心態,像以往一樣對待賓客,不要因為別人的過失而懲罰自己。”

孟嘗君鬧了個大紅臉,連連點頭說:“敢不奉教?”

“狡兔三窟”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流傳很廣。故事的結果,就像“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一樣,孟嘗君又回到臨淄,與齊閔王重歸於好,並且在馮諼的輔佐下,平平安安地當了幾十年相國。

可惜歷史不是童話。

上面講的故事,雖然常常被人當成信史,其實卻只是演義。事實上,孟嘗君被齊閔王炒了魷魚後,並沒有馬上回到薛縣,而是繼續待在臨淄城內,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

孟嘗君從來都不是那種逆來順受的人。他一出生就被父親遺棄,是靠著母親的勇敢和自己的機智才在大宅門中生存下來。幾十年來的人生經歷更是充滿著危險與挑戰,造就了他決不屈從於命運的強硬性格。

就在孟嘗君被免職後不久,發生了一件震驚齊國的大事。

貴族田甲突然發動政變,帶著數百名家丁攻入王宮,劫持了齊閔王。但是在聞訊趕來的勤王部隊和臨淄居民的圍攻下,田甲很快就放棄了抵抗,在釋放了齊閔王之後,宣佈棄甲投降。

這次不成功的政變,在歷史上被稱為“田甲劫王”。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孟嘗君跟這件事有關,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將懷疑的眼光投向了他。

除了他,誰還有動機和膽量做出這樣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孟嘗君知道自己無法辯解。任何辯解,都只會使事情越抹越黑。

孟嘗君的門下,原來有一位名叫魏子的門客。很多年前,孟嘗君派魏子去收田租,去了三次,每次都是空手而歸。孟嘗君覺得很納悶,就問他是怎麼回事。魏老先生說:“在薛縣遇到幾位賢人,見他們窮得叮噹響,就把錢借給他們度日去啦!”(和馮諼的故事很像)孟嘗君大怒,當時就讓魏子捲鋪蓋走人了。

田甲劫王后,孟嘗君處境十分不妙。留在臨淄吧,怕有危險;回薛縣吧,又怕人說他畏罪潛逃。正在為難之際,魏子和當年受到接濟的幾位賢人跑到王宮聯名上書,擔保孟嘗君跟這件事沒有任何關係。

拿什麼擔保?

性命。

幾位老先生齊刷刷地跪在宮門前,引來成千上萬臨淄市民圍觀。看看人來得差不多了,便宣讀了一封簡短的公開信,內容無非是薛公一生剋己奉公,光明磊落,田甲劫王絕非薛公所為云云。念完後,幾個人一齊拔出佩劍,當眾自刎身亡。

齊閔王被這種黑社會的搞法嚇壞了,連忙派人裝模作樣地“徹查”一番,主動給孟嘗君洗脫干係,而且對孟嘗君說:“您是先王留下來的大臣,現在雖然不在重要崗位上工作了,國家還是很需要您,希望您繼續關注國家大事,有事沒事到朝堂上走走,為寡人出出主意,敲敲邊鼓。”

這自然是客套話。

孟嘗君拜謝說:“老臣沒有別的想法,只想告老還鄉,過幾天清閒日子,安度餘生。”

齊閔王於是順水推舟,答應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孟嘗君回到了薛縣。

隨著孟嘗君的離去,風雲一時的齊、魏、韓三國合縱正式宣告壽終正寢。

“人屠”白起

秦國幾乎是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韓國的進攻。

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向北,由老將向壽率領,攻取武始(今河北省新安);一路向南,由新人白起率領,攻取新城。

第二年,秦軍又在向壽的帶領下進攻伊闕。

伊闕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的東南部,是韓國重兵防守的要塞,也是整個韓國的屏障。

伊闕如果失守,韓國就無險可守,只能任由秦軍出入。

為了幫助韓國守住伊闕,魏昭王派將軍公孫喜率領大軍入韓助戰。

公孫喜是當年在垂沙之戰中配合齊將匡章大敗楚軍的名將,有犀武將軍的稱號(像犀牛一樣武勇)。他率領的魏軍抵達後,伊闕守軍人數增加到近三十萬人,幾為秦軍的兩倍。

從常識上講,十五萬秦軍不可能攻破三十萬聯軍駐防的要塞,老將向壽也不是犀武公孫喜的對手,戰爭的天平明顯偏向防守一方。

當時秦國的大權,基本掌握在宣太后和魏崖手裡。魏崖除了擔任相國,還被封於穰(ráng)地(今河南省鄧縣),稱為穰侯;秦昭王的胞弟嬴芾先被封為涇陽君,後又改封於宛(今河南省南陽);另一個胞弟嬴悝先被封為高陵君,後又改封於鄧(今河南省郾城);宣太后的同父異母弟弟羋(mǐ)戎先封華陽君,後改封於新城(今河南省密縣)。這些封地,都是極為富庶的城市,因而四位封君獲得的財富驚人,秦國出現了“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的局面。

魏崖雖然擅權,卻不是平庸之輩。他認真分析了前線形勢之後,果斷決定,把白起派到前線,替換向壽。

白起是秦國郿縣(今陝西省寶雞)人,生得尖嘴猴腮,一雙眼睛黑白分明,從後人給他畫的肖像畫來看,就像一隻精明的老鼠。作為掌握數萬乃至數十萬將士生殺大權的將軍,這副尊榮顯然不太理想。但是人不可貌相,就是這隻老鼠,後來成為了天下諸侯聞風喪膽的殺人魔王。

根據商鞅制定的軍法,每一次戰鬥之後,秦軍都以斬首的數量計算軍功。這種績效考核的辦法既簡單又有效,誰殺的人多,誰的功勞就大,誰就能獲得更快的提升。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在白起的軍事生涯中,他統帥的部隊先後砍掉了將近兩百萬顆人頭,幾乎為當時天下人口靜態總數的十分之一。白起因此獲得了一個“人屠”的稱號。而伊闕,將成為他初試屠刀的地方。

白起來到前線後,沒有換掉老將向壽的旗號。因為他知道,向壽歷來給人一種軟弱的形象,韓魏聯軍的統帥公孫喜則以剛勇而聞名,很看不起向壽這種軟骨頭。

一個人看不起對手,就很容易輕敵。輕敵就很容易露出破綻,給對方以可乘之機,甚至被敵人牽著鼻子走。

白起需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他通過幾天觀察,很快發現了敵人的弱點——韓魏聯軍人數雖多,但是各有各的小算盤。韓軍勢單力薄,只想依靠魏軍,不願意主動出擊;魏軍則認為韓軍實力仍存,想推韓軍打前陣。

白起抓住韓、魏兩軍互相觀望的心理,制訂了作戰方略。他以小股部隊牽制韓軍,使其不敢輕舉妄動;自己則率領秦軍主力,出其不意地向魏軍發動猛攻。

公孫喜完全沒有料到秦軍會主動進攻。

《孫子兵法》第三篇第三條:“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按照當時的情況,秦軍兵力明顯弱於聯軍,最好的結果是“能逃之”,豈有主動進攻之理?

偏偏白起就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後人說到戰國時期的兵法家,自然是首推孫武,其次是孫臏,但是如果以實戰成績而論,白起才是真正的戰國第一。

即便來一次關公戰秦瓊,讓孫武和白起面對面打一次,贏的也很可能是白起。

因為孫武太謹慎,過於強調“立於不敗之地”,一定要等到所有條件成熟才會出手,反而有可能受制於人,錯失戰機;而白起善於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因素,只要有三成勝算,他就敢出戰;有五成勝算,他就會發動進攻。這種剛猛的打法,恐怕不是孫武、孫臏能夠適應的。

面對如狼似虎的秦軍,毫無準備的魏軍很快敗下陣來,公孫喜彈壓不住,成了秦軍的俘虜。

魏軍的潰敗又波及了韓軍。韓軍本來就沒有鬥志,寄希望於魏軍出頭,現在看到魏軍逃散,韓軍更是未鬥先亂,不待秦軍移師來攻便放棄了陣地,亂哄哄地四下逃散。

三十萬韓魏聯軍,在十五萬秦軍的攻擊之下,不到一日便全線敗退。白起攻克伊闕,又乘勝追擊,連下韓國五城,斬首二十四萬級,創造了歷史新高。

戰後,白起被升為國尉,不久又升為大良造。此後二十年,白起這個名字將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山東各國諸侯的胸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公元前292年,白起攻魏,取垣城(今山西省垣曲)、魏城(今山西省芮城)。

公元前291年,司馬錯攻魏,取軹城(今河南省濟源)、鄧城(今河南省孟縣)。

同年,白起攻韓,取宛城。宛是當時著名的冶鐵中心,又是控制楚國的咽喉要道,秦國得到宛城,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公元前290年,秦又攻魏,取蒲阪、皮氏,迫使魏國獻出河東之地四百里,韓國獻出武遂之地二百里。

當秦國以白起為利刃,大肆切割韓、魏兩國土地的時候,齊國卻一直沒有動靜。

蘇秦的死間計

按照秦國和齊國雙方的約定,秦國是以放棄對宋國的支持為條件,來獲得對韓、魏兩國行動的自由的。

換句話說,當秦國進攻韓、魏的時候,齊國應該對宋國採取行動,這筆交易才划算。

齊閔王似乎對此毫不在意。倒是宋王偃主動出擊,於公元前294年趁著田甲劫王的短暫動盪時期,發兵進攻齊國,一舉奪得城池五座。這簡直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偏偏齊閔王就忍住了,一聲不吭地當起了縮頭烏龜,連強烈抗議都沒表示一下。

他為什麼脾氣這麼好?原因有三。

第一,宋國雖小,卻不是軟柿子。從外部來看,五千乘的兵力不可小覷;從內部來看,宋王偃的統治其實相當穩固。當時趙國的相國李兌就曾經說過:“宋置太子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也就是說,宋王偃將王位傳給太子,自己退居幕後操縱,老百姓對這種二元體制還是相當認可,宋國上下是團結一致的。

第二,秦國雖然放棄宋國,趙國仍然在背後支持宋國。而且趙國自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增,已經躍居齊、楚之上,僅次於秦國。齊國要對宋國動武,必須充分考慮趙國干涉的風險。

第三,宋國在齊國的東南方,齊軍大舉南下攻宋的話,北方必然空虛。當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國落井下石,幾乎滅亡燕國。這段歷史,成為了全體燕國人心頭永遠的痛。燕昭王即位後,韜光養晦,奮發圖強,為的就是向齊國報仇。一晃二十年過去,以燕國目前的實力,雖然還不能向齊國叫板,但是如果在齊國進攻宋國的時候背後插一刀,還是很有殺傷力的。

因為上述原因,齊閔王對宋國保持冷靜,既是持重之舉,也是無奈的選擇。

正當齊閔王思前顧後的時候,有人從燕國給他寄了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下臣客居齊國,受先王及大王恩惠多年,一直無以為報。今奉燕王之命,率車一百五十乘前來,只為結齊、燕兩國之好。大王乃當世雄主,雖當年齊桓公亦不能及。下臣不才,敢以管仲自居。大王如若體會下臣的一片苦心,則請以諸侯之禮對待下臣。否則,下臣將自減車騎,只率車五十乘前來。”

落款人是燕相國、武安君蘇秦。

齊閔王讀完這封信,陷入了沉思。

首先,蘇秦客居齊國多年,為何突然去到了燕國,而且當上了相國並被封為武安君?

其次,一百五十乘車輛的使團,可謂史無前例的高規格,燕國一向以齊國為仇,為什麼突然態度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俗話說得好,無事獻慇勤,非奸即盜,這裡面莫非有什麼陰謀?

最後,蘇秦原來不過是一介平民,即便燕國給他封了什麼官爵,那也只是卿大夫級別,竟然向他要求以諸侯之禮相待,不是太過分了嗎?

齊閔王捏著下巴,思考了半天,眼光始終沒有離開過“請以諸侯之禮對待下臣”這句話。突然間,一線靈光閃過,齊閔王不禁莞爾一笑,想明白了一件事。

蘇秦在討好!

如果沒猜錯的話,這封信背後的信息應該是這樣的——我蘇秦為報答先王和大王的恩惠,說服燕王主動向大王示好,並率領一百五十乘車的龐大使團前來訪問。對於齊國來說,這個時候獲得燕國的友情,意義重大。我為齊國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大王怎麼也得有所表示吧?大王如果看得起我,就把我當作諸侯來對待。當然,看不起我也沒關係,我就降低使團規格,至於能不能達到兩國友好的目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齊閔王心想,這個蘇秦,到底是不甘寂寞啊!不過話說回來,他這件事做得確實漂亮。他究竟是怎麼說服燕昭王的呢?恐怕費了不少口舌。管他呢,人生最愜意的事,不就是你想睡覺的時候,有人給你送來一個又鬆又軟的枕頭嗎?

齊閔王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答應了蘇秦的請求。

他壓根沒有想到,在這封信的背後,隱藏了一個天大的陰謀。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有史以來構思最為大膽、設計最為精巧、格局最為龐大的一個陰謀。在它面前,什麼苦肉計、美人計統統不過是小兒科。

同時它也是蘇秦的收山之作,或者說絕筆。

事情是這樣的。客居齊國的蘇秦有一天早上醒來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很老了。他回首往事,突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挫敗感。作為鬼谷子的關門弟子和合縱運動的第一任旗手,他覺得自己的成就不能與張儀相比,甚至也不能與公孫衍和孟嘗君相比。

誠然,他現在過得也還不錯。在國際上拉拉皮條,做做說客,替人做點排憂解難、牽線搭橋的事,就有大筆進賬,而且出入諸侯的宮廷,受到尊重。但是,掮客做得再成功也不過是掮客,和縱橫家是兩碼事。這就好比張藝謀不拍電影了,改行去開婚慶公司,就算生意再好,錢賺得再輕鬆,握過手的領導再多,你覺得他心裡能好受嗎?

人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奔波,年老的時候則會思考人生的意義,不想自己這輩子就這麼白過了。在思考了三天三夜之後,蘇秦做出一個重大決定:當他的人生日薄西山之際,他必須導演一場大戲,作為他對這個世界的最後致意。

他希望後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最偉大的縱橫家”,而不是“最成功的掮客”。

懷著這樣的想法,蘇秦偷偷離開了齊國,前往薊城去求見燕昭王。

他見到燕昭王便問:“您還想報齊國之仇嗎?”

燕昭王回答:“當然想,自從寡人即位以來,沒有一天不想著報仇的事。”

蘇秦說:“以燕國的力量,能夠自保已經不錯了,您拿什麼向齊國報仇呢?”

燕昭王無言以對。

蘇秦接著說:“據我所知,齊國正在準備攻打宋國。如果滅了宋國,就能輕而易舉地佔領楚國的淮北之地,再滅掉魯國和衛國也不是難事,這就等於將齊國的領土擴大了兩倍。到那時,齊國再來攻打燕國,不費吹灰之力。”

燕昭王眉頭緊鎖,他知道蘇秦所言不虛。

蘇秦又說:“可是,您知道齊國為什麼遲遲未對宋國動手嗎?主要就是擔心燕國從背後插它一刀,趁機襲擊臨淄啊!”

燕昭王恍然大悟:“您的意思是,咱們應該趁著齊國進攻宋國的時候出兵,搞它一下?”

蘇秦說:“當然不是。如果是那種彫蟲小技,哪裡用得著我蘇秦不遠千里跑過來獻計?我給您一個建議,齊國如果進攻宋國,燕國不但不要干涉,反而要想辦法滿足齊國的慾望,甚至出兵幫它攻下宋國。”

燕昭王被搞糊塗了:“這是什麼意思?”

蘇秦高深莫測地一笑:“誘餌,您知道嗎?宋國就是一個誘餌。因為宋王狂妄無知,四處樹敵,現在各方勢力都在打宋國的主意。趙國是宋國的盟國,但是這種同盟並不牢固,而且奉陽君李兌是個極其貪婪的人,早就對宋國的陶地垂涎三尺,只要有機會,趙國隨時可能變成宋國的敵人。秦國已經明確表示放棄宋國,但是秦國的相國穰侯魏崖,其實也在覬覦陶地,想將其據為己有。楚國被宋國佔去了淮北之地三百里,一直引以為恥,總想著將那片土地搶回來。至於魏國,是離宋國最近的國家,也與宋國有舊仇,齊國如果入侵宋國,魏國不可能讓齊國吃獨食,肯定會要求分一杯羹。因此,齊國不動宋國,是聰明的做法。只要它一動,就會牽動各方利益,如果燕國再從中推波助瀾,因勢利導,便可將矛盾的焦點引向齊國,到那時再趁亂取勢,報仇不是難事。”

蘇秦還向燕昭王透露了一個情報:“孟嘗君已經悄然離開薛縣,應邀前往魏國,不日將出任魏昭王的相國。孟嘗君是帶著對齊王的憤恨離開齊國的。魏國有孟嘗君主政,勢必處處與齊國為敵。對燕國的報仇大計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個好消息。”

燕昭王聽著,漸漸明白了蘇秦的用心。燕國要對付齊國,單憑自己的力量肯定不夠,必須將諸侯都發動起來,建立一個反齊同盟。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是他和他的臣下想都不曾想過的。雖然他目前還不知道蘇秦具體要如何實施這個計劃,但是從蘇秦胸有成竹的神態中,已經能夠看到這個計劃所帶來的震撼性後果。問題是,蘇秦為什麼要幫他這個忙?

這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你蘇秦這些年來遊走各國,憑著一張嘴吃遍天下,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什麼要來幫助燕國?是不是至少應該開個價?

燕昭王把他的疑問對蘇秦說了,得到的回答是:我欠燕國一個人情。

想當年,我蘇秦不是過雒邑城內一介書生,因為先君燕文公的賞識,才得以聞名於諸侯,首舉合縱運動大旗。後來合縱運動遭受張儀打擊,又是燕國收留了我,讓我繼續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雖然我也曾為燕國做過一些貢獻,但是燕國給我的回報更多。先君燕易公時期,因為某些原因,我離開了燕國。後來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遭到齊國侵略,我卻束手無策,不能為燕國排憂解難——這件事在我心裡像一塊石頭,已經擱了二十年,現在是時候把它放下了。您如果問我要什麼報酬,我跟您要半個燕國,您給不給?呵呵,那是開玩笑,就算您肯給,我也無福消受,因為這一次,我要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先君的知遇之恩。

蘇秦要燕昭王命令左右都退下,這才說道:“我願意作為燕國的死間前往齊國,非如此不能完成這項任務。”

聽到這句話,燕昭王愣住了。

所謂死間,是指派間諜到外國,通過說誑欺騙,獲得信任,出任要職,實施陰謀詭計,使得這個國家失敗滅亡。間諜的任務完成之日,往往也是自身暴露之時,立刻會被捕處死,是以有死間之稱。

蘇秦說:“當年,先君燕易公聽信小人讒言,認為我是不義之人,我曾經以曾參、伯夷、尾生的故事來反唇相譏。現在,我還要用這三個人的故事來勸說大王。”

燕昭王神色肅然地洗耳恭聽。

蘇秦說:“孝順有如曾參,只不過是奉養雙親罷了;廉潔有如伯夷,不過是潔身自好罷了;信義有如尾生,不過是不欺騙別人罷了。這些都是自我完善之道,卻不是有所作為之道。”

燕昭王問:“自我完善還不夠嗎?”

蘇秦冷笑:“自我完善如果夠的話,天下就太平了。秦國不會兵出殽山,齊國不會兵出營丘,楚國不會兵出豫章,我這個老頭子也扛上鋤頭回老家種地去了。大王您也就不要再考慮找齊國報仇的事,好好待在薊城過您的太平日子吧!”

燕昭王打了一個激靈,當即站起,走到蘇秦跟前,恭恭敬敬作了一個揖,說:“燕國的命運,就交給先生了。”

第二天,燕昭王便拜蘇秦為相國,封武安君,受命出使齊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武安僅僅是個封號,並無封邑。後來秦將白起、趙將李牧都獲得過這個封號。

這就是那封信背後的真實情況。

秦、齊稱帝

公元前289年,蘇秦率領一百五十乘馬車的龐大使團進入臨淄,受到齊國方面的熱烈歡迎。齊閔王派親信大臣韓珉出高閭門(城門名),以諸侯之禮相待,並替他駕車而入。

韓珉是韓國人,但是與秦昭王關係很好,在秦、齊聯合的形勢下,受到齊閔王重用。

拜會齊閔王之前,蘇秦和韓珉進行了一次長談。

韓珉向蘇秦表達了自己對局勢的擔憂,認為趙國很有可能在將來成為齊國的敵人。

“傷齊者必趙。”

韓珉站在親秦的立場上,不希望齊、趙聯合,自然有這樣的判斷。

蘇秦馬上回答,趙國如果敢對齊國不利,那就好好修理它!他向韓珉表示:“只要您想辦法讓齊王重視我,我就一定可以讓燕國服從齊國的領導。齊、燕聯合,韓、魏必從,趙國說三道四就討伐它,不含糊。”

這個表態讓韓珉大為欣慰。

蘇秦與齊閔王的會面在齊國最豪華的章華宮中舉行,因為有韓珉的鋪墊,齊閔王對蘇秦的來意已經十分清楚,會談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

談到宋國問題的時候,蘇秦不失時機地給齊閔王加了一灶火。

他這樣說道:“進攻宋國有百利而無一害。宋、衛兩國唇齒相依,一旦佔有了宋國,衛國只好俯首聽命。搶到了淮北之地,楚國的東部就暴露在齊國的威脅之下。佔領了濟西之地,趙國的河東便可自由出入。佔領了陶地,魏國就只好閉關自守。到那時,即便是秦國也不能與齊國分庭抗禮,就算是齊桓公的霸業也不能與大王相比。”

齊閔王怦然心動,但他還在猶豫。制約他進攻宋國的三個因素中,燕國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宋國本身的實力不可小覷,但也不在話下;現在只剩下趙國這個障礙,一旦趙國干涉怎麼辦?

很快這個憂慮也被蘇秦消除。

蘇秦說:“我有把握讓趙國對這件事保持沉默。第一,我可以為大王去趙國做說客,跟趙王擺事實講道理,讓他搞清現在的形勢,不要輕舉妄動;第二,這次來之前,我已經說服燕王,派兵兩萬來幫助齊國進攻宋國;而且,萬一趙王不識時務,燕王已經做好準備從北方發兵牽制趙國。”

所謂“服務上門,質量三包”,也不過如此了。齊閔王心悅誠服地向蘇秦表示了感謝,不久便下達了進攻宋國的命令。

齊軍由大將觸子率領,浩浩蕩蕩地從臨淄出發。燕昭王也派了兩萬人馬前來助戰。更讓齊閔王感到欣慰的是,燕軍還自備了半年的糧食,連後勤保障都不勞齊國費神。

然而,這次大張旗鼓的討伐行動,卻因為一件意想不到的小事半途而廢,還差點使得蘇秦的死間計夭折。

入齊助戰的燕軍將領張庫,是個性情剛烈的漢子,對幫助齊國人打仗本來就覺得很憋屈,再加上對齊軍將領的頤指氣使有意見,終於有一天爆發,跟齊國人對著幹起來。事情鬧到齊閔王那裡,齊閔王大怒,將張庫抓起來砍了頭。

消息傳到燕國,上下一片沸騰。蘇秦的死間計,本來就只有燕昭王和極少數親信大臣知道,現在出了這樣的事情,朝野之間難免群情激奮,要求對齊國用兵的呼聲日益高漲。

燕昭王本人也快沉不住氣了,齊國人欺人太甚啊!再怎麼說張庫也是燕國的大夫,而且是去幫助齊國攻打宋國的,齊王憑什麼砍下他的腦袋呢?難道還真把燕國當成自己的屬國了?

正當燕國君臣憋了一肚子氣,準備向齊國開戰的時候,蘇秦急匆匆地趕回來了。他要求燕昭王屏退左右,問道:“大王難道想前功盡棄麼?”

燕昭王說:“士可殺,不可辱,寡人寧死也不受這種窩囊氣。”

蘇秦跺了一下腳,說:“大王有沒有想過,這件事很有可能是齊王在試探大王的誠意?如果連這樣的考驗都通不過,還談什麼復仇大計?”

燕昭王猛然醒悟,問蘇秦:“那怎麼辦?”

這件事關係到國家的榮辱,處理不好的話,不但影響士氣,也會在國際上遭到恥笑。

蘇秦說:“沒有別的辦法,計是我出的,就由我來承受恥辱,向齊王賠罪吧!”

蘇秦再度來到齊國。

他原以為會坐上幾天冷板凳,好不容易見到齊閔王,然後再費上一番口舌,才能消除齊閔王的怒氣。沒想到,齊閔王很快在章華宮接見了他,而且親自來到宮門口迎接。

齊閔王越是這樣,蘇秦心裡越是沒底。

會不會是看穿了我的計謀呢?他這樣想著,裝出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說道:“下臣這次前來,是代表燕王向大王誠惶誠恐地賠罪……”

剛起了個頭,就被齊閔王打斷:“這件事我也有責任,不用再說了。”

“那攻打宋國的事呢?要不請燕王再派一名將軍來,聽命於大王?”

齊閔王擺擺手:“也不必了,寡人已經命令觸子撤軍回國,攻打宋國的事,暫且先放一放。”

蘇秦心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就在齊軍準備進攻宋國的時候,秦昭王派相國魏崖來到臨淄,向齊閔王敬獻了一個“東帝”的尊號。

秦始皇自稱皇帝之前,中國文字中的“帝”就是指天帝,和英語中的God是同一個意思。人間的統治者,就算他再偉大,擁有再大的疆域,最多也只能稱王(傳說中的五帝除外,因為他們都是半人半神,或者本來就是神)。

魏崖以為,秦國和齊國的聯合要得到進一步加強,必須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最好的辦法是給對方上一個尊貴的稱號,見面互相喊幾句萬歲,甭提多親熱了。至於上什麼稱號,“王”肯定不行,當時天下各國都已先後稱王,連宋國都給自己上了個王號,王已經不值錢了。一定要比王更為尊貴才行。魏崖想來想去,最後決定,那就讓齊、秦二君並稱為帝吧。秦稱為西帝,齊稱為東帝,東成西就,共治天下,豈不快哉!

對於齊閔王而言,齊國和秦國結盟,他是歡迎的。但結盟不是結婚,一旦他接受這個東帝的稱號,齊國和秦國就牢牢綁在同一輛戰車上,要白頭偕老、生死與共了。這是他不能草率答應的。更何況,秦國還有一個附加條件,稱帝之後,兩國推動齊、秦、韓、魏、燕五國聯合,共同討伐趙國,瓜分其土地,那就更要慎重考慮。

齊閔王正在為難,蘇秦來到了臨淄。齊閔王顧不上聽燕王的道歉,那不過是雙方的一點小摩擦,能有多大個事呢?稱帝才是大事。他拉著蘇秦的手,急切地問道:“秦王派魏崖來,要我稱帝,您認為怎麼樣?”

“原來是這樣啊!”蘇秦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這是一個全新的介入。他一邊整理思路,一邊說道:“您提出這個問題太突然了,我完全沒有準備……稱帝是大事,必須全面分析利弊。”

齊閔王:“對,您說得對。”

“如果不同意秦國的請求,就會與秦國發生矛盾;如果答應了秦國的請求,那就會得罪其他諸侯。”

齊閔王:“啊,為什麼?”

“您想想看,連周天子都不過是王,你們卻稱了帝,這不是把大伙都比下去了嘛(齊閔王皺了皺眉頭)。當然,以齊國的實力,稱帝也未嘗不可。再說了,您的先祖陳氏,本來就是舜的後裔,血統高貴,非一般王侯可比(齊閔王笑了)。下臣的意見是,您不如答應稱帝以應付秦國,但是又不馬上舉行儀式,等到秦王舉行了儀式後,看諸侯們的反應再說。諸侯如果都沒意見,那麼大王也稱帝;諸侯如果意見很大,大王就不稱帝。至於進不進攻趙國,到時視情況再定,如何?”

齊閔王連連點頭稱好,心裡想:不愧是蘇秦,三言兩語便將問題分析得如此透徹,提出的解決辦法也是可進可退,大有迴旋的餘地。

會談結束的時候,齊閔王突然提出:“齊國的相國呂禮因為身體原因,正準備退休,如果先生不嫌棄齊國弱小的話,便兼任齊國的相國如何?”

這正是蘇秦所盼望的。他謙虛了兩下,接受了齊閔王的好意。在《史記》的記載中,蘇秦曾經佩六國相印,當然是誇張的描寫。事實上,蘇秦確實佩過齊、燕兩國相印,這是不含糊的。

魏崖得到齊閔王肯定的答覆,興沖沖地回到咸陽覆命。

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王駕臨宜陽,在那裡自立為西帝,並且邀請天下諸侯前往觀禮,結果可以想像,響應者寥寥無幾。

當時孟嘗君已經到了魏國。魏昭王接到邀請,曾經問孟嘗君的意見。孟嘗君冷冷地說了一句:“您難道忘了楚懷王的下場嗎?”嚇得他不敢再提。後來,在孟嘗君的引導下,魏昭王反倒是去了一趟邯鄲,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

在這次訪問中,魏昭王先是送了兩座城給趙惠文王作為“養邑”,又將河陽、姑密(均在今河南省孟縣)兩城獻給李兌,作為他兒子的封邑。

河陽是黃河中段的主要渡口,曾經一度被秦國攻佔,後因不便堅守而歸還魏國。魏國將河陽獻給李兌,其用意很明顯,就是要造成秦國對趙國的更大不滿,從而將趙國徹底推向秦國的反面。

種種信息反饋到臨淄,當齊閔王再來咨詢蘇秦的時候,蘇秦便給了三點意見。

第一,果斷放棄帝號,使得“天下愛齊而憎秦”,佔領道德制高點;

第二,解除齊、秦聯盟,迅速向趙國靠攏,並發動諸侯討伐秦國;

第三,從過去的經驗看,齊國討伐秦國,山長水遠,每次都是一無所獲。所以,討伐秦國僅僅是個借口,目的是趁機出兵進攻宋國,一舉將宋國吞併。

“如若吞併了宋國,大王的霸業就建立起來了,即便沒有東帝的名號,實際上也就是東帝了。”蘇秦繞來繞去,最後還是回到宋國這個話題上。

只要齊閔王敢咬鉤,即便他是條一千八百斤重的大海魚,蘇秦也能把他釣上來。

齊閔王毫不猶豫地接受了蘇秦的建議。

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計劃。從一開始,齊國就欺騙了秦國,誘使秦王稱帝,使之成為全民公敵;接著齊王放棄帝號,取悅天下諸侯,並發動諸侯伐秦;最後,齊國的目標並不是秦國,而是宋國。整個計劃環環相扣,深得《孫子兵法》中“以迂為直”的精髓。但是,如果齊閔王足夠睿智的話,他應該不難發現這個計劃存在一個致命問題:如果實施,齊國將失信於天下。

同年十一月,齊閔王邀請趙惠文王到東阿會面,雙方約定“攻秦去帝”,並由蘇秦擔任聯絡員。

秦昭王在宜陽稱帝,矛頭直指趙國,趙國一度十分緊張。齊閔王這一表態,讓趙惠文王心裡一塊大石頭落地,慶幸之餘,不由得對蘇秦極為感激,便也給了蘇秦一個武安君的封號。

同年十二月,齊閔王宣佈廢除帝號,號召天下諸侯“共誅暴秦”。

第二年(公元前287年)夏天,齊、趙、韓、魏、燕五國軍隊開始會合,準備討伐秦國。蘇秦作為聯軍的總調度,來往於燕、魏、趙、韓各國宮廷,督促各國快速進軍。

奇怪的是,蘇秦越是督促,各國的行動越慢。

韓、魏二軍動作最快,但是由於大雨連綿,未能如期抵達指定位置。趙國答應徵發全國壯丁,但是奉陽君李兌公開懷疑齊國和楚國暗中勾結,想要和秦國講和,因而需要齊國拿出進一步的誠意(說白了,就是想要齊國承諾將陶地劃給他當封邑)。燕國又派出兩萬軍隊,自備乾糧到齊國,但是因為上次張庫這件事,齊、燕雙方心裡都有點疙瘩,指揮起來不怎麼靈光。

作為聯軍統帥的齊閔王,對這一切並不在意,反倒是下了一道命令給魏國,要魏國關閉魏、宋邊境,斷絕兩國之間的交通。

魏國接到這道命令,立馬猜出了齊國的用意——有孟嘗君在,這點彫蟲小技豈能逃過他的法眼?魏昭王明確拒絕了齊閔王,而且將消息及時反饋到邯鄲。

趙國迅速做出反應,向齊國發出戰爭威脅。魏國也陳兵魏、宋邊境,隨時準備爭奪宋國。孟嘗君抓住這個機會前往趙國活動,遊說趙國與魏國、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一時之間,聯盟內部形勢洶洶,所有的矛頭都直指齊閔王。

齊閔王無奈,只能求助於五國合縱伐秦的總設計師蘇秦。

蘇秦開出藥方:“欲得宋國,必先安撫趙相奉陽君和魏相孟嘗君。不如做一筆交易,私下裡將宋國的陶地許給奉陽君作封邑,將平陵許給孟嘗君作封邑。”

這個藥方本身顯然是沒問題的,但是實際效果大有問題。

奉陽君李兌收到齊閔王的承諾,喜上眉梢,很快答應了齊國的要求,甚至表示願意和齊國聯合共同攻宋。孟嘗君田文則對此不屑一顧,三言兩語將齊國的使者打發走了。

孟嘗君還不知從哪裡得到了李兌與齊國勾結的情報,於是親自跑到趙國,與歷來主張聯秦抗齊的將軍韓徐接上頭,提醒韓徐要注意李兌的動向。

這樣一來,趙國內部就出現了兩種聲音。韓徐主張趙國與魏國聯合,拉攏燕國共同攻齊;李兌主張趙國與齊國聯合,共同瓜分宋國。奇怪的是,李兌也得到了孟嘗君與韓徐密謀的情報,並且在朝堂上公開揭露出來,認為韓徐這是吃裡扒外,沒有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上想問題。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都說對方是“趙奸”,自己才是真正的愛國者,而且不約而同地在宋國問題上主張採用強硬立場,好撇清自己與“境外勢力”的關係。

最後的結果完全出乎齊閔王的意料——趙國決定與魏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齊國。韓國歷來與魏國同呼吸共命運,也將矛頭調轉來對準齊國,由此出現了“天下之兵皆去秦而與齊爭宋地”的局面。齊閔王見勢不妙,於當年八月宣佈解散五國聯軍,將齊軍撤回國內。

鬧鬧騰騰的五國伐秦,就這樣不明不白地無功而返了。但也不能說完全是無功而返,至少秦國被嚇了一跳。秦昭王趕緊取消了帝號,把以前掠奪的溫(今河南省溫縣)、軹、高平(均在今河南省濟源)等地歸還給魏國,又向趙國歸還了巠(jīng)分、先俞兩城。

只有齊國還是像以往一樣,不但一無所獲,還惹上了一身騷。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6·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