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隊伍開拔了,所有的姑娘哭泣了……
——一戰時東線小曲
01. 東普魯士戰役
給俄軍洗腦
在德法兩軍激戰的同時,東線的戰鬥也激烈展開,德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兩線作戰,開始了。
這一方面歸功於俄軍敢於倉促出戰的勇氣,另一方面是邊界的現狀決定的。當時,波蘭已經不復存在,俄國同德國和奧匈帝國直接接壤,有一條1100英里長的邊界。波蘭的大部分領土併入了俄國,由此形成一塊250英里寬的突出部,這個突出部在西部和西北部與德國毗連,南部則與奧匈帝國鄰接。俄國西部邊界距離德國首都柏林只有180英里,北面就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德國霍亨索倫王朝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這塊80英里寬的德國領土,位置過於偏東,正好夾在俄國突出部與波羅的海之間,很容易被俄軍切斷與德國內地的聯繫。
按照德國人的預計,俄國從宣戰動員到完成集結出擊東線需要6到8周的時間,所以德軍在東線的兵力不足。事實證明,德國人這次失算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幫助俄國制訂作戰計劃的是法國人,法國人制訂的計劃當然是兵貴神速了!
早在1911年,法軍總參謀長就前往俄國去給俄軍總參謀部洗腦,灌輸必須主動進攻的思想。當時,急於從日俄戰爭的恥辱中走出來的俄國軍官也非常讚賞主動進攻的建議,沙皇甚至公開說:「我們會對準德國的心臟進行打擊,我們兩國的共同目標就是柏林。其他任何地方,我們都不感興趣!」
戰爭初期,德國在西線的進攻引起了法國人的恐懼。1914年8月5日,德國對法國宣戰的第3天,法國大使就覲見俄國沙皇,言辭懇切地說:「請求陛下命令軍隊立即採取攻勢,否則法軍有遭覆沒的危險。」沙皇回答說,俄國非常感謝法國信守協約,一定會支持法國來表明他們對協約的忠誠。
其實,還是老百姓那句話:拿人家的手軟,吃人家的嘴短。在此之前,法國給俄國提供的貸款高達1000多億金法郎。法國把錢借給俄國,就是自找虧吃。「十月革命」後,列寧同志大手一揮,不認賬了,法國血本無歸。
但在當時,沙皇非常開心地向法國大使保證:「我們原來的目標,就是殲滅德國軍隊,要不惜一切代價,盡快打開通往柏林的道路。」
俄國是個紙老虎
對俄國沙皇的話,法國大使是相信的。
因為在他去冬宮 的路上,曾看到一個團的俄國哥薩克騎兵正在開赴前線。俄國團長看到了法國大使,非常激動,邀請大使檢閱部隊,大使雖然很著急,但盛情難卻,就同意了。檢閱的時候,團長率領全團士兵振臂高呼:「我們要消滅那些卑鄙的德國鬼子,要把德皇威廉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就是當年流放拿破侖的那個地方)去!」檢閱結束後,團長揮舞著馬刀,率領部隊疾馳而去。這一幕讓法國大使信心倍增,他覺得我們有這麼強大的一個盟友,一定能夠打敗德國。
俄國陸軍的數量確實非常驚人,常備兵力有140萬,稍加徵召就能達到310萬,還有200多萬後備役人員,總數可達650萬。特別是哥薩克騎兵身強力壯、殘忍凶悍,被稱為「恐怖的壓路機」。
在法國人看來,一旦俄國的敵人被這個「壓路機」壓過去,沒有誰能夠頂得住。別忘了法國人崇拜的拿破侖,就是因為進攻俄國而失敗的,這給法國人的印象太深了。
不但法國人看好俄國,就連英國人也是如此。一戰爆發的時候,英國外相跟法國總統講:「俄國的資源非常富足,就算咱們不去支援俄國,時間一長,德國人也要山窮水盡。」不論拼人,還是拼勁兒,你都拼不過它。只要一提起俄國,英法就膽兒肥,德國人則寢食難安。
但實際上,俄國是歐洲最落後、最野蠻、最殘暴的帝國主義國家。這個歐洲的憲兵、亞洲民族的惡魔,表面很可怕,其實完全是一戳就破的紙老虎。它有一個愚不可及的政體,集怯懦、盲目、狡詐、愚蠢為一身。沙皇尼古拉二世無才無德,唯皇后之命是從,而皇后又對活躍在宮廷中的淫僧和騙子拉斯普京(這個人的故事,我們放到後面再講)言聽計從。路邊社傳言,皇后還跟那個騙子有染。
此時的俄國,就像一座破房子,已經搖搖欲墜,只要誰在門框上踢一腳,整座房子就會轟然倒塌。至於俄國軍隊,就更不值一提,軍官的晉陞完全靠行賄和出身,除了有後台,還得有錢才行。軍官們最精通什麼呢?既不是馬上比武,也不是圖上作業,而是桌上耍牌,你給長官行賄,不能公開送,得通過打牌輸錢的方式。
陸軍大臣是廢物
當時,俄國的陸軍大臣蘇克霍姆利諾夫迷上了一位省長年僅23歲的夫人,便千方百計將這個尤物弄到手,從此不務正業,全部精力都用來跟小夫人盡享魚水之歡。
這個荒淫無道的老傢伙,非常善於諂媚逢迎,很得沙皇器重,被認為是軍事家。但是這廝對現代戰爭一竅不通,他認為打仗就是靠馬刀、旗桿矛和白刃,一聽到火力這兩字就煩,當然他最不能聽的還是現代戰爭這四個字。他說:「戰爭過去是這樣的,將來還是這樣的,能有什麼變化,所有的新玩意兒都是歪門邪道,都是一幫專家用來騙錢的。拿我來說,25年來我就沒有看過一本軍事手冊!」
在1908年到1914年之間擔任俄國陸軍大臣的就是這樣一個廢物,俄國的軍備情況可想而知。戰爭爆發的時候,不少俄國軍官依然把蘇沃洛夫那句「子彈是懦夫,刺刀才是好漢」奉為經典,而對「戰爭勝負取決於雙方火力較量」的學說嗤之以鼻。
俄國人不肯花費力氣去興建工廠,生產炮彈、步槍和子彈。一戰爆發後,俄軍的步槍缺口每年在300萬支左右,甚至不惜支付重金,向日本買三八式步槍。這種槍並不先進,而且到最後槍沒交付,黃金卻落到了日本人手裡。
俄軍軍官可隨便體罰士兵,軍隊中等級森嚴。當官的天天山珍海味加伏特加,當兵的嚼著黑列巴(黑麵包)就涼水。上了戰場,當官的得時時提防從背後射來的仇恨的子彈。
俄軍的訓練更是浮雲,本來就不多的經費經層層盤剝後所剩無幾,許多俄軍士兵到退役的時候還沒放過槍。
俄軍的裝備水平也落後於德軍,主要是火炮較少,尤其是缺乏重炮。
當然俄軍也不是沒有優勢,日俄戰爭給俄軍帶來了寶貴經驗,而德軍自從普法戰爭之後就沒怎麼打過仗。
對於俄軍的這些積弊,英法並不關心,甚至俄國能不能打贏,英法也不關心。它們只希望在法國遭到德國進攻時,俄國像一個大炮彈,一下子扔過去,一聲巨響,俄羅斯哪怕粉身碎骨,德國至少也得缺胳膊斷腿,能牽制住德國的部分兵力,有這麼個效果就行。
總司令哭了
當然,俄國沙皇看不到這些,他還妄想在戰爭中撈取好處呢。
戰爭爆發後,沙皇任命尼古拉大公為俄軍總司令,此人是沙皇的堂叔,身材高大、相貌英俊、風度翩翩、儀表堂堂,是當時最受俄國憤青欽佩的人。為什麼呢?不是因為他的才能和功勳,而是因為他憎恨德國人的態度。在俄國憤青心目中,他是皇族宗室中真正的愛國者,唯一的男子漢。相比那個來自德國的皇后,他是專門跟「德國幫」和宮廷裡的奸邪小人做鬥爭的俄羅斯捍衛者,他被眾望所歸地任命為俄軍總司令。
可惜,此人虛有其表。他得知自己被任命為總司令後,竟然哭了很久,他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完成大侄子交給的任務,手下能幹的人寥若晨星。他的參謀長雅努什克維奇44歲,陸軍大臣說他仍是個娃娃。雅努什克維奇跟尼古拉二世一起在禁衛軍中服役過,算是一塊扛過槍的弟兄,才得以迅速提升。
儘管俄軍問題多多,尼古拉大公還是向法國大使保證,為了遵守動員令下達第15天就開始行動的諾言,他將不待部隊全部集結完畢,準備先行出動2個集團軍向東普魯士大舉進攻。
比起龐大的俄軍,駐守東普魯士的德軍確實不足,主力是第八集團軍,一共4個半軍和1個騎兵師,再加上柯尼斯堡的衛戍部隊,人數相當於俄國的一個集團軍。
德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普裡特維茨上將是威廉二世的宮廷寵臣,已經66歲高齡。這個人的好吃習慣要比他的軍事才能出名得多,因此得到「胖傢伙」的綽號。普裡特維茨的高位,是他經常在飯桌上給皇帝講葷段子得到的獎賞,他沒有動腦筋搞軍事的興趣。總參謀長小毛奇認為他不勝任,許多年來一直想撤換他,但是因為他的葷段子深得皇帝歡心,撤換不了了之。
只要是君主專制獨裁,都會出現用庸才、奴才而不用人才的現象。這樣的人,在民主國家可能一天也混不下去,因為你討好總統和總理沒用,總統和總理沒準兒幾天就下台了,你總不能給全體國民講葷段子吧?
提前到了2012
當俄國哥薩克騎兵粗野的喊叫聲傳遍東普魯士時,德國人感到無比震驚。他們本來想集中主力搞定西線,沒想到這幫野蠻人這麼快就來了。
1914年8月12日拂曉,俄軍第一集團軍在萊寧坎普將軍率領下進入東普魯士。8月19日,薩姆索諾夫將軍率領的第二集團軍也開拔了。
俄軍在進軍中遇到了不少麻煩:食物、彈藥和其他補給物資都沒有充分準備;俄國的邊境地帶多是被森林和灌木叢隔斷的半荒地,未硬化的道路下大雨時就成了一攤爛泥;俄國鐵路網不發達,幾乎沒有延伸到邊境的支線;俄國鐵路的軌距與德國不同,由鐵路運輸的物資要經過國境必須「倒車」……這一切都使俄軍的後勤軍官以為提前到了2012。
隨俄軍同行的英國武官曾經向國內報告說:「俄軍出發的時候就缺乏糧食補給,行軍紀律壞到了極點,部隊神經也極為緊張,看到飛機就開槍,甚至還射擊自己的汽車。高級軍官對敵人的行動幾乎毫無所知,各軍長知道的情報最多只限於鄰近目標,對第一集團軍的任務一點兒都不瞭解。」
更糟糕的是,萊寧坎普和薩姆索諾夫之間根本沒有合作可言,兩位集團軍司令的關係極為惡劣,他們連話都不講。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兩人早年有過節。
日俄戰爭期間,薩姆索諾夫的部隊曾在一處煤礦遭到日軍攻擊,萊寧坎普的騎兵師近在咫尺卻一再對要他增援的命令置若罔聞。後來兩人在瀋陽火車站的月台上相遇時,先是破口大罵,繼而揮拳對打,直到薩姆索諾夫把萊寧坎普打倒在地。
要命的是,這一情景被一個德國軍事觀察員看到,此人正是現任德國第八集團軍作戰處長的霍夫曼上校。他對日俄戰爭期間俄軍暴露出的問題,看得一清二楚,而俄軍中卻沒有這樣的人物。
按照俄軍大本營的作戰計劃,第一集團軍從北方切斷德軍與柯尼斯堡的聯繫,第二集團軍切斷德軍與維斯瓦河的聯繫,把德國第八集團軍包圍在東普魯士突出部加以殲滅,進而直取柏林。
由於俄軍的機動性不如德軍,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毫無成功的可能。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俄軍的素質實在太差,指揮和參謀人員極度缺乏效率,戰爭準備也很不充分,至於威名遠播的哥薩克騎兵,實際上就是一群土匪。
只會講葷段子的司令
但是不管怎麼說,哥薩克大軍算是攻入了東普魯士。這是拿破侖戰爭結束以來,德國領土上第一次出現俄國軍隊。
8月18日,雙方發生了第一次交戰,由於德軍本來就不打算在邊界糾纏,萊寧坎普擊退了德國第一軍,開始深入東普魯士境內。8月20日,德軍在古姆賓年對俄國第一集團軍發動進攻。起初德軍打得頗為順手,但俄軍發起了強大反擊。先是德國第一軍被擊退,接著第十七軍也遭到痛擊。德國第十七軍傷亡8000多人,俄軍還俘虜了1000人,繳獲了12門火炮。與此同時,德國第二十軍與俄國第四軍進行了小規模戰鬥,得知主戰場失利後也撤退了,但是萊寧坎普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停在原地休整。
這時候,只會講葷段子的普裡特維茨接到俄軍進攻得手的消息,大感震驚。他當即下令,要求全軍向維斯瓦河上游退卻。當時,德國第八集團軍副參謀長格留尼特少將和作戰處處長霍夫曼上校,正在集團軍司令部辦公室外面談話。霍夫曼是一流的俄國通,他本來被派往西線當團長,因為他精通俄國事務,才被調到第八集團軍服務。時任第八集團軍參謀長的是瓦德西伯爵,這個名字大家不陌生,但這不是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而是他的侄子小瓦德西。他跟小毛奇一樣,都是前任參謀長的侄子,屬於「官二代」,也是一樣的庸才。
普裡特維茨走出辦公室,喊這些人進來開會。他們進入辦公室的時候,看到司令官滿臉焦急地說:「先生們,我想你們一定也知道了從前線來的新消息,我軍應該擺脫戰鬥,並向維斯瓦河後方撤退。」格留尼特和霍夫曼立刻表示反對,認為先要穩住形勢,然後專門對付薩姆索諾夫。但是普裡特維茨不為所動,毅然告訴他們,做決定的人,應該是他而不是他們。普裡特維茨說完就離開了辦公室,留下格留尼特和霍夫曼跟瓦德西伯爵辯論。少將和上校終於說服了伯爵,採取了比較勇敢的措施,要下力氣頂住俄國人的進攻。
普裡特維茨回到辦公室後,居然對這個建議表示支持,但是支不支持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免職令已經下來了,他跟瓦德西雙雙被解職。興登堡 接替普裡特維茨任司令,魯登道夫接替瓦德西任參謀長。
珠聯璧合的一對統帥
魯登道夫原為德軍第二集團軍副參謀長,曾在列日有出色表現。他在得知陞遷的消息後,接到了小毛奇的一封電報:「你或許能夠挽救東線的形勢。我不知道哪一個人曾得到我這樣的完全信賴。皇帝也完全信任你。當然,你無須對東線已經發生的情況負責。」
魯登道夫此人野心勃勃,鋒芒逼人,需要挑選一位善於同他相處的人擔當主將,以便讓他放手去幹。這樣,德軍大本營便選中了秉性隨和、善於處事的興登堡。
興登堡時年68歲,是參加過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老將。他的上司毛奇和施裡芬對他都十分賞識,以至官運亨通,步步高陞。他已經在1912年退役,兩年多沒穿軍裝了,現在再次入伍,他找出當年普魯士將軍的藍色軍禮服,穿上去了前線,而當時德軍的制服已經是土灰色了。
到東普魯士之前,德皇威廉二世和小毛奇接見了魯登道夫,給他簡單介紹了情況。從單獨召見魯登道夫可以看出,他才是第八集團軍的實際負責人,但由於他不是貴族出身,姓名裡沒有「VON」(馮),所以不能擔當主帥。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後世吹捧為「珠聯璧合的一對統帥」第一次在漢諾威車站相見了。魯登道夫在車上向興登堡匯報了第八集團軍的情況和已發出的一些指示。興登堡耐心聽了15分鐘,說了一句「我也沒有更好的主意,我看就這麼辦吧」,然後就去睡覺了。
興登堡從一開始就完全適應自己所擔當的角色。興登堡曾坦率地講,他的主要任務是:「使我的參謀長的聰明才智、幾乎超人的精力和從不懈怠的幹勁兒得到充分發揮,必要時為他創造條件。」
他們上任的幾天內,魯登道夫就調整了軍事部署,對俄軍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消滅薩姆索諾夫的第二集團軍。德軍主力南下,只留下第一騎兵師拖住俄國第一集團軍。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後世吹捧為「珠聯璧合的一對統帥」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第一次在漢諾威車站相見了
騎1師白天大搖大擺地前進,揚起大片煙塵,晚上悄悄溜回出發地,第二天再重演一遍。要說俄軍也有飛機和大批騎兵進行偵察,德軍玩當年張飛糊弄曹操的這套把戲真是弱爆了,不知道魯登道夫是不是讀過《三國演義》?而萊寧坎普更是傻缺兒,居然真的上當了。直到後來俄第二集團軍與南下的德軍發生激戰,萊寧坎普才發現當面之敵不過是虛張聲勢。
為了誘敵深入,陷敵於絕境,魯登道夫指揮德軍佯敗而退。俄軍果然中計,薩姆索諾夫誤認為這種撤退是德軍的全線退卻,下令窮追,弄得部隊非常疲勞。據德軍截獲的電訊,俄軍有一個軍在12天中,已經在深沒腳踝的泥土「道路」上跋涉了150多英里。
魯登道夫反擊的時候到了。
一雪祖先的恥辱
德軍通過發達的鐵路迅速調動部隊從兩翼合圍。
薩姆索諾夫發現被圍後也顧不得面子了,多次發電給老冤家萊寧坎普請求「拉兄弟一把」,但萊寧坎普根本不理他。薩姆索諾夫只好求助於上司西北方面軍司令吉林斯基,吉林斯基立即電令萊寧坎普馳援。萊寧坎普左推右拖,就是不肯立即行動。
從8月26至30日,經過5晝夜的鏖戰,俄國第二集團軍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全軍覆沒,指揮官薩姆索諾夫在絕望中自殺。俄軍陣亡和被俘者達12萬之多,德軍損失僅1萬人,這就是坦能堡大捷。
坦能堡是戰地的一個小村莊,也是一個古戰場。1410年條頓騎士團在此敗於波蘭-立陶宛聯軍。這一次,德軍一雪當年祖先的恥辱,於是決定以坦能堡命名這次戰役。
坦能堡大捷,顯示了魯登道夫的非凡才能,他和興登堡聲威大震。
坦能堡之戰兩周後,德軍又在東線取得了馬祖爾湖戰役的勝利,重創了俄國第一集團軍。萊寧坎普丟下部隊先行逃回國內,不久就和上司吉林斯基一起被沙皇炒魷魚了。從此,俄軍被逐出東普魯士並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在整個戰役中,俄軍損失約25萬人,德軍損失約為俄軍的十分之一。
德軍在東線取得的戰果,跟西線形成了鮮明對比。9月14日,德國媒體以整版的篇幅宣傳「坦能堡的勝利者」。興登堡一夜之間成了赫赫有名的「天才統帥」,全國掀起了「興登堡熱」:柏林率先修建了興登堡紀念碑,許多街道廣場都以興登堡命名,許多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頭銜,市場上出現了種種以興登堡命名的商品。
興登堡被德皇授予元帥軍銜,並由他統率東線全部軍隊,而魯登道夫僅獲大將軍銜。
對於這個突然時來運轉的「天才統帥」,瞭解內情的人當然會表示不滿。後來晉陞為少將的霍夫曼就曾憤憤不平地在日記中寫道:「真正有能耐的人是否也會碰巧當上元帥?」在後來興登堡調去最高統帥部後,霍夫曼以假裝敬畏的語氣對來戰地訪問的人說:「這裡是戰鬥前元帥睡覺的地方,這裡是戰鬥後元帥睡覺的地方。老實說,這兒也是戰鬥期間元帥睡覺的地方。」
02. 德軍的東攻西守
準備一舉打癱俄國
馬恩河戰役結束後,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朝見威廉二世,他跟皇上說:「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
於是,這傢伙捲鋪蓋走人了,換上陸軍大臣法爾肯海因 將軍繼任總參謀長。到1914年聖誕節,威廉二世開始冷靜地全面分析戰爭形勢,感覺前途頗為黯淡。
8月份,德軍士兵吹著勝利的軍號出發時,他曾向士兵們許諾,樹葉飄落的季節,你們就可以回家了,甚至可以回來收麥子。也就是說,他認為戰爭一兩個月就能結束。
但是眼瞅仗已經打到年底了,還沒有任何結束的跡象,戰爭陷入了對德奧同盟非常不利的局面,就是持久戰。德奧同盟國的人力僅及協約國的一半,協約國佔有廣闊的殖民地,英國可以動員印度人、加拿大人、新西蘭人、澳大利亞人當兵參戰;法國可以動員非洲人和越南人當兵;而德國只能用德國人。德國海外殖民地很少,經營時間短,沒什麼大用。隨著英國海軍對德國的封鎖,時間有利於敵,不利於我。
德國人認為,要想在東西兩線同時發動進攻贏得戰爭勝利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機會就是先打倒一個敵人。
應該先打倒誰呢?打到英國肯定是沒戲的,德國陸軍即便天下無敵也不能游過英吉利海峽;法國雖然遭遇小挫,但是仍跟德國苦苦纏鬥不休;現在看來,唯一的希望就是先擊敗俄國。
1914年東線戰役的經驗使德國認為,德軍數量在1:2的劣勢之下都可以擊敗俄軍。而現在,東線俄軍陣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被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的東加裡西亞包圍著,如果德奧聯軍南北夾擊,就可以切斷俄軍補給線,一舉擊潰俄軍。
因此,德國人將戰略調整為東攻西守,在西線採取守勢,而在東線採取攻勢。如果對俄國作戰取得決定性勝利,英法兩國可能見風轉舵,對意大利和羅馬尼亞這兩個中立國也會產生震懾作用,使它們不至於投靠協約國,特別是還可以穩住心理已產生動搖的盟友奧匈帝國。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在東線戰場已經樹立了威名,他們力主在東線發動猛烈攻勢,一舉打癱俄國。這樣的話,就又該他們老哥倆表演了。
總參謀長的私心
但是,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覺得過於冒險。
如果在東線發動一場巨大的鉗形攻勢,至少要從西線抽調20萬兵力。法爾肯海因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當時西線德軍是190萬,協約國軍是280萬,如果再抽調,西線就要崩潰了。
法爾肯海因還覺得在東線南北相距400公里的鉗形攻勢很難奏效。他並不知道,當時俄國人的情況已經糟糕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訓練中的部隊10個人才配1支槍,補充兵員都是徒手上的前線,在德軍炮火射程之內,耐心地等待著拿起陣亡戰友留下的步槍。這跟二戰初期的蘇軍非常相似。
1914年底,俄軍總參謀長就在報告中說,許多士兵只想逃亡回家,他們光著腳連鞋都沒有。冰天雪地光著腳怎麼打仗?俄國炮兵無彈可射,步兵成了敵人任意獵殺的目標。
1915年6月,俄軍南線總司令在報告中說,他的部下有15萬都是徒手的,俄軍炮兵每門炮只准發射4顆炮彈。總參謀長向陸軍部長說,即使沒裝引信的炮彈也可以送往前線,聊勝於無。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寧缺毋濫,俄軍現在就是寧濫毋缺,炮彈就算不裝引線不會爆炸,也可以發射,給自己人撞撞膽。
俄軍極端糟糕的戰備狀況,法爾肯海因並不知道,所以他認為魯登道夫畢其功於東線,過於冒險。另外,他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就是他對魯登道夫和興登堡這老哥倆的戰功羨慕嫉妒恨。
興登堡在魯登道夫的輔佐下屢戰屢勝,已經升為陸軍元帥了。那時的元帥比二戰時更值錢,興登堡晉陞為元帥,在德國人心目中成了民族英雄。
法爾肯海因擔心,如果發動這麼一場攻勢,又變成了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表演的舞台,要是再打贏了,興登堡勢必接任總參謀長,自己還怎麼玩兒?
所以,他為了一己之私,公然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破壞了魯登道夫的計劃。甚至為了不讓興登堡再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他企圖拆散這對「黃金搭檔」,興登堡面見威廉二世才阻止了他的陰謀。
人是唯一過剩的東西
對同盟國來說,形勢是緊迫的。德國人雖然可以繼續撐下去,可奧匈帝國眼看就招架不住了。
1915年3月22日,經過194天的圍攻,奧匈帝國著名的普塞密士要塞連同守軍11萬人,向俄軍投降,奧匈帝國軍隊的士氣受到了嚴重影響,有全面崩潰的可能。如果奧匈帝國崩潰了,那麼俄軍通往布達佩斯的道路就會暢通無阻。
在威廉二世指示下,法爾肯海因不得不救援奧匈帝國。他從西線調回了14個師,準備在東線的南端反攻俄國。
於是,德奧組成聯軍,但是聯軍的總司令不是興登堡,而是另外一位名將——騎兵上將馬肯森 。馬肯森上將外表英俊,溫文爾雅,但是對戰略不精。萬幸的是,希克特上校奉命出任他的參謀長。一戰結束後,希克特是重建德國陸軍的第一功臣,還到中國擔任過國民政府的軍事顧問,後來被納粹黨暗殺。希克特是一位頭腦冷靜、意志堅強的參謀人才,是德國參謀本部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之一,就像魯登道夫和霍夫曼一樣。
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攻俄軍。德軍計劃向俄軍中央部分實施突破。5月2日,開始攻擊,到5月14日,俄軍全線後撤80公里。德軍的進攻大體成功,歸功於參謀部的有效組織,各部隊在行動上能密切協調。
相比之下,奧匈軍隊就是出來打醬油的,一方面是他們素質差;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德國人的驕橫態度頗為反感,影響了跟德國人的合作。
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了華沙等大片領土,俄軍損失170多萬人。由於軍需不足,德軍在東線才停止進攻。要不是俄軍士兵吃苦耐勞,不怕犧牲,俄國在1915年就崩潰了。
當時,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雖然一直在打敗仗,但是他能苦撐到底,使俄軍沒有完全崩潰,也算功不可沒。可是,總得有人為這場敗仗負責吧?所以在1915年8月21日,他被沙皇解職,由沙皇親自指揮東線的戰爭。
1915年的東線,俄軍損失超過200萬人,其中約一半成了俘虜。德奧兩軍的損失也超過100萬人。法爾肯海因卻大言不慚地說,這個戰役已經成功地使俄國受到了巨大損失,德國完全達到了戰略目的。為了彰顯自己的英明,更為了抗衡興登堡,他建議把馬肯森上將晉陞為元帥。
實際上,法爾肯海因的見解完全錯誤,俄國戰爭潛力非常巨大。到了第二年,俄軍不僅捲土重來,而且還把羅馬尼亞拖入了自己的陣營。沙皇已經徵召了1300萬人入伍,還有同樣多的人在營房外面等待。
當一位英國使節對俄軍遭受的重大損失表示哀悼時,俄國陸軍大臣卻說:「不要因此而感到難過,人是我們唯一過剩的東西。」
03. 招呼兄弟一起上
土耳其也會演戲
一戰爆發後,位於亞歐兩洲交匯處的土耳其,成為交戰雙方競相拉攏的對象。
土耳其在經濟上很大程度依賴協約國,但執政的青年土耳其黨傾向於和德國結盟。大戰爆發後,德土雙方就於1914年8月2日秘密簽訂了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俄國干涉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衝突,土耳其有義務對俄國宣戰,而且土耳其軍隊交由德國指揮。密約簽訂後,為了贏得時間,做好充分準備,土耳其對外公開發表了中立宣言。青年土耳其黨的一位領袖私下說:「我們宣佈中立,只是為了贏得時間,一旦動員完成,即可參戰。」為了迷惑協約國,土耳其還假裝同俄國進行反德軍事同盟的談判。
1914年8月10日,德國海軍的「戈本」號戰列巡洋艦和「布裡斯勞」號巡洋艦躲開了英國海軍的追捕,駛進土耳其領海。之後這兩艘德國軍艦升起了土耳其國旗,歸入土耳其海軍建制。德國海軍上將祖雄搖身一變,成了土耳其的海軍總司令。
到了9月,土耳其陸軍也開始被德國人染指了,土耳其參戰已成定局。10月29日,在德國人的指揮下,土耳其海軍進入黑海,突然炮擊俄國在黑海沿岸的要塞。這時候,土耳其人還假惺惺地給俄國道歉,俄國提出和平的先決條件是趕走德國軍官,這當然是不可能的。1914年11月2日,俄國對土耳其宣戰。隨後,英法兩國也分別對土耳其宣戰。
土耳其參戰最大的影響是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使英法兩國想從南面接濟俄國的希望完全斷絕。俄國人剩下的只有北極方向的出海口,那裡經常封凍,利用價值非常有限。
不過,土耳其參戰是大腦嚴重缺氧的結果。當時,土耳其人口3600萬,半數是想要鬧獨立的阿拉伯人,除了沒有完工的巴格達鐵路之外,全國幾乎沒有任何鐵路,交通極為惡劣,橋樑載重不足,把一顆重炮彈從安卡拉運到俄土邊界,用駱駝要走35天。開戰的時候,土耳其陸軍全部兵力一共36個師,後來又編了70個師的新軍,但是裝備和訓練都很惡劣。
但土耳其人畢竟曾經創立過驍勇善戰的奧斯曼帝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儘管實力不足,土耳其第三集團軍仍向高加索地區進軍,號稱19萬人,實際上只有不到7萬人。
這場進攻被俄軍輕鬆擊敗。儘管如此,俄國仍然深感威脅,要求英國採取行動,迫使土耳其退出高加索戰場。
俄國人的這個要求,使大英帝國在1915年進行了一場有史以來成本最高的戰役。
丘吉爾的創意
馬恩河戰役後,協約國和同盟國在西線陷入了僵持。為打破僵局,也為了支援俄國,英法兩國沒有選擇正面突破,而是採取「外圍戰略」。
土耳其參戰後,英國立刻採取行動,兼併塞浦路斯,收埃及為保護國,炮擊達達尼爾的要塞,侵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然後在加裡波利半島登陸,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把土耳其逐出戰爭。這一方面可以減輕俄國在高加索戰線的壓力;另一方面,英國得到伊斯坦布爾控制的金角海,便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戰的俄國軍隊;還可以開闢南線,攻打奧匈帝國。這個設想在戰略上相當有創意,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1915年2月19日,英法聯軍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隻投入戰鬥,由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卡登上將負責指揮。3月18日,聯軍16艘軍艦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炮轟達達尼爾海峽。土耳其軍隊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退卻,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衝上海岸。
此時,德國軍事顧問贊德爾斯已洞悉協約國的加裡波利登陸戰,火速調集軍隊增援戰區。土耳其軍隊掘壕堅守,依據半島複雜的地形建立了強大的防禦體系,又在該地集結炮兵部隊。
就在英法軍隊準備擴大戰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也負傷回國。
為奪回海灘,英軍決心用陸軍佔領加裡波利。英國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主力由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部隊組成,即澳新軍團。有「詩人將軍」之稱的陸軍上將漢密爾頓負責指揮這支軍隊。
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後,協約國軍隊開始了登陸行動。由於澳新軍團的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的訓練,再加上對半島的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一個無名小灣。同一天,英軍和印度部隊在海麗絲岬遭到土耳其軍隊的猛烈打擊。登陸部隊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卻根本無法有效展開。
土耳其軍隊在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國父」、陸軍上校凱末爾指揮下,猛烈攻擊登陸部隊。經過一夜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的炮火壓制下,困在臨時掩體內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陷入僵持。
皇家海軍的一曲悲歌
5月1日,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戰鬥中,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勝利」號和驅逐艦「威嚴」號相繼沉沒,迫使英軍撤離大批艦隻。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了海軍的火力掩護。
19日,土耳其軍隊對整個澳新軍團的陣地發起反攻。土耳其士兵甚至不惜發動自殺式衝鋒。澳新軍團被困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陣地上。隨著夏季的來臨,陣地上屍體遍地,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澳新軍團的非戰鬥減員持續增加。
面對這樣的局面,協約國還是不想放棄,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贊德爾斯也在拚命集結土耳其軍隊,準備迎擊新一輪的進攻。
8月6日,英軍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登陸,但部隊上岸後未能及時擴大登陸場,寶貴的戰機被錯過了。贊德爾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近2萬軍隊增援蘇弗拉灣,凱末爾也親自指揮軍隊成功遏制了登陸部隊前進的步伐,戰事陷入了僵局。
9月,漢密爾頓被解除指揮權,由門羅將軍接替,但協約國軍隊的傷亡仍然與日俱增。
到了初冬時節,天氣寒冷,嚴重的凍傷迅速在部隊中蔓延,超過16000人凍傷,甚至有人凍死。11月23日,英國不得不下令分階段撤退。這次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宣告徹底失敗。
9萬協約國軍秘密撤離加裡波利,土耳其人居然完全沒有發覺。在整個戰役中,協約國軍的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動,傷亡不到10人。
戰後,一名英國歷史學家分析:「這是一個正確、大膽而有遠見的計劃,卻在執行過程中被一系列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錯誤給斷送了。」
這場戰役造成了協約國軍隊近40萬人的傷亡,葬送了13萬士兵的生命。同時葬送的,還有牛人丘吉爾一帆風順的仕途。他在這場戰役失利之初,就被免去了海軍大臣的職務,被排擠在政治圈之外。
與世仇結盟
在南線的巴爾幹戰場,保加利亞是個重要國家。它與土耳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希臘接壤,位置十分重要。同時,保加利亞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都是主力。因此,保加利亞倒向哪一方,對巴爾幹戰局影響重大。
1914年,俄國曾經想聯合保加利亞重建巴爾幹同盟,因為保加利亞也屬於斯拉夫民族,跟俄國的感情非常接近,保加利亞的皇帝也稱沙皇。保加利亞也願意接近協約國,但是把歸還被希臘和塞爾維亞奪去的馬其頓和色雷斯作為參加協約國的先決條件。對此,塞爾維亞堅決反對:「情願將整個塞爾維亞留給奧地利人,也不會把馬其頓一小塊兒土地讓給保加利亞。」
於是,保加利亞加入協約國的談判就崩了。這樣一來,同盟國便處於有利地位。保加利亞在經濟上依賴德奧,獲得過德奧的大量貸款,重工業也控制在德奧手中,政治上親德奧的傾向也十分強烈。保加利亞與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的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國家矛盾尖銳。所以,保加利亞統治集團就準備跟德奧締結軍事協定。
大戰開始後,保加利亞由於準備不足,表面上宣佈中立,跟協約國進行談判,實際上與同盟國保持密切聯繫。1915年6月起,保加利亞和同盟國在索菲亞談判,德國人力促兩個老冤家——土耳其與保加利亞言歸於好。德國外交官許諾將馬其頓、羅馬尼亞的部分領土,外加土耳其的一些邊境地區劃給保加利亞,保加利亞終於加入了同盟國陣營。
在保加利亞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站到俄國人的對立面,與世仇土耳其結為盟友。1915年10月14日,保加利亞正式對協約國宣戰。
見風使舵的意大利
意大利原是德奧的同盟國,也號稱是列強之一,擁有同法國不相上下的人力。但是,意大利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大量貧民背井離鄉,逃往國外謀生,因此有「窮光蛋帝國主義」之稱。
即便如此,意大利也和其他列強一樣,積極謀求對外擴張。由於實力不足,意大利的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哪邊風硬,就往哪邊倒,是典型的見風使舵。
1912年的意土戰爭後,意大利脫離三國同盟的傾向就很明顯。一戰爆發後,意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事先沒跟它商量,便宣佈中立。實際上,意大利是想以參戰為條件,向雙方討價還價,獲得更多的好處。
在發佈中立宣言的同時,意大利外交大臣就秘密告知德國大使,如果得到足夠的報酬,意大利將準備「考慮援助的方法」。說白了就是要東西,要多少呢?300萬支步槍,10000門大炮,5000個火車頭。
威廉二世一看,氣得把清單扔到地上。我要把這些東西給你,我們德國人得拿棒子去打仗。你不來拉倒,有你一個不多,沒你一個不少。
第二天,意大利駐俄大使對俄外交大臣說,意大利很難「從德奧方面獲得所期望的東西」,因而「可以與協約國談判」,共同對付奧匈帝國。
就這樣,意大利一面向同盟國敲詐勒索,一面又同協約國勾勾搭搭。在英國的協調下,俄國做了讓步,同意將達爾馬提亞大部土地讓給意大利。由於意大利希望獲得的領土大多屬於德奧集團或中立國,而與協約國不存在直接衝突,所以,協約國答應給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的多一倍,特別是英國還答應給意大利貸款5億英鎊作為參戰費用。至此,協約國幾乎滿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
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終於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秘密條約。幾天之後,意大利正式退出德、奧、意三國同盟,於5月23日向奧匈帝國宣戰,次日宣佈與德國斷交,在背後捅了同盟國一刀。
對於意大利的這種齷齪行為,德國和奧匈帝國自然恨得咬牙切齒。
戰場上見吧,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