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胡服騎射

戰國中期,各中小諸侯國聯手對付強秦的合縱計策失敗之後,列國紛爭不斷,各國國力漸衰。但此時,處於合縱中心的趙國卻異軍突起,成為一方豪強。趙國的強盛,主要歸功於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正是他採取的一項改革措施壯大了趙國的國力。那麼,這項改革的內容是什麼?在它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戰略呢?

老子英雄兒好漢

楚國、齊國、秦國,這三國是當時的大國,剩下的小國就在三國之間搖擺不定,一會兒跟著秦國混,一會兒又改認楚國為老大,所以才有了一個成語——朝秦暮楚。

就在這三國鉤心鬥角,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中國的北方,在三晉大地的北部,一個國家由實力一般的諸侯國成為了戰國中的一方豪強,這個國家就是趙國。為趙國的崛起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就是趙武靈王。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他活著的時候,連續發動針對魏國的攻勢。這時候,魏國的百年霸業已經受到了嚴重削弱,但趙肅侯這位英雄人物,在與魏、楚、秦、燕、齊等國的連年惡戰當中,也沒吃什麼虧,堪稱北方豪傑。

但是,趙肅侯這麼做也得罪了不少國家。所以,他一死,魏惠王立即聯合秦、楚、齊、燕四國,以會葬為名,想趁著趙國新君年幼,伺機對趙國下手。

趙肅侯的繼任者就是趙武靈王,當然武靈王是謚號。當時他只有十五歲,剛一上台,就不得消停。想給自己的父親辦個隆重的葬禮吧,五個國家要來搗亂。看這形勢,搞不好趙國會被五國聯軍吃掉。

但是,趙武靈王不是怕事兒的主兒,他在自己父親留下的托孤重臣的幫助下,決定針鋒相對,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者。

趙武靈王命全國處於戒嚴狀態,和魏國交界處更是一級戒備。將士們武器不離手,做好了隨時戰鬥的準備。

與此同時,他還派人給韓國、宋國、越國這些國家送了一堆禮物。這意思很明顯——我這次保不齊要出事兒,要真的動起手來,各位可別光看著。

戰國時期戰爭紛紜,說到底大多數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既然趙國來送禮了,這幾個國君也是樂得答應的。這麼一來,五國聯軍的周邊,就有了趙國的盟友,讓他們有些投鼠忌器。

之後趙武靈王下令,來參加會葬的五國軍隊,通通不得進入趙國境內,只許弔唁使者入境,並由趙國負責接待的大臣們,把他們送往邯鄲。

五國使者來到趙國,一看趙國精銳雲集邯鄲,戰爭一觸即發,不敢有任何差池。他們與趙武靈王見了面,一起厚葬了趙肅侯之後,就趕緊回國了。

就這樣,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的陰謀,被趙武靈王以四兩撥千斤之功挫敗了。他想陰趙國一把沒陰成,就得修復與趙國的關係。

趙武靈王元年,魏惠王帶著太子到趙國,祝賀趙武靈王正式即位。而趙國的重要盟國韓國國王也領著太子,來趙國祝賀趙武靈王登基。這就意味著,趙國的新國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就在張儀和公孫衍搞合縱連橫的歲月裡,趙國一直扮演著合縱陣營中的一個小角色,沒多少人注意到它。由於秦、趙兩國有部分領土接壤,所以合縱一失敗,趙國就要跟著韓、魏吃點兒虧。

因此,趙武靈王上台後,對合縱抗秦不是很熱心。當年公孫衍策動五國相王運動時,其他諸侯國的國君都陶醉在稱王的虛榮中,只有趙武靈王以趙國弱小、自己年輕為理由,放棄了王的稱號。

吃敗仗的根源在衣服上

趙國當時的地理位置,比起處於中原腹地的韓國和魏國要強點兒,但也好不到哪兒去。它的東面和西面分別是強大的齊國和秦國;南面有韓國和魏國;北面的情況更複雜,與它接壤的是東胡,也就是少數民族政權;心腹地帶還夾雜著一個也是少數民族政權的中山國。中山國幾乎把趙國一分為二,僅剩一條路相連。

邊境上鄰國多,戰爭就少不了。除了與同是華夏民族的國家戰鬥,趙國大軍還經常跟遊牧民族開火,而且往往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呢?因為華夏民族和遊牧民族的戰爭方式很不相同。

華夏諸侯國打仗時,是戰車帶著步兵打。戰車的數量單位叫乘,乘的多少成為當時衡量國家軍事力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乘戰車上有甲士三人,其中一個是駕車的,一個是使矛的,還有一個是放箭的。放箭的管放箭,駕車的管駕車,倆車一交鋒,雙方拿矛的士兵用長矛碰一下這就是一個回合。每一乘戰車後邊都帶著七十五個步兵(也有說二十五個的),所以萬乘之國,那就是有七十五萬大軍。

其實,這種戰車是很不好駕馭的。趙國跟胡人交戰,也是按照這個套路來,戰車一溜排成行,甲士在上邊橫戈以待。交鋒時,戰車往前衝,就是上面的甲士砍不死你,馬車也能撞死你。

但是,胡人不這麼跟你打。胡人全是騎兵,他們一邊騎馬,一邊射箭,根本不和戰車發生碰撞。而且,胡人精於騎射,雙方還沒開始肉搏呢,趙國的士兵就已經被胡人射得七葷八素了。當胡人的騎兵衝到了趙軍眼前——馬可比戰車靈活得多——亮晃晃的戰刀一通砍殺,趙國士兵哪有招架之力?

所以,跟這樣的對手打仗,趙國經常完敗。雖然他們對戰車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仍然對付不了胡人的騎射。

趙武靈王覺得不能容忍,他思索了很長時間,終於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用我的方法打不過你,那我就學你的方法吧。

於是,趙國也要組建大規模的騎兵。此時,出現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就是趙國人穿的衣服不適合騎馬。

當時的趙國人,包括絕大多數的中原人,穿的都是深衣。簡單地說,深衣就是一塊三角形的大布,把它披在身後,這三角的頂點與脖子等高,左右兩個下角與人的腳踝等低,然後右下角繞過雙腿前側包到左邊,左下角繞過雙腿前側包到右邊。最後用腰帶一系,人就被裹在裡邊了,跟蛋卷冰激凌似的。

這麼穿衣服倒是顯得人體線條很美,揮舞兩隻大袖子,跟花蝴蝶似的,很好看,但是行動起來很吃力,邁不開步子。

穿成這樣是不可能跨在馬背上馳騁的,除非像新媳婦兒那樣,側騎著。因為深衣沒有口袋,所以人們還得在外邊束腰帶,腰帶上掛口袋和各種小零碎,走起路來匡匡作響,根本沒辦法打仗。胡人就不同了。他們穿短上衣、長褲、馬靴,非常適合騎馬射箭。

趙武靈王心想:「如果要學胡人組建騎兵,就應該先學會穿胡人的衣服。」

在戰國時代,穿衣服是有很多講究的,特別是中國人,非常看重衣冠髮型。孔聖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意思是,沒有管仲,咱們就像少數民族那樣披著頭髮,衣服領子朝左邊開了。今天看來這事兒無所謂,領子往哪邊開不是開?但是在中國古代就不行。這不僅僅是個性的問題,更是文化的問題,千萬不能胡穿。

所以,當趙武靈王開會討論衣著問題時,趙國的大臣們要麼激烈反對,要麼沉默不語,沒一個贊成的。但是,趙武靈王至少看出了眾大臣中,誰是中堅分子,誰是跟風分子。之後,他就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爭取中堅分子上。

隨後,趙武靈王率軍隊離開國都,北上攻擊中山國。當大軍抵達預定地點後,再向北直至數千里大漠,向西攻到了黃河。

趙武靈王率領眾人登上了一座山的山頂,開始跟國相商量讓百姓改穿短衣胡服、學騎馬射箭的事兒。趙武靈王對國相講:「我這麼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的都城都奪過來,這才是大計。」於是,趙武靈王下令,讓全國人民改穿胡服。

改穿胡服,中原軍隊顯神威

趙國全民改穿胡服、學騎射後的第三年,為了檢測效果,趙軍兵分兩路,大舉進攻中山國。趙武靈王親自率領南路軍,從邯鄲一路北上。北路軍以新訓練的騎兵戰車為主,從北部代郡南下,兩軍形成南北夾攻中山之勢。

中山人一聽老冤家來了,不敢怠慢,駕著戰車,帶著步兵就出來迎敵。深受華夏文明感染的中山人,在打仗時,駕著華麗考究的戰車。再一看,老對手趙國的士兵穿著古怪的褲子,腦袋上插著野雞毛,這不像趙人,反而像胡人。

在這次戰鬥中,趙國騎兵就像一團烏黑的雲飄移過來,雲團中拋出陣陣箭雨,大地在馬蹄的敲擊下顫抖、旋轉。這陣勢,把中山士兵嚇呆了。

趙國騎兵只付出了很小的傷亡代價,就撲到了中山國戰車的跟前,衝進了敵軍的陣營。趙國騎兵一進入敵陣,就縱馬揮刀,胡砍濫殺。有的騎兵還坐在馬上居高臨下,瞄準中山將官射擊。

騎兵可以游動,能快速改換射角,繞著圈子連續射擊。中山國將領抱頭躲避,要麼被射成刺蝟,要麼自顧不暇,根本沒空指揮。全軍士兵更是你踩我擠,沒了陣形。

趙國後續的戰車和大隊步兵,看準機會如潮水一般湧過來,把中山兵打得七零八落。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受中原文化感染的中山國大敗,學習蠻夷胡人的趙國大勝。

到了趙武靈王二十七年,趙武靈王把王位傳給了王子何,也就是趙惠文王,自己號稱主父,專心於趙國的軍事建設和對外戰爭,把國內政治、經濟建設交給了趙何負責。

這個模式特別奇怪,趙武靈王不是太上皇,也不是當朝君主。這爺倆等於分了工,老爹是軍委主席,兒子是國務院總理。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的一番開拓,實力大大增強,甚至強大到趙武靈王開始干涉秦國繼承人的問題了。

這時候的趙國,已經攻佔了秦國北邊的一些地區。北部邊境正是秦國國防上的軟肋,趙武靈王打算以此進攻秦國。

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打算做一次冒險行動,親自到秦國洽談聯盟事宜,順便也勘察一下地形,為未來攻擊秦國收集第一手的材料。

老大喬裝打扮搞偵察

於是,趙武靈王化名喬裝,以使臣身份進入秦國,身邊就帶了幾名保鏢。這夥人沿途觀察、瞭解秦國的風土人情,尤其對山川形勢、屯兵要塞非常留心。

中原大地西部沿玉溪走廊兩側,是黃土高原和低緩丘陵,可以急行軍。但是臨近關中地區就不一樣了,陡然聳起了連綿高山。秦人在這裡依靠險要建設要塞,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函谷關。

趙武靈王經過函谷關進入關中平原,看到了渭水兩岸八百里秦川沃野。進入秦都咸陽,道路寬闊筆直,兩側高牆大瓦,飛簷斗拱。

趙武靈王轉了一圈,對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變化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他看到秦國百姓神色純樸,走在路上熙熙攘攘,非常規矩。軍人普遍得到尊重,而做買賣的卻抬不起頭來。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貴族子弟就被斷了活路,該掃大街的掃大街,該掏廁所的掏廁所,願意當官的先去立軍功。

法家先賢通過法令約束,建立起了一個高效率的職業官僚政府。而這時的山東六國,分封制還很難撼動,貴族子弟仗著有好爹都進了政府,把持著權力。

趙武靈王住進國家賓館,在等候會見秦昭王的短暫時間內,喬裝打扮一番,在咸陽城中走街串巷。

他發現咸陽市政府職能高效,從咸陽城優異的衛生條件中就可以看出來。他在小酒館、小茶樓這些地方四處觀察,想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瞭解一些秦國的情況。一連觀察了好幾天,他不得不承認,秦國確實比趙國強大。

過了幾天,秦昭王接見並宴請趙國來使。秦昭王正處青壯之年,對趙國也很感興趣。他問來使為什麼老趙王尚健在,卻把王位傳給了太子。趙武靈王假扮的趙國使者隨便敷衍了一下,說這是為趙國的發展考慮云云。

在一番交談中,機智的趙武靈王還巧妙地從秦昭王口中瞭解到,秦國近期主攻方向是魏、韓兩國。因為魏、韓兩國一直受齊國籠絡,對秦國構成了威脅。秦昭王想要把他倆打回原形,瓦解齊、魏、韓聯盟。

一聽這話,趙武靈王提著的心就放下了。他心想:「只要秦國不打我們的主意,回去以後我就可以繼續驅三胡、滅中山。」

這時候,趙武靈王正式請求秦、趙兩國結盟。秦昭王非常高興,接受了結盟的請求。

秦昭王回到寢宮後,躺在床上卻怎麼也睡不著,腦子裡就跟過電影似的,回想起白天趙使的形象和他的音容笑貌,覺得這個人不一般,比自己還像個大王。

過了幾天,他越想越不放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圈套,於是想請趙國使團回來,但卻追不上了。

趙武靈王圓滿執行了偵察計劃,早已脫身離開秦境,出函谷關回國了。

一代雄主竟被親兒子活活餓死

到了趙惠文王二年,趙武靈王巡視剛剛奪取的雲中、雁門二郡,結果遇到了樓煩王的部隊。

樓煩王一開始約林胡王共同攻擊趙國,收復失地,但林胡王覺得趙軍十分厲害,不敢冒這個險。樓煩王的部下也勸他不要輕舉妄動,但樓煩王不聽,強迫部隊進攻趙國。

等見到趙武靈王的大部隊之後,樓煩人都勸樓煩王不要跟趙軍硬拚。樓煩王一看趙軍人多,又是趙武靈王親自領軍,雖然恨得咬牙切齒,但卻也無可奈何。

趙武靈王看樓煩的軍隊猶猶豫豫,知道是在畏懼自己,就派使者請樓煩王上前搭話。

樓煩王硬著頭皮來見趙武靈王,沒想到佔優勢的趙武靈王卻很客氣。他知道樓煩王被趕到陰山以北後,由於那裡氣候不好,生活很不如意,所以允許樓煩王率部回歸河套故地。交換的條件,是他們要服從趙國的命令,不許再劫掠趙國邊境。

趙武靈王還告訴樓煩王,樓煩人可以加入趙國國籍,甚至加入趙國的軍隊和政府,趙國不會歧視。

樓煩王一聽可以回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而且沒什麼損失,就高高興興地同意了。如此一來,樓煩等於做了趙國的附庸,以後再也不敢騷擾趙國。

樓煩部眾知道在趙國當兵待遇優厚,遠勝於逐水草而居的漂泊生活,況且騎馬打仗也是他們非常樂意幹的事兒,於是大量的樓煩騎士脫離樓煩王,投入趙國軍隊。

轉過來年,趙武靈王又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抵抗不住只好投降。佔領中山國後,趙武靈王整理了代郡和邯鄲之間的道路。從此,這條道路通暢無阻,民族間的往來也越來越頻繁。

趙國國土增加,國力增強,趙武靈王就搞了一次大會諸侯的活動,威望達到頂峰。可惜很快,他就從人生的制高點上跌落了下來,起因是一次宮廷政變。

趙武靈王年富力強時,把王位傳給了王子何。但是,這位王子何不是大兒子。所以,當王子何當上了趙王后,他的兄長很不滿。

對此,趙武靈王的態度又很曖昧,他讓王子何成了新的國王,卻又對大兒子很關心。所以朝中有些圖謀自己前程的大臣,就勾結這個大兒子,對惠文王的君位虎視眈眈。

趙惠文王也不是笨蛋,王室之間是沒有骨肉親情的,他很清楚自己哥哥想幹什麼。所以,惠文王很快就抓住了一個機會,擊敗了兄長。這位爺失敗後,逃到了自己老爹居住的沙丘宮中。

沒承想,父親也沒能護得住自己。趙惠文王派人包圍沙丘宮,切斷水源和食物,到最後把自己的父親和兄長都給活活餓死了。一代雄主如此收場,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趙國在武靈王后,當然還有故事,但已經不再是戰國的主角了。故事的重點又回到了齊、楚、秦這幾個大國之間。那麼,這些大國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袁騰飛講先秦·戰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