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樂毅伐齊

戰國七雄中,齊國是僅次於秦國的超級大國。可是不承想,這個富庶強盛的老牌諸侯國,竟然被一個小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這奇跡的創造者,就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樂毅。那麼,究竟是哪個小國打敗了強齊?而樂毅又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以弱勝強,創造了奇跡呢?

讓位讓出了大亂子

孟嘗君去世後,齊國的國勢也就開始轉衰,甚至被人打得就剩下兩座城池。那麼,究竟是誰這麼厲害呢?是秦國還是楚國?都不是!把齊國打得這麼慘的,是歷史上一直比較弱小的燕國。

燕國最早是周武王之弟的封地,算是春秋諸侯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了。燕國的都城在薊,也就是今天北京房山的琉璃河。

春秋時期,燕國主要的統治區域在薊北遼西一帶。由於偏居北方,燕國因此遠離中原的戰爭漩渦。當然,凡事兒有好的一面,就會有壞的一面。

燕國割據河北,雖然跟中原諸侯的混戰撇清了關係,但卻有個北方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那就是經常遭到東胡等遊牧部落的侵襲。正因如此,燕國的發展速度很慢。到了公元前4世紀左右,燕國在諸侯國中仍然只是一個小角色。

在燕王噲統治時期,燕國還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燕王噲竟然想把自己的王位讓給手下的一位大臣。這事兒如果發生在堯舜時代,是很正常的,但現在都什麼年景了?

燕王噲是一個無能的君王,而且燕國國君有個習慣,就是經常被縱橫家當傻子騙來騙去。在當時,燕國的國相是一個叫子之的人。這位子之是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兒女親家,而且跟蘇秦的弟弟蘇代是死黨。

子之為了提高自己在燕國的地位,跟蘇代一起策劃了一出縱橫家忽悠諸侯王的經典劇目。蘇代當時是齊國大臣,有一次出使燕國的時候,他巧妙地回答了燕王噲的一個問題。正是這兩句話,差點就導致了燕國的亡國。

燕王問道:「齊王這個人怎麼樣?」蘇代回答說:「齊王肯定成不了一代霸主,因為他對大臣不信任。」

燕王一聽這話有道理,想幹大事兒就要相信手下能幹事兒的人。所以,他很快就加強了相國子之的權力和地位,對子之言聽計從。再後來,這位腦子不太好使的燕王突發奇想,聽了手下的話,要把王位讓給子之。

手下人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認為子之肯定不敢接受王位。而燕王可以通過這樣的謙虛禮讓,獲得擇賢讓位的好名聲。

可誰也沒想到,子之沒有舜的覺悟。國王一讓位,他竟然一點兒都不客氣地接受了。子之本來就武斷專橫,大權一到手,便更加不可一世,把一個好端端的燕國搞得亂七八糟。

百姓都對此非常不滿意,於是燕國人心浮動,大家都為國家的前途擔心。燕國的太子平越想越不對頭:「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本來我應該當燕王,現在可倒好,老爹都給人家當臣子了。」

太子平越想越氣,就準備奪回政權。於是,他聯絡將軍市被,起兵攻打子之。

這時候齊國的國君是齊宣王,他一心想看燕國出大亂子,好坐收漁翁之利。他看到太子平要有所行動了,就派人過來給添把柴火,表示堅決支持。

可是口頭上的支持根本不管用,將軍市被的軍隊打不過子之控制的政府軍。最後子之把市被和太子平一起殺掉了。這場大亂就是燕國歷史上有名的「子之之亂」。

而做口頭支持的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調動齊國兵馬進攻燕地。在五十天內,齊軍就攻佔了燕國全境,燕國就這樣淪陷了。

燕國淪陷之後,燕王噲和子之都被齊國殺了。這時候,有人勸齊宣王說:「您再立一個燕國國君,然後撤兵,這樣燕國就成了咱們的附屬國。」

但齊宣王聽不進去,繼續讓齊國軍隊留在燕國境內。佔領軍一般有個愛好,那就是胡作非為,燒殺搶掠。齊軍在燕國也不例外,弄得燕國百姓反抗強烈。

同時,齊國滅燕的舉動也震動了各諸侯國,人人自危。趙武靈王第一個站出來,聯合魏、韓、楚要幫助燕國復國。

齊宣王一看,事態發展對齊國不利,於是在兩年後,把軍隊撤離了燕國。然後趙武靈王出面,迎回在韓國當人質的燕公子職,派兵護送他回燕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燕昭王。

辦大事兒前得先招人才

燕昭王一上台,天天想著找齊國報仇雪恨。他老爹都讓人家砍了,這仇能不報嗎?只是燕國還真沒有報仇的實力,他們的對手可是富庶強盛的大國。

這時候,燕昭王手下有一人,給他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人願意出千金買一匹千里馬。他好不容易知道了馬的所在,等趕到那兒,這千里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出五百金買了個死馬腦袋,表示他愛這個千里馬。這名聲傳出去之後,不滿一年,就有人先後給他送來了三匹千里馬。這個故事的寓意在於,要想吸引天下賢士,就必須給予他們相當的尊重。

昭王聽完這個故事後很受啟發。於是,他築了一座高台,上面堆滿金子,用這個來招攬人才。弄出這麼大動靜後,果然招來了許多人才,燕國也開始慢慢復甦。

後來,一代名將樂毅來到燕國,並受到了重用,燕國終於等來了向齊國報仇雪恨的機會。

樂毅是趙國人,祖上出過一位名叫樂羊的名人。樂羊是當年魏國創立者魏文侯時的將軍,曾經率領魏軍進攻中山國,並且最終幫助魏國吞併了中山國,佔了好大一塊地盤。所以樂羊被封在了中山國的靈壽地區。後來,中山國命運幾度變換,到最後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樂毅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德才兼備,又繼承了先祖的名將遺風,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推薦,在趙國走上了仕途。

但是,沒等樂毅在戰國佔據高位,趙國就爆發了沙丘之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在叛亂中被親兒子活活餓死了。樂毅為了躲避動亂,逃到了魏國。

有一次,樂毅作為魏國的使者出使燕國辦事兒。燕昭王早就知道樂毅的賢名,於是好吃好喝地伺候著,想將他收為己用。

樂毅也被燕王的誠意打動,答應留在燕國為臣。燕昭王封樂毅為亞卿,成為燕國僅次於國君和上卿的第三號人物。

燕國的仇人是齊國。那麼,當時齊國是什麼情況呢?

當時的齊國在齊閔王領導下,實力非常強大。他們在南方大敗楚國,在西面打敗了韓、趙、魏三國聯軍,緊接著聯合三晉打擊秦國,然後支持趙國滅了中山國,然後又自己滅掉了宋國,儼然有霸主之相。

當時能夠與齊國比肩的,只有另一個強國——秦國。在齊國強大軍事力量的威懾下,各國諸侯紛紛疏遠秦國,依附於齊閔王。這下齊閔王就驕傲了。在榮耀面前,他迷失了自我,暴露出一代暴君的本色。

自我膨脹到極點的齊閔王,毫無顧忌地表現出想滅掉中央政權周王朝,並取而代之當天子的野心。這樣明目張膽的狼子野心,極大地震撼了各諸侯國的心理底線。

同時,在齊閔王的殘暴統治下,齊國各處都是不滿情緒。雖然國外諸侯對他不滿,國內人民也怨恨他,但是一時半會兒也沒有人能把他怎麼樣。

燕昭王將齊閔王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他清晰地感覺到仇家齊閔王的好日子過不了幾天了。於是,他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討伐齊國的計劃。

五國聯軍一致伐齊

燕昭王興高采烈地跟樂毅這些人討論對齊國實行軍事打擊的可能性時,樂毅非常理智和冷靜地否定了燕昭王。

樂毅對燕昭王說:「齊國是稱霸於世的超級大國,這樣的國家,地域廣闊,人口眾多,齊閔王能有現在的成就,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想復仇,咱還得準備一個更加精密的計劃。」

為了加大討伐齊國的勝算,樂毅提出聯合趙、魏、韓三國一起伐齊的計劃。之所以要聯合這三國,是因為這三國跟燕國一樣,與齊國接壤,而且與齊國積怨已久。

因為樂毅是從趙國來的,所以燕昭王派遣樂毅前往趙國,遊說趙惠文王;同時派遣其他使臣前往楚、魏、秦,爭取各國加入討齊聯盟。

別看樂毅是職業軍人,他的口才和謀略比起以辯才著稱的縱橫家來說,一點兒也不差。

樂毅來到趙國時,正好趕上一個好機會。趙惠文王正為了受齊閔王刺激的事兒生悶氣。他心想:「齊閔王不僅要當我們的霸主,而且要取代周天子。他要是成功了,我們這些諸侯王可就成了他的臣子了。」

趙惠文王是一位自尊心很強的君主,讓他給齊閔王當小弟,打死他他都不幹。所以,當樂毅作為燕國使臣出現在趙王大殿之上時,趙惠文王從樂毅的眼神和語言裡發現了戰勝齊國的機會。

樂毅十分坦率真誠,表達了燕國對齊國的仇恨,並且提出了周密的伐齊計劃。

趙惠文王立刻把趙國的相國印授予了樂毅,任命他為對齊作戰時期的趙國相國。

那會兒也挺逗的,外國人當首相說給就給,一點兒都不存顧慮之心。同時,燕國派往其他各國的使臣,都帶回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齊閔王貌似強大,實際上人心喪盡。各國諸侯聽說燕國要聯合討齊,紛紛表示願意出兵參戰,一雪前恥。就連秦國也及時調整策略,聯合韓、趙、魏、楚等山東諸國,把矛頭共同指向齊國。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傾國而出,在樂毅率領下,與先期集結待命的趙、魏、韓、楚聯軍會合,從齊燕邊境進入齊國。

燕國一直以來都是以百依百順的屬國形象侍奉齊國的,所以齊閔王對燕國的警惕性很低,原來在齊燕邊境的大量齊軍也被調往他處。

所以,面對五國聯軍的進攻,齊軍在齊燕邊境還沒來得及構築堅固的防禦體系,聯軍就攻到了黃河西岸的靈丘。隨後,聯軍東渡黃河,到達濟西,與齊國都城臨淄隔濟水相望。

面對來勢洶洶的伐齊聯軍,齊閔王急忙調集齊軍截擊,並於濟水西岸與五國聯軍展開了激戰,但最後都大敗而歸。

雖然初戰告捷,但是聯軍也有自己的問題。這次五國聯軍伐齊,雖然各國目標是一致對齊的,但各自心中都有小算盤。

表面上看,燕國是五國伐齊的盟主,但趙、韓兩國也授樂毅相國之印,那就是說,這聯軍統帥也是他們兩國的大臣。於是,戰爭還沒結束,各國就開始為戰後分紅的問題做起了打算。

楚國雖然沒有參加這次聯合伐齊,但是也想趁機謀得本國利益。為此,楚頃襄王派人率領一支楚軍開往淮南。一則預防五國伐齊得手後移師伐楚,二則一旦出現機會,楚軍就可以從淮南攻入齊國,收復原來屬於楚國的淮北。

你們趕緊撤,肥肉是我的

樂毅雖然作為五國聯軍統帥,權力很大,非常威風。但是,他肩上和心頭的包袱也很多很重。初戰大勝之後,樂毅做出了一個決策。

他對秦、韓兩國的將領說:「齊軍大勢已去,下一步深入齊國腹地,後續戰鬥任務已經不重了,你們兩國軍隊就先撤回吧。」這兩國跟齊國也不挨著,瓜分齊國也沒他們的份兒,所以他們領了重金,就撤出了戰鬥。這樣就剩下了燕、趙、魏三國聯軍。

樂毅就把三國聯軍分兵使用,讓魏軍攻取原來屬於宋國的地盤,讓趙軍去攻取原來屬於中山國的地盤。樂毅許諾他們,只要把這些地方打下來,這些地方就歸他們所有了。而燕國大將樂毅本人,獨領燕軍長驅直入,圍攻齊都臨淄。

樂毅之所以在滅齊的關鍵時刻分散兵力,主要是為了避免戰後各國為利益的分割鬧矛盾。樂毅認為,五國伐齊,燕國才是東家,其他四國都是輔助,如果這筆賬留到戰後再算,就不好辦了。不如趁這鍋肉沒有完全煮熟,提前把那幾個支開,肥肉留給燕國獨家享用。

樂毅率軍兵臨城下,齊閔王組織了一場保衛戰,結果還是被擊敗,只得出逃,最後就死在外面了。

連燕昭王都沒有想到這麼容易就攻破了齊國,還不到一個月,勝利來得太突然了。燕昭王異常興奮,跑到濟上慰問軍隊,並封樂毅為昌國君,讓他做佔領區的最高長官。

齊國國都雖然被佔了,但是齊國並沒有滅亡。為了擴大戰果,樂毅兵分五路,一路留守臨淄,另外四路分別攻打齊國的另外四都——即墨、莒、高唐和平陸。齊國的五都建制,實際上是把國家分為五個大區,每個大區都設一個最高長官。

隨著齊國掠奪的土地和人口不斷增加,五都轄區範圍也經常擴大變化。樂毅坐鎮臨淄,統一指揮調度五路燕軍。

不到半年,燕軍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樂毅在新佔領的齊國土地上設立郡縣,統歸燕國中央政府管理。

為了籠絡齊國有名望、有勢力的士大夫,樂毅分封了許多齊國的士大夫。燕國大軍在齊國不打仗時,也不閒著,到處搶劫,以報當年的奇恥大辱。

樂毅把燕軍搜刮來的大量齊國寶物和出了名的齊國美女通通運往燕國,供燕昭王和燕國貴族享用。就算是普通的燕國百姓,也都在一系列的破齊大捷中發了橫財。

本來就很富庶的齊國,在齊閔王滅宋後,把更富庶的宋國財富掠奪到了齊國。而樂毅破齊之後,齊、宋的財富就都流向了燕國。燕國一夜之間迅速暴富,由第三世界國家迅速跨入發達國家行列,舉國上下沉醉在破齊的勝利之中。

昭王使妙計敲山震虎

局勢發展到這個時候,燕昭王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好。多少個不眠之夜的等待,終於報得大仇。但是,燕昭王的好心情漸漸地變成擔心。

樂毅是個名將,立下了不朽功勞,現在又統率大軍在外,作為君王始終會有所忌憚。同時,樂毅在攻破齊國之後,不僅為燕人所敬仰,其他國家的臣民也都對他驚歎不已。所以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樂毅的聲勢都超過了燕昭王。各國都知道燕國有個樂毅,不知道有燕昭王。這讓燕昭王難以容忍。

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有人在燕王面前說樂毅的壞話了。漸漸地,燕昭王對樂毅就有所疏遠了,這一點連樂毅也感覺出來了。

樂毅為了自保,就不能結束這場對齊國的戰爭,否則文種就是他的榜樣。出於這樣一種心理,樂毅對攻擊齊國殘存的實力,比如即墨、莒這類城市就有所放鬆,導致齊國就一直沒有被全部佔領。只要齊國薪火未絕,燕昭王就不敢將樂毅怎麼樣。

有一次,在燕國君臣舉辦的大型宴會上,一位大臣公開抨擊樂毅,他認為自己說出了燕昭王的心裡話。沒承想,燕王一個翻臉,這位就掉了腦袋了。

然後,燕昭王發表公開演講,表明自己對樂毅的無比信任,不允許任何人詆毀樂毅。不僅如此,燕昭王還命令燕國的相邦親自前往齊國,宣佈自己承認樂毅為齊王。

燕昭王的意圖很明顯:如果你想當一把手,就不要再打著我燕國臣子的旗號;如果你不做齊王,那就老老實實做我燕國的臣子。

燕昭王此舉十分高明,對樂毅割據的事實點而未破。表面上看,他對樂毅無比信任和優待,實際上是敲山震虎。樂毅當然知道,齊國王冠是一顆燙手的山芋,絕對接不得,否則自己就變成逆賊了。

因此,他堅決而恐懼地拒絕了燕昭王封王的成命,公開對燕昭王的信任表示感激涕零,並表示自己對目前的待遇十分滿意,不敢再接受燕王更多的賞賜。

燕昭王利用君臣地位上的差距,對樂毅進行政治逼迫。樂毅在他的警告下,收斂了自己在齊地的所作所為。這之後,樂毅個人的聲譽和權勢都開始走下坡路了。

過了幾年,一心懷著復興燕國、報仇雪恨理想的燕國明君昭王去世了。昭王死後,太子登基。僅剩下幾座城池的齊國,面對燕國國君的換人,命運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袁騰飛講先秦·戰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