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將相和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將相合作讓趙國在與秦國的多次交手中,都獲得了勝利。但是這對黃金搭檔之前卻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這矛盾是因何而起的呢?在廉頗和藺相如身上,又發生了哪些流傳千古的歷史故事呢?

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咱們現在借了別人的東西,然後完好無損地還回去,愛用一個成語——完璧歸趙。

那麼,完璧歸趙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在這個成語裡「完璧」的「璧」專指一件東西,就是和氏璧。

所謂「璧」,就是玉的一種。因為中國古代還沒有翡翠,和田玉可能也少。根據《韓非子》的記載,春秋時期楚國一個叫卞和的鑒賞專家,有一天得到了一塊璞玉,就是外面裹著石頭的原石。卞和憑借自己祖傳技藝和多年實踐經驗判斷這不是一塊一般的璞玉,而是一件稀世珍寶。有了寶貝就得獻給大王,於是就捧了這塊玉去見楚厲王。

楚厲王對玉根本一竅不通,就讓玉工查看。可這宮裡的玉工也是個半吊子,拿過來一看,說這破石頭一塊。

一聽這話,楚厲王大怒:「你個不要命的傢伙,河邊撿塊破石頭逗我玩兒。」他下令衛士砍掉卞和的一隻腳。

等到厲王死了,武王繼位。卞和覺得這東西真的是稀世珍寶,不是自己看走眼了。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再次捧著這個璞玉去見武王。

武王也不識貨,又讓玉工去查,結果還一樣,破石頭一塊。武王二話不說,又砍了卞和一隻腳。

等到武王死了,文王繼位,卞和還是不甘心,但他沒法兒去宮裡獻玉了,因為他雙腳都沒了。卞和抱著這塊玉,痛哭了三天三夜。最後他眼淚都流乾了,流出來的是血。

這事兒讓文王知道了。那會兒的國家也沒多大,他派人去問卞和。卞和就說:「我獻的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這冤屈洗刷不盡。」文王聽了就覺得這個人這麼堅定,說不定真不是欺君之人。

於是,文王下令剖開這塊璞玉,結果一剖開就發現裡面果然是稀世珍寶。文王趕緊給卞和道歉:「對不起,當年砍錯了您的腳。可這腳也長不出來了,為了報答您,就這將塊玉命名為和氏璧吧。」

弱國無外交,還好有能人

到了戰國的時候,和氏璧的名氣非常大。這塊珍寶幾經輾轉,最後被趙惠文王得到了。

惠文王得到這個珍寶之後,高興了沒幾天,這消息就被秦昭襄王知道了。秦昭襄王馬上寫信給趙王,要用十五座城來交換和氏璧——真是大手筆啊!

這買賣對趙國來講絕對是不虧的。但是有一個前提,雙方都得是守法公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在這一點上,趙國人覺得自己是誠實可靠的,問題是秦國人能說話算話嗎?楚懷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被張儀忽悠到死。

所以,趙惠文王對秦國的這個要求很頭痛,拒絕吧又不敢,不拒絕則八成要吃虧。於是,他召集大臣們商量此事兒。

大臣們都覺得秦國是強國,但是要說「信用」二字,這秦國還真沒有。如果這次相信秦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國去,萬一秦國不肯給這十五座城,那趙國不是被秦國玩兒了一把嗎?這傳出去以後趙國還怎麼混!

但是,如果不把和氏璧送給秦王,萬一秦國一怒,大兵壓境,那大家的小命就都要玩兒完。

最後,趙國內部達成了一個初步意見——先派一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如果秦國有誠意,那就用和氏璧換城池;如果沒誠意,那就要保住和氏璧,不讓秦國有借口攻打趙國。

但是,弱國無外交,這事兒誰能幹呢?秦國可是虎狼之國,秦王以不講信譽著稱於世,要圓滿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太難了。

大傢伙兒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覷。這個時候,趙國的大宦官站了出來,推薦了一個人——藺相如。

這個時候,全趙國知道藺相如的人不多,趙王就更沒聽過了。趙王問道:「這個人究竟行不行啊?萬一失敗,他把自己搭進去是小事兒,可把趙國拖下水就是大事兒了!」

面對趙王的疑慮,這位大宦官講了個故事:

「前幾年我腦子一短路犯了點兒罪,因為怕受到懲罰,就想著逃到燕國去。幾年前我跟隨您出使燕國時,燕王十分看重我,還曾經私下表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就憑這點,我判斷燕國是個可以避禍的地方。

「但藺相如不同意。他告訴我,燕王之所以要拉攏我,是趙國強而燕國弱,而我又受到您的寵信。現在不一樣了,我變成了逃犯。在這種形勢下,燕王怕得罪趙國,一定不會收留我。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坦誠地跟大王您請罪,說不定您一高興就不計較了——最後果真如此。」

惠王聽了這個故事後,也覺得藺相如還有點見識,可以試一下。於是,趙惠文王召見了藺相如,告訴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這事兒,問問他的意見。

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咱們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現在秦王提議用城池換和氏璧,如果咱們不答應,那理虧的就是咱們趙國。如果咱們給了和氏璧,但秦國不給城池,那理虧的就是秦國。所以,寧可答應秦的要求,讓他負理虧的責任,讓趙國佔據道德上的制高點。」

趙王心想:「你這人怎麼這麼迂腐?戰國年代,道德這玩意兒一毛錢十一斤,一分都不值。」

但是這話不能明說,於是趙王裝模作樣地問了一下:「你覺得誰合適去呢?」那意思就是讓藺相如推薦個人,他自己就算了。

沒想到藺相如是個直腸子,他答道:「大王,如果您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如果秦國把城給了趙國,和氏璧就會留在秦國;如果秦王耍賴皮,我保證把完整的和氏璧帶回趙國。」

趙王一看這傢伙把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就決定讓他試一試。於是,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豁出命去也不做虧本的買賣

藺相如出使秦國,這一路之上心情都很激動——這可是給國家辦大事兒去了。但他也知道,自己這一次出使虎狼之國,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藺相如來到了秦國,秦王特別高興,在章台(不是正式宮殿)接見了他。

藺相如小心翼翼捧著和氏璧,踏著穩健步伐走進王宮。此時他身處龍潭虎穴,必須要謹慎對待。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雙手奉上和氏璧。

秦王接過美玉,愛不釋手,然後把和氏璧交給左右親近大臣和後宮美人傳看。

藺相如在底下看著秦王的舉動。秦王把和氏璧給眾人賞完後,也絕口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兒。藺相如這下就明白了,秦王只想霸佔和氏璧,沒有割讓十五座城的誠意。

於是,藺相如一臉恭敬地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和氏璧是塊好寶貝,但就是這玉璧上有一點小小的瑕疵。你們都不知道,我指給大王您看。」

秦王還沉醉在霸佔和氏璧的美夢當中,完全沒有懷疑藺相如的用意。他也壓根兒不用懷疑——在秦國宮廷之上,誰敢欺騙秦王?他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凶神惡煞,金剛怒目,靠著一根大柱子站立。

他憤怒地跟秦王講:「大王向趙國要求以十五個城換和氏璧,趙王和群臣商量,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不會讓出十五個城,認為不能把璧給秦國。但是我以為,老百姓之間的交往還講究誠實不欺,更何況秦國是堂堂大國。難道秦國國君還不如老百姓嗎?趙王同意了我的看法,於是齋戒五天,派我帶和氏璧獻給秦國,以表示對秦國的尊敬。

「現在我來到秦國,把璧奉給您。可大王您對我非常傲慢,完全不講禮節,又把璧傳給後宮美人,分明就是戲弄我。看來大王您沒有誠意給我們十五個城。現在和氏璧在我手裡,如果大王硬要搶奪,我就把這個寶貝在柱子上摔壞,然後我一頭撞死在你們秦國宮殿上,我誓與和氏璧共存亡。不但寶貝你得不到,還讓秦國落一個逼死來使的罪責。」

說完這一番話,藺相如舉著和氏璧靠近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秦王以為藺相如真要把璧打碎,立刻就勸藺相如,然後召集主管地圖的官員,抖開地圖在圖上隨便指了十五個城。

但藺相如不是楚懷王,他心想:「你隨便一指地圖,就說把這十五座城池給趙國,那我還是畫個和氏璧給你吧。」於是,藺相如提出一個要求,秦王必須要跟趙王一樣,也齋戒五天,然後在堂堂正正的大殿上,召集群臣觀禮接受和氏璧。

這時秦王也沒轍,心想:「那就忍五天吧。看五天之後你還能有什麼花樣。」於是秦王答應齋戒五日,然後辦一個隆重的交接手續。之後,藺相如就被安置在驛館歇息。

回到驛館後,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給十五座城池,於是吩咐跟他同來秦國的同伴裝扮成秦國百姓的樣子,帶著和氏璧偷偷走小路逃回趙國,把和氏璧歸還了趙王。

約定時間到了,秦王宮中熱鬧非凡。秦王和大臣早就集合在大殿外,還有各國駐秦國的使節也接到通知一起入宮。然後秦國的大臣就宣趙國使臣藺相如上殿。

藺相如穿過群臣,步入大殿對秦王行禮,然後兩手一攤說:「你們秦國向來不重信用,我害怕你把我騙了,我回趙國交不了差,因此我已經命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您先把十五座城池給我,我們再將和氏璧交給您。您放心,趙國不敢說話不算數。」

藺相如這招是以無賴的手段對付無賴——和氏璧現在不在我這兒,要殺要剮隨便你。

藺相如這話一說,秦宮上上下下所有人全傻眼了,沒想到藺相如會來這麼一手。秦王也傻了,他想無賴一點兒把和氏璧騙過來,沒想到趙國派來個不要命的。

秦王心想:「現在也沒轍了,就算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傷了兩國世代友好的關係。反正我們也沒什麼損失,罷了,罷了,誰叫我們先想著玩兒人家的。」

於是,秦王把藺相如好好款待了一番,然後放他回去了。

誰也甭想占誰便宜

藺相如回國之後,一下就成了名人。趙王覺得他太有外交才能了,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一段時間後,秦國和趙國發生了小的摩擦,秦軍攻下了趙國的城池,還殺了趙國兩萬多人。

然後,秦王派使臣對趙王說:「我便宜也賺夠了,不想再打下去了,打算跟你們和好。我在澠池這個地方舉辦一個聚會,你來不來?」

趙王雖然真不敢去,可是不去他又怕別人嘲笑他沒膽子,只好硬著頭皮前往,身邊還帶著藺相如。

臨走時,大將廉頗把他們送到邊境,然後說:「大王此次出行,估計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您三十天都沒回來,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

趙王無可奈何,為了大局就勉強答應了。然後,他帶著藺相如前往澠池。

兩個國王開酒會,自然少不了歌舞。坐在上首的秦王越喝越高興,酒勁一上來就出了個主意,他聽說趙王喜好彈瑟,就想請趙王彈奏一曲,給這次盛會添點樂趣。

趙王也沒有多想,即興彈奏了一曲。秦王等趙王彈完了,就召喚秦國史官,讓他把這件事兒記錄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令趙王彈瑟。

這話一出來,趙國君臣氣炸肺了——秦王真不是個東西,我們大王高高興興給大家彈個瑟,助興一下。你這麼一寫,弄得好像你是老大,命令我們似的。

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拿了一個缶——這是一種敲擊樂器,2008年奧運會上出現過——請秦王演奏。秦王當然不肯敲。然後藺相如就跪下來請求,秦王還是不幹。藺相如淡淡地說,你要是不肯敲,五步之內,我能把自己脖頸裡的鮮血濺到大王身上。

這話就是赤裸裸的威脅啊,我出血的條件是你先出血,我們一起玩兒完。

秦王的護衛都在五步之外,他們都不敢輕舉妄動。秦王那叫一個鬱悶,心想:「我怎麼碰上這麼個不要命的,上回他要跟和氏璧同歸於盡,這回要跟我同歸於盡。你不要命,我可要。」

秦王只好拿起缶,輕輕地敲了一下,那聲估計和蚊子放屁沒區別,但是大傢伙兒都看見了。藺相如就召喚趙國史官,讓他記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讓藺相如找回了場子,很不高興。於是過了一會兒,他又出招了。秦國的大臣一齊端起酒杯嚷嚷,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

藺相如站起來說道:「這個好商量,秦王過壽要十五座城池,那趙王過壽要你們一座咸陽就行了。」

與此同時,趙國大量屯兵邊境,防備秦國入侵。秦王到最後也沒能佔到便宜,只好作罷。

負荊請罪將相和

澠池之會結束後,君臣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趙王就任命他做上卿。這樣一來,藺相如就比大將軍廉頗顯貴了。

廉頗非常不高興。他逢人就抱怨:「我今天的地位是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殺出來的。藺相如憑藉著一張嘴,立了些微小功勞,就騎到我頭上來。這傢伙最好別碰上我,他要碰上我,我一定要好好侮辱侮辱他。」

藺相如聽到這些話之後,就一直避免和廉頗碰面,連上早朝都請病假。有一次藺相如出遠門,遠遠看見廉頗,直接就掉轉車子避開。

藺相如的門客就覺得太丟人了,於是勸他跟廉頗對著幹,並且表示要是藺相如實在怕廉頗,他們只好離他而去。

藺相如哈哈大笑說:「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

門客答道:「那當然是秦王厲害。」

「憑秦王那樣的威風,我藺相如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們,侮辱他的臣子,我還能怕廉將軍嗎?可問題是,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正是因為我跟廉頗這一文一武。如果我倆打起來了,趙國就危險了。」

門客一聽明白了,感歎道:「大人真是一片苦心啊。」

這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他到底是一代名將,覺悟高。一聽這話,就覺得這見識比人家差得太遠了,必須給他道歉。於是他脫掉上衣,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中請罪。

廉頗對藺相如說:「我廉頗是個粗野之人,想不到大人如此寬厚,所以我今天身背荊杖前來請罪,要打多少下隨便你。」

藺相如哪敢下手啊,趕緊將他扶起來,兩個人立刻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戰友,共保家邦。「負荊請罪」這個典故就是這麼來的,從此也留下了「將相和」的千古美談。

在這裡,秦昭襄王一直扮演反面形象,但實際上,秦昭襄王在秦國歷史上具有不可抹殺的功績。他在任時,重用了一個叫范雎的人。這個人為秦國吞併列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那麼,范雎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袁騰飛講先秦·戰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