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的第四子姬旦,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周公。中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對他極為推崇。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復禮」,這個「禮」,就是周公姬旦所制定的周禮。那麼,究竟什麼是周禮?周公是在什麼情況下制定的周禮?周禮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又產生了哪些重大的影響呢?
周公不是算卦解夢的
周武王把商紂王幹掉,建立了西周,但他卻無福消受。西周王朝建立後不久,周武王就駕鶴西去,他的兒子成王繼位。
當時成王只有十幾歲,這麼一個稚嫩的少年肯定管理不了新生的政權。於是,周武王的一個弟弟被推選出來輔佐幼君,才使得西周的江山得以穩固。這個弟弟就是鼎鼎大名的周公。
咱們都知道「周公解夢」,那他是專職解夢的嗎?其實,周公不是算卦解夢的,他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公」是他的爵位,他的封地在周,所以被稱為周公或周公旦。他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儒家有「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而周公被尊為「元聖」,也就是聖人的源頭。周公從小就多才多藝,他的父親文王在位時,他就是眾多兄弟裡最孝順的那一個。等到他的二哥武王繼位時,周公更是忠心輔佐。
當年西周大軍進入朝歌時,如何處置兵敗的商國人成了一個難題。武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問太公姜子牙。姜子牙的意思很明確,他說:「光紂王死了不行,咱們乾脆把敵對的商人通通殺掉。」
武王一聽覺得這招太狠了,就又找來一個輔臣商量,這個人說:「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全殺了,確實有些不人道,不如咱們只把有罪的殺掉。」
他這建議也不靠譜啊,誰有罪,誰沒罪,這事兒該怎麼算啊?如果挨個兒審,那得審到什麼時候啊,反而弄得人心惶惶,也不好。
最後周公出了個主意,他說:「咱們不如放商人一條生路,讓他們仍在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土地,爭取他們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慢慢地對他們進行分化和瓦解。如此一來,不僅不會激起他們的反抗之心,而且還會得到他們的支持。」
武王一聽,還是周公說得最靠譜,於是就把原來商的土地分成了三部分,由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管理。這三位就是歷史上的「三監」。
滅商歸來後不久,由於日夜操勞,武王患上了重病。臨終前,武王表示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周公,並且說這件事兒不需要占卜,當場就可以決定。但周公堅決不肯接受,所以武王一死,還是由他的兒子成王繼位。
武王的離世,使整個國家失去了重心,全國上下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的人來收拾局面,這個責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周公的肩上。於是,周公稱王執政,發揮了王的作用。
周公處理政務時廢寢忘食,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他特別注重招賢納士,在延攬人才方面做得特別突出。
有一次,周公正洗頭呢(古人洗頭可是個浩大的工程,因為他們個個都長髮及腰)這時候突然接到稟報,說有人來訪,有重要的事情相商。
周公一聽,趕緊一隻手握著濕漉漉的頭髮,顧不得擦乾就跑出去接待,跟人談完事兒後再回來接著洗。沒承想,洗到一半又有人來求見,周公只好再次出去處理事情。
吃飯時也是如此,周公吃一頓飯能被打斷好多次。他的家裡人勸說道:「您這麼吃吃停停太傷身子,您可以一邊吃飯一邊會客啊。」但周公認為這樣很不禮貌,會怠慢別人,所以堅持不改。
周公禮賢下士,注重人才,受到天下賢士的愛戴,所以大家都願意為他效勞。後來曹操的詩裡面有這麼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說的就是這件事兒。
雖然周公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但還是有人有想法,因為這涉及最高統治權的歸屬問題,而大家又都有野心。
周公的先輩大多不是長子繼位,文王就不是長子,他有兩個哥哥,武王也是次子。周公以弟弟的資格攝政,雖然無可厚非,但是在他前面,還有排行第三的管叔鮮。周公是老四,所以周公稱王,管叔就有意見——論資排輩本應是他啊。
於是管叔就要爭權,他不但爭權,還到處散佈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這個孺子指的就是成王。
商滅亡後的第三年,管叔、蔡叔和霍叔就鼓動紂王的兒子武庚一起反叛。
他們四個一起兵,東方有幾十個諸侯就紛紛響應。周起自西部,而商在東面,東方各部以前跟商的關係是很好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監之亂」。
這場叛亂對於剛剛建立三年多的西周王朝而言,是個異常沉重的考驗。如果鎮壓不了叛亂,周王朝就會面臨極大的困難,文王和武王辛苦經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被毀掉。
當時周王室內部也有很多人對周公攝政持懷疑態度,所以當時的局面可謂內憂外患。
真正的忠心都是幹出來的
面對流言,周公為避免嫌疑,只好出奔東國。
周公走後,年少的成王內心一直不能平靜。他揣摩不透周公的用心。所以,他雖然盼著前方傳來捷報,但捷報真的來了,興奮之後他又惴惴不安,因為他不知道這位叔叔會不會對自己不利。
第二年,周公從東國給成王寄來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鴟鴞》。鴟鴞就是貓頭鷹,這首詩的大意如下:
貓頭鷹啊貓頭鷹,你已經把我的小鳥取走了,就不要再毀我的巢了。我滿心恩愛是為了它,勤勞工作也是為了它,巢裡還有必須撫養和憐愛的幼鳥啊。趁著天還沒有陰晦下雨,趕快去制取桑根的皮,來包裹巢上的孔洞。現在樹下的人,還有敢欺負我的嗎?我的手都累了,我盡力地去獲得野草,我把它儲蓄起來。我的嘴都啄破了,因為我還沒有弄好我的巢。我的羽毛也落了,尾巴也稀了,我的巢還沒有弄好。風吹雨打,飄搖不定,我只有悲哀地叫。
這是《詩經》上的一首詩。周公把叛亂的人比作貓頭鷹,把成王比作幼鳥,把周國比作風雨中飄搖的鳥巢,把自己比作辛勞護巢卻傷痕纍纍的大鳥,表達自己為維護國家鞠躬盡瘁的心情。他希望成王能夠體會詩中深意。但成王看了之後,雖然很感動,仍然沒有完全相信叔叔的忠誠。
這一年秋天,大雨下個不停,整個王畿地區雨災嚴重。有一天,成王正在宮殿中坐著發呆,突然一聲驚雷,把成王嚇了一跳,無意中就碰倒了一個櫃子,一串簡冊掉了出來。
成王將這串簡冊展開一看,是周公禱告的冊子。簡冊上刻著武王病重,周公以自身為質,要替武王去死的禱告詞。
成王看到這裡,眼睛裡的淚水撲簌簌地就流了下來。他喟歎道:「寡人怎麼這麼糊塗啊!」他瞬間醒悟,懂得了周公的忠心,當下就決定立刻迎回周公,跟周公一起平叛。
天子親征,士氣大振。三監的叛亂很快就被順利地平定了。三個鬧事兒的,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周公討平「三監之亂」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東方五十多個國家,將周的勢力延伸到了海邊。
周公平定東方諸國之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地區。現在經常說洛陽是九朝故都,這「九朝」就是從周朝開始算的。
與此同時,周公又把戰爭中俘虜的大批商朝貴族,也就是所謂的頑固派,也遷到洛邑,然後在周圍駐紮了八個師的兵力,加強對他們的監督。
當然了,那時候的師跟現在的建制不一樣。當時一個師是兩千五百人,八個師也才兩萬人。然後,周公又安排了許多諸侯國監視這一地區,一有風吹草動,平叛的軍隊就能立馬趕來。
東方的有些國家追隨武庚參與了反周運動,那麼怎麼懲罰他們呢?完全消滅他們肯定不行,打仗也打不起了;而且那麼多國家,這仗得打到什麼時候?要真是動用武力,等這些國家都被消滅的時候,估計周朝也快完蛋了。
放任自流當然也不行,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人看住他們。於是,智勇雙全的姜太公被封為齊侯派駐到東方。周公又給了姜太公隨意征討的權力,於是這白鬍子老頭把跟周朝不對付的諸侯國,全部敲打了一遍,打得他們服服帖帖的,同時也使齊國成為了東方的大國。
武王伐紂滅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征,才算徹底掃清了外圍勢力。
周公三年東征,滅了五十個國家,鞏固、拓展了疆域,並將土地大量地分給同姓諸侯。這樣一來,周就再也不是西方的小國,而是東到大海,南到淮河,北到遼東,面積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人口上千萬的泱泱大國了。
並且,周公這一次東征,如疾風驟雨一般,席捲了大河下游,調動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促進了各民族的大遷徙和大融合。
成王七年,正式營建洛邑。他先經過占卜,確立了都城的位置,然後規劃城郭、宗廟、宮殿、市場等。規劃成功後,周公親自視察,又經過七年左右的時間,終於建成了一座新城。
這座新城規模巨大,宮殿富麗堂皇,因為天子居住於此,所以又叫王城。也就是說,西周實際上有東、西兩個首都,東都在成周,西京在宗周。
王位繼承這事兒終於能算清了
周公掃平叛亂,營建成周之後,又開始思考一個新問題——怎樣區分尊卑貴賤,怎樣明確繼承關係。
周公之所以考慮這個問題,是為了維護周王的長治久安。但實際上,它也影響了中華文明好幾千年,這就是制禮作樂。
制禮作樂是維護周禮,周禮的核心就是宗法制,進一步講就是繼承製度。以前沒有嚴密的繼承製,其他人可以因為爭奪王位而背叛周室。
周公對殷商的歷史瞭如指掌。殷商王子分嫡、庶,子以母貴,傳弟和傳子並存,所以才導致了九世之亂。
傳弟終究還是要傳子,所以這時候,周公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明確廢除了傳弟制,規定只有嫡長子才有繼承權,其他的人連門兒都沒有。如此一來,就避免了直系兄弟有事兒沒事兒爭搶王位,有力地維護和鞏固了統治秩序。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度的根源。這個制度的確立,不但鞏固了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比商代的那種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在它的基礎上,還延伸出了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這樣等級森嚴的禮法。
禮法對一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規定。誰要違反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的具體規定,那就是非禮,就是僭越,屬於嚴重的違法行為。
這一套制度,很好地調整了中央和地方、王侯和臣民的關係,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
周公確立的禮法制度,幾乎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整個歷史,甚至到現在,其影響仍然深遠。比如故宮,紫禁城大門上有銅釘九九八十一顆,親王府七九六十三顆,這都是有講究的,不能亂來。你要是敢亂來,就得掉腦袋。
周公禮樂製成的時候,成王也長大了,可以親政了。於是,周公就把政權交還給了成王,然後自己退居輔佐地位。
成王執政後,周公還是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享樂,所以不放心他,又寫了一篇文章,勸勉成王,告訴他要懂得辛勤勞苦的好處,不要貪圖享受,要以商代幾個賢王和文王、武王為榜樣,愛護百姓,勵精圖治,才能長久地享有王位。
周公對成王的這番教導和輔佐,非常有效果。成王執政之後,就按照周公規定下來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他重視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原和沿海的貿易活動,壯大了周朝的國力。
成王共執政三十七年。他死了之後,繼位的康王執政二十六年。歷史上把這爺倆執政的時代稱為「成康之治」,也就是說成王和康王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
周公為了周王朝的事業,用盡畢生精力。到了晚年,他回到受封的地方,後來又得了重病。臨終之前,周公囑咐身邊的人說:「我死之後,要把我埋在宗周,表明我不敢離開先王。」
周公一死,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周公安葬在畢原,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文王陵和武王陵都在那兒。周公和文王、武王合葬,表示他的功勞很大,完成了文王、武王的未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