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快慢不一向前奔
新鮮玩意兒挺好用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資本主義逐漸進入壟斷時代,這是由於西方各國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前提是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確立,除了歐洲,北美、亞洲也確立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也與工業革命類似。第一個是資本。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金是從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中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金是貿易來的,大機器生產產生的利潤。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給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第二個是市場原料。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三個是自由勞動力。革命和改革,產生了自由勞動力。美國廢黑奴、俄國廢農奴、日本的四民平等,產生了這些國家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第四,自然科學發展的推動,這是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同的地方,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工場手工業進行的技術積累。第五還是市場需求。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進入到電氣時代。
第二,內燃機得到使用,新交通工具被創製。內燃機燒石油,這才有了汽車、飛機。內燃機促使了石油的廣泛開採。早先洋人的馬車,比咱中國的馬車人性,中國人沒琢磨好,車是一個平板,人在裡邊得盤腿坐著,要從北京坐到廣州,你下車還能走路嗎?所以你看電視劇裡一演,中國人坐馬車,凡是長途跋涉的,小姐沒辦法,躲在車裡不能出來,男的都坐在外邊,跟趕車的坐一塊兒,好歹腿能垂下來。洋人就特別會想,洋人的車叫轎車,你可以坐在裡邊,腿可以垂下來,有沙發,車輪跟車廂是彈性連接,中間有彈簧,而咱的車是剛性連接。人家現在把轎車的馬去掉,安上發動機、方向盤,就變成汽車了,咱還管它叫轎車。你要想看世界第一代轎車,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一樓陳列了兩輛,明黃色的——世界第一代福特轎車,嶄新的,基本沒開過。因為慈禧太后覺得司機跟她一樣坐著屬於大逆不道,司機應該在我後邊跪著開。
第三,電報、電話產生。這些新通信手段的發明,改善了人類遠距離通信的手段,改變了人類的面貌。紐約電話裝機容量達到5萬門的時候,北京才有了第一部電話,在頤和園裡,是老太后拿著玩的。她就沒想到這個東西可以用在國防、指導國計民生上。紫禁城裡裝電話,是1911年以後溥儀小朝廷那會兒了,溥儀好洋玩意兒,在宮裡騎車、吃西餐、穿西裝、剪了辮子、裝上電話。
第四,化學工業創立。諾貝爾發明了炸藥,這是典型的化學工業。炸藥跟火藥是兩碼事,抗日戰爭的時候,根據地民兵埋的地雷,通常炸不死日本鬼子,因為裡面裝的是火藥,跟禮花的原理一樣。鬼子一踩,絲絲一噴,鬼子滿臉黑,嚇得夠嗆,就完了。地雷要能爆炸,得裝炸藥。諾貝爾真缺德,他發明這玩意兒幹嗎?想用來開礦、修路,他沒想到人類一拿到這個東西,首先用來自相殘殺。所以諾貝爾很痛苦,臨終前他把200萬美元的遺產作為基金獎勵自然科學的發展。諾貝爾遺囑裡面的獎項只有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獎是1968年設立的,而和平獎在他的遺囑裡就有。那會兒200萬美元,得合現在幾個億吧?中國人少有得諾貝爾獎的,我們學著全世界、銀河系,乃至全宇宙中最難的數理化。現在高中生的數學水平,到美國能夠教書。我們掌握了這麼難的數理化,為什麼沒得諾貝爾獎?這跟中國人背棄文化傳統有關,先賢有云: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於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我們現在對不能馬上變成錢的東西不感興趣,發明一個東西,專利一賣,錢馬上就來,這個活才愛干。你看諾貝爾獎年輕人獲得的極少,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湯川秀樹,當年42歲,已經很年輕了,一般都白髮蒼蒼,幹一輩子才能研究出一項成果來獲獎,這在中國是幾乎不可能的,你一年得發表三篇論文,不然教授職稱不保,你有工夫潛下心來研究嗎?陳景潤擱今天,下崗八百六十回了。
科學技術兩碼事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有不同點,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技術革新,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科學創造。科學和技術在英文和中文裡都不是一個詞,只不過咱們喜歡把科學和技術放在一塊兒講,其實是兩碼事。我發明一個機器放窗戶上,一下雨自動關窗戶,能獲諾貝爾獎嗎?這可能能獲得「我們愛科學獎」,屬於小發明、小製造。但是這馬上可以變成錢啊,很多裝修公司都採用這個東西。
今天說我們中國很重視理科並不對,我們重視工科,不是理科。學數學有什麼用啊?你要學建築,蓋大樓,這個能來錢。我們現在特別重視的是技術。看一個國家理論科學的水平,諾貝爾獎是一個重要指標。再一個,每年在美國《科學》、英國《自然》這兩份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量有多少,也是一個指標。據說中國人只要在那上面發表一篇論文,差不多就能評上中科院院士,我們一年發表的數量遠遠少於日本,可能日本人英語比我們好,所以發表得多。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發展最快的國家是美國和德國,美國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就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跑者。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現在第四次浪潮還是。蒸汽時代是英國領跑,電氣時代、核能時代、信息時代,都是美國領跑了。
另外,日本是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的國家,發展速度快,因為它直接採用最新的技術,按照我們現在時髦的詞就是避免了重複建設,你做得好的,我照搬過來。我上小學那會兒,學校都是土操場,用機器夯實了,我們一踩,浮土就揚起來了。北京一年刮兩場風,一場刮半年,胡同裡面整天黃土瀰漫,全是我們學校操場惹的禍。那會兒一年四季就一身衣裳,不過年換什麼衣裳啊,回家拿撣子撣撣土,明天還得穿它,洗了你就別出門了。時間一長,胡同裡的鄰居受不了了,說你們的操場修一修吧。好,鋪上瀝青,倒是不起土了,小孩盡折胳膊折腿的,整天架著個拐來了。小孩多淘啊!今天都鋪塑膠了。但是鋪塑膠的時候,瀝青要鏟掉,你要不鏟,太陽一照,底下化了,塑膠就不平了,能不崴腳嗎?這叫重複建設,你如果直接鋪塑膠就省了鋪瀝青和鏟瀝青的錢,那該多好!日本就是直接在黃土地上鋪塑膠的干法。
二次工業革命好處多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是相同的,但表現不一樣。
首先,都推動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到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到電氣時代。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都進行了調整。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壟斷階段。
第三,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調整,又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表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馬克思主義誕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列寧主義誕生了。列寧主義叫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第四,推動城市化進程。今天像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農業基本上不發展了,在國民生產總值當中的比例,可能連百分之零點幾都到不了。英國的農業都是貴族農業,自家辦一個農場,我喝的奶,是農場裡的牛擠出來的;我吃的雞蛋也是家裡養雞場的雞下的。我不吃外面的,外面的有害。我自給自足,為自己服務。20世紀90年代初的英國農業,產值不如英語多,英語一年給英國掙7億英鎊,農業可能掙不了這麼多錢。幾年後,聽說英國鋼鐵業的產值不如搖滾樂多了,這個國家完全過渡到以第三產業——服務產業為主了。
拒開福特車
第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到了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最終完全確立。
壟斷,轟轟烈烈搞壟斷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壟斷階段,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就產生了壟斷。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不會出現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棉紡織部門,投資量小,技術含量低。咱們每個人拿一萬塊錢租一間小平房,買3台縫紉機,雇3個裁縫妞,從縫襪子、鞋墊開始干,都能成為紡織資本家。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你還想這樣,就不行了。你說想辦一個煉油廠,拿出十萬塊錢連買個鑽頭都不夠。所以就必須合資,搞股份。咱們大家都是股東,我被選舉成為董事長兼CEO,然後你們就甭管了,到年底我給大家分紅。一合資,規模就大了。有了錢,就可以把隔壁吞掉,把隔壁的隔壁吞掉,規模越來越大,所以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的原因在於生產的發展,這是大機器工業本身對生產一體化的要求。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你有一家織布廠,你不用管紡紗,可以從紗廠進棉紗。織完了布你也不用管染,可以交給印染廠,印染廠再把布賣給服裝廠,服裝廠做衣服。我是什麼環節,就管自己這個環節,買來棉紗織成白布,別的事我就不管了,有個上家,有個下家。所以這種工業,基本上抓住一個環節就可以了。到了大機器工業時代,我做一輛汽車,用豐田的輪、本田的殼、寶馬的方向盤、奔馳的發動機,完全不配套,這車開起來很懸,得走一路撿一路零件,所以就要求生產必須一體化,這種一體化必然會導致壟斷的出現。像1873年的經濟危機,凡是能活下來的全是大企業,帶壟斷性的企業。資本家們從中認識到壟斷的必要性,規模才能出效益。
壟斷組織形成後發揮了這樣的作用:第一,調整了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跟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就是我們說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而壟斷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比如咱們原來都是紡織資本家的時候,大家無序地競爭,現在咱們變成一個公司了,最起碼在咱們公司內部有了一個統一的規劃。服裝有多少個牌子你數得過來嗎?你數這個真是沒事找事幹,可能統計局都沒統計,所以服裝行業的競爭肯定是無序的。汽車有多少個牌子就能數得過來,世界名牌轎車有幾個牌子,倆巴掌肯定數過來了。飛機的牌子,更不能像服裝那麼多了。這就涉及一個企業內部的調整問題,實際上就標誌著資本主義企業的現代化。
中國的鄉鎮企業是典型的家族式企業,所以說富不過三代,現在中國的鄉鎮企業一般富不過當代,自己這輩就垮掉了。我是總經理,我媳婦副總,我小舅子出納,我小姨子會計,我媽是董事長,我爸名譽董事長,這種家族式企業,用的全是自己家裡的人,開除誰我都不捨得,所以誰在我這兒都不好好幹,最後這企業肯定完蛋。現代企業是股份制企業,發行股票,所有的持股人都是企業的老闆。你在微軟幹不是給比爾·蓋茨干,是給你自己幹。每一個微軟員工都持有股票嘛,大家都是這個企業的主人,也就是每一個持股人都是老闆。這樣一來,這個企業就不是完全的私有制企業了,所以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跟生產資料佔有之間產生的矛盾,通過壟斷就能解決。今天咱們國企改革也基本是股份制。所以壟斷組織對於調整生產關係,克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作用相當大。
第二,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比如說今天世界500強企業基本是壟斷企業、大財團,有餛飩鋪嗎?輕工業企業也很少,都是這種壟斷性的大財團。
幾人歡喜幾人愁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入到壟斷階段,表現出了不同的特徵。
美國號稱托拉斯帝國主義。1865年內戰結束到1913年「一戰」爆發前,平均每天從自由女神像下進入美國的外國移民是3000人,因為那時移民歸化署設在長島,而移民主要來自歐洲,都是從大西洋那邊過來的,像愛爾蘭全國幾乎有一半人移民到美國去了。移民數量一天3000人,一個月90000人,一年100萬,40多年4000多萬人。美國在獨立的時候人口300萬,南北戰爭爆發的時候3000萬,一戰前人口就接近1億了,這1億里面相當多的都是外國移民,為美國提供了勞動力、技術和經驗。
這一時期,得益於西進運動和《宅地法》,美國的西部得到大開發。歐洲大量的資本投到美國,記得2003年,中國吸收外資600多億美元,世界第二,世界第一的美國吸收了1萬多億美元,第二跟第一差得非常多。大家投資都想往美國投,那兒最保險。中國現在3萬億外匯儲備裡,光美國國債就11000多億,咱現在不是還買著美國國債嗎,你買薩達姆的國債不是找倒霉嗎,薩達姆掛了你跟誰要錢?美國人是世界上最會過日子的人,他們的錢是借來的。現代社會欠錢的是大爺,我問你借的錢不還你,你能把我怎麼著?由於美國的資源環境、西部開發、移民和歐洲剩餘資本湧入,美國成為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魁首,而且壟斷程度高,過渡到了以重工業為主的階段。
德國這一時期靠著統一的國內市場、法國的割地賠款和新技術、新設備,經濟發展也很迅速。作為後起之秀,德國技術設備很新,也是因為避免重複建設的緣故。德國實際上是壟斷資本在國內占主導地位的,但掌權的主要是容克貴族們。這幫人不是資本家,相當於英國的新貴族、土地貴族。你看德國的宰相,一般都有爵位的,甚至還有親王,像皇族內閣似的。德國政治上很保守,但資本主義反而高速發展,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超過了英、法等老牌國家。
英國號稱殖民帝國主義,作為一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就慢了下來,只有金融業還算舉足輕重。今天世界的主要國家,按產值計算,順序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往下排。中國是世界第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民幣升值了,折合成美元就多了,所以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按經濟結構劃分,咱們是排不上號的,排第一的是美國,提供全世界所需要的科學技術;排第二的是英國,提供全世界所需要的金融服務;排第三的是德國,提供全世界所需要的機器設備。你這10台機器裡有8台是德國的,不是德國的,用的也是德國技術,一提起德國什麼東西最好?機械嘛。照相機、汽車,精美得跟工藝品一樣,製造水平太高了。而英國就是金融業舉足輕重,但整體發展水平落後,落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英國作為一個老牌國家,設備陳舊,設備陳舊卻不改進,錢都用在資本輸出上了。對於英國來說是「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殖民地成就了英國,也因為殖民地毀了英國。199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6萬億美元,日本是4萬億美元,中國是5000億美元。當時美國人驚呼這是經濟上的「珍珠港事件」,一個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1/25的國家,國民生產總值接近美國,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將超過美國。中國跟美國一般大,可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的1/12。那會兒中日處在「蜜月期」,因為中國對日本不構成威脅。日本一個勁兒援助我們,給我們錢,那點兒日元貸款咱也沒必要放在心上,到現在為止一共才給了300億美元,我們一年光公款吃喝、旅遊,就不止這個錢了。
到了200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2萬億美元,日本是3萬多億美元,中國1.6萬億美元。美國把日本遠遠地甩在了後邊,反而中國跟日本的差距縮小了。所以中日兩國老有矛盾,因為日本覺得你對它構成威脅了。亞洲從來是一山不容二虎。美國靠什麼把日本甩開?這10年在日本的經濟史上被稱作失去的10年,產業結構出現了問題,跟當年英國的問題一樣。日本玩兒命地發展煉鋼、造船、汽車、家用電器這些所謂的夕陽工業,沒有發展前途的工業。DVD光碟,現在誰不會做?你造它幹嗎?發展這種產業,將來經濟的增長速度肯定會受影響。日本覺得發展這個產業好,可以出口。可是這東西又不是什麼高科技,早晚有一天連企鵝都會了,你怎麼辦?英國也是同樣的,棉紡織在歐洲落後,拿印度去,印度落後拿澳洲,拿了個遍,大家都會了你怎麼辦?相較之下,發展高科技企業就不是一般人能學得會了,所以一下把你甩下去了,就是這個道理。
這一時期法國發展比較落後,原因有幾個:第一,割地賠款。割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還得賠50億法郎。第二,法國以小農經濟和中小企業為主。第三,法國的高利貸資本發達,外號叫高利貸帝國主義。英、法發展緩慢的共同原因是資本輸出、設備陳舊。英國的資本輸出,是投資到殖民地;法國更徹底,直接借出去了。它覺得我借你三千,過一年你得還我七千,這比搶都容易。可是法國忘了,如果我不還錢怎麼辦?你欠銀行30萬的房貸不還,銀行能逼得你上吊,你要是欠它30個億呢?你就逼著它上吊了。我就是不還了,你等著關門吧。法國就不明白這道理,把錢借給俄國了,沒想到十月革命爆發,更沒想到列寧同志巨手一揮,概不承認沙皇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債,1000多億金法郎 ,好嘛,雞飛蛋打一場空。
前幾年,美國一個財團告訴中國政府,找到了清朝新政時發行的股票,不知道從哪兒翻出來的,讓中國政府兌現。你這不開玩笑嗎?朝代都更迭了多少遍了,那會兒中國政府借的錢,你讓現在中國政府還,憑什麼啊?咱們借給薩達姆的12億美元也要不回來了,只好大方點,當做給新政府的見面禮了。
俄羅斯的外號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這一時期,仍然落後於其他國家。1905年俄國爆發革命,這次革命嚴重動搖了沙皇專制統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總演習。
日本這一時期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仍是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的壟斷財團跟國家政權的結合相當緊密。明治維新時期,私人企業是國家扶植的,好多廠子都是贈予的,日本的四大財閥:三菱、三井、住友、安田全都是這樣產生的。「二戰」後日本被佔領,麥克阿瑟將軍在日本進行民主改革,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解散日本的財閥,把它改造成現代企業。今天的三菱公司、三井公司,不是當年三菱、三井的後人經營了,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要是傳給他的兒子,那就成了封建家族企業了。現在壟斷財團基本上都是股份制,比爾·蓋茨在微軟公司持股最多,死了之後,股份都給兒子,他兒子股份還是最多的,所以仍然能再擔任CEO。但是靠股東大會選了,不是傳位。家族企業可以直接傳代,給兒子,再給孫子,這個概念是不一樣的。當然了,比爾·蓋茨是一個典型的共產主義戰士,錢全捐了,回報社會。
02.山雨欲來風滿樓
日本猛掐朝鮮
日本由於國內市場狹小、資源匱乏的原因,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特徵,表現得非常明顯,制定了所謂征韓侵華的政策。1876年,《江華條約》,日本打開了朝鮮的國門。你別看今天韓國拍的歷史片巨能搞,超級爛片《神機箭》,100多高麗人打敗10萬明軍。記得當年「壬辰倭亂」,十幾萬日本兵就把朝鮮王朝滅了,要不是大明出兵,今天朝鮮人都說日語。朝鮮當年是大清藩屬,無限忠於大清。高宗大王 在被日本控制之後,躲進俄國使館藏了一年多,怕被日本人幹掉。出來後,日本人強迫他跟大清脫離關係。1897年,朝鮮建立了大韓帝國,自建年號光武,以前一直用中國的年號。自建年號的時候,還專門派人渡海到天津見李鴻章,請天朝體諒我們的苦衷,是你保護不了我們,我們沒辦法才「獨立」的,但是我們實際上跟天朝還是一條心的。
1895年《馬關條約》,第一條就規定朝鮮完全獨立自主,擺脫大清藩屬的地位,實際上被日本控制了,更慘。朝鮮做中國藩屬的時候,咱們不干涉它的內政外交,還給它錢,它被日本控制就變成了殖民地。到1905年,朝鮮就變成了日本事實上的殖民地,日本在朝鮮設立了統監府,由日本前首相、明治元老伊籐博文出任第一任駐朝鮮的統監。統監就成了朝鮮的太上皇,什麼事兒都管。朝鮮的內政、外交、軍隊全都被統監府控制了,連王宮站崗的士兵都換成了日本兵。1907年,在荷蘭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的時候,朝鮮高宗派遣了三名密使到海牙去控訴日本的侵略行徑。可是西方大國不會為了朝鮮而得罪日本,只有中國政府代表替朝鮮說話,因為它原來是我們的藩屬。控訴未能成功,朝鮮使臣李俊自覺無顏回國,就在開會的宮殿台階上自殺了。消息傳回朝鮮國內,日本政府就強迫高宗退位,並在1919年把他毒死了。高宗的兒子即位,就是朝鮮李朝最後一代國王——純宗,純宗即位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日本的傀儡。
1909年10月26日上午,日本樞密院議長伊籐博文公爵抵達中國哈爾濱火車站,準備與沙俄財政大臣密商國事。剛剛走到離站台出口處五六步遠的地方,一位身著西裝、頭戴鴨舌帽的青年男子(安重根),突然從歡迎人群中衝進警戒線,趁眾多沙俄衛士來不及反應,朝滿面春風點頭微笑的伊籐博文連開三槍,一槍中右腕,一槍射入直腸,一槍中小指。接著又擊中日本總領事川上、隨行詩人森槐南、「滿鐵」理事田中。如果安重根要跑,他有機會,因為在俄國人眼裡,黃種人全一個長相,俄國人根本分不清到底誰開的槍。打完了,把槍一扔,背過臉,一回頭他就不認得你了。咱看白人不也都一個長相嗎?所以安重根要跑是可以的,但他看著伊籐博文在地上捯氣兒,這老傢伙68歲了,渾身上下凡是有窟窿眼的地方都往外冒血,估計這老東西活不了了。
安重根展開一面韓國的太極旗,高喊「大韓獨立萬歲」,被逮捕了,被俄國引渡給日本,在旅順監獄從容就義。日本人審他的時候,他問日本人,伊籐老兒怎麼樣了?別打完白打了。一看日本人都纏著黑紗,起立默哀,知道伊籐公爵確實死了。今天韓國首都的顯忠塔裡供的一號烈士就是安重根,他的遺書已經在中國被發現,全是漢字,那會兒朝鮮人都用漢字。但是這種暗殺行為不能解決問題,吞併朝鮮是日本的政策,不是說殺了伊籐博文就能改變。你殺伊籐博文反而給日本製造了借口,1910年日本完全吞併了朝鮮。
當時日本的駐朝鮮統監,勾結朝鮮的賣國賊、總理大臣李完用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把朝鮮完全吞併了,純宗被廢。他的一個妃子曾客居在日本,活到1966年才死。這樣一來,立國518年的李氏王朝滅亡了,韓國做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迷信,為了壓住韓國的龍脈,在韓國的名山大川上砸進鋼釘。著名的金剛山,被認為是龍頭,1米多長的大鋼釘砸進去,壓住你的龍頭。日本總督府也蓋在韓國的王宮門口,相當於在北京的天安門跟午門之間,把端門拆了,建個總督府。韓國光復後,把這些鋼釘都起出來了,那個總督府也被拆除了。
小弟挑戰老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就完整確立了。亞洲只有三個獨立國家:日本、中國、暹羅。非洲只有倆——阿比西尼亞和利比裡亞。阿比西尼亞就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亞,因為雖然遭到了戰無不敗的意大利軍隊的侵略,但是它打贏了,保證了國家的獨立。利比裡亞是當年美國釋放了一批黑奴,這些黑奴回到自己的家鄉建立了這個共和國。這個國家很小,國旗是星條旗,只有一顆星;首都門羅維亞,是為了紀念讓他們建國的美國第七任總統門羅。2000年的世界地圖上,有206個國家和地區,1900年的世界地圖上只有43個國家,今天的國家在當時大部分都是殖民地。英屬印度、比屬剛果、意屬索馬裡,全都是被人家佔領的,這樣一來,整個世界都被囊括進了這個體系。
這個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特徵是多黨制和代議制,就是議會民主制。代議制就像我們今天這樣,選舉人民代表,由這些人民代表替咱們行使權利,屬於間接民主。
這個時代的國際關係可以概括為三對矛盾,兩大集團,一次大戰。
三對矛盾是法德、俄奧、英德矛盾。法德矛盾的核心就是四個字——歐陸霸權,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俄奧矛盾是爭奪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號稱歐洲的火藥庫。這個半島的民族、種族最複雜,主要民族是斯拉夫人,使用西裡爾字母 ,信奉東正教,男的名字是諾夫、斯基、維奇,女的是諾娃。英德矛盾是因為殖民地和海軍產生的,爭奪殖民霸權、海上霸權,所以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的主要矛盾。大英帝國稱霸世界長達300年,左右手就是殖民地和海軍,這兩點是不能碰的,誰要碰跟誰玩老命。德國恰恰是在這兩點上把英國得罪了。德國外交大臣宣稱原先英國人擁有海洋,法國人擁有陸地,德國人只在夢中擁有藍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德國也要陽光下的地盤。英國的殖民地335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1/4,是其本土的100倍。你也要陽光下的地盤,你跟誰要?明顯是跟我要嘛!德國人認為自己的工業比英國發達,鋼產量600多萬噸,而英國不到500萬噸,所以德國大力發展海軍。但是德國忽視了一點,你發展海軍的同時還要保持一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英國沒有這個壓力,一道英吉利海峽就把對手擋住了,只要發展海軍就足夠了,不需要發展陸軍。
另外海軍是有傳統的,絕不是說我工業水平上去了,我能造船,我就能發展出海軍來。咱們一般人當不了海軍,除非是文藝兵,整天在岸上跳舞的,那另說了。能上艦水兵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你不能一上船就吐,能把腸子給吐出來,你說我不吐,廢話,從天津到大連我也不吐。從海南島到西沙你再試試看,浪高3米,你要不吐我吐。沒有海軍傳統的國家要發展海軍非常成問題,你連水手都招不夠,船打沉了沒關係,船值什麼錢,我鋼產量多,加上造船技術高,沉一艘我造一艘。可是一艘船上的艦長不能說沉下去,我再造一個。要知道一個合格的艦長培養出來需要20年都不止,從軍校一畢業是少尉,干20年才能幹到上校,才能當艦長。所以德國發展海軍挑戰英國是非常不明智的,刺激了英國,英德矛盾就成為主要矛盾。
讓人無語的隊友
兩大集團是同盟國和協約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形成了三國同盟,核心是德國。這個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它挑起的。它一個人干覺得悶得慌,拉上倆朋友一塊兒干。找的這倆朋友實在不怎麼樣,結盟是一門藝術,你跟意大利結盟幹啥,意大利戰無不敗。你跟奧匈帝國結盟,也是作死。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句名言:「讓別人打仗去吧,咱們結婚。」它之所以把地盤弄這麼大全靠聯姻,我的公主嫁給你的王子,我的王子娶你的公主,這樣才把地盤逐漸擴了起來,根本就不會打仗。所以當「一戰」一爆發,在奧軍總參謀部派駐的德國軍官就給德國皇帝拍電報,親愛的陛下啊,我們是在與殭屍結盟,他們的戰爭水平停留在拿破侖時代。跟這種國家結盟有什麼意思?「一戰」後德國不吸取教訓,「二戰」又跟意大利結盟,意大利一打仗就投降;還跟日本結盟,日本倒不投降,豁自己肚子,那有什麼勁兒,你牛你豁敵人去啊,老豁自個兒幹嗎?假如說德國軍隊的戰鬥力是100,日本頂多算1,意大利負100,你說和這種國家結盟除了幫倒忙、拖累你,其他什麼也幹不了。
德國很不幸,跟這兩個國家結盟,把強國得罪了。本來俾斯麥首相在位的時候處心積慮地促成了俄、奧、德三皇同盟,咱仨都是歐洲最反動的國家,應該聯合起來。後來德、奧、意結盟,目標對著法國,法國就想招兒,建立了協約國。1892年法俄首先協約,歐洲最民主的國家和歐洲最專制的國家,意識形態相對的兩個國家,反而結成了同盟。在俄羅斯,法國的國歌《馬賽曲》是禁歌,因為這玩意兒鼓勵反抗君主,結果這兩國反而結盟了,當然前提是法國給錢。當時的歐洲除了法國和瑞士,剩下的都是君主制國家,法國完全是個另類,一個共和國,把皇帝都給廢除了,大逆不道。
誰冒頭我拍誰
法俄兩國結盟了,歐洲兩大軍事集團逐漸形成了。德奧意是同盟國,協約國裡這時只有法俄,因為有個大國還沒加入進來。1904年英法協約,1907年英俄協約,這才標誌著協約國正式建立。協約國的成立比同盟國晚了25年,整整1/4個世紀,原因就是英國在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英國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歐洲大陸的國家最好保持勢均力敵,以免對英國構成威脅。英國首相帕默斯頓勳爵,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是外相,極力主張對華宣戰。他有一句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利益。」我們的朋友和敵人是可以變的,唯獨利益不變。其實這句話更是外交界的至理名言,任何一個國家搞外交都應該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英國的外交政策就是誰想當歐洲大陸的老大,誰就對我構成了威脅,我就聯合老二幹掉它。英法是世仇,光百年戰爭就打了兩回,從1337年到1453年是第一次。從路易十四時代打到拿破侖時代,是第二次。不但在歐洲打,還在印度、在北美打。拿破侖戰爭終於把法國這個心腹大患給拍下去了,怎料法國下去了俄國又上來了,自封歐洲憲兵,組織神聖同盟,對英國構成威脅。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把昔日的朋友俄國拍下去了。俄國一被拍下去,立馬就認識到,歐洲不是我玩兒的地方,於是轉而向東方發展,和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伊犁條約》等,佔據中國的新疆、西藏,又跟英國迎頭對撞。兩國的仇更大了,你想占新疆英國也想,你想占西藏英國更想,尤其你染指西藏英國絕不允許,這跟印度只隔一座山,是我後院,英俄矛盾激化。
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被拍下去,法國又變成了歐洲的老大。當時就這麼幾個大國,這個下去,那個冒上來;那個下去,這個冒上來,俄國一下去法國又上來了。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一心想恢復他大爺拿破侖的光榮,又沒他大爺那兩下子,整天謀求對外擴張,對英國構成威脅。但沒等英國動手,德國不爽就跳了出來,把法蘭西第二帝國給消滅了。德國統一,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大陸上法俄德奧四大國勢力均衡。
英國人很樂於看到這一切,德國太可愛了,替我收拾了法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是,維多利亞女王號稱歐洲的老祖母,她的公主嫁到各國宮廷,各國國王都是她的外孫子。本來英德是很有可能當好親戚、好朋友、好鄰居的,結果德國很不識相,在關鍵問題上得罪了英國,一開始得罪舅舅,後來得罪表哥。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即位的愛德華七世是威廉二世的舅舅,威廉二世在宮裡一提到他舅舅,就罵這個老不死的傢伙。愛德華七世一死,即位的喬治五世是他表哥。英德兩國矛盾激化後,英國就調整了外交政策,法國、俄羅斯只不過想跟我要點錢,德國想要我的命,要舅舅的命,所以他舅就要調整外交政策。
03.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薩拉熱窩是個火藥桶
愛德華七世 為拉攏法國,準備訪問巴黎,臨出發前首相跟國王講,你要做好受到法國人民不友好對待的心理準備。國王在法國一登陸,法國人高奏《馬賽曲》,打倒暴君。國王的馬車一過,雞蛋西紅柿就招呼,回旅館能炒一鍋菜。但英國國王只要一聽到《馬賽曲》奏響,就從馬車上跳下來立正,穿軍裝的時候敬軍禮,穿便裝的時候手放在胸前,向《馬賽曲》致敬。10天後離開巴黎的時候,法國老百姓到街上自發歡送,高呼「英法友誼萬歲」,「國王陛下萬歲」。巴黎的報紙驚呼,這是自1848年「七月王朝」被推翻之後,巴黎街頭第一次喊起「國王陛下萬歲」。英法就簽訂協約了。法國跟英王講,你看尼古拉二世也是你外甥,你何必跟外甥過不去呢?於是,英俄也協約了。這樣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形成,就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到1918年11月,一共四年零三個月。
一戰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奧匈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和大公妃索菲婭在薩拉熱窩市遇刺。看過電影《茜茜公主》嗎?茜茜的老公弗蘭茨皇帝在那個時候是84歲高齡了,茜茜公主就是伊麗莎白皇后,今天到奧地利、匈牙利、捷克這些國家,滿街都是他們倆的畫像。但是皇帝的畫像都是皇帝老年時代,白鬍子絡腮,而伊麗莎白皇后的畫像全是她青年時代的,所以你說這是兩口子,怎麼都不相信,總像是祖孫倆的感覺。伊麗莎白皇后1898年在瑞士遭到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刺殺身亡。那個無政府主義者也不一定非要殺她,而是隨便殺一個皇族就行,皇后正好輕裝出行旅遊,又不帶隨從。
他們倆的獨生子也就是王儲魯道夫,因為失戀自殺了。這外國王儲真有意思,當了皇上你想戀誰不行,非要自殺?魯道夫王儲一死,斐迪南大公有了機會。他是弗蘭茨皇帝的侄子,本來不怎麼招老皇帝喜歡,但是哈布斯堡王朝沒有其他男性繼承人了,只好把他立為王儲。這哥們兒又跟老皇上頂著幹,非要娶一位宮女,這在歐洲皇室是絕對不允許的。歐洲皇室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跟平民通婚,英國人總說戴安娜是平民王妃,其實她家祖上是伯爵,也是貴族,怎麼是平民?你祖上是售票員試試,絕不可能!皇帝不同意,大公執意要這麼幹,最後皇帝沒辦法就妥協了。你可以娶她,但是她在維也納得不到任何禮遇,比如說她一進來沒有人起立,沒人管她叫殿下。可是大公夫妻倆感情很好,結婚那麼多年,孩子也挺大的了,他感覺很對不起自己的妻子,既然在維也納宮廷得不到禮遇,那我帶著她到外地去顯擺顯擺吧。這一顯擺,倆人全死在那兒了——遭到了塞爾維亞激進民族主義者的暗殺。大公一被暗殺,老皇上就急了,一生見過太多親人的非正常死亡,媳婦被暗殺了,兒子自殺了,侄子又被暗殺了。皇上那年84歲了,都已經老糊塗了,所以德國就趁機挑唆他宣戰,老皇上一暈頭就向塞爾維亞宣戰了!
奧匈一向塞爾維亞宣戰,俄羅斯不幹了,塞爾維亞和俄羅斯都是斯拉夫民族,都是「諾夫」、「斯基」,你對他宣戰就是對我宣戰,你敢打我斯拉夫哥們兒就等於打我,俄國就向奧匈宣戰。德國說我跟奧匈同族,你打我日耳曼兄弟就是打我,於是德國就向俄國宣戰。法國說我跟俄國是盟友,你打他就是打我,法國向德奧宣戰——這時候已經四大國參戰了。英國本想再觀望一下,沒想到德國竟然進攻中立國比利時,比利時國王是英國國王的舅舅,當時也是德國皇帝的舅舅。所以英國說你真不像話,你敢打咱舅舅,我抽你去。薩拉熱窩街頭三聲槍響,英、俄、德、奧、法五大強國就幹上了。這還差一個「意」呢,威廉二世皇帝拍電報給意大利國王愛曼努埃爾,你該履行同盟義務了,該宣戰了。國王回一封電報,我們很想履行同盟義務,可我們國家窮,外號叫窮光蛋帝國主義,你們也知道,我們需要點物資,你借給我們。皇上一看這電報,就給扔地上了。你要300萬支步槍,1萬門大炮,5000個火車頭,我要把這些東西給你,我們德國人得拿棒子打仗去。你不來拉倒,不要你了,結果意大利就觀望了兩年。
兩年後,協約國招呼意大利,哥們兒跟我干,因為意大利想要的領土都是奧匈帝國的,所以你哪能跟同盟國,你得跟我們干,我們給你領土。果然意大利樂呵呵地參戰了,意大利一參戰,協約國後悔得腸子都青了。本來戰線就很吃緊,還得抽調部隊去增援意大利,連俄國和葡萄牙都各派了一個師。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低到什麼程度?一個連的德奧士兵挺著刺刀一衝鋒,光意軍戰俘就抓了9000人。意大利的失敗被稱為雪崩,幾十萬大軍上前線,一兩天就完蛋了。可能意大利人的熱情都在足球、歌劇、冰激凌上,戰爭是他們最不適應的一種活動。所以戰後凡爾賽會議瓜分戰利品就沒意大利什麼事了,那是按貢獻大小來的,你貢獻是負的,還想分戰利品,你應該被佔領才對。
兩大集團比拳腳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間的非正義戰爭。其中只有塞爾維亞、比利時堪稱正義。比利時招誰惹誰了,當舅舅容易嗎,外甥打舅舅,90%的領土被德國佔領,卻堅持到了戰爭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另外在西亞也爆發了戰事。歐洲戰場分為三條戰線,西線是英法比對德國,東線俄國對德國和奧匈,南線是意大利和塞爾維亞對德奧。
大戰分三個階段,1914年是第一個階段。德國人是世界上最擅長計劃的民族,計劃做得特別好,思維特別縝密。早在1900年,大戰爆發前14年,總參謀長施裡芬伯爵元帥就制訂了德國的作戰計劃,被稱為施裡芬計劃。伯爵設想,戰爭一爆發,德國無法避免法俄兩面夾擊,因此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那麼首先殲滅誰呢?元帥認為俄國工業落後,鐵路匱乏,除了人多,什麼都少,所以從宣戰到參戰需要3~6個月的時間。因此德軍集中主力在西線,爭取3~6個月內消滅法國,然後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把軍隊調到東線,在俄國完成戰爭準備之前擊潰俄國,結束戰爭。
德國的軍隊一共是8個集團軍,81個師,設想在東線投入1個集團軍,9個師對俄國進行牽制,在西線投入7個集團軍,72個師,進攻法國。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部隊部署在法德邊界上,法國的6個集團軍70個師也在這裡,你72個師他70個師,邊界設防都很堅固,就變成僵持了,不能速戰速決。所以邊界上擱1個集團軍9個師,採取守勢,牽制法軍,而用6個集團軍,63個師去進攻中立小國比利時。比利時全國只有4個師,比、法邊界又不設防,德國人設想我一宣戰他就投降,他一投降,我就可以沿不設防的比、法邊界進攻法國。部隊迂迴,兜擊法國,封鎖英吉利海峽,阻止英國遠征軍渡海增援,在法軍從法德邊境回撤之前,就佔領巴黎,從而結束戰爭。元帥在1906年退役, ;1913年故去,死之前他再三告誡自己的繼承人小毛奇將軍,一定要加強右翼。但戰爭一爆發,計劃趕不上變化。
首先因為俄國人拿了法國的錢,一打起仗來法國就督促它趕緊出兵,你拿了我的錢就要趕緊出兵。俄國在沒有完成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就投入戰爭,太愣了,軍長帶著軍部先上前線,然後動員一個師,就上去一個師。德國在東線只有9個師,漸漸抵擋不住了。而且德俄交界處是東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 的發源地,歷代普魯士國王都是在柯尼斯堡登基加冕,這是霍亨索倫龍興之地。普魯士容克馮們的莊園都在那兒,要是丟了,沒臉見祖宗啊,所以給皇帝施加壓力,皇帝就跟小毛奇將軍說要加強東線。於是東線增加到16個師,西線就變成65個師了。問題是小毛奇將軍在戰爭爆發之後,發現法軍瘋了似的進攻法德邊境,德軍的9個師擋不住,萬一最後是我們佔了巴黎,他們佔了柏林,成雙方交換場地了。所以法德邊境增加到了27個師,而右翼只剩了38個師,比施裡芬元帥設想的兵力少了一半。更沒想到的是中立小國比利時激烈反抗,戰爭一爆發,12歲的王子都穿上軍裝到前線作秀去了。同仇敵愾,全國緊急動員,馬上從4個師就變成了12個師,一個小小的列日要塞擋了德國人18天。德國人認為我一宣戰你就投降,當天就可以進攻法國,結果等他打進法國的時候已經是8月底了,這個時候法軍已經開始從法德邊境回撤,雙方爆發了第一場大戰——馬恩河戰役。
馬恩河位於巴黎東北120公里,戰爭期間,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一幕。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法國急需從巴黎調一個師,封堵戰役缺口。那會兒的步兵是名副其實的步兵,全靠兩條腿,120公里,如果跑著去,這個師的士兵到前線能累死一半。怎麼辦?情況緊急,巴黎城大喇叭開始廣播,所有的出租車司機放下乘客,到市政廳門口集合,拉上軍人上前線。巴黎司機立刻停車,先生你請下車,我要去參加戰爭了,倍兒自豪。乘車的先生給雙倍車錢,祝你好運。2000輛出租車把一個師的士兵送到了前線,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跡。馬恩河戰役打了3個月,雙方的傷亡是150萬人,拿破侖戰爭十多年也沒死這麼多人。歐洲人終於領教了工業化時代的戰爭是什麼樣,大炮、速射步槍、馬克沁機關鎗,一分鐘600多發子彈,割草似的,士兵一會兒就全躺下了,而士兵的進攻方式跟拿破侖時代沒區別。一個腦袋,兩手端著槍就往上衝,面對機槍、大炮、鐵絲網、地雷組成的死亡陷阱,進攻無異於自殺。
雙方一看,這麼打不行,挖戰壕吧。德國人先挖,從瑞士邊境開始,想包圍法國。法國人也不傻,小樣兒你想幹什麼我不知道,你挖我也挖,雙方向大海奔跑,綿延700公里長的戰壕就挖出來了。這樣一來,馬恩河戰役之後雙方轉入塹壕戰,就是陣地戰。這一轉入陣地戰對德國是非常不利的,實際上就是雙方僵持了。同盟國人力、物力資源跟協約國沒法比,缺少海外殖民地,就是非洲有點土著,大洋洲有點吃人的生番,棒子還不會使呢,你讓他操槍弄炮?再說,你怎麼把他們拉到歐洲來?所以德國只能死自己人,因此小毛奇將軍跟德皇說,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陛下一生氣就把他給撤了,換上了法爾肯海因將軍。
精英幾乎打光光
法爾肯海因將軍一上來就想打破僵局,大戰開始了第二階段,1915年—1916年。這期間爆發了三大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按照法爾肯海因將軍的設想,凡爾登戰役就是攻敵所必救,進攻一個敵人絕不放棄的地方以吸引其主力來和我決戰,這樣就把陣地戰變成了運動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法爾肯海因把這個戰役命名為「處決地行動」,要在這兒把法國人處決,他的口號是:讓他們把血流乾。打了半年,法國人血干了,德國人也干了,所以這場戰役也叫凡爾登絞肉機。爭奪這麼一個小城,雙方的傷亡超過了70萬人,整個凡爾登被炸得跟月球沒什麼區別了。英國人為支援盟友,發動了索姆河戰役,開戰之前往德國人的陣地上傾瀉了1100萬發炮彈,整個德軍的陣地被炮火犁了一遍,地下水都給炸出來了。炮擊停止後,英國的步兵一進攻,一天之內倒在馬克沁機槍下的就有5.7萬人,陣亡2.2萬人,受傷3.5萬人,再打幾天英國就沒男的了。於是,英國人投入了坦克,奇形怪狀一個大盒子,過頂履帶,後面兩個大轉向輪,如果那輪打壞了坦克只能直著開,沒法轉向。一共生產了48輛坦克,運到法國壞了30輛,開戰之前壞了12輛,真正投入戰鬥的是6輛,沒等戰爭結束全都壞了。不是被德國人打了,是壞於機械故障,但是把德國人嚇得夠嗆,這玩意兒不怕刺刀捅,不怕手榴彈,也不怕機槍掃,還能噴火,挺可怕的。這時候大戰的主動權已經轉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一戰,美國是真派兵參戰了,中國派的是勞工,因為協約國工廠裡的人都打仗去了,中國人去它們的工廠裡做工,間接支援戰爭。同年,俄國退出大戰。但同盟國已是無力回天了。
1918年,德奧投降,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一戰造成800萬人死亡,1000萬人終身殘廢,歐洲的精英階層幾乎全完了,因為那時候的傳統軍官是貴族,打仗的時候軍官往往衝在最前面,死得最多。歐洲的政治平民化在「一戰」之後算是完成了。
戰爭已去,影響仍留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有這麼幾點,第一,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由平面發展到立體。原來的戰爭只是平面化的,地上、海上,現在天上、地上、海上、海底。大戰剛爆發的時候,雙方飛行員見面就揮揮拳頭,小子等著瞧,只能這個,飛機沒有武器嘛。有的哥們兒聰明,帶漁網、鐵鏈子上去,纏住敵機螺旋槳,那你得扔得準,有的時候一扔出去給人家螺旋槳套上去了,自己鬆不開的話一塊兒掉下去。後來有人帶手槍上去,1915年機槍開始裝上,到了1918年殲擊大空戰的場面就出現了。今天所有的空軍戰術動作,基本上在「一戰」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雙機編隊,四機編隊,那時候就都有了。「一戰」結束的時候,世界頭號王牌飛行員德國的裡希特霍芬男爵(紅男爵),一個人就打下了80架敵機。王牌飛行員的界定就是「一戰」的時候定下來的,擊落敵機5架,就叫王牌飛行員,10架是雙料王牌,裡希特霍芬男爵16料王牌。
第二,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女權運動興起。原來的歐洲婦女是不工作的,在家相夫教子,戰爭一爆發老爺們兒上前線了,過幾天都裝盒裡送回來了,死了800萬人嘛,空出來的工作崗位只能婦女來幹。一開始教師、醫生,後來郵差,再後來消防員都得是女的幹。一人多高的大炮彈,女的登著梯子擰引信。為什麼索姆河戰役英軍傷亡這麼高?打了1000多萬發炮彈,一半沒爆炸,婦女生產的,忘了裝引信,給人送塊鐵過去。等戰爭一結束你再把她們轟回廚房,人家就不去了啊。再者說800萬人死亡,1000萬人終身殘廢,多少就業崗位空了出來,你把她們轟回去誰幹事?所以「一戰」後,歐洲國家的婦女普遍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包括美國婦女,女權運動興起了。
第三,資本主義政府開始調整政府職能,實施國家干預。國家干預政策壟斷組織形成後就出現了。「一戰」的時候,開始大規模實施國家干預,工廠原來都是私人的,現在最起碼得派駐廠軍代表,國家干預你進行生產。
第四,和平主義思潮瀰漫,導致20世紀30年代的綏靖政策出現。綏靖政策說穿了就是英法這些大國怕打仗,損失太多了,嚇壞了。維多利亞女王60年的積攢,4年全打光了,英國庫存的炮彈只夠遠征軍打10天的,工業化時代的戰爭太殘酷了。戰爭把歐洲人打怕了,能不打就不打,對希特勒咱能讓就讓著點吧,結果你讓他不讓,他不怕打仗,已經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