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革命思潮大湧動
猛一回頭烽火起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八國聯軍侵華結束之後,帝國主義打開中國國門,劃分勢力範圍的目的已經達到。中國雖然不是被某一國獨佔,但是更慘,基本上被列強瓜分殆盡,成為多國聯合殖民地。在國內,推翻清朝統治的呼聲空前高漲,真是猛一回頭烽火起。
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陳天華,寫了兩本小冊子《猛回頭》、《警世鍾》,號召人民參加革命。他用極其通俗易懂、淺白的語言告訴大家,中國已經成為列強的聯合殖民地。
19歲的重慶青年鄒容寫出了《革命軍》,國學大師章炳麟為書作序。這一老一少的奇怪組合,確實在人們的意料之外,這是革命運動在人民之中發生著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的體現。
《革命軍》的內容包括了對清朝統治廣泛的指控,用最富煽動性的語言號召民眾進行革命,鄒容的小冊子傾注了對國內現狀的不滿,充滿了對法國和美國的革命、德國和意大利的統一以及對華盛頓和馬志尼等領袖人物及盧梭等思想家的欽敬。這個青年給中國的未來開了一張處方:模擬美國,革命獨立。
鄒容激烈的言辭和章炳麟的序,觸怒了清朝當局。經過幾個月的緊張努力,清廷好不容易找到二人活動的地方。當巡捕在某地正欲逮捕他們之時,章炳麟挺身而出:「餘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鄒容趁亂從後門逃走。章炳麟一生坎坷,是堅定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的豪傑。章炳麟被判了三年監禁,鄒容後來自請入獄,被判兩年,犧牲在獄中。
靠山已經靠不住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仍然堅持君主立憲的改良道路,章炳麟針鋒相對,駁斥康有為的論調。他指出,革命是除舊布新的良藥,實現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辛亥革命爆發的根源還是中國的民族危機,特別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俄國,侵略勢力擴張到了我國東北,這是日、俄帝國主義間的戰爭,可戰場卻在中國。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情形,對於清廷的不滿已經如箭在弦。
戊戌變法時,很多人對朝廷還抱有希望,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相對弱小,對皇帝有所依賴。清朝政府採用一些小修小補的辦法,將國內的不滿引向帝國主義,並在形式上通過一些內政改革,緩解矛盾。在列強對華投資的刺激下,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發展。列強侵略中國的程度加深,必然會造成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中國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擴大。
然而,發展會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限制和阻礙。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為開闢民族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首先要拯救千瘡百孔的中國。革命派深感朝廷的無力,中國大地處處水深火熱,需要一次摧枯拉朽式的推倒重建。
02.起義頻現英雄凋
學習日本最直接
一直以來,屈辱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靈魂深處,對於保持「中學」和傳統文化的步調是一致的,頂多在學習西方什麼問題上產生分歧。沒有多少人產生推翻清政府的想法。學習西方的目的是為了保衛中國文化,這種觀念純樸且根深蒂固,所有的分歧都可以在這裡得到統一,這是中國士大夫們的終極追求。
奇書《革命軍》
19世紀晚期,中國留學生人數增多,足以引起政府的注意,足以在一切中國革命者中間構成人數最多、呼聲最高和行動最活躍的一支力量。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先行者,發出了革命的呼喊。孫中山建立起一個組織,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國為己任。這在腐朽的中國打開了一個缺口。
1905年,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
中國人在甲午戰爭之後,對日本不是恨而是敬佩,尤其是當時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同盟會就成立在日本東京。孫中山很早就羨慕西方和日本,羨慕它們政府的力量和效率、它們的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以及洋溢在它們社會之中的幹勁和活動意識。20世紀初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有8000多人,三分之二在日本,一來是道近,生活費比較便宜,生活習慣相似;二來,認識到學歐美不如學日本直截了當,我們跟歐美國情不同,但與日本國情相似,遭遇處境也差不多,日本一下子就能成功,所以咱學它。
當時,國內有相當數量的有志青年去日本探索救國之道。中日兩國完全撕破臉皮,血海深仇的局面是從「二十一條」日本要滅亡中國開始。中國一看,同種同文的日本人比大鼻子藍眼睛還要狠,這才跟它正式鬧掰。日本欲置中國於死地的種種做法是其政治家的短視。
同盟會橫空出世
在日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也就是今天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的直系祖先。同盟會成立後,推舉孫中山為總理,總理不是政府的職務,而是國民黨的最高領袖。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最高領袖改稱總裁,等蔣介石去世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最高領袖改稱主席。所以國民黨一說先總理肯定就是孫中山,先總裁肯定就是蔣介石。主席就多了,從蔣經國到李登輝、連戰、吳伯雄、馬英九。
同盟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民報》為機關刊物。這標誌著中國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孫中山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這個順序不能顛倒。國民政府時期中國的國歌頭幾句就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民族主義。韃虜指的是清朝,就是要推翻清朝統治,雖然沒有明確反帝,但推翻清朝的統治,自然也就打擊了帝國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最早是朱元璋提出來的,朱元璋在北伐的佈告裡說:「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也是16個字。孫中山把前八個字基本照搬,後兩句給改了,水平就高了。
「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推翻了清朝之後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共和國!絕不能讓帝制在中國大地上再次出現,這個共和國叫「中華民國」。
「平均地權」是民生主義。中國最多的老百姓是農民,民生問題首先就要解決農民生計問題,讓他們有土地可種。所以三民主義主張核定地價,漲價歸公。給地主的土地定價,比如1畝地10塊大洋,100畝地就是1000塊大洋。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房地產增值,土地值錢了,1畝地漲到了100塊大洋,你賣100畝地應該是10000塊大洋,但是自己只能得1000塊,9000塊歸國家。國家拿了錢買地,然後分給農民。孫中山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國家不用花錢,地主能夠保本,農民能夠分到土地,是三全其美的事。
可地價是市場說了算,憑什麼1畝地能賣100塊我落10塊?這個地我可以不賣,或者是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給你攪黃了。比如我想賣房,我的房是單位的房改房,當初花了2萬塊錢買的,70平方米,現在是1平方米1萬,我應該賣70萬,但是單位說了,我有優先權,我給你50萬,你不能賣給別人。那我出租,一個月2000塊,多租幾年不就回來了?只要以私有的形式存在,農民的土地問題就解決不了。
孫中山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他接受了科學的訓練,以歐美學說來充實自己的理論,使它系統化、具體化。孫中山在《同盟會宣言》中說明實行三民主義的步驟分為軍政、訓政、憲政(軍法、約法、憲法)三個時期。軍政是破壞時期,注重民族革命;訓政是過渡時期,建設自治,促進民權,注重政治革命;憲政建設之首在民生,注重社會革命,三種革命代替歐美社會演進的三種過程 。
劉郎死去霸圖空
跟資產階級改良派一個勁給皇帝上書,要求變法不同,革命黨人直接武裝反抗。康有為說的那些東西在今天一看似乎都很有道理,當時的中國為什麼不能搞民主?康有為認為當時中國人文化程度低,如果照搬西方民主那一套就打起來了。可印度文盲比中國多多了,從1947年獨立到現在12次全國大選,沒有一次亂套。民主與文化程度的關係並非如康有為說的那般簡單對應。革命的理念已經在很多人心裡生根,特別是在留學生中。各地大小起事不斷。
建立同盟會
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的學生革命家吳祿貞,回國後在湖北的新軍 中服役。利用職務之便,他在陸軍中安插了幾位同志,在士兵中搞宣傳鼓動工作。他和幾位嚮往革命的朋友在湖北省各地方的學校裡舉行集會,宣傳革命,並散發激進的刊物和傳單。他們組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組織,取名為科學補習所,冒充學術團體。他們收到消息,黃興計劃在1904年秋發動起義,於是他們就在湖北作了安排以配合黃興在湖南的行動。這是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同時在湖南的六個城市起事,還希望能在湖北、四川、江西、南京和上海得到響應。起義的時間定在慈禧太后的70歲生日,即1904年11月16日。但清廷的耳目偵破了這一密謀,迅即予以撲滅。
1906年12月,同盟會會員劉道一發動了萍瀏醴起義。劉道一,字炳生,號鋤非。湖南衡山人,1884年出生,早年曾就讀於湘潭美國教會學校,通曉英語,後隨兄劉揆一參加革命。1904年加入華興會,聯絡會黨,準備起事。起事失敗,流亡日本,與秋瑾等在東京組織十人團。次年加入同盟會,任書記、幹事。1906年,劉道一領導發動萍瀏醴起義,義軍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江西省的萍鄉、湖南省的瀏陽、醴陵等地區。此次起義一度達到上萬人的規模,但還是被清軍鎮壓了下去。1906年12月,起義失敗,劉道一在長沙被捕。審訊的時候,劉怒斥說:「士可殺而不可辱,死則死爾。」12月31日,被清政府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年僅22歲。劉道一所領導的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的第一次大規模起義。它的影響力雖然不能與武昌起義相比,但是,正是十數次反清起義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後來的燎原全國之勢!當時的同盟會主要領導人孫中山和黃興都很重視這次起義,對劉道一的英勇就義,感到惋惜和悲痛!紛紛寫輓詩悼念劉道一。孫中山寫的七律云: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看來,革命領袖孫中山除了極具政治韜略外,文采也是極佳的。這首詩算得上是孫中山詩作之中的上品,可惜流傳不廣,也許因為這只是一首輓詩的緣故。詩的一開頭就氣勢不凡:「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有一種氣吞山河之勢,英雄壯志未酬之憾。緊接著的兩句:「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對於革命事業的堅定,對於頓失戰友的惋惜之情,躍然紙上。最為點睛的是五六句:「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把輓詩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對仗之工整,寓意之深遠,堪稱輓詩中的絕句!最後兩句更是寫得異軍突起,壯志凌云:「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以岳武穆的豪情自勉,「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孫中山誓要推翻腐朽的清朝,實現烈士的遺願!
鑒湖女俠慷慨志
劉道一之後,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如秋瑾、徐錫麟領導的浙皖起義,孫中山、黃興的鎮南關起義和廣州黃花崗起義。秋瑾乃一代巾幗,30多歲東渡日本留學,參加革命。她手裡隨時拿著把肋差,就是日本武士剖腹用的短刀,時時提醒自己以死明志。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讓清政府驚恐不安。清政府請求日本政府,限制愛國學生的活動。秋瑾帶領留日學生罷課,並組織敢死隊去公使館交涉。秋瑾回國前發表演說,有人散佈妥協論調時,秋瑾就從靴筒裡拔出短刀,插在台上,以手指刀: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清廷,吃我一刀。
秋瑾的詩滿是大丈夫之氣:「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秋瑾其人也是充滿豪情,起義失敗後,秋瑾明知自己要被捕,仍然拒絕離開紹興,遣散眾人留守學堂,後被清軍包圍。被捕後,堅貞不屈,臨行之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慷慨殉節。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秋瑾自稱「鑒湖女俠」,人說虎父無犬子,秋瑾的閨女跟她媽一樣牛,牛到什麼程度呢?秋瑾的閨女長大之後就找殺她媽的兇手,要把那人給幹掉。那個人是浙江紹興知府貴福,滿人。秋瑾的女兒在民國建立後,一直找貴福算賬。貴福隱姓埋名,躲了20多年,最後到了東北,東北當時已經是偽滿洲國了,但秋瑾的閨女還是到東北手刃仇人,給母親報了仇。
一介書生徐錫麟,開槍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如此舉動讓清朝官員十分費解,巡撫與他私交不錯,待他很好。徐錫麟說他跟我好是私誼,我報的是國仇,最後徐錫麟被剖腹挖心而死。
在革命敢死隊零星嘗試和倖免一死後,革命領袖四散逃命。這時,黃興等人考慮另圖良策來實現中國革命。革命黨人發動的起義,前十次都失敗了。他們屬於典型的精英革命,流的是精英的血,起義參加者太少,多數是留學生、華僑和會黨。華僑捐錢,提供財力支持。會黨就是黑社會,港台黑社會歷史悠久,多是天地會的分支。孫中山認為畢竟這幫人標榜反清復明,而且跟朝廷不和,講義氣,所以孫中山重用會黨。他本人都加入過紅幫,蔣介石加入過青幫。這些起義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斬首戰」。直接進攻對方的軍政首腦機關,幹掉對方的軍政首腦,是很時髦的戰法。問題是今天的「斬首戰」,或者用導彈,或者派特種兵。而孫中山手下這幫人既沒有導彈,也不是特種兵。他們憑借的是一腔氣血,滿腔熱情,但缺乏縝密的籌劃和必要的軍事訓練,這就注定了起義的失敗。革命並非取幾顆首級就能成功。
奇女子秋瑾
革命黨人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影響深遠,震動全國。黃興將軍在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流亡香港,異常悲憤,給七十二烈士 題寫輓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黃花崗起義,七十二健兒喚醒四百兆國子。孫中山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中說:「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半年後,武昌起義成功。
03.風雨飄搖中的清廷
亡羊始補牢
由於清王朝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幾乎垮台,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倉皇逃離北京。清廷的腐朽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逃出京城的慈禧一行,睡土炕,吃粗糧。有時候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要向老百姓乞求玉米充飢,咀嚼秸稈解渴。這群人一旦逃離出去,到了太原,就忘記傷痛,享用祖宗當年的行宮,令各省解送錢糧供其揮霍。到西安之後,更加鋪張。第二年返回北京,大修道路、宮殿、驛站,搜刮私財,各省孝敬慈禧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
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期間,不得不做些反省的樣子,光緒發佈「罪己詔」和改革諭旨,要求官員們就改革之事限期奏報。對於清政府的若干新政措施,沒人抱有希望。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辦政務處,作為規劃新政的機構,逐步推出各項新政。內容涵蓋政治、軍事、文教、經濟和社會等幾個領域。
在政治上,清政府撤銷總理衙門,改設外務部,位列六部之首。新設商部(後與工部合併,改為農工商部)、練兵處(後與兵部合併,改為陸軍部),1905年增設巡警部(後改為民政部)、學部。裁撤冗衙,裁汰胥吏差役。
1895年中國的戰敗,使清朝清醒地認識到非常需要訓練有素和具有西方裝備的軍隊。繼李鴻章之後統率北洋軍隊的袁世凱在華北著手組織一支「新建陸軍」,張之洞也在長江地區組織了他的「自強軍」。兩支軍隊都是西洋式的。清政府在軍事上的改革是停止武舉,命各省籌建武備學堂,其畢業生可任命為新軍軍官。裁汰綠營,編練新軍。
學制上的改革,即停止科舉。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舉考試,並在當年12月設立學部,設學堂。早在1902年,清政府將各省、府、州、縣的書院改設為大、中、小學堂,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重訂學堂章程,以日本教育為模式,獎勵遊學。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畢業後分別賞給進士、舉人出身,自費留學生也一樣。科舉這一持續了約有1300年之久的制度完全被廢除,確實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此後,新式學堂的畢業生在政府中佔有重要的職位,代替了傳統的有功名的人,而且在國外高等學校水平以上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有資格取得進士或舉人的功名。清政府頒布了第一個系統完備並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教育從橫向分,包括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和實業教育;從縱向看,把整個學制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階段。西學課程有文學、算術、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外語、法制,中學有《四書》、《五經》,學制改革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清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制定和完善經濟方面的法律。商部成立後,陸續公佈了《商律》、《公司註冊試辦章程》、《商會簡明章程》、《獎勵公司章程》、《礦物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法律法規,獎勵實業。
新政還包括廢陋習,禁纏足、禁鴉片、廢酷刑、允許滿漢通婚。
新政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西方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近代化教育得到很大發展,是一場缺乏民族資產階級領導和積極參加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但增加了人民的負擔,使中國勞苦大眾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為了實行新政,清政府必須想方設法籌集經費,不得不向下攤派,這是清末新政經費的最主要來源。
假立憲,真集權
為了應付國內嚴重的危機,清政府決定立憲。當時世界大國裡實行專制的只有中國和俄國。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大敗俄國,給清朝統治集團中一些當權者打了一針強心劑。直隸總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書朝廷,立憲國一定能戰勝專制國,所以必須立憲。朝廷就派五位大臣去歐美、日本考察,考察期長達一年,細緻深入,連動物園都考察了。北京動物園明顯是西洋式的建築,就是當年考察後的產物。
那會兒真的是實打實的考察,五大臣回來以後跟朝廷說了搞立憲的三大好處:「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但是鎮國公載澤很清楚慈禧太后的心思,他會撓太后癢癢肉。太后最看重的就是手裡的權力,如果君主立憲以後太后沒權了怎麼辦?
所以載澤說中國人傻,搞立憲不能馬上搞,需要時間訓練他們,多少年呢?20年,預備立憲20年,老太后一琢磨我今年70歲了,再活20年的可能性不大,乾隆爺也沒有活過90歲,所以老太后欣然允諾可以搞立憲,但需要20年預備期。後來減到了15年,12年,9年,實際上這時候孫中山都起義了,你馬上立憲來不來得及還兩說呢,你還敢來一個預備立憲,還得過這麼多年才能立憲,緩不濟急了。
1908年,清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憲法一共23條,頭14條是君上大權,後9條是臣民的義務。大綱由憲政編查館參照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制定,刪去了日本憲法中限制君權的有關條款,充分體現了「大權統於朝廷」的立法旨意。皇帝有權頒布法律,發交議案,召集及解散議會,設官制祿,黜陟百司,編訂軍制,統帥陸海軍,宣戰媾和及訂立條約,宣告戒嚴,爵賞恩赦,總攬司法權及在緊急情況下發佈代法律之詔令。並且「用人之權」、「國交之事」、「一切軍事」,不付議院議決,皇帝皆可獨專。另外,又以附則形式規定,臣民有納稅、當兵、遵守法律的義務。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享有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擔任公職等權利和自由。《欽定憲法大綱》確認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改革方向,但由於君權強大,議院立法權和監督權非常有限,臣民的自由權利微不足道並缺乏有效保障。憲法第一條就是「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二條是「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將君權神授的東西寫入憲法,連推翻都不能。立憲派一直盼著朝廷立憲,結果還是君權至上,因此他們對朝廷特別失望。
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歸天,現在最新研究結論是被砒霜給毒死的,光緒之死曾是清宮四大疑案之一。這個問題拿腳指頭都能想明白,皇上歸天的時候38歲,太后73歲,哪那麼巧啊,兩人的死差了不到24小時。據說光緒自知不免,臨終前他就見了慈禧一面,說我死了以後再立皇帝的話一定要立長君,挑近支王公里面歲數大的即位。結果他一死,太后下旨讓兩歲半的溥儀繼承大統,由光緒的皇后垂簾聽政。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一個30多歲的婦道人家抱著一個兩歲半的幼童治理堂堂4.5億人口的浩大神州,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光緒帝的皇后成為繼慈禧之後的又一位皇太后,按照慈禧遺命,監國攝政王必須在太后面前稱臣,遇到大事必須向她請示。但隆裕太后並不滿意,同攝政王之間矛盾重重。
1911年,朝廷裁撤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同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的壓力下,頒布《新訂內閣官制》,實行責任內閣制,成立由13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以慶親王奕劻(宗室)為總理大臣,那桐(滿)、徐世昌(漢)為協理大臣,下設外務部、學部、民政部、度支部、陸軍部、海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十部,以梁敦彥(漢)、善耆(宗室)、載澤(宗室)、唐景崇(漢)、蔭昌(滿)、載洵(宗室)、紹昌(宗室)、溥倫(宗室)、盛宣懷(漢)、壽耆(宗室)分任各部大臣。13人中,滿洲貴族9人,漢族官僚僅4人,而滿洲貴族中皇族又佔7人。這是一個以皇族為中心組成的內閣,人們稱之為皇族內閣。清政府根本無意實行君主立憲,只是借立憲之名集權皇族,抵制革命。
出任海軍大臣的載洵是皇上的親叔叔,當時只有25歲,清末內閣領導幹部真是年輕化。這麼一來,漢官離心,大清王朝可謂大勢已去,就如同一間搖搖晃晃的破屋子,只要人在門框上踹一腳就塌了。其時,攝政王早已精疲力竭,多次向隆裕太后請辭,不再干預政事。這時候清王朝其實誰都得罪不起,卻把能得罪的全得罪了。你搞新政人民不幹了,你搞預備立憲,立憲派不幹,你來皇族內閣,漢族官僚離心了,也不跟你玩兒了。剩下的那些滿蒙貴族,整天提籠架鳥、票戲捧角,別的什麼也幹不了。所以武昌革命爆發,一不小心就成功了,隨後迅速席捲全國。
一不小心革命成功了
武漢三鎮是武昌、漢口、漢陽。起義為什麼能在這裡爆發?首先,武漢三鎮很早淪為通商口岸,資本主義經濟發達,資產階級力量強大。其次,武漢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而且有文學社、共進會這兩個革命團體,深入湖北新軍,宣傳組織。新軍完全按照西式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教科書都是外文直接翻譯過來的,所以新軍招兵的時候不要文盲,沒文化不行,得具備初小以上文化水平。軍官大部分都是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回來的,年紀輕輕二十五六歲就能當上旅長。
日本是同盟會的大本營,這幫人一到了日本,除了滿蒙貴族以外,漢人一去,基本上都給同化了,他們回來出任新軍的各級官員。朝廷練了這麼一支軍隊,是要給自己保駕護航,沒想到卻給自己挖墳刨坑了。特別是湖北的新軍第八鎮,鎮就是師,一鎮就1萬多人,三分之一是革命黨。打響起義第一槍的新軍第八鎮的工程營400多人,300多號革命黨,起義前的工程營基本上已經被革命黨控制,前10次起義都不成功,參加者是人數不多的留學生、華僑、會黨。這一次起義是誰幹的啊?軍隊干的,在清廷軍隊內部,如此一來,等於清軍嘩變。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竟然在無人領導的狀態下自行起義。按原定計劃,革命黨人打算13日給清廷致命一擊,結果開完會回去做炸彈,做著做著炸藥爆炸,驚動了當局。革命黨人四散奔逃,但把名單留在了爆炸現場,所有革命黨人都榜上有名,清廷照著名單逮人,沒有逮到的都跑了。起義時間被洩露,起義眼看著即將流產。
於是新軍自行起義,領導人是熊秉坤和金兆龍。熊秉坤是正目,相當於今天軍隊裡的班長。新軍的編制是鎮、協、標、營、隊、排、棚,鎮就是師,協就是旅,標就是團,營就是營,隊是連,排是排,棚就是班,一個棚正目1人,副目1人,正兵4人,副兵6人,一共12個。熊秉坤是一個班長,金兆龍是一個正兵,一個班長和一個一等兵就領著起義了,一不留神就成功了。而且起義的這幫領導人裡面最大的是一個隊官,就是連長了。所以成功之後他們傻了,這事怎麼整的呢,還沒有想到。
起義成功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國號「中華民國」。黎元洪是新軍第21混成協協統,相當於旅長,混成協就是微型師,他的部隊不夠編成一個師,就編成一個混成協,步兵、炮兵、騎兵全都有了。
黎元洪本來不贊成革命,不贊成你也得贊成!因為我們這幫人最大的是連長,我們貼佈告沒人認得。黎元洪是湖北人,大家都認得,連黎協統都參加革命,證明這個革命有號召力。革命黨人非常不自信,把血拼來的權力讓給了黎元洪。
臨時決定的武昌起義,極具戲劇性,革命軍佔領楚望台後,勢如破竹,很快就拿下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沒想到起義成功了。更沒有想到的是影響還這麼大,武昌起義後各省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怎麼這麼快朝廷就完蛋了呢?因為各省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權。看著好像是15個省獨立,好多都是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漢族官僚已經對朝廷徹底失望,我折騰半天最後你們還是想滿蒙貴族集權,我漢族憑什麼跟你玩兒啊,再說你已經玩兒不下去了。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所以這幫人搖身一變由巡撫改都督,就變成了民國的官,在大清當官,在民國還當官。十幾個省都擺脫清朝統治宣佈獨立,「中華民國」的建立,提上了議事日程。
清廷著了袁世凱的道
武昌起義爆發後,帝國主義國家準備武裝干涉,走狗死了主人也會傷心,帝國主義本打算阻止革命繼續蔓延。但革命力量迅猛發展,使帝國主義看到,公開武裝干涉難以達到目的,在嚴守中立的偽裝下,他們決定扶植新的代理人——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
武昌城首義
狡猾的帝國主義看到清王朝大勢已去,暗自打起算盤,瞅好了琢磨著別站錯隊,別跟這條船一塊兒下沉。不過,這時候帝國主義即便想武裝干涉,再組織八國聯軍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此時已經是1911年,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同盟國、協約國劍拔弩張,擦出一點火星兩大集團就能幹起來。不像八國聯軍那會兒,協約國還沒有呢,只有同盟國。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不可能攜起手來鎮壓中國革命,所以就只能再找一個代理人,既然清朝不好使就找袁世凱,為什麼找袁世凱呢?
袁世凱有兵,他是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所以他的部隊被稱為北洋軍。清朝滅亡前夕,全國編練新軍,14個鎮20萬人,最精銳的就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8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袁世凱在清朝有太子太保的加銜,尊稱袁宮保。每天早上北洋軍出操,隊官都站在前面,問全連官兵我們穿誰的衣服,誰給我們飯吃,扛誰的槍,給誰賣命,北洋官兵們齊聲回答:「袁宮保。」
有人跟老太后打小報告,北洋兵只知道有軍令,不知道有聖旨;只知道有袁宮保,不知道有大清國,北洋軍都成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朝廷花錢,都是給袁世凱添置裝備。於是袁世凱被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明升暗降,其實是讓袁世凱卸任了直隸總督,不再掌握軍隊。但是北洋六鎮的軍隊全都是袁世凱一手訓練提拔的,各級文官武將都是他的親信部屬。據說光緒皇帝曾留有遺詔,要殺掉袁世凱,載灃要給他哥報仇,也想除掉袁世凱。張之洞趕緊攔著,袁世凱一殺,北洋軍該反了,朝廷只得恨恨作罷。不過你袁世凱不是小時候崴過一回腳嗎?還沒有好吧?回家養病吧,什麼時候好了你再來。
就這樣,袁世凱在家待了三年,朝廷的一舉一動都難逃他的法眼。他們家設電報房,那可能是中國最忙的電報房。北洋六鎮的長官全都是他的人,你換都沒有辦法換,你說你把師長換了,旅長是他的人,旅長換了,團長是他的人,你不能連班長都給他換了吧?除非這六鎮解散重新招兵。武昌起義爆發,朝廷趕緊調北洋六鎮南下鎮壓。六鎮拒絕聽命,鬧餉,把軍餉發了才開拔。太后把金盤子、金碗、金筷子、金尿盆化了八萬兩金子,給了北洋六鎮。該開拔了吧?六鎮磨磨蹭蹭,走兩步退一步,下雨不走,颳風不走,太陽曬不走。指揮北洋六鎮的大臣不幹了,六鎮只聽袁世凱的。於是朝廷的聖旨到了袁世凱的老家,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節制六鎮。袁世凱說我崴過腳還沒有好呢,於是朝廷解散了皇族內閣,委任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就這樣,袁世凱掌握了清朝大權。
北洋軍果然不是吃素的,很快攻下漢口、漢陽,武昌也在咫尺之間。這時候袁世凱剎車喊停,他一面跟革命黨炫耀武力,叫囂武昌是我囊中之物,一面跟朝廷說,革命黨太厲害,我傷亡慘重,沒錢。太后發行愛國公債,從王爺貴族手裡又募來600萬兩白銀。跟大炮、毛瑟槍較量過的革命黨同袁世凱商議,如果能使清帝退位,則推舉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公為中國之拿破侖、華盛頓」。如此一來,雙方停戰談判。
04.該由誰來當總統
功成能身退
1911年,流亡海外的孫中山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總統誓詞中說:「傾覆滿清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這是真正的革命家,革命不是為了我自己。所以在人類的近代歷史上,古代專制時代就不用說了,民主時代誕生以來,真正偉大的政治家,屈指可數,少之又少。美國華盛頓將軍、中國孫中山先生、法國戴高樂將軍,功成不居。孫中山為人民服務到國家建立之後,就功成身退,這絕不是軟弱妥協。
民國定五色旗為國旗,紅、黃、藍、白、黑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定都南京,以「中華民國」紀元。
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是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政府,為了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南京臨時政府承認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為什麼庚子賠款一直賠到1936年?因為民國政府承認這些條約。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跟列強談判改訂新約,但是沒有成功。這個條約不平等,不合理,可它合法,可以通過談判來協商解決。你國力強大了,你跟它談,包括中英問題,都是談回來的。澳門、香港談回來的,戰很容易,但這是和平年代,不要動武,要和平。清政府當時是代表中國跟洋人簽約,當今中國完全可以不承認那時候的不平等條約。
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責任內閣制 。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三權之間監督、制衡。權力是要帶來腐敗的,絕對的不受限制的權力帶來的是絕對的腐敗,所以三權分立這種政治體制在當時是最好的。
幾家歡樂幾家愁
中國人愛打架,窩裡鬥,搞責任內閣制之後的結果就是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開。議會裡佔多數的政黨領袖出任政府的總理。所以責任內閣制的國家一般相對比較穩定,你看英國的首相一幹就是十幾年,相對來講比較穩定。當然日本是一個例外,首相來回地換,但是人家也沒有亂,基本上都是自民黨控制國會,只是自民黨內不同的派系鬥爭。當然革命黨這麼做更主要是想限制袁世凱,你不是想當大總統嗎?讓你當,可你不掌握實權,實權在總理手裡。革命派企圖用《臨時約法》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這個想法太天真,袁世凱老奸巨猾,一紙約法對他無可奈何。本想當「華盛頓」的袁世凱,看著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北洋軍立刻給臨時政府顏色看,讓手下人在各地挑點戰事。孫中山到前線視察官兵,革命軍士兵衣衫襤褸,赤足草鞋,大冬天,南方的冬天陰雨綿綿,赤足草鞋,士兵們的腳腫得跟饅頭似的,仗沒法打。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帝國主義對它進行軍事威脅,外交孤立,經濟封鎖,以此幫助袁世凱。革命政權中的一些立憲派、舊官僚也進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孫中山被迫妥協。孫中山跟袁世凱表示:「如清室實行退位,宣佈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立即可正式宣佈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如果清帝退位的話,就把總統的位置讓給你。孫中山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獨裁,在辭職咨文中提出了三個條件——定都南京,袁世凱到南京任職,遵守《臨時約法》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切法令。對此,袁世凱都表示答應。
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後,袁世凱施加壓力,北洋40多名將領上書朝廷,立定共和政體,否則大局不可收拾。然後袁世凱說民國政府優待清帝,皇帝仍能住在紫禁城內,保護私有財產,每年給400萬兩銀子生活費,王府的東西全都保護,大清國的皇帝,照樣可以選秀女、選太監。民國二年(1913年)隆裕太后駕崩,全國國喪,天安門用大白布蒙著,民國的各級文武官員都要去給太后守喪,一如清朝的時候。這優待條件哪兒找去,你還不退位,皇上那時候才6歲,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溥儀回憶,記得有個大胖子曾經跑到宮裡見了太后,太后哭得眼睛紅鼻子腫,大胖子也跪在那兒哭,沒過多久,太后就下旨退位。
皇帝指定讓我干
看退位的詔書,皇上說他為什麼要退位?「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退位是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所以我下遂人心,上承天命,不是我清朝怎麼了,是天命已盡,所以我不幹了。皇上多以大局為重啊,不能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我為什麼要退位?我天下為公,其實是革命黨把他給推翻了,腐朽統治滅亡了。他不這麼說,他要說天下為公。
後面那句話就更搞笑了:「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皇上的退位詔書裡說,我不幹了,共和國建立了,共和國的領導人我指定袁世凱。退位詔書裡說了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是袁世凱把這句話給加上的,皇上當然不敢不同意,簽字就完了。這個變成了什麼意思啊?我這個大總統是誰讓我幹的?皇上,朝廷的恩典,所以我擔任大總統,跟你孫中山沒有關係,你別跟我來這套,我的法統來自於清帝禪讓。要不然怎麼說袁世凱是活曹操呢,雖然沒有當皇上,皇上下旨我不幹了,就跟漢獻帝讓給曹丕的感覺似的。
根據孫中山退位前提出的三個條件,南京政府派專使北上,迎接袁世凱到南京就職。袁世凱表面上盛情歡迎專使,暗中卻指使其親信部隊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製造兵變。兵變第二天,唐紹儀 去訪問袁世凱,正好碰上曹錕一身戎裝,破門而入。曹錕向總統請安後,大剌剌地報告:「昨晚奉大總統密令,兵變之事已經辦妥矣。」袁世凱看曹錕已經說漏了嘴,惱羞成怒,罵道:「胡說,滾出去!」孫中山玩不過老奸巨猾的袁世凱,被迫再次退讓,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意義在於:
首先,推翻清王朝,給君主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結束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權利,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其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擊了帝國主義。
再者,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最後,對亞洲各國民主解放運動產生了影響。
05.在討逆聲中淒愴逝去
准內閣總理被暗殺
擔任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隨後加強北洋軍,解散革命軍。1912年,為了限制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希望通過國會選舉重組內閣,不久,國會選舉,國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佔了392席。另一重要集團是統一黨,其支配人物是學者章炳麟。此外,還有人建立了一個聽從梁啟超領導的黨——進步黨。國會中這幾個黨派企圖平衡同袁世凱的關係。
國民黨為國會第一大黨,就應該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而這個內閣總理袁世凱是控制不了的,只對國會負責。袁世凱先去收買宋教仁,給了50萬現大洋,折人民幣得一個億。給這麼多錢,老宋你拿著花去,宋教仁不為所動。為了阻止國民黨組閣,袁世凱派人刺殺了宋教仁。與此同時,袁世凱準備用武力消滅南方的國民黨,他以中國的鹽稅、關稅作抵押,同英法德日俄五國簽訂了2500萬英鎊的善後借款合同。
准內閣總理居然被暗殺,全國輿論嘩然,警察是幹什麼吃的?袁世凱也裝模作樣,下令嚴查。警察不知道原因就調查,大總統讓嚴辦就嚴辦吧,一嚴辦很快就把兇手給抓住了。你想流氓有替上級扛事的嗎?我們說真流氓假仗義,沒有聽說混黑社會的有情有義,哪有這人呀,有奶就是娘,有錢就是爹,都這麼一幫人!兇手馬上就說不是我幹的,青幫頭子指使我。警察就把青幫頭子抓住了,又一個「仗義」的,這個人也說不是我幹的。結果查到了國務總理趙秉鈞頭上,趙秉鈞透露,有高層授意,那能是誰?大家心知肚明。當時,老百姓門口貼對聯,上聯是「袁世凱千古」,下聯是「中華民國萬歲」,對聯你得對齊了,這明顯是說袁世凱對不齊(起)「中華民國」嘛。孫中山、黃興悲憤異常,掀起二次革命。
江西都督李烈鈞在湖口誓師討袁,但國民黨力量渙散,很快革命被鎮壓,二次革命曇花一現,孫中山、黃興被迫流亡日本。剛回國沒有兩年的孫中山,又開始流亡生涯。孫中山一輩子在國外待的時間跟在國內至少一半對一半,而且這次孫中山傷心到極點了,他遭到了親手締造的「中華民國」的通緝。
親日?NO,我親美
袁世凱得意洋洋,在他眼中,孫、黃除搗亂外再無別的本事,嘴皮子有什麼用呀,我麾下十多萬北洋軍一動手你就得給我滾蛋,所以袁世凱準備大玩一把,稱帝。袁世凱先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這種事太多了,屢見不鮮了,強姦民意。國會能選他嗎?袁世凱心知肚明。國民黨是國會第一大黨,你把人家領袖趕到日本,全國通緝,人家能選你嗎?怎麼辦?袁世凱在北京找了5000多個地痞流氓,以每天1塊大洋的代價,組織公民請願團,手拿西瓜刀、自行車鏈條、鐵鍬、墩布把,腦袋上綁個白布條,包圍了國會。逼著國會議員選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
民國的國會就在今天北京長椿街新華社院裡面,議員們早上起來進去投票,到中午第一輪投票結束,一唱票袁世凱得票率沒過半數,沒有選上,國會就散會了。這時候公民請願團攔住了議員,沒選出大總統來吧,給我回去再選。「非將公民所屬望的總統於今日選出,不許選舉人出會場一步。」議員們沒轍了,罵著娘回來再選,到晚上,袁世凱的得票率還是不夠,有的議員都餓昏了,廁所都不讓上。議員們要下班,請願團衝進國會會場,毆打國會議員,警察在邊上看著也不管,一個議員邊上站著幾個請願團的人,我看你寫誰。袁世凱的親信梁士詒高價收買100餘名議員組成的御用公民黨更是積極拉票、活動。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議員們忍饑挨餓,連續投票3次,最終703票中有507票贊成,選出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在鬧劇中登場。
袁世凱在紫禁城太和殿舉行了就任儀式。從選這個地兒就知道,這哥們兒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總統誓詞短短十幾個字:「余誓以至誠執行大總統之職務,謹誓。」就這十幾個字袁世凱換了四種調來讀。先高聲讀「余」,然後小聲讀「誓已至誠」,再洪亮地喊出「執行大總統之職務」,最後讀「謹誓」的時候,聲音又小得聽不見了。凡是對他不利的詞,他都小聲讀。舉頭三尺有神靈,我發這個毒誓的話,萬一過往神仙找我怎麼辦?
袁世凱做皇帝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為了解決軍費和提高個人政治地位,民國三年(1914年)開始鑄造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任職後,袁世凱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實際上就是「袁氏約法」。袁世凱規定「中華民國」總統一任10年,連選連任,美國總統一任是4年,不得超過兩任,咱一任頂人家兩任。後來袁世凱一琢磨10年組織一請願團也夠費錢的,我乾脆來個終身大總統,我不死我就是總統,關於繼任總統的人選,規定由現任總統提名3人,寫於嘉禾金簡,藏於金匱石屋,待總統死後取出,從中選定一人為總統。袁世凱死後,大家打開金匱石屋,見嘉禾金簡上寫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字。據後人透露,袁世凱是在幾天前將自己的兒子袁克定的名字換成段祺瑞,因為他意識到不會有人推舉和輔佐自己的兒子當總統,害得袁克定白做了一場黃粱美夢。
到這一步,袁世凱實際上跟皇帝一樣,就此打住吧。沒準兒打著民國的牌子還好點,他就是想不開。1915年日本人利用歐戰爆發、列強無暇東顧之際,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身為國家最高主政者的袁世凱,既不能接受,又不敢貿然拒絕,最終還是簽訂了「二十一條」。中國太大了,隨時都是列強眼中的一道大餐,刀叉備好,上來就吃。有人把袁世凱登基和日本扶植聯繫起來。其實袁世凱是典型的親英美派,汪精衛那是極個別的,沒有人願意做日本的走狗。因為美國跟日本誰腿粗這是拿腳指頭都能想明白的,你幹嗎不抱粗腿抱細腿?再說美國在中國除了八國聯軍侵華跟著起哄一把,沒有在中國開過一槍一炮,沒有割佔我土地,沒有殺害我人民,在中國通商,給我們投資建廠,所以中國人對美國是非常友好的。近代一直到現在都有這麼一個特殊現象,就是中國留學生留美親美,留日仇日,去美國的回來都說美國好,去日本的回來都罵日本。美國少有民族、種族歧視,機會均等,所以袁世凱不會親日,日本也不會真心支持袁世凱稱帝。
我就是想稱帝
民國初年,國內有一份銷量很大的報紙叫《順天時報》,袁世凱平時只看此報,這是袁世凱掌握輿情的一大途徑。
1915年,袁世凱感到自己登基稱帝的時機已經到來,因為最近的《順天時報》篇篇都是勸袁盡早舉行儀式,擇吉日舉行登基大典的文章。算命先生給袁世凱批過八字,同報紙上的聲音不謀而合。無巧不成書,袁氏家族的守墳人來京,更是讓袁世凱相信自己稱帝的時候到了。不久前,袁家守墳人匆匆忙忙趕來京城,誠惶誠恐地向袁世凱報告:袁世凱的曾祖父墳側,夜間不時有紅光出現,形同火炬,照耀方圓里許;祖墳旁邊生出一株紫籐樹,形狀像盤龍,長逾丈許。守墳人描述得有模有樣,還將一塊泥土斑駁的石塊送上,石塊上刻著「天命攸歸」四個大字,說是最近在袁氏祖塋中發現的。
袁世凱最相信《順天時報》上的言論,再加上各種神神叨叨的暗示,更堅定了他要做皇帝的決心,於是袁世凱日夜忙碌著準備稱帝。他首先向親信透露:如果天下百姓一定要我做皇帝,我就做。袁世凱此言一出,那些隨從們心領神會,立即組織「籌安會」 ,宣揚君主立憲,策動請願鬧劇。於是乎,全國各地五花八門的請願團紛紛出籠,上自王公遺老、政府官僚、各省將軍、巡撫使,下至車伕遊民,無所不包,樣樣俱全。北京的乞丐和八大胡同裡的妓女,也被分別組織起來,成立乞丐請願團、妓女請願團,手持各色旗幟,大呼小叫著奔向街頭,齊集新華門外,跪呈勸進表,請求袁世凱俯順民意,盡快登基。你說你這皇帝是乞丐請願當上的,那你豈不成丐幫幫主了?
稱帝之前,袁世凱宣佈召開國民代表大會,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召開代表大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國體。為了保險,袁世凱讓各省的代表從佈滿武裝士兵的將軍署大門走到投票廳,先聽將軍、巡按使的代表痛詆共和、稱頌君憲的演說,在殺氣騰騰的監視人員監視下投票。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贊成君主立憲票正好1993張,沒有1票反對,也沒有1張廢票。各省的推戴書上一致寫著:「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參政院秘書長拿出準備好的推戴書當眾朗讀,要求袁世凱「俯順輿情,登大寶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經綸六合」。參政全體起立,一致通過。
當天中午,袁世凱接到推戴書,一看,全票通過?立即發回,要求再選一次。大家一看,皇上裝孫子呢,再來一遍吧!下午5點,參政院再次開會,袁世凱的親信提議說,既然全國上下一心,希望總統能夠君臨天下,眾望所歸,總統不願意讓民眾失望,所以以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秘書廳僅用15分鐘就擬成2600多字的長文,參政院繼續開會,大家對推戴書均無異議,於當晚就呈遞給袁世凱。在這個推戴書裡,稱頌袁世凱有經武、匡國、開化、靖難、定亂、交鄰六大「功烈」,請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似乎推辭不得,也發表了一番高論,大意是自己為了「救國救民」,只好當皇帝了。演出到此結束,謝謝大家配合!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在中南海懷仁堂登基。他身著戎裝,光著頭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實現了他的夢想。
袁世凱復辟
討逆聲四起
袁世凱倒行逆施,舉國一片倒袁之聲。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怒斥袁世凱。梁啟超也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反對袁世凱稱帝。梁啟超是一貫鼓吹君主立憲的,撰文反對袁世凱稱帝,可見梁啟超也看出來袁世凱當皇帝立憲不了。
即便是袁世凱的長期追隨者,也有人從故意拖延到公開反對。馮國璋、段祺瑞都是如此。段祺瑞是袁世凱北洋軍中的元老,民國之後任陸軍總長,但因與袁世凱政見不合,隱退還家。直到袁世凱不再堅持帝制,段祺瑞才肯出山。
雲南是北洋軍未駐防的省份。1915年,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組織護國軍,通電討袁。北洋軍節節敗退,一萬多護國軍兵分三路北伐,十多萬北洋軍觀戰。袁世凱手下的北洋三傑王士珍隱居,馮國璋南京待著,段祺瑞西山念佛,誰都不出來領兵。
袁世凱過著自己的皇帝日子,有一天,袁世凱的女兒讓丫頭給她買點五香酥蠶豆來吃,無意中發現包蠶豆的《順天時報》與家裡袁世凱每天必閱的《順天時報》論調大為不同,就急忙找來同日的《順天時報》查對,結果發現內容根本不一樣。於是她拿那份真的《順天時報》去給袁世凱看。袁世凱大吃一驚,然後找來大兒子袁克定,一問才知道,這些都是想當皇太子的袁克定搞的,他每天看的報紙是袁克定專為他一個人印的。袁世凱氣憤至極,用皮鞭子把袁克定打了一頓,罵他欺父誤國。其實,在袁世凱稱帝前夕,看墳人來報「祖墳夜有紅光、生盤龍紫籐樹」的消息,也是急於當太子的袁克定一手導演的。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下,氣惱成疾,被迫宣佈取消帝制,一共當了83天皇帝,帝制就取消了。但他還想賴在總統的位置上。
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指出「乃袁氏推翻民國,以一姓之尊而奴視五族,此所以認為公敵,義不反顧。今是非已大白於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厲進行,無遺一日縱敵之患,國賊既去,民國始可圖安……袁氏未去,當與國民共任討賊之事;袁氏既去,當與國民共荷監督之責,決不肯使謀危民國者復生於國內。」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因尿毒症引起腎衰竭而亡。護國運動在形式上取得了成功,民國的國號保住了,但此後各路軍閥混戰,中國儼然回到了五代十國時期。
06.「短暫的春天」
夾縫中謀發展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1903年至1918年期間,主要的長江輪船航線由四個航運公司大致均分:它們是太古輪船公司、怡和洋行的怡和輪船公司、日清汽船會社和中國官辦的招商局。新英格蘭的船長和蘇格蘭的輪機長,在英國和中國的船隊中占統治地位。為了避免價格戰爭,這些大輪船公司常常在內部商談航運的價格。總的來說,英國和日本的航運業控制著海外和港口間的貿易,日本人在逐漸接近他們的對手(1910年海關記賬和清算的總噸數中英國人占38%,日本人占21%,而1919年二者則分別占38%和29%)。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控制了中國主要的對外貿易。
「在漢口,英、法、俄、德、日幾國租界沿長江延伸了幾英里,這些微型的歐洲城市被沿江大道連在一起,在道路和人行道之間有優美的林蔭大道。每個下午,外國的社交界聚集在賽馬俱樂部喝茶,然後是打網球或高爾夫球。漢口有18孔的高爾夫球場,是亞洲最好的一個,有陽台的俱樂部房,內設游泳池、遊戲室、衣帽存放櫃和一間大茶室。還有一個著名的長酒吧間,在長江巡邏的外國炮艦的軍官們常常光臨此地。外國人在中國享有特權。」
在帝國主義和封建政權的強壓下,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很是艱辛。現代采煤工業和將近一半的棉紡織工業操在外國人手中。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一戰中的歐洲國家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鬥爭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而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抵制運動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提供了市場。那會兒這麼干是愛國,現在則是禍國殃民。抵制麥當勞,下崗的大媽大嫂、打工的貧困大學生,人家跟你拼了,那是給中國創造就業機會。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是當時的兩大思潮,愛國心的驅使和利潤的刺激使民族資產階級投資新式工業。當時民族工商業發展迅速,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家愛國,也能掙錢。電視劇《大染坊》裡的主人公,開辦染織廠,主要跟小日本競爭。他開染廠能掙錢,比土裡刨食來錢快,既抵制了小日本經濟侵略又能掙錢,這事何樂而不為?所以愛國心與經濟利益的驅使,大大加快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1912年到1919年,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始終就只有輕工業發展最快。張謇成為民族工商業的楷模。著名的實業家還有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張謇甲午科狀元,授官翰林院編修 ,一進翰林院就等於這一輩子吃香的喝辣的了,翰林院為國家儲才之地,像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都是從翰林院出來的,進了翰林院幾年就能升到個三四品,然後一二品就上去了。結果張謇干了100多天,回家做買賣去了。這是晚清最著名的狀元實業家,中了狀元不當官,自己做買賣,實業救國,而且他是晚清立憲派的首領。
土地情結很深重
這個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只是處於「短暫的春天」,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現在它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徵。當然,民族企業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儘管如此,辛亥革命期間,資產階級雖然不是革命的直接參與者,卻是革命的支持者,上海的商人就跟同盟會領袖建立了聯繫。在不同的城市,資產階級的態度也有不同,有些地方,資產階級比較活躍,有些地方,資產階級則採取觀望態度。
袁世凱同孫中山的衝突爆發後,資產階級需要考量自身利益。他們必須小心翼翼,不敢公開表示親近或敵視誰。動盪的局面讓資產階級變得短視。中國資產階級從產生起,其革命性與妥協性總是相伴相生。
在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佔絕對優勢,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不放棄土地或其他封建剝削。電視劇《橘子紅了》裡的老爺在城裡面有買賣,鄉下還有橘園一大片,如果賣了橘園,把錢投資在工業上不是更好嗎?但他認為土地最保險,最起碼,地價肯定是不斷地漲,不可能有跌的時候。萬一工廠經營不下去了,我就把工廠給賣了,絕對不會把地賣了。他就沒想過戰爭一旦爆發了,土地沒法背著跑,工廠的機械設備裝船運走,到了大後方租幾間房又能幹起來。小日本一來,這地就全都沒了,所以中國人的土地情結很要命。你看比爾·蓋茨再有錢,不會說拿著去搞房地產。中國的民族資本發展不起來,「以末置財,以本守之」,造成了在發展中缺乏資金。
07.新思潮在湧動
復古那一把火
帝國主義列強是不支持袁世凱稱帝的,袁世凱印了日曆送給各國使館,日曆上寫的是中華帝國洪憲元年,人家都不要,人家就要民國五年的日曆。尤其是日本最反對袁世凱稱帝,因為日本認為袁世凱一稱帝中國就統一了,中國統一對於日本是不利的,它希望中國鬧哄哄的才好。中國政治上的混亂局面,迫使先進知識分子加快腳步尋找新的出路。資本主義經濟短暫的發展,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為了抵制和對抗民主共和的理念,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運動。
1913年後,袁世凱接連發佈《尊孔令》、《祭孔令》,並組織了「中華民國」首次官祭孔子的活動。袁世凱並非粗人一個,他知道要把經過革命震動的舊秩序重新穩定下來,鞏固獨裁統治,單靠恐怖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盡力使人們不再相信革命。他要與民主主義學說對抗,趕走這洪水猛獸,剔除社會動盪不安的思想根源。袁世凱處心積慮地要抑制時代潮流,他所使用的武器,便是經過他改良的孔孟之道。
袁世凱認為忠孝節義四者為中華民族的特性,為立國的精神,他還親自跑到孔廟拜祭。據當時的記者報道,完全是舊時代帝王尊孔祭天的翻版。袁世凱從始至終,三跪九叩不敢有任何懈怠。借此機會,不少遺老遺少替袁世凱復辟帝制唱讚歌。袁世凱自己也就理直氣壯地「順天」而為。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出任大總統,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黎叔是湖北人,參與了北洋水師對日的作戰,曾多次去日本考察,後隨張之洞回湖北,參與訓練新軍。當年黎元洪對革命萬般仇恨,不斷企圖肅清附近的革命活動,殺害革命黨人。武昌起義後,革命形勢陡轉直下,黎元洪躲了起來,最後還是被革命黨人找到。革命黨人正在物色一個蜚聲中外的領袖人物做統領,黎元洪剛好就是他們要找的人選。
出於對革命成果的震驚和不合作就會被處決的脅迫,黎元洪擔任了湖北都督,後來在南京政府中任職。黎元洪出任總統時,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要求中國參戰。日、美兩國都希望能夠操縱中國參戰而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日本極力拉攏段祺瑞,美國支持黎元洪,國務院同總統府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府院之爭。段祺瑞甚至通過張勳復辟帝制,以求達到自己掌權的目的。但是復古不過是一股逆流,擋不住革新的呼聲,張勳復辟很快夭折。孫中山把國會和約法看作共和國的真諦,舉起了護法運動 的大旗。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中國自被西方列強打開大門後,就被動地經歷著撞擊帶來的劇痛。海防時期,魏源開其端緒,徐繼畬接受新知識之濫觴,提倡研究地理之學。洋務時期,學習西方的技術練兵為先,後期洋務論轉而成為時務論。維新時期,革新從朝廷轉向民間普遍宣傳,人人都感覺有改革之必要。但治其標不治其本。三民主義,集中國文化和世界思潮之大成,對科學主義迎頭趕上,對民族主張心理建設。新文化運動主張全盤西化,介紹西方文藝、哲學、經濟,瞭解西方文化,卻對中國社會認識不清。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工業化更進一步,先學人家的什麼?技術!結果甲午一戰證明光學技術不好使,同樣的洋槍快炮,同樣的鐵甲戰船就是幹不過小日本,於是開始學制度。學制度又有問題了,君主立憲也好,民主共和也好,這麼好的制度怎麼一拿到中國來就變樣?君主立憲各國都搞,到中國弄出個預備立憲皇族內閣,搞共和。大總統來一個下一任總統由我指定。先進的中國人就開始琢磨,最該徹底改變的是中國人的思想。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袁世凱的復古思想相對立,西方民主、科學思想是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蔡元培先生任校長的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維新變法後,慈禧太后沒把它廢除。1912年民國建立後,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老師都是前清的舉人、進士或翰林,上課主要教「學而優則仕」,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將來出來做官。那時候的北京大學跟衙門差不多。北大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教授,精通九國語言的辜鴻銘先生,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辜先生是出生在南洋的華僑,在西洋上學,太太是日本人,多年擔任張之洞的幕僚,畢生效忠清廷,一直到民國都沒剪過辮子。他自己講: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辜先生認為納妾、纏足,都是中國的國粹。他見到英國人就拿英語罵,見到法國人拿法語罵,見到德國人就拿德語罵,北大一幫洋教授都被他罵得服服帖帖,成為北大一景。
後來蔡元培先生來到北大任校長,蔡元培先生前清中過進士,進過翰林院,也是最早加入同盟會的會員,可謂學貫中西。論舊學進翰林院四書五經倒背如流,論新學也不遜於人,更兼推翻清廷的革命元老。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一成立,蔡先生就是教育總長,「德智體美勞」就是他提出來的。蔡先生到了北大擔任校長,要改造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你講什麼都行,只要有人聽,你就有課堂。青年學生是愛聽尊孔尊皇呢,還是民主科學呢?顯然是民主科學。這樣一來北大就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基地。
北大在蔡元培任校長前,開校務會多半講英語,預科教務會更是全部講英語,不懂英語的中國教授像聾子一樣坐在角落,痛苦萬分。蔡元培先生到北大後,教務會發言一律改為國語。外國教授反對,蔡元培針鋒相對地回答:假如我在貴國大學教書,是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開會時你們就講中文?從此,大會發言,一律說國語。蔡元培任校長期間的北京大學,可謂「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新文化運動反對愚昧,愚昧是產生專制的唯一土壤,秦始皇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實行愚民政策,因為秦始皇懂得知識越多越反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舊道德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孔子真可憐,一會兒被人捧起來稱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一會兒被扔到地下,踏上一萬腳,永世不得翻身。
「在中國思想史上,1898年和1919年通常被認為是與儒家文化價值觀決裂的兩個分水嶺。1898年的改良運動,是一部分接近皇帝的高級知識分子在制度變革上的一次嘗試。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標誌的徹底的『新文化』思想運動,也被看成是對傳統道德和社會秩序的一種攻擊。後一運動的領導來自中國新近現代化的大學和中學。除了反對帝國主義之外,它的目的是建立一種清除了過去中國封建遺留物的科學和民主的新文化。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已明顯地從對傳統價值核心的懷疑,轉向對它的徹底否定。」
請說大白話
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髮表了《文學革命論》。胡適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中國古代,文盲比較多,庶民好多讀不了書,就是因為言文不一致,文化被少數人壟斷。其實咱們老祖宗是非常聰明的,如果用白話文寫東西,口語的變化是非常大的,後人可能就看不懂前人寫的東西,文化的傳承就斷了。電視劇《最後的王爺》裡說的很多都是老北京的土話,有些東西就聽不懂了。所以老祖宗發明用文言文寫文章,用白話作為日常交流用語,這樣讓文章千載流傳下來,歷朝歷代都能看得明白。
朱元璋的聖旨就用大白話,充滿當時的俚語俗言,而且非常口語化,讀來饒有趣味。因為他沒文化,或者他成心給老百姓寫白話。下面這則聖旨,是朱元璋給戶部下發的清查登記戶口的指示:「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著,繞地裡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們)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作軍。欽此。」這道有趣的聖旨,看來是朱元璋親自寫的。如果讓身邊的官員代擬,肯定是文縐縐的,不會如此直白。
這聖旨一念,老百姓都高興了,這皇上跟我們說的話一樣。古人寫的那些筆記,也多是白話,道光召見大臣,正事說完了,跟皇帝聊天,聊了天後,把皇帝說的話給記下來:卿幾刻進宮?家有几子?當未當差?就是咱們現在講的上沒上班。所以古人的言文不一致。
胡適先生認為言文應該一致,胡先生牛到什麼程度?他本人是哲學博士,另外,一生獲有35個榮譽博士學位。時間跨度從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至1959年。按學科分:法學24個,文學9個,人文學1個,不明學科1個;按國家和地區分:美國31個,加拿大2個,英國1個,香港1個。胡先生的博士學位有很多是名譽授予的,可是你要明白名譽博士要比你實際讀下來的高,你都沒有在我這兒念,我就給你一個博士,那就證明我認為你夠格。劍橋大學授予金庸先生名譽博士,然後金庸還在那兒讀博士,有人挺奇怪:你都是劍橋的名譽博士了,你還讀什麼?胡先生這麼牛的一個人,他到北大去告訴大學生,我們要寫白話文章,大學生們很反感。
倡導白話文
民國時候的大學生相當厲害。那時候初中畢業就算知識分子了,小學畢業,在街上寫書信測字,你就能養活自己。胡先生去大學講寫白話文,底下學生舉手,這個白話文囉唆,拍電報費錢。電報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一個字一兩銀子,那會兒當然不至於那麼貴,但肯定也不便宜,電報按字數收費。比如說胡先生你媽死了,用文言文拍四個字:「母喪速歸。」白話文多囉唆:「胡先生你母親不幸去世,趕緊趕回來吧。」胡適一聽這個也不生氣,微微一笑,說現在就這樣,有人請你們出山去做官,而你不願意去,你們用文言,我用白話,咱看誰短。這一幫學生開始用文言文起草,最長一個孩子寫了40多個字,最短的孩子是8個字:「才疏學淺,難堪大任。」胡先生的白話文只有5個字:我不幹,謝謝。要是不講禮貌的話,2個字就完了:不幹。或者1個字:不!
人性本是複雜的,據說溥儀1921年在深宮安裝第一部電話後,曾經給胡適打過一個電話,請胡適來宮裡走走。胡適沒過幾天就去宮廷與溥儀會晤。胡適的這次出行,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因此指責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不應該去見廢掉了的末代皇帝。而胡適則認為,他並不是見一位前朝皇帝,而只是見一個可憐的少年。事實上,胡適也免不了激動不已。在胡適見完溥儀的當晚,給溥儀的英文老師寫過一封信:「我不得不承認,我很為這次召見所感動,我竟能在末代皇帝,歷代偉大君主的最後一位代表面前,佔有一席之地。」很難想像胡適先生與兼具末代皇帝、可憐小青年雙重身份的溥儀之間,會有怎樣一番對白。
到1922年,北洋政府下令中小學教科書開始採用白話文,這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我們今天閱讀古籍非常困難。新文化運動後期,布爾什維克主義勝利,李大釗同志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舊民主主義革命史就此結束,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