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發佈《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一項內容是,將原來的「每年九月十日為教師節」修訂為「每年9月28日為教師節」——這一天是約定俗成的孔子誕辰日。
教師節的流變
孔子是中國的第一位教育家,是中國教師的鼻祖,被後世公認為「萬世師表」,以孔子為教師節的形象代表源遠流長。我國尊祀孔子的制度化從公元元年就開始了。到唐太宗貞觀四年(630),下詔州縣皆立孔廟,標誌著全國性的祭祀孔子。唐以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方學校旁均立孔廟逐漸成為定制。宋徽宗時,孔子已成為學校中「釋奠」禮的中心。
到清雍正五年(1727),據《清史稿》記載:「定八月二十七日先師誕辰,官民軍士,致齋一日,以為常。」這表明,已定孔誕為全民性的節日。因其全民性,已經具備了作為節日的基本特徵。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學校制度改革興辦學堂時,在學堂管理通則中就明確規定「至聖先師孔子誕日」為「慶祝日」。1939年民國政府相沿確定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後來換算為陽曆是9月28日),現在中國的台灣、香港等地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其實只是沿續原習,並非當地新立。中華文化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根與魂。孔子,亦是共識、同尊的「萬世師表」。若定孔子誕辰為中華教師節,會得到中華兒女的廣泛認同與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決定以五一國際勞動節為教師節,過了三十多年,1985年又決定以9月10日為教師節。可見就在最近短短的幾十年中,教師節的日子也是隨著社會和人們認識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而這幾十年,在漫長的歷史傳統中是很短暫的。隨著我們對傳統的認識的轉變,我們的教師節也應當轉變而繼承優秀傳統。教師節是可以發展變化得更好的。
更改教師節日期,之所以能夠列入徵求意見的內容,並得到眾多同胞的支持,是因為已有十年醞釀的群眾基礎。2004年筆者就提案,認為現有的9月10日教師節的設立,在當時是有益於倡導尊師重教的,然而,隨著國人文化自信、自覺、自尊的提升,尤其對於「萬世師表」孔子及其思想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化,開始意識到,原定教師節的日期,缺乏必要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與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與中國優秀教育傳統,不相連接,故主張以孔子誕辰為中華教師節。這不僅是在校學生的「尊師節」,也是現任教師為人師表、修德育人,傳道、授業、解惑的「師業節」,更是全民共慶、尊師重道的「教師節」。這一日期的更改,其深遠意義不僅限於教育事業本身,它更有益於恢復中華文化的元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興衰,教育有責。中國教育,歷來是延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載體,永遠不該作數典忘祖、「去中國化的工具」。
為何以孔誕為教師節
節慶日有的是世代相傳,我們已無權擇日;有的新訂節日是由我們自己擇日的,就應當考慮這日子是否有歷史文化內涵。例如教師節,應當是很有文化內涵的節日,以孔誕作中國教師節是非常合適的。經有關部門研究測算,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這日子也恰當其時,新學年開始時的繁忙已經過去,可以有時間籌辦教師節和國慶節。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他在中國文化和教育傳統的形成發展中發揮了廣泛、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孔子思想是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萬世師表」,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極其寶貴豐富的教育思想,至今還不失其積極意義。孔子在中華文明史上第一次將「學在官府」通過辦學轉變為「學在民間」,推進文化普及於民眾,開闢了通過教育系統傳播文明的途徑。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豐富,重要者包括:「有教無類」教育原則,是現代教育公平與平等思想的萌芽。「學而時習之」,開啟了國人比較注重知行合一、理論聯繫實際的傳統。「誨人不倦」的教育情懷,孔子因之成為歷來中國教師教書育人的楷模,從而被尊為「至聖先師」。他的「誨人」注重由內及外的人文化成,注重激發內在的動力,是人格(身心靈神)整體的修煉,目的在引導人的生命提升。
舉其要者還有:因材施教、啟發誘導、舉一反三、溫故知新、學思並重、教學相長、循序漸進、言傳身教;以及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等。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後生可畏」,「當仁不讓於師」等經典名句,為世人熟知,流傳千載。孔子留下巨大的精神財富,他的博大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實踐,是中華民族教育精神的集中體現,其精華具有長久的魅力。以孔誕為中華教師節,有利於強化中國教育的中華文化主體性,為擺脫現代教育「重器輕道」的「世界病」,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開創人類教育的新紀元,作出歷史新貢獻。
孔子已成為舉世公認的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是人類文明史載以來的第一位教師。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1948年就提出,有史以來對塑造人類文明影響最大的思想家有四位: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其中兩位是宗教的創始者,蘇格拉底和孔子則是教育家。不同的是,蘇格拉底所代表的雅典城邦文明,其受教育的人群僅限於公民,占總人口不超過10%。孔子才真正實現了平民教育、平等教育。本來周代的教育是貴族式的教育,學在官府;孔子則把官學變為私學,使各階層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是簡單的禮物,不是入學的門檻,所代表的是對夫子的尊重,由此就可見孔子教育的普遍性。美國出版的《名人年鑒手冊》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依次排在前頭的是: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1988年1月,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開會,會議傳出聲音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連美國眾議院也在2009年2月29日通過決議,紀念孔子誕辰2560週年,認同孔子的貢獻。現在連馬來西亞和美國加州都已經把孔子誕辰日9月28日定為教師節。世界各國的漢學家紛紛表示希望中國也以孔誕為教師節。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聯合祭孔活動在世界各地的三十多家孔廟同時進行。令人高興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決定頒發「孔子教育獎」。對孔子的崇敬表現了對中華文明的尊重。
中國近年已越來越明白地宣示,要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價值的支撐,對待孔子及儒學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有了全新的思維。2004年筆者和當時的文化部長孫家正做客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談論「中華文化的名片是什麼?」,事先在國內外觀眾中做了問卷調查,得票最多的就是孔子,其後依次是:中國龍、中國年、中國功夫等。2004年在韓國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表明以孔子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再次走向世界。到2014年11月,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475所孔子學院、851個孔子課堂,累計註冊學員345萬人。在孔子學院的帶動下,全球漢語學習者從10年前的不足3000萬人,快速攀升至1億人,已是歷史空前。若定孔子誕辰為中華教師節,會得到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認同與歡迎,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過這個教師節了!以孔子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就增加了在全球相傳的渠道。
在孔子的祖國,我們更應當高高舉起這面旗幟。以孔誕為中華教師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中華民族從精神上富裕起來的一個切入點。是近百年中華文化歷史命運新轉折,中國人文化自覺、自信、自尊的新體現。是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中華文化起死回生,逐步恢復元氣,開始挺直自己文化脊樑,並再次走向世界的象徵。
2013年11月26日習主席的「曲阜講話」首開我黨最高領導人在職在任期間調研「三孔」的先河,第一次以國家最高領導人身份正面評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他說:「我到這裡來,到曲阜、到孔子研究院,就是體現中央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決心。」「「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很多觀點方法,對人類文明思想寶庫有很大的貢獻,提出了很多基本觀念,有些是和世界其他國家思想一致的,不約而同的,有些是獨自的貢獻。如『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集中代表中國傳統文化重要部分,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應該說,孔子思想既有唯心的,保守的一面,又有進步的合理的精華。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吾日三省吾身』、『禮之用和為貴』、『為政以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德不孤必有鄰』、『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言必信、行必果』等。」並說:「要講好中國的故事,像孔夫子一樣,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對象,要有不同的、能產生共鳴的表達方式。」2014年9月24日習主席第一次以國家最高領導人身份參加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的大會,系統闡述了中央對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態度。他說:「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指日可待的新教師節
現行的教師節,多是學生為老師慶祝節日,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尊師。這應該是教師節的一個方面(但務必要採取措施防止變成「謝師節」、「送禮節」);可是教師節還應具有另一層也許更為重要的內涵:教師節首先是教師自己的節日,通過節日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為人師表的職業意識,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增強對所從事職業的敬意(這樣也有助於剎住送禮風)。教師應德為人表、行為世范,師德先於生德,身教重於言教;學生應尊師敬長、崇學尚德,不僅要學好知識和技藝,更要學好為人之本和做人之道。而這些,都是孔子的價值觀念和教育實踐所帶給我們的積極啟發和寶貴經驗。以孔子為形象代表顯然有利於豐富教師節的歷史文化內涵、提高教師節的品格。
以孔誕為中華教師節,已經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1993年以來,從「兒童讀經」到「國學啟蒙」,從教育體制之外到教育體制內,民間推動的以儒家經典為中心的國學教育健康發展,正在成為立德樹人的文化源泉。當今民辦教育的塾、堂、館、院,如雨後春筍,體制內外億萬青少年,不同程度學習儒家經典,孔子的正面形象,在這一代中國人的心目中,開始站立起來。以孔誕為中華教師節,就會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目之中,加深這種印象。滋養著優秀傳統文化長大的一代代,將會成為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群眾基礎和中堅力量。況且,在中國的台灣、香港等地,以孔誕為教師節已經多年了,從國家的統一與民族文化歷史認同的角度考慮,以孔誕為教師節也是很有意義的。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決定以9月28日孔誕為全省「終生教育日」,中國人民大學以九月份為「孔子文化月」,這些都為以孔誕作教師節作了準備,可以說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尊師」的對象並不僅僅局限在學校裡的老師。「聖人無常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有許多影響過我們的人,他們或給我們以德行的示範,或給我們以精神的啟迪,這些人應當作為我們的老師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作為師道的代表,也並不是只看重儒家,對於其他宗教和學派我們同樣尊重。「尊師」的形式也不拘一格,不必刻意規定什麼敬師模式,關鍵是尊師重道的心意,以及師友互相激勵的良性循環,達到這種整體的氛圍與規範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從2004年開始,筆者以政協提案的方式幾次呼籲以孔誕為中華教師節。有關職能部門都肯定提案的理由,答應在修改教師法時負責轉達這個建議。
2013年9月5日,國務院法制辦公佈《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擬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六條,將原來的「每年九月十日為教師節」修訂為「每年9月28日為教師」。這一修訂案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也得到海外華人的普遍讚譽。網絡和紙媒組織的多項民意調查顯示,至少七成以上受訪者支持這一修訂案。可見,以孔子誕辰日為教師節,是合乎多數民意的。除原先已持此議的學者錢遜、王殿卿、杜維明、張立文、於敦康、樓宇烈、周桂鈿、牟鍾鑒、陳來、郭齊勇、凌孜及筆者等之外,湯一介、朱傑人、陳鼓應、成中英、郭沂、湯恩佳、陳啟生、彭永捷、韓星等以及國際儒聯的諸多海內外著名學者紛紛表示讚賞並發公開信表示:相信此舉,有助於增強廣大教師愛崗敬業的精神;有助於把學校建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基地,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有助於全社會形成尊德重教的風氣,增強國民凝聚力;有助於強化全中國的文化共識,以中華文化凝聚兩岸人心;有助於建立和完善中國價值觀,提升中國的世界影響力。
以孔誕為中華教師節,上承歷史,下順潮流,深得民心,光耀世界。我們期盼全國人大常委會和教育主管部門能夠順應民意,採取相應舉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孔誕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的教師節。
在全國人大未改定日子之前,民間也可以考慮先以孔誕為「中華師表日」,以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