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春秋時代的歷史大體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運潛移,遠看彷彿靜止;戰國時代的歷史卻好比奔流的湍瀨,順流的舟楫,揚帆飛駛,頃刻之間,已過了峰嶺千重。論世變的劇繁,戰國的十年每可以抵得過春秋的一世紀。若把戰爭比於賭博,那麼,春秋的列強,除吳國外,全是涵養功深的賭徒,無論怎樣大輸,決不致賣田典宅;戰國時代的列強卻多半是濫賭的莽漢,每把全部家業作孤注一擲,每在旦夕之間,以富翁入局,以窮漢出場,雖然其間也有一個賭棍,以賭起家,終於把賭伴的財產騙贏淨盡。
這變局怎樣造成的?因為春秋戰國之交記載特別殘缺,我們還不能充分知道。但有一點可以確說的:先後參加這國運的狂賭的列強,即所謂七雄者,其中除燕國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歷史完全是空白外,其餘趙、魏、韓、田齊、楚和秦,我們都知道是曾起過一番政治經濟的大變革,曾把封建的組織加以人工的有計劃的摧毀的;前四國本身並且就是政治革命的產物。
趙、魏、韓即所謂三晉。它們的前身是晉國的三個封區。趙氏的祖先本是累代替周王御車的。穆王時,著名的神御造父以功封於趙,因以邑為氏。造父的七世孫趙叔帶,因為幽王無道,脫離周室,往仕晉國。後來晉獻公用趙夙做「御戎」(戰時御君車的),畢萬為副,以滅耿、滅霍、滅魏。臨到論功行賞,把耿給了趙夙,把魏給了畢萬。此時趙氏在晉國始有了根據地,而畢萬始建魏氏。韓氏也以封邑韓原得名,其受封略後於魏氏,惟確實年代不可考。前582年,晉景公聽信讒言,疑趙氏謀叛,把這一家幾乎殺盡了,把它的田邑沒收了,因韓氏的勸諫,景公才復封趙氏一個僅存孤兒。這件故事,後經點竄,成為一件很動人的傳說;我國在十八世紀間最先傳譯於歐洲的一部戲劇《趙氏孤兒》,是以這段傳說做底子的。趙氏復嗣後,不到四十年,成為把握晉國政權的六卿中最強的一族。所謂六卿包括上說的三家和范氏、中行氏、智氏。范、中行氏後來和趙氏火並;內亂連年的結果,二氏於前492年(孔子卒前十一年)被逐出晉國。他們的土地終於歸入其餘的四家。前465年,智伯又脅迫著韓、魏和他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聯軍決汾水灌城,只差三版便把全城淹沒。臨到城快要破的時候,韓、魏卻突然和趙勾結起來,把智伯殺掉,把他的土地也瓜分了。不久公室的土地也被分割到只剩下可忽略的數量,晉君竟卑屈到要去朝見三家的大夫,他後來的命運這裡也可以不表了。前403年,周威烈王竟把三家的大夫升格為侯。通常以這一年為戰國時代的開場。於是三個新國出現於歷史的舞台上;魏佔有舊晉的中部和西南部,都於安邑(今山西夏縣),趙佔有舊晉的北部,都於中牟(今河北邢台與邯鄲之間),韓佔有舊晉的南部,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開國初的四十年內,三晉先後把國都遷到最適宜於向外發展的地帶。趙南徙邯鄲(今河北邯鄲縣);韓滅鄭,即以鄭都為新都(今河南新鄭);魏則東徙大梁(今河南開封)。
三晉建侯後十七年(前386年)而齊的蛻變也完成。這年齊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請得了周王的冊命,升格為侯。田氏即陳氏(陳田古音相同,春秋的記載用陳,戰國的記載用田),它的始祖乃是陳國的一個公子,名完,和齊桓公同時的。公子完避亂奔齊,甚得桓公的寵悅,仕為「工正」,以祖國的名號為氏。傳說公子完在本國娶親之前,他的岳家為婚事問卜,得到下面的讖辭:
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在媯之後,將育於姜。
五世其昌,並於正卿。
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這神驗的預言無疑地是事後追造的。所謂五世,便是弒齊簡公的罪魁,孔子所要討伐的陳恆。陳恆既立新君,便專齊政,把國內稍強大的貴族盡數鋤去,只把自己的封地增加到多過齊君的采地。陳恆的兒子繼做齊相,更把齊都邑的大夫盡換了自己的宗人,再傳兩世到田和,恰好遇著一個沉迷於酒色的齊康公。田和索性把他遷海邊,留一個城邑給他過快活的日子,而自己踐登侯位。
政變的潮流不久又波及周室。三晉和田齊的建國還須借重周王的冊封。但三晉受封後三十三年,韓趙便過河拆橋,合兵攻周,扶植兩個有力的王親,把周室分裂為二;東周都於洛陽的舊王城,西周都於鞏。此後周王的力量還比不上從前一個侯國裡的小封君了。
第二節魏文侯李克吳起
政權的轉移每牽連到政制的改革。三晉和田氏,在地盤的擴張中,各把國內林立的小封君陸續兼併了,最後連公室也消滅了。在建國之前,即在競爭生存的時期,它們為免實力的分散,不能把新得的土地多所割封。齊晉舊有的小封君於是逐漸被非世職而無采邑的地方官吏所替代。當四氏建國時君主集權的局面同時成立,它們沒有回到舊路的需要,而且權力這東西原是易握難放的,雖然此後這四國和同時的其他各國,偶然也把土地封給功臣或子弟,但受封的人數既絕少,每個封區若不是寥寥的數城或十數邑便是荒野的邊地,絕不足和中央抗衡的,戰國時代的國家,先後都向君主集權的路走,而最先走上這條路的是三晉和田齊。
這新建的四國當中,魏的新氣象為最顯著,它們的創業君主當中也以魏文侯為最英明。他開戰國招賢養士的風氣,在他的朝廷匯聚了國內外的人才。其中最可注意的除孔子的門人子夏外,有李克(或作李悝)和吳起。
(1)李克,魏人,是子夏的弟子,做了文侯的卿相,他是我國第一個大法律家,手定魏國的新法典。後世所傳他的《法經》六篇大約就是這法典的底稿。《法經》是我國第一部詳細的律文,可惜已經亡佚了;我們只知道其中一篇叫做《網經》,是關於盜賊的劾捕的;另一篇叫做《雜律》,有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條目。李克又替文侯改定稅法。從他自己所述這新稅法的提議中,很可以看出當時農民生活的情形,現在把原文抄在下面:
糴,甚貴傷民,甚賤傷民。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民無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百田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每石值三千錢),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收穫為平時的四倍),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在百石;下熟自倍,余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熟則上糴三而捨一(將農民所餘四百石取去三百石),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民適足價平則止;小饑則發小熟之所斂,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饑則發大熟之所斂而糴之(放給農民);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
這新稅法的實行,是戰國的初年魏國富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不知道它到底實行了多久。
(2)吳起,衛人,或說魏人。曾從曾子和子夏受學。他是戰國著名的兵法家,有兵書傳後(已佚,今本乃偽托)。他曾給文侯將兵大敗秦國,後來任西河守,抵禦秦、韓、魏甚得力。他將兵和最下級士卒吃著一樣,睡不鋪席,行不用車馬,親自負糧,和士卒分勞苦,因此大得軍心。
吳起在魏國以軍事顯。但他的政治本領卻留在楚國發揮。文侯死後,嗣君武侯,因受離間,對他生了疑心,他怕得罪,走去楚國。不久楚悼王任他做令尹。這時距吳人入郢有一百二十多年,楚滅了陳、蔡、祀、莒之後,疆宇大展,其國都久已遷回郢邑。吳起把三晉「明法審令」的一套介紹了過來,又教悼王把坐食無用的冗官悉數裁汰,把公族疏遠的廢掉,省下錢來養兵練兵,又把一部分貴族強迫遷徙,以實國中空虛之地;又替悼王立了一條新法,令每個封君的土地傳過三世之後得交還國家,這就是說,用緩進的手段把封建制度推翻。因為這些改革,吳起成了楚國的貴族的怨府。悼王一死(前381年),他們便暴動起來,圍攻吳起,吳起只得匿伏在王屍旁邊。在刀箭紛集之下吳起和王屍一齊糜爛。太子正位後,藉著毀壞王屍的「大不敬」的題目,大加株連,坐罪滅族的有七十多家。楚國的貴族幾乎被一網打盡。楚國的新局面也就成立。
吳起死後二十年而秦國開始變法。
第三節秦的變法
秦的發祥地在渭水上游的秦川的東岸(今甘肅天水縣境),周孝王時,嬴姓的非子因替王室養馬蕃息的功勞,受封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近畿的「附庸」。宣王時,秦莊公以討伐犬戎有功受命為西垂大夫。及平王東遷,秦襄公帶兵去扈衛,平王感念他的慇勤,才把他升在諸侯之列。這時畿內的豐岐一帶已淪入犬戎,平王索性更做一個不用破費的人情,把這一帶地方許給了秦,假如它能將犬戎驅逐。此後秦人漸漸的東向開拓,到了穆公的時代,更加猛進。穆公是春秋的霸主之一。他曾俘獲了晉惠公,拿來換取晉國的河西地方;又滅梁、滅芮,都是黃河西岸與晉鄰近的小國。他又潛師遠出,希圖滅鄭,若不是鄭商人弦高把噩耗發現得早,向祖國報訊得快,秦的鐵手此時也許便伸入中原了。秦的東侵是晉的大忌。秦師這次由鄭旋歸,晉人也顧不得文公新喪,墨絰興兵,把他們攔路截擊,殺個慘敗。後來穆公雖報了此仇,他東向的出路到底給晉人用全力扼住了。他只得回過頭去「霸西戎」,結果「兼國十二,開地千里」。穆公死時(前六二一年),秦人已佔有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已奠定一個頭等國的基礎。但此後二百多年間,秦的內部停滯不進,而晉始終保持著霸國的地位,繼續把秦人東出的路堵住。
當戰國開場的前後,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國,自前428年以降,四十多年間,它的政治出了常軌,大權落在亂臣。在這時期中,它有一個君主被迫自殺,一個太子被拒不得繼位,另一個君主和母后一同被弒,沉屍深淵。魏人乘秦內亂,屢相侵伐,並且奪回穆公所得到的河西地方。
穆公的霸圖的追續是自獻公始。他即位的次年(前384年)便把國都從壅(今陝西鳳翔縣)東遷到櫟陽(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他恢復君權,整飭軍旅,兩敗魏師。但秦國更基本的改革,更長足的進展,還要等待繼他位的少年新君孝公和一個來自衛國的貴族少年公孫鞅。
公孫鞅原先游仕在魏。傳說魏相公叔痤病到要死時,魏君(即日後的惠王)請他舉薦繼任的人,他便以衛鞅對。魏君默然不語。公叔痤更囑咐道:若不用這人,必得設法把他殺掉,勿令出境。魏君答應去後,公叔痤立即喚叫衛鞅前來,把剛才的談話告訴了他,勸他快走。他不慌不忙答道:魏君不能聽你的話用我,又怎能聽你的話殺我呢?後來聞得孝公即位,下令求賢,他才挾著了李悝的《法經》,走去秦國。
前359年(孝公三年),孝公用衛鞅計頒布第一次的變法令。這令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刑法的加嚴加密,人民以十家或五家為一組,若一家犯法,其他同組諸家得連同告發,知情不舉的斬腰;告發本組以外奸惡的與斬敵首同賞,藏匿奸人的與降敵同罰。(二)是富強的新策;凡不做耕織的遊民收為公家的奴隸,努力耕織多致粟帛的人民免除徭役;家有兩男以上不分居的納加倍的人口稅,私相毆鬥的分輕重懲罰;非有軍功的人不得受爵;服飾、居室和私有的田土奴婢的限度,按爵級區別,因此沒有軍功的人雖富也不得享受。這新法施行十年後,秦國家給人足,盜賊絕蹤,百姓從詛咒轉而歌頌。這新法的成效更表現在衛鞅的武功,前352年,他親自領兵征魏,把魏的舊都安邑也攻破了。此役後二年,衛鞅又發動第二步的改革,把國都遷到渭水邊的咸陽,在那裡重新築起宏偉的城闕和宮殿;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把全國的城邑和村落歸並為三十一縣,每縣設縣令,丞(正副縣長),把舊日封區的疆界一概剷平,讓人民自由占耕未墾闢的土地,讓國家對人民直接計田徵稅。第二步改革完成後,衛鞅於前340年又領兵征魏,把魏將公子卬也虜了回來。於是孝公封衛鞅於商,為商君,後人因此稱他為商鞅,但他的末日也快到了。先時第一次變法令公佈後,人人觀望懷疑。適值太子犯法。衛鞅便拿他做一個榜樣,把他的師傅公子虔黥了。後來公子虔自己犯法,又給衛鞅劓了。前338年孝公死,太子繼位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把商鞅族誅。但商鞅的政策卻繼續被採用。
秦地本是戎狄之區。西周的京畿雖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終不深,好比一件錦衣覆著襤褸。周室東遷後,錦衣一去,便襤褸依然。直至孝公變法時,秦人還不脫戎狄之俗。例如他們還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寢一室,這大約是沿著遊牧時代以一個帳幕為一家的經濟辦法。這種陋俗經商鞅的嚴禁才消滅。又例如秦國道地的音樂,直至戰國晚年,還是「擊甕叩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沒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沒有受文明的軟化。 在六國中秦人是最獷野矯健的。商鞅的嚴刑峻法給他們養成循規蹈矩的習慣,商鞅的特殊爵賞制度使得對外戰爭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以最強悍,最有紀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發展,秦人遂無敵於天下。
商鞅死後約莫七八十年,趙國的大儒荀卿游秦。據他所記,這時商鞅變法的成績還歷歷可見。荀卿說:
(秦之)國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淫蕩)汙(猥褻),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順。……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入其國(首都),觀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觀其朝廷,其朝(早)間聽決,百吏不留,恬然如無治者。
荀卿的弟子韓非也說:
今(六國)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
信賞必罰正是商鞅的政術。
荀卿又曾比較齊、魏和秦的強兵政策道:
齊人隆技擊。……得一首者則賜贖錙(八兩)金,無本賞矣(本賞大約是指戰勝攻取之賞)。是事小,敵毳(脆)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是亡國之兵也。……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按一定標準挑選):衣三屬(層)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背)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免除賦役),利其田宅(給以好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合格的武卒,幾年後便衰弱不可用。但其特權卻不能剝奪)。……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狹厄(給人民的生路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忸(狃)之以慶賞,()之以刑罰,使……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斗無由也。厄(壓迫)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勝利才算功,不但計首級),功賞相長也。……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王之銳士。
所說齊魏的兵制,不知創行於何時,所說秦國的兵制正是商鞅所創的。
第四節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
三晉建侯和商鞅之死,是世變程途中的兩大塊「記裡石」。環這兩大事件的一世紀左右(約前420至前320年)是一個大轉捩的時期。在我國史上,恐怕只有從鴉片戰爭到現在的一段可以和它相比。不獨春秋的四霸在這時期裡先後蛻去封建的組織而變成君主集權的七雄;其他好些在春秋末葉已發端的趨勢,如工商業的發達,都市的擴大,戰爭的劇烈化,新知識階級的興起,思想的解放等等,從這時期以下,都加倍顯著。七雄的樹立,前面已表過;新知識階級的興起,和思想的解放,詳於次章,其他各端附記於此。
在春秋末葉,雖然已有和小封君一般闊綽的商人,但似乎還沒有用奴隸和傭力支持的大企業。但在戰國時代這種企業卻出現了。以現在所知,和商鞅同時而稍後的,有一個洛陽大實業家白圭,「能薄飲食,忍嗜欲,節食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他「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他自己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白圭不獨是後世言治生術的始祖,並做過魏惠王的大臣,受過封邑,提倡過「二十而稅一」的制度,又以善治水築堤著名,自言「丹(白圭本名)治水也愈於禹」,他全然是一個戰國時代的張南通。可惜關於他的史料太缺乏了。白圭所經營的主要是谷米和絲漆業。此後戰國時代見於記載的大企業家,有以制鹽起家的猗頓,有鐵冶成業的邯鄲郭縱(二人的正確年世不詳),皆是富埒王者;有「畜牧大王」烏氏裸,他的牛馬多至不能以頭數,而用山谷量,他因此得到秦王政的優禮,地位侔於封君,歲時和列臣同赴朝請;又有巴蜀寡婦清,承受了擅利數世的丹穴,而能保守財富和貞操,因此得到秦王政的敬仰,為築「女懷清台」。與工商業的發展相偕的是貨幣的進步,和都市的擴大。銅錢的製造,不知始於何時,它的普遍的使用,和多量通流當是春秋戰國之交的事。文化較落後的秦國到前336年(商鞅死後一年)才開始行錢。黃金的用作貨幣最早亦當在戰國初年。終春秋時代,國際間的賄賂以及君主對臣下的大宗賞賜沒有用黃金的;但在戰國時代此等賄賂和賞賜則用黃金為常了。當春秋晚年,除國都外,「千室之邑」已是標準的大邑,其時任何國都的人口雖不見於記載,我們即使算頭等國的國都都比標準的大邑大十倍,也不過有一萬戶。但入戰國時代,「萬家之邑」已很普通。而齊的臨淄,約在商鞅死後不久,人口已上七萬戶。「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六博蹋鞠者。臨菑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洛陽在戰國末年戶數在十萬以上。都市中物質文明的進步,從貴豪家的生活可見。《楚辭》中的《招魂》一篇(一說屈原作,一說屈原的弟子宋玉作),於楚國貴豪的生活有一段極精緻的描寫,引錄於下:
高堂邃宇,檻層軒些。層台累榭,臨高山些。網戶朱綴,刻方連些。冬有穾夏,夏室寒些。川谷徑復,流潺湲些。光風轉蕙,汜崇蘭些。經堂入奧,朱塵筵些。砥室翠翹,曲瓊些。悲翠珠被,爛齊光些。蒻阿拂壁,羅幬張些。纂組綺縞,結琦璜些。……紅壁沙版,玄玉梁些。仰觀刻桷,畫龍蛇些。坐堂伏檻。臨曲池些。芙蓉始發,雜芰荷些。紫莖屏風,文緣波些。文異豹飾,侍陂陀些。軒輬既低,步騎羅些。蘭薄戶樹,瓊木籬些。……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麥,麥,挐黃梁些。大苦鹹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異羹些。濡鱉炮羹,有柘漿些。鵠酸臇鳧,煎鴻鶬些。露雞臏蠵,厲而不爽些。炬籹蜜餌,有餭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餚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採菱,發揚荷些。美人既醉,朱顏些。娭光眇視,目層波些。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長髮曼鬋,艷陸離些。二八齊容,起鄭舞些。衽若交竿,撫案下些。竿瑟狂會,搷鼓鳴些。宮庭震驚,發激楚些。吳歈蔡謳,奏大呂些。
我們若拿這一段和上引李克關於農民的描寫並讀,便看見人間的天堂和地獄。
與都市的繁榮相副的是交通的進步。當孔子之世,從吳都往邾國至快的行軍要走三個月。但當戰國初年,從魯都往楚都郢,個人的旅行,十晝夜便可抵達。這種進步似乎不由於運輸工具上的新發明,而由於道路的開闢。而道路的修治多半由於軍事上的需要。我們可以推想當春秋戰國之際,我國在交通上曾起過一次大革命;許多國家,為侵略用兵的便利,都「塹山填谷」,以修築新道路。此事雖然史無明文,但我們從下引戰國人所傳的兩件故事可以得到一點消息:(一)中山國(在今滹沱河以北)有一部落叫做繇,智伯想滅掉它,卻無路可通。於是鑄了一個大鐘,用兩輛並列的大車載著,要送給繇的君長。這君長於是「塹岸堙谷」,開路迎鐘。智伯的軍隊卻跟在大鐘後面,把繇滅掉。(二)秦惠王想滅蜀,但山路險阻,兵路不通。於是雕了一隻大石牛,每天派人秘密在它後面放一堆黃金,揚言石牛便金。他把這異寶贈給蜀侯。蜀侯於是「塹山填谷」,開路以迎石牛。秦惠王的軍隊,卻跟在石牛後面,把蜀滅掉。這兩件故事雖然未必全真,至少反映戰國人對軍事影響交通的認識。
顧名思義,戰國時代的特色乃在戰爭。這時代的戰爭,在質量上都大變春秋的舊樣。第一,直至春秋末年,最大的晉、楚兩國,其兵力不過四千乘左右,以一乘戰士十人計算,也不過四萬人,再加一倍也不過十萬人;而戰國的七雄中秦、楚、齊、趙,各有「帶甲百萬」以上;韓、魏、燕的兵力也不下六十萬。第二,春秋時代的國防,其初只注意首都,後來才陸續給近邊衝要的邑築城。但除了少數有城的都邑外,其餘的地方,敵國的軍隊可以隨時通過,如入無人之境。但在戰國時代,各國當敵的邊境都築起長城和堡壘,這表明國際的生存競爭已到了絲毫不能放鬆的地步了。第三,在春秋時代,征戰的目的以取俘奪貨,屈敵行成為常例;以佔奪土地,殘殺敵人為例外。在戰國時代,則征戰的目的以佔奪土地殘殺敵人為常例,而僅只取俘奪貨,屈敵行成為例外。國家對兵士,以首級論功,每次戰爭動輒斬首十萬八萬,甚至二十萬,甚至一坑四十萬。我們的辭典中最凶殘的「屠城」一詞是在戰國時代出現的(見《荀子·議兵篇》)。「師之所處必生荊棘」,「大兵之後必有凶年」,都是這時代人形容戰禍的實話。第四,戰爭工具在這時代也大有進步;以前的兵器全是用銅的,此時已漸漸的代以鐵和鋼;以前純用車戰,只適宜於平原,而不適宜於山險,調動也很遲緩,此時則濟以騎兵和步卒。此外攻城有「雲梯」的器械,舟戰有「鉤拒」的器械,都是戰國初年,魯國一個大工匠公輸般所發明的。第五,戰爭的技術在戰國時代日益專門化了。當春秋之世,各國的軍事領袖都是兼管民政的封君,純粹的武將是沒有的。戰國初期大政治家像李悝、吳起、商鞅……都是能帶兵出陣的,但自此時以降,文武漸漸分途。專門的名將如孫臏、穰苴、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等相繼出現。專門化的趨勢並且及於至少一部分常備的兵士。他們合格的標準已被提高。他們所受的訓練,也更加繁重。他們和臨時征發農民充當的兵卒已有天淵之別。從上引荀卿所說魏國的武卒可見一斑。因為統治者對軍士的重視,民間也開始有結合團體,專習武技或兵法以供統治者選用的。這類團體中最著名的是墨翟所領導的「墨者」們,下文再將敘及。軍事專門化之另一表徵是兵書的撰著。我國重要的「武經」,如吳起的《吳子》、孫臏的《孫子》、穰苴的《司馬法》、墨家的《備城門》等五篇,和尉繚的《尉繚子》全是戰國時代的產品。
第五節國際局面的變遷
晉國的西南角給黃河褖了一層,外面又給山地褖了一層,即屬於所謂「表裡山河」的地帶,也就是扼著秦人東向出路的地帶。這一部分的晉境,給魏國承受了。魏一日保持晉的霸威,秦一日不能大有發展。
魏文侯本已先秦孝公而著鞭。當戰國開場的六十年間,魏是風頭十足的一國。在它西邊的秦,東邊的齊,南邊的韓、楚,北邊的趙,沒有不受過它的侵略。前353年它把趙都邯鄲也攻破了,並且繼續佔據了兩年,因為齊國的壓迫才退出。前341年魏又伐韓,韓求救於齊,齊將用了一個和吳起齊名的兵法家孫臏做軍帥,依他的計,領兵直搗魏的首都大梁。次年魏軍還救,大敗於馬陵;十萬雄師,一朝覆沒,主帥太子申和將軍龐涓都送了命。次年內,齊、秦、趙又連接向魏進攻(商鞅第二次征魏即在此時)連接把它打敗。不久楚人也乘機來報復。計馬陵之戰後二十餘年間秦對魏五次用兵,魏對秦兩次獻地,秦人不獨奪回河西,並且侵入河東河南。
在四面受敵之下,魏君(後來的惠王)用了大哲學家惠施的計策,向齊國屈意修好;後來又用他的計策,於前334年和齊君相會於徐州,互認為王。這是魏人聯絡齊人的一種手段呢,抑或是抵制當時秦國挾周室以令諸侯的計策呢?恐怕兩般都有。與齊魏同時,燕趙中山(即春秋時的白狄國鮮虞)亦稱王,其後秦、韓、宋亦繼步。從此周室的餘威完全消滅了,從此「尊王」的招牌再沒人掛了,舊時代所遺下的空殼已被打破了,新時代的幕已被揭開了。列強已毫無遮掩地以猙獰的面目相對,以血染的鋒刃相指,再不用尋覓題目,以為奪地攻城的口實了。
虎狼的秦國既已「出柙」,六國的最大問題便是怎樣應付它。六國的外交政策不出兩途,即所謂「合從(縱)」和「連衡(橫)」,或簡稱「從」和「衡」。依韓公子非在他的遺書裡所下的界說:
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
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所謂一強,不用說是秦國了。秦在西方,六國皆在其東。六國中任何一國與秦國的結合是東西的結合,東西為橫,故稱連衡,六國共相結合是南北的結合,南北為縱,故稱合從。合從當然是六國最安全的政策,也是秦人最懼怕的政策。直至後來六國都被證明已消失了單獨抗秦的力量時,據荀卿的觀察,秦人還是「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不過合從政策的持久有很大的困難。第一,除了些殘餘的可忽略的泗上小侯,如魯、衛、鄒(即春秋時的邾國)、滕……外,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維持現狀,沒有一個國家不想乘四鄰的間隙擴張領土,便是不在七雄之列的宋,也經過東征西討的迴光返照之後才給齊國滅掉(前286年)。合從,則六國的出路只有一條,向秦進攻,而秦卻不是好惹的。合從政策和六國的「帝國主義」根本衝突。第二,齊、燕兩國,距秦遙遠;秦的東侵,直到很晚,還沒有給他們以切膚之痛,因此它們對於合從運動的熱心很容易冷下去。反之魏、楚、韓、趙,因為鄰接秦國;它們一和秦絕交,外援未可必,而秦軍先已壓境;就因為始終怕吃一點眼前虧,他們很容易被秦人誘入「親善」的圈套,而破壞從約。因此,戰國時代的國際關係,好比時鐘的擺,往復於合從,連橫之間;每經一度往復,秦國的東侵便更進一步,六國的抵抗力便更弱一些。
自魏衰後,六國中聲勢足以與秦相埒,力量足以左右世局的惟有楚和齊,這兩國若再倒坍,秦人「統一天下」的幸運便注定。下文略述楚和齊在從橫捭闔的變化中被削弱的經過。其他六國自相殘殺和秦人臠割三晉的慘史,這裡不必細表。
前318年六國第一次合從攻秦,以楚懷王為從長。但實際上參戰的只有韓、趙。次年,這兩國的兵給秦大敗於修魚(韓地),齊又倒戈攻趙、魏,這首次從約,不待秦在破壞先已瓦解。越一年,秦滅蜀,並滅巴,國境增加原有一倍以上,與楚的巫郡,黔中相接。於是秦人開始圖楚。最為秦人所畏忌的是齊、楚的結合,秦人於是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的許讓為條件,誘得楚懷王與齊絕交旋即食言。懷王大怒,於前312年,發兵攻秦。秦脅韓助戰。大敗楚軍於丹陽,斬首八萬,虜楚主將,及裨將七十多人,並且佔領了楚的漢中(漢水上游陝西湖北接界的一帶地方),懷王越怒,再以傾國的兵襲秦。戰於藍田,又是一敗塗地。韓、魏還趁火打劫,侵楚鄧。次年秦又攻楚取召陵。自漢中失,郢都的西北屏藩撤,楚的國威大挫。其後不久(前307年?)楚雖承越國內亂,攻殺越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所得還不足以補償它這次的損失。
前306年(?)齊又提議合從自為從長,邀楚參加,這時正是楚人復仇的機會了,懷王也答應參加了。但一會受了秦人誘惑,忽然變起卦來,竟和秦國互結婚姻。前303年,齊、魏、韓於是便連兵討楚背約。懷王使太子質於秦,請得秦的救兵,三國才退去。但次年楚太子鬥殺秦大夫,逃歸。秦人得了這個好題目,便聯合齊、韓、魏攻楚方城。接著又給了楚兩次的懲創之後,秦忽然和楚「親善」起來,並且請求懷王親到秦楚交界的武關會盟。懷王待要不去,怕得罪了秦,又禁不起兒子的催促,便應命而往。他一入關,秦的伏兵便把關門閉起。他被領到咸陽,朝章華宮,如藩臣一般。秦人要他割讓巫郡、黔中,以為釋放他的條件,他也答應了。但秦要先得地,後放人!他憤而拒絕。在秦國羈留了兩年,他試逃歸,事洩,秦人截住楚道,他從間道走趙,趙不敢納,正要往魏,秦兵追至,把他押回,次年,他發病死。秦人把他的屍首送還,楚的老百姓都哀憐他,如像死了親戚。但過了三年,秦大敗韓軍,斬首二十四萬級之後,投書楚頃襄王(懷王子)道:「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之飭士卒,得一善戰!」頃襄王給嚇得心驚膽戰,立即同秦國講和,次年又向秦國迎親。
楚懷王死後不久,齊國也由極盛而驟衰。自馬陵之戰,齊已代魏而為東方的領袖,三晉的君主都向它來朝。其後二十九年(前314年)齊乘燕王噲讓位給卿相子之,燕太子逆著民意作亂的時機,出兵伐燕。燕人在離叛的狀態之下,連城門也懶得關閉。齊兵不到兩個月便攻破燕都;並且繼續佔據了三年,因諸侯的脅迫而退出。用齊宣王自鳴得意的話:「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這樣的武功直至此時,秦人也還沒有嘗試過。前296年,齊遂領著三晉和宋合從攻秦,秦人竟不敢應戰。自楚衰後,齊、秦在列國中成了東西突起的兩個高峰。為表示它們的特殊地位,秦昭襄王於前288年(懷王死後八年),約合齊湣王,同時把尊號升高一級;秦王為西帝,齊王為東帝,這個授議隱然有秦、齊平分天下的意思了。但秦的勸道只是「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手段。它一則可以助長齊湣王的驕心,一則可以離間齊和別國的親交。湣王底下未嘗沒有看出這詭計的人。所以他稱帝后二日,便受勸仍復稱王,昭襄王也只得照樣。但湣王的帝號雖已取消,他的野心並沒有減小。過了兩年,他便舉兵滅宋。接著又南割楚的淮北,西侵三晉,並且打算吞滅兩周。泗上鄒、魯等小國的君主個個震恐,向齊稱臣。宋在向戌弭兵之會後,曾先後吞併了曹、滕,在被滅之前已是一個擁有五千乘兵力的四千里之國,而宋偃王,雖然後世的史家把他比於桀、紂,卻不是一個無抵抗主義者。滅宋,而齊的國力大大損耗。燕昭王方卑身厚幣,築館招賢,伺機復仇。他看破了這一點,便於宋滅後二年(前284年)聯合秦、楚和三晉,大舉伐齊。燕將樂毅攻入臨淄把三十年前齊軍在燕京的暴行照抄一遍。這泱泱大國的首都六七百來年所積的「珠玉財寶,車甲珍器」被劫奪一空。湣王出走,連歷衛和鄒、魯,還始終擺著「東帝」的架子,責應供張,卻到處碰釘,又走回齊國,結果為莒人所殺。別國的兵飽掠颺歸後,燕軍繼續前進,五年之間,把整個齊國的七十餘城,除了莒和即墨外都佔領了。並且列為燕的郡縣。這兩個城之能夠支持,因有田單在。田單是齊王室的支裔,初時做臨淄市官底下的一個小吏。燕軍入齊,他走回故鄉安平,教族人把車軸的末端截去,加上鐵套。安平破,齊人爭路逃奔,多因車軸撞壞,給燕兵追及,擄去為奴。田單和他的族人獨得脫身,走避即墨。燕兵圍即墨,即墨大夫戰死,城中無主。眾人公推田單為將軍,以抗燕。田單親負版鍤(築城的用具)和士兵分勞,把酒肉盡量分給部下,把妻妾編在行伍間股服務。兩軍正相持間而燕昭王死(前279年),他的繼位的兒子,素與樂毅不睦,又中了田單的反間計,便請樂毅退歇,而用一個蹩腳的將軍替代他。樂毅一去,燕軍便如枯草敗葉一般被田單掃出齊境。然而齊國已被蹂躪得體無完膚了,此後直至滅亡之前是它「閉門養痾」的時期。
東帝已被打倒了,秦人可以放膽為所欲為的了,時局急轉直下了。燕昭王死前一年,秦將司馬錯由蜀道攻佔楚的黔中。又過二年,秦將白起出漢中,攻破鄢郢。把楚先王陵慕的宏偉建築,付之一炬,楚兵潰散不戰,楚王狼狽遷都於陳國的故城;後來還不放心,又遷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秦人破鄢郢之後,即把它佔領置為南郡。次年蜀郡守又佔領楚的巫郡及江南。計四年之間,楚國蹙地殆半。結果它還是只得向秦求和。秦便暫時把它放下,而專力去宰割三晉,前260年,白起的遠征軍敗趙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活埋降卒四十萬。趙的壯丁幾乎在此役死盡。又四年,秦滅西周,西周君赴秦頓首受罪,盡獻所屬邑三十二,逃剩的人口三萬戶和一些未散的寶器。同年周赧王死,再沒人給他立後。周朝的殘喘也斷絕了。此時秦人正好打鐵趁爐熱地去吞併六國。但此時昭襄王已衰老,名將白起已被猜疑而誅死,而繼昭襄王的兩個君主,一個只享祚三日,一個只享祚三年,最後秦王嬴政又以沖齡踐位,政權暫時落在母后和權相手中。因此秦人統一的大業被耽擱了二十多年,我們正好借這空閒,從喋血的戰場轉到歷史中比較平靜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