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文明的曙光

在這本書裡,每一章雖然簡短,但卻包含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尤其在最初幾章裡特別明顯。第1章描述漁獵時期,那是一段極其漫長的時期。在這段歷史時間裡,人類最早跨出前進的步伐,步伐極為巨大也非常緩慢。在第2章的農業時代裡,我們只是描述了一下發展梗概,那又是一段極為漫長的時間,湧現了許多重要發明,其中包括馴化畜養動物、種植栽培植物等,這些都使得人類有了生存的條件,能夠繼續發展從而跨入文明社會。

第3章的篇幅稍微長了一些,講述近東地區幾個龐大帝國的興起歷史,這些帝國通常以農業、商貿和戰爭作為擴張基礎。從這些古代帝國的輝煌中,我們能夠看到人類燦爛的文明之花驟然綻放,人類在工業、文藝和法律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這些都為古希臘和羅馬的輝煌文明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第4章中,我們的目光將朝向遙遠的東方,盡情注視印度和中國,同時也向西方眺望,遙望美洲的原始時代。將這些「世界盡頭」的區域與歐洲和近東進行對比,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而且當後來它們進入近代世界歷史時,也曾對人類的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第1章 漁獵時期

一、石頭的故事

粗石?人類曾有一段很漫長的歷史時期,這段時期人類還不會書寫文字,只能使用一些石頭作為武器和工具。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瞭解人類那段茹毛飲血時期的點點滴滴,只能從那些散落的石頭裡尋找答案——這段歷史可是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除使用石頭之外,人類也用過其他工具,如木棍、皮具和木矛之類的東西。但這些物品卻不能像石頭那樣長久地保存下來。

試想一隻餓熊拖著疲倦的腳步襲擊人類的山洞,這家主人一定會迅速地抓起石頭並使出全身力氣扔向那隻野獸。他也會在另外一頭野獸襲來之前收集很多類似的石塊,並且放在最顯眼的地方。那時的人類為了獲取食物,只能向一些野獸或鳥類投擲石塊,慢慢地,他學會了如何扔得更精準。假如他找到一些堅果,他會用石塊將它們砸開。在挖胡蘿蔔和馬鈴薯這樣的植物時,他也會用一根木矛或者一塊尖尖的石塊來幫助自己。

在那個漫長的時期,人類只能依靠打獵捕魚為生,所以我們稱人類歷史最初的那段時期為「漁獵時期」。人類既需要捕獲野獸和鳥類,也需要捕魚——捕魚和打獵在方法上很相像,還要採集果類、堅果和根莖植物。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食物。在當時,人類既不知道馴養牲畜也不知道開墾土地。他們只知道依靠野生的食物——野獸、魚和植物為生。

因為使用的工具和武器都是用石塊製成的,也因為我們只有通過石頭才能瞭解那段遙遠的歷史,所以我們將這個漁獵時期稱為石器時代。絕大部分時間的石器時代是處於舊石器時代,之後的時期我們稱為新石器時代。

成形石?最初人類只能利用那些未加工過的石塊,但到後來他們學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加工石頭。他們根據自己的手形和需要來製作石塊。人們劈開或打磨一塊石頭,把它的邊緣做得很鋒利,用來切割和挖掘食物;或者把一邊磨得很鋒利,用來砍樹木或頭骨,再把另一邊磨得平滑,以便手能握緊。對於研究歷史的我們來言,這是很幸運的事情。這些已經成形的石塊對於我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把我們絆倒的那塊笨重的石塊是古人用來同其他動物和敵人戰鬥用的。但我們不能從這些未成形的石塊裡找到信息。但或許我們無意間找到的一塊帶有人類加工痕跡的石塊,卻可以幫助我們從上面找到解讀人類歷史的信息。當然這項工作是很艱難的,因為這些打磨過的石塊並不是很好的「老師」。

人類在石器時代製造或使用過的其他物件保存下來的少之又少,但卻有成千上萬的石製工具或武器保存下來。它們雖然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但依舊保留了原貌,其中還不乏許多精品。我們在發現這些成形石的地方,也發現了人類的骨骸,有時還能發現一些絕跡已久的動物的骨骸。這些骨骸通常被稱為「化石」。除了石頭和骨骸之外,早期人類居住過的洞穴裡面還有一些極其古老的彩圖、雕刻和繪畫,這些都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石器時代的歷史。

因此,加工過的石塊、人和動物的骨骸以及那些簡單的古畫,都能讓我們或多或少地瞭解那段歷史,並且能發現許多閃光點。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人們製造了什麼樣的武器和工具,他們捕獲了什麼樣的動物,以及他們感興趣的和害怕的又是一些什麼樣的東西。但是,我們從這些資料裡卻無法瞭解到當時人類的想法、語言,以及他們的社會背景。

文字記錄可以告訴我們有關那個時代的語言、思想、社會。但是,要想全面瞭解人類的過去,我們就必須像學習課本裡的故事一樣去瞭解石頭的故事。而人類的故事就是我們自己的歷史。到目前為止,我們人類這段歷史僅僅才是整個故事的一小部分,但我們仍在努力,努力去尋找更多的事實、去發現更多的事實。歷史學者每年都會有新的發現,人類的故事也因此更加豐富和清晰了。

無記錄的歷史?一些歷史學家經常把歷史局限在有文字記載的這五六十個世紀內。在本書中,我們將不劃分這條分界線,但我們會講到兩段歷史。凡是有文字記載的那段歷史,我們稱它為有記錄的歷史。而另一段,即較遠古的歷史——由石頭、骨骸以及其他歷史遺物拼湊而成的,我們稱它為無記錄的歷史。

在漁獵時期,石頭的故事就是無記錄的歷史,它教導我們,也感動著我們。石頭和骨骸、武器和工具、廟宇和墳墓、山洞和彩畫,都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幫助我們瞭解那段混沌的時期。石頭的故事是個很漫長的故事。前面已經提到有記錄的歷史,僅限於最近這五六十個世紀內,而無記錄的歷史,即石頭的故事,大概就要追溯到千百世紀之前了。

有兩點我們可以下結論:(1)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2)沒人清楚這段時間有多久。

年代的估計?雖然漁獵時期的具體年份我們還不能確定,但我們卻能用一個粗略的數字去估計一下,從而記住這個無記錄的歷史時期有多麼漫長和久遠。歷史學家用來推測年份的方法很有趣。舉個例子:在尼羅河流域,從土壤表面往下挖,在六十英尺深的地方發現了人類使用過的工具。我們瞭解到,近三千年來,尼羅河沉積的泥土,平均每世紀的沉積約為四英吋。按此推算,需要有一百八十個世紀才能沉積出六十英尺深的土壤。因此,被發現的這些工具大約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我們又怎能確定土壤的沉積率一定是每世紀四英吋呢?如果真像某些人所說的,尼羅河在早期已經有一層很厚的淤泥,那這一萬八千年的歷史估計就得縮短了。有些史學家就傾向於把這段歷史減去六千或七千年;另一些人卻反對,這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在無記錄的歷史中,這並不是計算年份的唯一方法,但它給了我們一個啟發,在瞭解這段漫長的時期時,我們必須考慮很多,並且需要多方面的推測。

曙石器和舊石器?在歐洲各地,發現了很多打磨過的燧石碎片,看起來像是經人手打制過的。但這些石器打制得那麼粗糙,一度被人懷疑它們是否真的出自人類之手,但也有一些很有力的證據,證明它們是出自人類最早的那段時期,即人類生命的曙期。曾經被使用過的那些燧石碎片,被稱為曙石器,即曙期的石器。

隨著人類打制燧石技術的改進,這時人類製造出的石具,可以在千萬石塊中被我們輕鬆地辨認出來。這些工具也標誌著舊石器時代的到來。我們目前無法知道這個時代是否真的持續了一千個世紀。但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它是人類整個歷史中最漫長的時期,如果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到現在的這段時間,和人們打制燧石作為工具和武器的千萬年相比較,不過是一眨眼的工夫。

二、獵取巨獸的獵人

同野獸搏鬥?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很是艱苦,不是所有的獵物都那麼容易被捕獲。有長著三英尺長的角,並且皮很厚實的犀牛;有巨大的棕熊;有牙齒並不亞於獠牙的劍齒虎;有牙齒比一個人還要長的大象。另外,還有一種叫猛犸象的「怪物」,長著堅硬而又彎曲的十英尺長牙,渾身是長毛,並且有和大象一樣的塊頭。

用現在的來復槍去射擊這類猛獸,可能很容易,但要想用石斧去砍死這些猛獸,就沒那麼容易了。一塊四五英吋長的石斧,一頭尖,另一頭做得圓潤,握在手裡,平常用來挖地、敲骨、伐樹或和人獸搏鬥。相信你也不會願意用這種武器去對付一隻兇猛的劍齒虎吧?一個人拿把石斧面對老虎或灰熊的勝算已幾乎為零了,更不用說碰到像犀牛和大象這種龐然大物了。在更多的時候,往往是一群男人和男童聯合作戰,一同攻擊一頭猛獸。他們投擲石頭,並用長矛——由骨頭磨的矛頭去刺它,倒是有可能把野獸趕進土坑和陷阱之中。即便這樣,也是很危險的,經常是當一頭老虎或大象被殺死的同時,已經有兩到三個捕獵者也奄奄一息或犧牲了。

御寒?漁獵時代,有一段時期,歐洲的氣候日趨變冷。遠古時期的人們注意到犀牛、老虎、大象以及大多數鳥類,紛紛向南遷移。冰川——巨大的冰塊,緩緩地從北方漂流下來,所到之處,森林、岩石都被它頃刻吞沒。隨著冰川一起到來的是一群適應生活在寒冷氣候的極地動物——像敏捷的馴鹿、毛茸茸的猛犸、皮毛蓬鬆的西伯利亞犀牛、麝香牛以及其他動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北歐的部分地區都被埋在很厚的冰殼之下。在北美洲,情況也是如此。世界進入了一個長達幾世紀的「冬季」。這個寒冷的時代,人們往往稱之為「冰期」,即一個冰河期。它對舊石器時代人的生活,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聚居地和洞穴?很多石斧是在河流沿岸一帶被發現的,因此可以推斷遠古人類曾在那裡聚居。一方面是因為河岸地帶有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是因為便於獵取那些到河邊飲水的動物。冰河時期,人類必須找個避難所來應對氣候變冷,否則就會被凍死。幸好在石灰岩中有很多天然的溶洞,這些洞穴拯救了人類。假如當時人類沒找到這樣合適的避難所,也許今天的人類就不復存在。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被凍死了。

幸運的是,在石器時代,人類有了最偉大的發現——火。火的使用不僅使人類生活得更舒適,還在冰河時期挽救了他們的生命,火也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工具、武器和食物,也及時地把鐵送到人類的手中。

在華盛頓一個有名的建築物前面,刻有下面的幾行文字,很有見解:

火:人類所有發現中最偉大的發現

使人類能夠適應不同的氣候

造出很多的食品並迫使

自然的力量為他們服務

就是火,以不同的方式把光明帶進黑暗的洞穴之中。

我們知道,遠古人類在洞穴中已開始使用火了,因為洞裡留下來的灰燼證明了這一點。也許他們在沿河流域的聚居地也使用了火,但風雨的洗禮奪走了它們的痕跡,只有石斧保存了下來。

在洞穴和宿營地的垃圾堆中,我們找到很多遺留下來的骨骸,大多數是動物的——一般都是體積龐大的野獸。有些巨大的骨頭都被敲開了,我們推測人類把骨頭裡面的精華當作食物。因此不難看出,在石器時代的人類已開始漸漸成為食物鏈裡的最頂端。

捕獵者?在一個出土的山洞裡,發現了一具沉睡在塵土堆裡的人類遺骸,安詳地躺在那裡。一把石斧靜靜地靠在他的身旁,他的族人和朋友在他的頭下壘了一堆整整齊齊被打制過的燧石。他的族人也許認為,在他的來生中可能還需要這些燧石當武器。這個青年或少年,很有可能是歷史長河中最早的人類,他似乎在那裡默默地等著給我們傳遞信息。如果他還能開口說話,那他一定會向我們訴說,關於那個年代狩獵、篝火晚會、愛情故事,又或者是戰爭的點點滴滴!

在比利時、法國和西班牙也發現了一些同時期的遺骨。他們都是屬於那種寬廣又粗大的體形。人類學家稱他們為尼安德特人,因為這些骨骸最早是在德國尼安德河谷發現的。「尼安德特」翻譯過來正是尼安德河谷的意思。

雖然人類世世代代地居住在同一個洞穴,但我們在這個山洞裡卻沒有發現更多其他人類的骨骸,反而經常發現千萬件打製的石具和堆積著的獸骨,當然這也需要一段很漫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這些石具、碎片、骨骸以及其他各種垃圾,都散落分佈在山洞裡,日積月累,它們逐漸被塵土淹沒。洞頂上的石屑也不時地落在它們身上。就這樣,這些石具、骨骸、垃圾、塵土和石屑,就一層一層慢慢地堆積了起來。

尼安德特人之後的克羅—馬農人?這些一層層的垃圾是人類歷史上的又一個未解之謎,但它卻能夠揭露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尼安德特人的土層之上,我們還經常發現另外一層不同類型的骨骸,當然,他們屬於較晚時期的人類。這些人個子很高,5.1~6.04英尺。他們的前額比尼安德特人要凸出,眉脊也沒那麼顯著,以至於他們的腦容量很大——甚至大過現代人的平均數字。因為這類遺骨最初是在法國的克羅馬農洞穴中發現的,這些高個子的種族在學術界就被稱為克羅-馬農人。在法國其他地方和其他國家,也都曾發現過類似的遺骨。

這些高個子的種族,是不是入侵了尼安德特人的領土,霸佔了他們的洞穴,並把矮胖的尼安德特人趕盡殺絕了呢?我們腦海裡甚至呈現出一幅殘酷的畫面,各種族揮舞著棍棒、木矛、石斧相互廝殺,尼安德特人勇敢地捍衛著他們的族群、領地和獵場,但最後卻不幸以失敗告終了。我們不知道那些兒童是不是被戰勝者收養了?也不知道那些女子是不是被劫為妻室?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到底發生過什麼,就能寫出一段淒涼又悲壯的史詩故事了。

三、獵人的技能?

火和石?火在最初只是一個偶然的發現。後來,擊石和鑽木取火方法的產生,使它成為了一種技能。例如:用火來烹飪食物,燒尖木矛,或用燒空的巨木製造獨木舟,這些都是獵人通過火學到的技能。當然,用燧石打製成石斧或其他工具,也是一種技能,特別是在石器時代的後期。如果有人懷疑打制石器不是一種技能的話,那就可以讓他試著去做一把石斧或一支箭頭看看。

尼安德特人製造的石製工具和武器,比之前的人類所造的,在質量和外觀上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他們選擇那種尖銳又鋒利的燧石,扔掉那些笨重的石塊,並且非常細緻地打磨了石器的邊緣,做出鋒利的石邊和石尖。在地中海周圍的大多數國家,都曾發現過這類燧石片。

從尼安德特人的石器中,還發現了一些好像是用來刮削皮革的石刀。由此推測,他們很有可能像愛斯基摩人一樣,是穿著皮衣生活的。

骨和角?在舊石器時代後期,也就是一萬五千年以前,克羅-馬農人逐漸進入了西歐。這段時期大概持續了七八千年之久。

這一時期有著很明顯的特徵:石具製造方法的改進、骨頭和獸角使用數量的增加、繪畫的產生、骨制縫衣針的使用和弓箭的發明等。

克羅-馬農人和同時期的其他人一樣,他們製造石箭頭、石刀和石刮刀,不斷完善製造石器工具的方法。他們還發明了一種新方法,用來打磨石器的邊緣。就是先把石塊墊起來,然後在邊緣上加重壓力,猛地敲擊下去,就能把碎石塊整齊地敲落,這種做法比用另一塊石頭直接敲擊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克羅-馬農人已經開始用骨頭和象牙來製造工具和武器。他們能製作骨制的長矛、錘子和鑿子,也能做出骨制的針、簪子、鑽頭、匙子和哨,甚至連骨制的顏料管也造出來了。用得最多的材質是馴鹿的角,因此我們又把這個時期稱作馴鹿時代。人類學家則稱它為上舊石器時代,也就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意思,因為它的歷史是從舊石器塵埃的上層中發現的。

洞畫?當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洞穴地面的塵埃時,可別忘了抬頭往上看看。有一天,一個人在西班牙的一個洞穴中熱火朝天地挖掘燧石和骨頭時,他的小女兒無意間往洞頂看了一眼,卻發現了一幅很久以前的色彩鮮明的繪畫。這就是阿爾塔米拉洞。在那裡,人們現在還能看到毛烘烘的紅野牛、野馬、野鹿以及一隻被野獸捕殺的野豬等栩栩如生的畫面。在其他洞穴中,也發現了一些繪畫。在許多骨頭、象牙和鹿角上,以及洞穴的石壁上、洞頂上,都有很細緻的雕刻或蝕刻,畫面的內容大多是當時人類狩獵、食用、搏鬥或害怕的各種野獸。這個小姑娘無意之間的發現,卻為歷史學家們開闢出了古代藝術的一個新領域。

較好的武器?第一個把一根硬木棍的末端劈開,再把他的手斧牢牢地綁在其中的尼安德特人或克羅-馬農人,造出了第一把錘子。用這把錘子,他可以在下次遇見熊或虎的時候,給它以致命一擊。他的歷史功績並不亞於那第一個製造長矛來協助夥伴和野獸搏鬥的人。然而製造出第一支弓和箭的男人(或男孩)才是他們族群的大恩人。這個武器,加上火,使人類開始嘗試征服野獸和大自然。從一開始,弓和箭就被認為是人類偉大的發明。它不僅僅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得以廣泛運用,而是長期地存在人類捕獵和戰爭中,並作為主要的武器之一。直到被近代火器所代替。

在洞穴裡發現的那些上萬年前的繪畫中,已經出現了人們手執弓箭的畫面。這也很直接地證明了弓箭的由來之久。

小結

雖然舊石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中是最漫長的時期,但我們卻對它知之甚少,因為它缺乏文字的記載。從石頭的故事到洞穴的繪畫,雖然我們瞭解了許多有趣的事實,但那上面體現不出帝王的名號、戰爭的時間,更別說族群的範圍了。

然而在那個漫長的年代裡,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控制,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他們開始創造工具、發明武器,甚至還發現了火。他們學會了如何用皮和毛遮體保暖,並且發明了縫製衣服的骨針。在繪圖、雕刻和油畫等方面,他們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對於長達千萬年之久的這段歷史,這些成就似乎太少了。但就像一個嬰兒學習走路一樣,人類進化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難跨出的一步。而且這些人類初期的成就,是作為近代進步的基礎代代流傳給我們的。

即便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語言,也必須追溯到石器時期。人們在會寫字之前,就已經會勞動和說話。由於文字的出現較晚,以至於我們不知道那個時期的語言如何。但在洞穴的壁畫中,我們還是能看出人類走向文字社會的一些端倪。

第2章 農業時代

一、最初的農人

一個新時代?八千年前,西歐人民還處於舊石器時期,他們就是第一章後面我們提到的那些會畫畫的獵人。在近東,一個新時代逐漸到來,人類生活得更為舒適。新的發現和新的發明帶來了新的技術,文明也逐漸露出了曙光。這個新時期,通常我們稱它為「新石器時代」。農業的開端是這個時期最顯著的特徵,以至於它有個更好聽的名字是「農業時代」。

在近東,農業時代從七千年以前,或是更早時候就開始了,並且它一直也沒有真正結束。所以在這一章中,我們只描述這個新時期的開端和早期發展的一些情況。

近東?我們將常常提到近東,因為這個地區是最初幾個偉大文明的發源地。它過去是歐、亞、非三大洲的會合點,現在仍然是。它在地圖上是環東地中海大片半圓形的區域,其中包括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敘利亞、愛琴海諸島、希臘半島和克里特島等地。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有肥沃的沖積土層和沿河平原,那些黑色的土壤,曾給最早的農業國家帶來了充足的糧食。在小亞細亞、塞浦路斯以及近東的其他各地,有著十分豐富的銅礦,給最早的冶金工作者打下了施展拳腳的基礎。河流也給人類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他們能夠乘著獨木舟和小船來回航行。而東地中海對水手和商人們來說,是一條貿易和探險的黃金水道。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當近東逐漸進入農業時代時,西歐卻一直還徘徊在漁獵時代(舊石器時代)。在美洲,印第安部落的祖先們也處在一個和西歐相似的生活階段,北非也是如此。但關於中非、南非以及東亞、南亞這個時期的情況,我們卻知道得很少。

種植農作物?很早的時候,最初的農人只會食用他們找到的野生漿果或果實,還有一些野菜和種子。也許有些種子無意間掉在地上或洞口近處,被土壤偷偷掩蓋起來。當它們開花結果的時候,聰明的古人就想到在附近種些種子,等著來年豐收。當然,在獲得最好的收成之前,人們無疑是經歷了許多次的嘗試和失敗。不過最後在埃及、西亞和歐洲,人們開始種植大麥、小麥、豌豆和扁豆等糧食。之後他們又增加了大豆、蘋果等其他穀類、水果和蔬菜。真正的農業時代也就由此拉開序幕了。人們自己摸索出來一套儲藏穀物的方法,先把穀物曬乾磨成粉,而後再儲藏起來,後來又把它做成無酵的麵包。麵包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農業則是之後發達文明的基礎。

馴養動物?當植物逐漸在固定的地方開花結果,古代的獵人也漸漸變成耕作者。在舊石器時代,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獲取食物的唯一方法,就是依賴於他們是否能獵取到野獸或魚類。當野獸稀少或河流乾涸的時候,他們就只能忍饑挨餓,有時甚至會餓死。只有學會了種植莊稼和馴養動物,他們才有了可靠的食物供給。

第一種被馴化的動物也許是狗。那些野狗遊蕩在人類聚居地周圍,以吃人類的殘羹冷炙為生。久而久之,這些遊蕩者膽子變大了,跟人接觸的時間長之後,野性也逐漸變弱了。慢慢地,狗成了人類的夥伴,成為人們捕獵的得力幫手,成為人們忠實的朋友。

也許就是有了馴化狗的經驗,使得人們開始馴養其他的野獸。也很有可能當時的獵物太多吃不完,有人就想到把剩下的獵物餵養起來,以便日後食物匱乏的時候還能吃到肉食。不管出自什麼原因,人們開始馴養牛、豬、山羊和綿羊。因此,人們的肉食供給就更加可靠了。同時,母牛和山羊也提供了牛奶和羊奶。一些最早的牧人用奶和奶酪做成食物,它們甚至比肉類還重要。研究表明,最初馴養牛羊的地區大概在西亞或中亞,但馴養牛像播種稻穀一樣,很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二、新的發明

磨石和斧頭?在第一章裡,我們瞭解了某些發明,特別是弓和箭在舊石器時期給了人類很大的幫助。同樣,在新石器時代,更多的發明讓人們受益匪淺。事實上,一個很簡單的發明,如磨刀石的發明就使「舊石器」變成了「新石器」。

這段歷史時期通常被稱為新石器時期,因為石製工具都是通過磨石進行加工使其光滑銳利,而不是通過打擊獲得的。研磨和磨光的方法,很早就出現了,但僅僅應用於磨光骨制或角制的武器和工具。這種方法用於石器則是後來出現的。這種磨刀石和磨石,對於我們來說是那麼熟悉和簡單,使我們很難相信它們竟然在人類的發展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隨著磨石而來的就是石斧。石斧同樣是我們熟悉的工具,但當時它卻是嶄新而稀奇的,並改變了世界。在第一章中提到過一位重要的發明家,他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把粗木柄綁在手斧上的男子。到後來這個手斧越做越大,磨得越來越鋒利,於是就成為一把斧頭了。就是這斧頭,把穴居的人類帶出了那個潮濕黑暗的洞穴,使他們能居住在木屋中,在村落中,在市鎮中,並能駕船航行於海上。

假如弓箭的作用是使人類捕獲獵物,斧頭的作用則是使人類走向文明的過程中控制了森林。森林在當時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對人類的發展有利有弊。大面積的森林對於穀物的生長是一個障礙,而對於建造房屋和船隻則有益處。而這些利弊因為斧頭的出現,而變得更加便於實現或避免。

最初的石製斧頭,雖然邊緣被磨得十分鋒利,但割削的作用還是不大,也非常容易破碎。但這些斧頭比起那些邊緣靠打擊出來的舊手斧,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改進。後來斧頭發展成金屬製的,不僅能作為工具,還是得力的武器。從使用的價值來說,斧頭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而它之所以能十分鋒利和有效,靠的是那個粗糙的磨石。

輪和車?人類在馴養牲畜的過程中,也奴役了它們,如狗、驢子和公牛都被用來馱運貨物。而發明輪子和製造第一部車子的人,解放了人類和牲畜背上的重擔。車子在製成以後,更多的牲畜是專為拉車而被餵養的。拉一輛重的車子往往和背負一件貨物同樣艱難,但車輪卻使畜力的效率提高了一倍。除了道路十分崎嶇,或山坡十分陡峭等特殊情況外,牛或狗能拉的貨物要比背負的貨物多得多。

有輪的車子也使得人們出行更加方便。貨車可以使農民更快捷地收穫他的收成,商人也可以用它裝載更多的貨物。國王和其他重要人物更喜歡坐在馬車中巡行,這樣顯得十分威風。馬車在戰場上威力更加可怕,但我們所熟知的快馬拉戰車,則是很久之後才出現的。當車輪一旦駛入歷史的長河,就變得非常流行,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

三、農人的技藝

織布機和亞麻布?在西亞,那裡生長著一種開藍色花朵的野生植物。這種植物的莖很長,外面包裹著韌性十足的纖維。把這些植物的莖放入水中浸泡,然後搗碎,便可以抽成一絲一絲的纖維並紡成細線。這種野生植物就是亞麻,用亞麻線織成的布就叫作亞麻布。

亞麻布應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布類。遠在幾千年前,一些農人和他們的妻子就已經發現了亞麻的作用,並且發明了織亞麻布和紡線的技術。亞麻不僅可以用來做取暖的布料,也可用來做麻繩、麻索和漁網,以及船上的帆布。

紡線技術起初極其簡單。亞麻纖維的一端繫著一個小錘子,讓它自然下垂拉直亞麻纖維。然後把錘子撥轉,這樣亞麻纖維就擰成了一根線。同樣,織布機的操作過程最初也是非常簡單的。在新墨西哥州和美洲其他地區,當地的印第安人,把一些木棍和亞麻繩簡單地組合起來用以紡織,和近東地區最初的織布機十分類似。但和早期的其他發明一樣,織布機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陶器和油畫?在歷史的長河中,制陶的藝術好像是個匱乏的題材,但它卻具有一些獨特的印記。例如,當我們從一個古代聚居地遺跡中發現一些陶器碎片時,幾乎就可以斷定住在此地的古人們,已經從漁獵時代進入了農業時代。陶器似乎就像是和農業一起成長的,也許是因為這些罈罈罐罐對於需要經常儲藏五穀雜糧的古人是非常有用的。還有一點是因為陶器上的花紋和雕飾都帶著當地的地方風俗特徵。古陶器上所發現的各種各樣的圖案和風格,經常是歷史學家瞭解那個年代歷史的關鍵,如各民族的遷徙和古代商貿的繁榮等。

最重要的是,陶器成為人類追求藝術的主要渠道之一。早期制陶者會把心中的一些想法和事物通過燒製黏土的方式留在陶器裡。最初陶器只是為了方便使用,並不追求是否美觀。但後來逐漸出現了一種製作方式,用某種物質,如石墨,在陶器的表面打磨,使它散發出一種黝黑發亮的光澤。大概在埃及或小亞細亞,發現了一種製造陶器的新方法。在燒製過程中,滲進去一種含有氧化鐵的泥土,這樣燒出來的陶器表面會呈現出一種富麗的紅磚顏色。因其特殊的色彩,使得這種紅陶在近東一帶普遍流傳。

為了更好地裝飾陶器,在燒製之前,制陶者在軟軟的黏土上刻畫各種簡單的花紋。久而久之,他們開始在那些更精緻的瓶子和罐子上刻畫真正意義上的圖畫,人物、船隻、野獸、戰役等這些複雜又精緻的圖畫成了繪畫藝術中的精品。

四、房屋和船隻

我們已經注意到,斧子的發明方便了人類建造房屋、打造船隻以及製造車輛。

房屋的建造?為了避免大型野獸的騷擾,古人會把一些房屋搭建在樹上,或在房屋的周圍樹起籬笆。沿湖一帶的房屋則建在水上,也是出自安全的考慮。把一些又長又直的樹幹,削尖一頭砸進水中,穿過水下柔軟的污泥層到達硬土層,柱子的頂露出水面。也許需要上百根這樣的樹幹綁在一塊釘在一塊場地上,然後才能把房子安穩地建在上面。但為了節省人力和物力,一般普通的家庭往往只用幾根或幾十根這樣的木材來支撐房屋。

在近東的很多地區,一般家庭的房屋往往為了方便,只是用樹枝和泥土混合在一起蓋茅舍。這種茅舍先由樹枝和細樹條編織成一個大致的房屋框架,然後在框架表面塗上一層厚厚的泥土,等烈日把泥土曬乾,房子也就成型了。不過在同一地區,建造宮殿和廟宇的材料卻大不相同,有的是用木頭建造的,到後來常用的建築材料則是更加堅固耐用的石塊和磚塊。於是燒磚和砌築也成了重要的技術。磚塊最早只是依靠太陽曬乾,到後期則是用火烘乾。

造船?早期的船隻,一般都是用木頭做架子,然後用大型動物的皮裹紮在上面,起到隔水的作用。還有一些是用樹枝條和稻草密密編成的大籮筐,上面塗上像柏油一類的東西,也是為了防止水滲進去。但人類善於用火之後,他們就把大型樹木燒到一定長度,再用特殊手段把中部燒空,造成小船或獨木舟。後來人類有了用磨石磨得鋒利的石頭或金屬製成的刀斧,不僅能夠製造獨木舟和小船,還能夠製造出體積龐大的依靠船槳和帆行駛的船舶。

四輪車對於傳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某種意義上,船舶則具有更大的價值。

五、銅和商業

銅的發現得追溯到農業時期新石器時代了。也許是在一天晚上,某個獵人或牧人不經意間用含有銅元素的石頭點起了火,驚訝地發現從灰燼裡滾出來一些紅色光亮的珠粒。如果是這樣,那個人可能就在無意間完成了一個重大的發現。不管這個過程具體是怎麼發生的,但在六千年以前的埃及和西亞一帶就已經開始使用銅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質地柔軟,產量也不是很多,以至於銅只是用來做裝飾品和工藝品,而人們還主要是依靠石頭來製造工具和武器。隨著在紅海地區的西奈山附近發現了銅礦,後又在小亞細亞和其他地方也發現了大量的銅礦,銅的產地和產量也越來越多,它的用途就更廣了。近東地區的銅匠們就逐漸開始用銅來製造刀、斧和其他工具。

由於銅的質地太軟,不容易造出堅硬的刀和斧子。隨著時間的推進,有人發現如果在冶銅時加入一些錫元素,就形成一種混合物,這種混合物我們稱之為青銅,它的硬度遠在錫或銅之上。這就使得青銅非常適合做鋒利的武器。因此,刀、斧和矛等武器都改用青銅製作。

銅和青銅的使用,使得探礦、開礦和商業的發展日漸興盛。在使用銅的初期,西奈山和小亞細亞的銅礦就已經開採出來了。大量的勘探者到處去尋找新的銅礦藏。在塞浦路斯、克里特島、西班牙、意大利、英國以及其他國家都開採了銅礦藏。銅和青銅的成品也從塞浦路斯傳到敘利亞,從西班牙傳到西歐,從意大利傳到中歐。總之,銅和青銅開始在各地交易,交易地區之廣是相當驚人的。

六、家和市鎮

當獵人和牧民們因獵捕野獸或尋找牧草而必須四處遷徙時,他們的世界裡幾乎沒有我們現代人意識裡的「家」。但是隨著種植農作物,使得他們可以定居下來並建造一所固定的房子,真正意義上的「家」的生活就開始了。幾個家庭因某些原因往往將他們的房屋建在一起,這樣就慢慢形成了村落。那些位置交通便利又安全的村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定居。這些村落漸漸地就成了市鎮和城市。在這些市鎮和城市的中心,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貿易的產生促使製造工具、武器、布匹和陶器等產業都變得十分興盛。為了保護市鎮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從而形成了國家的政府和軍隊。在逐漸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同時,某些人開始對一些精美物品產生了興趣,藝術品也隨之發展。這些人擁有足夠多的財富來建造華麗的房屋和廟宇。他們有足夠的閒暇時間來欣賞藝術家所創作的精美藝術品。

這樣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文明和文化也隨之成長。但是假如沒有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們就一定還只能是獵人,零零散散地分佈在世界各地。現如今千百萬的農民、藝人、商人能夠同時生活在一個城市,而這個城市的範圍在之前卻只能維持幾千個獵人生活。

文明的建立?隨著家庭的建立,文明也隨之而來。家庭是少數人生活、工作和祭祀的中心。而往往有血緣關係的大家族則會出現在像村落、市鎮和城市這類更大的區域。同樣地,這類大型區域也就變成了他們生活、工作、祭祀和藝術的中心。這些地方也是人們貿易活動的中心。商品的交換也往往促進人們在思想、技藝和制度上的交流。但是這些高度發達的文明必須依賴充足的糧食和物質財富,才有可能發展起來。而最初的農人則提供了早期文明發展所必須的物質財富。

時間和地點?我們可以把新石器時代,即農業時期,看作是文明發展的最初階段。在近東,這一階段開始於大約七千年前,直到六千多年前開始使用銅器才跨入另一階段。近東是文明發展的「領頭羊」,東亞和南亞也緊跟其後。而美洲由於未能和其他地區交流以至於它孤立在世界之外,但是在美洲的熱帶地區,豐富的農業生活也在發展,這段歷史則留到更後一章再談。歐洲稍稍落後於近東,這些耕作技術和一些重大發明先在整個南歐和中歐傳播,後來又逐漸傳到北歐。

第3章 近東諸國的藝術

一、偉大文明的搖籃

我們人類現在之所以能從遠古的未知時代,過渡到有記載的文明時代,其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還是文字。這麼偉大的發明,是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地積累和創造出來的。文字對於古人或者現在的我們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本章所要敘述的歷史時期就是從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些開始,直到公元前500年為止。這段時期包括了整個銅器時期和青銅時期,直到進入鐵器時期。

近東仍然是我們敘述的重點。因為不管是在近東,還是在尼羅河流域,或者在幼發拉底河流域,抑或是在克里特島和愛琴海諸島嶼,我們都能發現偉大文明的搖籃。

因為那些古代的近東文明是在同一時期共同發展的,所以它們有許多共通之處。近東的古人不僅進行商品的交換和買賣,同時也相互交流思想和技術。如果能把所有近東文明的歷史結合起來整體地進行敘述,就可以從宏觀的角度很清晰地看到,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以至於如此相似。但這種敘述會很雜亂並且難以理解。為了方便讀者,我們還是把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分開講述。但讀者需要時刻牢記,這些故事是在同一時期同時發生的。

尼羅河流域?對於埃及而言,尼羅河就像其母親一樣。就連埃及的土壤,也是從這位偉大的母親那裡得到的。很久很久以前,尼羅河谷兩旁的高原水量很大,以至於留下了狹窄的河谷。隨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埃及是條夾在石灰岩和沙漠之間的河灘地帶,這塊土地又長又肥沃並且有十到三十英里寬。尼羅河全長几千英里,發源於中非東部的高原,每年大雨沖刷各地肥沃的土壤,急流而下,直到尼羅河水面淹沒了兩岸的平地。水退去之後,這一大片河灘地帶留下了一層薄薄的黑色土壤。

因此古埃及人稱他們的土地為「黑土」,是十分貼切的。這裡的土壤是黑色的、肥沃的、多產的,所以農業成為其主要的產業。尼羅河流域和幼發拉底河流域,都有「古代世界糧倉」之稱。我們將在下面的介紹中瞭解到,這些早期人類的搖籃,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其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埃及的文字?古埃及人最初的書寫方式是畫圖,後來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代替某種特殊的意義。他們最早的文字記錄,大約是在公元前3500年,也有可能更早一些。文字的創造應該能稱得上是古代埃及史上一件最重要的事件,我們不僅僅考慮到它對人類思想文明的影響,也考慮到它對人類商業經濟也有重大的影響。因為有了文字,賬本和合同書才成為可能。文字對政府的發展同樣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法律文書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官員們可以上報文書給國王,國王也可以給他的官員們頒布命令。

埃及人通常會把自己的文字刻在石頭上,但大多數時候,他們會用墨汁寫在一種紙上。這種紙由喜歡生活在沼澤中叫作「紙草」的植物製成。所以,「紙」(paper)這個字,就是從紙草(Cyperuspapyrus)一詞得來的。

埃及的建築?埃及人是偉大的建築師。和絕大多數古代民族一樣,埃及人也相信人死後有來生,他們不僅為死者提供食物、武器,甚至連抹臉的油膏都準備齊全了,而且還費盡心思地設法完整地保存遺體。為此,他們還發明一種保存肉體的技術,建造了石製的墳墓,他們相信靈魂不死,所以希望永久地保存肉體。國王和法老們都擁有充足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使得他們能夠建造巨大而又宏偉的陵墓。

陵墓的建造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前,也就是第四代法老時期達到了頂峰。當時最流行的帝王陵墓的建築形式,是一種由巨大石塊建成的大金字塔。胡夫或基奧普斯王建造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迄今為止仍是世界的一大奇觀。它依然聳立在埃及,高五百英尺,塔底座佔地十三英畝,人們通常稱它為大金字塔。

埃及的政府?中央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是國王。法律由國王制定,當法庭處理不了的案件向他上訴時,他是最高審判者。他指揮軍隊,領導官吏。地方政府則由大約四十名諾馬克管理,每個諾馬克就是當地的州長。州長需要徵收糧食和牲畜作為賦稅送到都城孟菲斯交給國王。同時州長也審理案件,指揮本州的民兵,主持祭祀本地的神祇。

這樣偉大的政府是歷史上第一個政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做了徵稅和普查納稅人信息的工作,還維持了全國的法律和安定的秩序,並且監督了埃及賴以生存的灌溉系統。這個政府被人們稱為「古王國」。但在大約公元前2630年,這個持續了近一千年之久的古王國政府解散了。

埃及人在古王國時代就已經開始從事許多行業,如農業、木業、雕刻、石工、陶業、音樂、畜牧業、紡織業及其他領域。

幼發拉底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在距離尼羅河東北部上千英里的地方。自北向南流,而尼羅河卻正好相反,它是自南向北流淌。但是幼發拉底河流域在很多方面,又與尼羅河流域極其相似,所以在同一時期形成了兩種相似的文明。

內托羅斯山脈是幼發拉底河發源地,同時還有一條名叫底格里斯河的大河從這座山嶺流出。最初兩條河流的流向剛好相反,隨後它們幾乎平行地向南流,最終又彙集在一起,一同流進波斯灣。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就位於這兩條大河之間。「美索不達米亞」是個希臘名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區。因此,當我們提及幼發拉底河流域時,要記得它還包括底格里斯河流域或底格里斯河的下游地區。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一塊富饒又無險可守的寶地,因此戰爭連年不斷。語言相互融合,王朝更替頻繁。在這麼簡短的文字裡,我們只能提及幾個著名的詞語和成就。

蘇美爾的文字?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有一個著名的早期民族,那就是蘇美爾人。他們和埃及一樣,都是農業國家,在有河流灌溉的平原上種植穀物、養殖牲畜、紡織布匹,以及製造陶器等。蘇美爾人和埃及人一樣,也使用石具,但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或更早些時候,便已經開始使用銅器。蘇美爾人也有一整套古老的文字系統,和埃及的文字系統十分相似。

蘇美爾人最初也是把文字刻在石頭上,但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石料稀缺,同時又不出產做紙的紙草,所以他們就想出一個辦法,將文字刻在軟泥版上,然後將泥版烤乾。他們的書寫工具是一管尖筆,很像一根鉛筆或尖鑽,用這種筆寫出來的是楔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是「楔形」的,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就如同同一時期的埃及文字被稱為象形文字一樣(象形文字的原意是「聖圖」,埃及文字都很像圖畫)。楔形(Cuneiform)這個字源自拉丁詞彙,而象形(Hieroglyphic)這個詞則源於希臘文字。古代埃及的圖畫文字通常被認為是神聖的,原因在於當時寫字的人許多都是祭司。

如果一切書信、契約、文書、記錄都被寫在泥版上或磚上,那麼攜帶起來一定十分笨重,但它們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很容易保存下來。對於我們這些研究歷史的人來說,這是非常幸運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大部分是從這些泥版上發現的。

蘇美爾的閃米特人?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蘇美爾的許多城市被從西方來的侵略者閃米特人所統治。薩爾貢是他們最偉大的國王,他的帝國幅員遼闊。大約於公元前2870年,他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上方,也就是現今的巴格達城附近,創建了都城阿卡德。所以,他在史上被稱作阿卡德的薩爾貢,也稱作薩爾貢一世。

漢謨拉比法典?有很長一段時間,幼發拉底河流域下游的一些地方被稱作阿卡德。同時,這些地方也被稱作巴比倫尼亞,因巴比倫城而得名。巴比倫是古代世界的著名城市之一。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在巴比倫有一位漢謨拉比王,他是古時美索不達米亞最著名的統治者。他征服了所有的阿卡德與蘇美爾地區,還把伊拉姆人驅逐至他們東方的山地,將自己的疆域自波斯灣沿著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遠遠朝北擴延。儘管他在軍事方面非常成功,可是漢謨拉比引以自豪的,卻是自己主導疏浚的灌溉大運河與構築的華麗廟宇。

可是我們對漢謨拉比瞭解最多的,還是他所編纂的一部法典。不久之前我們發現了刻在一塊黑色石頭上的法典,已長達40個世紀之久!雖然我們能夠確定,在蘇美爾人與埃及人之間還存在更古老的法典,但是漢謨拉比法典卻是第一套重要的法規,它的所有原文一直保留至今。這部法典總共有282條法規,與現代的法律相比雖然簡短,卻能夠處理人們通常所關注的事情——商業、婚姻、工資、謀殺、盜竊與債務等。

巴比倫的商業?在漢謨拉比法律的保護下,商業逐漸繁榮,從成千上萬塊泥版可以得到驗證。穀物、油、棗子、皮革,還有陶罐,全都由承擔重載的驢子組建的商隊運往鄰近的國家。巴比倫換取的是金、銀、銅、石頭、木料、鹽、奴隸,以及很多其他的貨物。漢謨拉比的繼承人仍在構築廟宇,用豐盛的祭物供奉神祇,創建城市,還開鑿灌溉農田的運河。最後一位君王在公元前1926年被好戰的赫梯人打倒了。有關赫梯人,我們將在下面瞭解得更多。

二、蠻族、馬匹與帝國

簡略的複習?前面各節已講述了埃及與巴比倫尼亞兩個偉大的文明王國的崛起。在這兩個地方,河邊窪地的肥沃土壤有利於增加密集居住的農業人口,並且這些農人團結在一起,組建了一個組織緊密的王國。幾乎是同一時期,在近東的其他諸地,尤其是克里特島與愛琴海各島,文明也在逐漸發展。後面會提及這些地方的更多情況。

在巴比倫尼亞的喀西特人?公元前18世紀,埃及與巴比倫尼亞都遭到了蠻族的侵略。入侵巴比倫尼亞的是喀西特人——源於底格里斯河以東山區的一支耐勞的遊蕩族群,他們起初以收割工人的身份到了巴比倫尼亞,然後變成了強盜與襲擊者,而最終成了征服者。這是之後一再上演的蠻族掠去文明平原的財富的故事。喀西特人採用了被征服民族的神祇與風俗習慣,意圖學習被當作商業與政府語言的巴比倫用語。他們還試圖學習古蘇美爾文字,那時只有祭司和一些有學問的人才能使用古蘇美爾文字。

約有六個世紀的時間,喀西特徵服者一直努力維持著在巴比倫、阿卡德與蘇美爾的一些城市的統治。他們征服這些地方的直接後果,便是內部混亂、地方酋長間的爭議與文明的衰落。

喜克索斯人在埃及?差不多在喀西特人進攻巴比倫的同時(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埃及也遭受了蠻族的侵略。這支蠻族從敘利亞穿過西奈半島來到埃及,被嚇壞的埃及人把他們稱作喜克索斯人,或者是「沙漠王子」。喜克索斯人騎馬而來。可以想像出埃及步兵們的恐慌,當駕駛戰車的喜克索斯士兵們用青銅煉成的彎劍左右亂砍,朝他們猛衝過來時,他們持有的只是無力的弓與箭、銅斧、青銅短劍和寬邊的矛。慚愧與戰敗之餘,尼羅河畔的自豪民族很快便發現自己已經被奴役,財產遭到搶掠,土地遭到霸佔,廟宇遭到玷污,祖墳遭到洗劫,華麗的宮殿也遭到摧毀。這給埃及人留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憤恨與悲痛。

在喜克索斯各王統治埃及時,尼羅河上游的底比斯,一位本土的埃及王子宣佈獨立,呼籲愛國的埃及人齊集在他的旗幟下,攻擊外來的國王。這時,或許埃及人已經開始用馬與喜克索斯人對戰。經過長期的血戰,約於公元前1580年,喜克索斯人最終被逐出埃及,跨過西奈半島,逃到了巴勒斯坦與敘利亞。

馬與戰車?在喜克索斯人與喀西特人侵略之前,埃及與巴比倫尼亞的農民們,不管在戰爭或者在和平的工作中,都從未用過馬匹。但是,喀西特人與喜克索斯人都屬於用馬的民族。毫無疑問,因為用馬,他們才可以那麼成功地橫掃了富庶的平原。馬的出現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埃及人和巴比倫人都開始學著用馬匹駕駛戰車,或做其他一些工作。因此征服者就能夠快速地馳騁到遙遠的行省並取得勝利。過去,征服通常與劫掠性的襲擊類似,由於在征戰的軍隊回家時,被征服的地方又能夠重獲獨立。可是自從使用馬匹之後,征服者能夠快速派出使者與兵士,而叛亂也能夠更快地被消滅。至於對文明產生的影響,便更加重大了。因為馬的使用逐漸普遍,近東諸地在商業與文化方面的交往也逐漸密切起來,文明因此獲得了發展。

車輪與馬匹的結合,不僅是征服與法律的重要陸路輸送者,還是商業與技藝的重要陸路輸送者。車輪與馬匹讓疆域廣闊的帝國的創建與統治變成了可能。

赫梯帝國?由騎手們創建的最早最偉大的帝國之一,便是赫梯帝國。在喜克索斯人進攻埃及和喀西特人征服巴比倫尼亞以前的某段時期,赫梯騎手們曾經在小亞細亞創建過一個強大的王國。赫梯各王憑借戰爭、聯盟與條約等種種方式,漸漸擴張領地,直至能夠名副其實地稱作一個帝國。這個帝國的鼎盛時期大約自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間,是那時近東最強盛的國家。

直至幾年前,我們對這個偉大的國家還瞭解得非常少。可是近些年來人們辨讀了赫梯文字系統,知道了很多關於赫梯民族組織良好的政府、法律與歷史。就軍事與政府來講,赫梯人能夠和埃及人與巴比倫人相媲美,可是整體上來說,赫梯人對文明的貢獻卻是次要的。大約於公元前1200年,赫梯人被稱作「海上民族」的入侵者所打敗,一度雄立的帝國就此倒塌。

三、埃及帝國

戰爭與征服?那位領導埃及人攻打喜克索斯人並贏得勝利的埃及王子,約於公元前1580年自封為王,定都底比斯。他的繼承者全都屬於第十八王朝,其中有幾位還是傑出的將領與偉大的征服者。在長期反抗喜克索斯人的戰鬥中,埃及人變得勇猛好戰。他們的弓箭手從喜克索斯人那兒學到了簡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一個箭袋來多裝些箭當作額外的供給。他們因對重要目標的精準射擊而取得盛名。埃及人還採用了喜克索斯人帶入埃及的馬拉戰車。最成功的好戰法老是圖特摩斯一世與圖特摩斯三世,他們使用象形文字將自己的功績刻在華麗的紀念物與廟宇中。被征服的地方並未真正變成埃及疆土的一部分,可是卻被逼繳納貢品,並且認可法老為太上君王。反叛時常發生,例如敘利亞就屢屢反叛,也屢屢被征服。

這些征服產生了一定的結果:(1)它們讓埃及文明向南傳到了努比亞,向東北傳到了敘利亞;(2)它們給法老們增加了財富。法老們自敘利亞與努比亞得到了許多金銀貢品。他們還獲得了成群的奴隸,因為戰時的俘虜都被奴役了;(3)因為與其他諸民族的交往,埃及人見識了新的文化,遵循了其他民族的習俗,還瞭解了其他民族的宗教。

美術與建築?在國都底比斯,為祀奉阿蒙神而創建了很多華麗的廟宇。其中最大的要數如今被稱作卡納克神廟的宏偉建築物,廟頂由使用花崗岩製成的大石柱支撐著,自廟宇通往河濱的大路兩邊排列著怪獸斯芬克斯的雕像。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夠勝過底比斯這座「一百個城門的城市」。

有關這個時期埃及的美術與建築,可以注意以下幾點:(1)美術與建築主要是為顯赫的法老們與諸神之用。最龐大與最優美的建築物都是為諸神建立的廟宇與為法老建立的宮殿。(2)建築師們不僅在雕刻龐大的石像方面顯現出了非凡技藝,還顯現出了驚人的處理龐大石塊的實力。他們能夠自遙遠的採石場開鑿出一塊重1000噸的花崗石,運至底比斯,之後雕刻成一座高達90英尺的巨像。(3)關於繪畫與雕刻,埃及的藝術家們依照某些固定的規則進行創作,作品都非常相似。他們把人像面部刻得栩栩如生,使這些雕像看起來十分神奇。(4)廟宇的四面常常佈滿了各種繪畫與象形文字的鐫刻。毫無疑問,當時鐫刻的主要目的是作為裝飾,如今卻變成了具有價值的史料。(5)不管在雄偉的建築方面,還是在石刻方面,或者在繪畫方面,埃及人都是先行者。埃及人的作品被很多國家所效仿,同時還促進了整個近東藝術的發展。

宗教?埃及人屬於多神教徒——他們存在許多的神。各地都存在自己特有的神。他們一共存在上千個男神與女神。有些神用鳥獸與爬蟲來代表,比如鷹神、豺神與鱷魚神。還有些神代表大自然的力量,例如太陽神是拉,河神是奧西裡斯。

在古王國時期,太陽神拉作為最大的一位神被崇拜,法老則被當作是拉的兒子。帝國創建之後,國都自孟菲斯遷至底比斯,底比斯神阿蒙變成了至高無上之神。拉神也與阿蒙變為一體,所以這兩個名稱常常寫在一塊:阿蒙-拉,彷彿他們是一個神。

有關男神與女神的婚姻、爭吵和其他一些活動,流傳著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或者神話。從保留下來的神話與聖歌來看,接受過教育的埃及人相信有來生,所以,就像我們所見到的,造就了保存屍體的技術與構築精美的墳墓。

《亡靈書》?為了幫一位埃及人在他死後得到各神也就是死者審判官的赦免,有關他的一些好話便寫在紙草上面,而且放進他的身邊。以下是些例子:

我未導致過饑饉

我未與奴僕的主人一起傷害過奴僕

我未偷竊過死人陪葬的食物

這樣的話語被認為具有符咒的作用,具有巫術的魔力。將這樣的話語都收集在一起的書籍常常稱作《亡靈書》。

圖坦哈蒙?在1922年,發現了圖坦哈蒙的墳墓。他是公元前1358年至公元前1352年統治底比斯的一位法老。在發現這具王室木乃伊的同時,還發現了許多金器、幾個精巧的瓶子、些許華麗的袍服和一些王家珍藏品。

埃及的祭司,尤其是在圖坦哈蒙時期之後的祭司是擁有相當大財富與權力的人。

經濟生活?在尼羅河流域,農業仍然佔據首要地位。只要隨時修理好灌溉的運河,農民們忙著他們的工作,埃及就一直是富有的國家。可是,國內的土地多半被國王、祭司與富有的貴族所佔據。在土地上勞動的人民卻多數是奴隸、雇工、牧羊人與牧民。精細活與製造業得到了發展。鑿石工人、石匠、陶匠、木匠、珠寶工人、畫工、銅匠與金匠等,多至數以萬計。

對外貿易在早期便開始了,伴隨著貿易的發展,精緻的花瓶、紙草、亞麻布、珠寶等大批量生產,予以輸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埃及就已取得了歐洲金礦採出的金子,從敘利亞買入牲畜、魚類、酒、香,甚至是船舶與帶輪子的車輛,從南方的努比亞購入象牙、黃金與鴕毛。在公元前15世紀,史上知名的第一位偉大婦女哈特謝普蘇特女皇,派遣了五艘埃及船隻朝南行駛,途經紅海抵達蓬特,可能就是現今的索馬裡。甚至在此之前,一條自尼羅河抵達紅海北端能夠通過船舶的運河就已開鑿完成了。

衰敗與偉大?到了公元前1200年,埃及帝國衰敗了。當時組成軍隊的兵士大部分是俘虜,他們的身上都刺著法老的名字,還有一些其他國家的僱傭兵。之後各國統治者間互相競爭。在公元前670年,埃及被亞述人征服了,公元前525年,埃及又被波斯人打敗了,後來又有別的民族入侵。

可如果誰認為埃及武力衰微或失去獨立便是它的重要性或者影響的結束,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它的偉大並不在於爭戰,而是在於農業、工業、藝術與思想,直至被征服以後很長時間,埃及在這些方面依舊是偉大的。埃及的制陶術影響了其他諸地的陶器風格,時至今日仍被效仿著。玻璃與陶器上釉都屬於它的發明。遠於希臘人之前,埃及便使用了柱廊,又於羅馬人之前發明了拱門。它給近代世界留下的,還有一年12個月與365天的日曆。它的學者們已將算術與幾何的初級基礎演算出來了。

四、愛琴文明與克里特海王

克里特與埃及的早期貿易?在東地中海,希臘的南邊,埃及的西北邊,有一個多山的長島,也就是克里特島。直到20世紀初,史學家們才發現克里特島是一個古時帝國的發祥地。可是自那時候開始,掩埋的廢墟漸漸被挖掘出來,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富裕的帝國與突遇的悲劇故事。

在埃及的金字塔創建以前,克里特島上的居民已開始使用銅製器物,製造了陶罐,建立了村莊,很可能還會冒險在海上航行。他們是否到過埃及,或埃及人是否曾到達克里特島,我們無從知曉,可是可以明確的是這兩個國家互有聯繫,因為雙方都擁有勇敢的船員。克里特的陶器、武器與種種金屬器具製造者,從埃及學到了許多東西。克里特的藝術家們經過倣傚與改進埃及的圖案,讓技藝更為精湛。克里特變成了埃及文化朝北傳播的主要通道。

克里特的米諾斯時代?大約從公元前3400年至大約公元前1200年的兩千多年中,克里特成為了最重要的文明中心之一。這段時期常被稱作米諾斯時代,因為在希臘傳說裡克里特的國王名叫米諾斯。大致上來說,克里特的米諾斯時期,相當於埃及從古王國的開端至帝國的滅亡;還相當於美索不達米亞從蘇美爾各城邦時期開始,截止到喀西特人統治之末。

克諾索斯的光榮?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400年期間,克里特文化達至鼎盛。挖掘資料表明,當時克里特存在非常富庶的城市,其中最大的要數克諾索斯。克諾索斯的統治者明顯就是全島之王,或許他在希臘與其他一些地方擁有殖民地。克諾索斯宮殿的廢墟表明,國王不僅有相當多的機匠、珠寶工匠、藝術家與勞動者,還有許多聽從指揮的官員與辦事人員。宮殿的儲藏室中有整排的大罐子,裡面裝著橄欖油、酒與穀物。成堆的泥版上寫有政府檔案與記事。如果有人可以讀懂克里特文字,毫無疑問,這些記錄能夠告訴我們許多有趣的秘密。

藝術、貿易與海權?克里特人的金屬製造與制陶工藝都極其精湛。他們使用塞浦路斯的銅與自遠方歐洲開採的錫,鍛造出了精美的短劍、長劍與其他一些青銅器具。他們的陶罐是用陶輪製造出來的,並且描繪得極為華麗,聞名於近東地區。他們還會處理一些技術性的工作,比如王宮裡的取水與排水系統。克里特人未構建過如埃及那樣宏大的廟宇,或者雕刻過那樣龐大的石像,可是卻在壁畫、陶罐的繪畫,以及在金屬作品的裝飾方面,他們都曾經表現出極為高超的藝術才華。

克里特在海權與貿易方面,佔據很重要的位置。它的船舶既抵達埃及,又遍及東地中海沿岸諸地,或許還到過西岸。在塞浦路斯、希臘、西西里島等地,都發現了克里特的殖民地。克里特的海軍肯定強大到能夠捍衛遠方的殖民地,護衛克里特的海上貿易和保護克諾索斯的宮殿。克諾索斯王可謂一位真正的「海王」。

克里特人將自己的文化傳遍愛琴海周邊的地域,所以克里特文化通常被稱作「愛琴海文明」。但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務必重視克里特對希臘所產生的影響。當時的希臘半島文明不及克里特,因為克里特人在希臘半島上創建過殖民地。在邁錫尼、梯林斯與其他一些地方,都曾發現殖民地的舊址。我們會在希臘城邦一章,再進行詳述。

克諾索斯的滅亡?大約於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發生了一場突然且神秘的悲劇。克諾索斯的偉大宮殿被搶掠、燒燬,克里特的其餘城市也遭遇了同樣殘酷的命運。是叛變嗎?是地震嗎?最大的可能應該是外來敵軍擊敗或者避過克里特海軍,突然橫掃那些富庶的城市,掠走了大批的財物。侵略者可能就是來自希臘半島或邁錫尼的海盜們。

五、敘利亞與閃米特人

民族的遷徙?克諾索斯被搶掠後的一段時期,愛琴海地區出現過一場大規模的朝南遷徙。這是一段遷徙與侵略的時期。一隊一隊的冒險者四處打家劫舍,被逐出家鄉的各族人民,不得不在新的地方尋找安居之所。有些流浪者搭船漂泊在海上,還有一些人乘坐笨重的兩輪車走陸路穿過小亞細亞與敘利亞。起先的幾批人遭遇了埃及的一支軍隊,被擊敗殺戮。但之後的幾批遷徙者卻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定居下來。

敘利亞是位於地中海東岸一條山嶽地帶的國家,北面源於托羅斯山脈,延至南面的西奈半島。巴勒斯坦只不過是最鄰近埃及的敘利亞南部地區。儘管敘利亞的東南兩面都以沙漠為界線,但產出的牛羊、酒、蜂蜜與橄欖油,還有銅礦、商業,以及佈滿黎巴嫩山坡的柏樹林產出的優質木材,都是遠近聞名的。

因為埃及在南邊,小亞細亞在北邊,幼發拉底河流域在東北邊,敘利亞在歷史上一直作為一個戰場,一條商業渠道,一個聚集與混合的地方。敘利亞成為了古時世界動盪的熔爐,它的居民是由各個種族混合而成的。腓力斯丁人源自克里特島與小亞細亞;赫梯人源自小亞細亞;其他民族則源自其他地方。可是,這個國家的語言卻比血統更加一致。敘利亞流行的很多語言都屬於一個常被稱作閃米特語的語族,凡是講這些語言的人都統稱為閃米特人。不但希伯來人,還有附近的部落與阿拉伯人在語言方面都屬於「閃米特人」。就連腓力斯丁人也學會用一種閃米特語。

希伯來人?希伯來人,或者稱為以色列的兒女,他們的神聖著作組成了猶太人的聖書與基督教聖經裡的《舊約全書》。他們屬於遊牧民族,四處漂泊,幫他們的牛羊找尋牧場。《舊約全書》告訴我們希伯來人是如何在饑荒期南下埃及,之後遭受壓迫,又逃亡,經歷了漫長的遊蕩後才回到巴勒斯坦。

在巴勒斯坦地區,希伯來人的偉大國王便是大衛和所羅門。公元前10世紀,在所羅門的統治下,因為商業繁榮而取得財富。一支紅海上的艦隊駛往俄裴國去採金。從埃及運回了馬匹、麻線與戰車,對香料商人徵收過境稅,還派遣船隻遠航到西班牙。可是所羅門最大的榮耀卻是他在耶路撒冷為耶和華建立了一座華麗的廟宇。所羅門去世後沒多久,王國便分成了兩部分,之後分別被亞述人與巴比倫人征服。

宗教的教師?以色列對世界的主要貢獻,在於它傳播聖靈福音。對世人發出警告,不許崇拜偶像,不贊同崇拜多神(多神教),堅持崇拜與祀奉唯一的、至高無上的上帝耶和華。一些希伯來人覺得耶和華是他們那個部落或者民族獨有的神,可是有一些大先知卻認為,耶和華是整個人類的上帝,是至聖與至公的。這種上帝的觀點和十誡與其他崇高的教義,給世界提供了關於宗教與道德的新標準。如果能瞭解古時其他宗教的人祭、邪惡儀式與低劣信仰,就能夠理解希伯來人作為宗教與道德方面的教師,對世界的貢獻是如此之大。希伯來的先知們已經在人們心中為基督教打下了基礎。

腓尼基人?在敘利亞沿岸地帶居住著腓尼基人。他們是閃米特人和希伯來人的鄰居。他們的主要城市包括提爾、西頓與畢布勒斯。腓尼基人主要做了兩件事,即商業與殖民。在克里特滅亡與埃及衰敗以後,腓尼基人開始在非洲北部、西西里島、塞浦路斯,或者還有希臘,創建了殖民地。其中最大的殖民地是迦太基,即如今的突尼斯。腓尼基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羅馬的一個競爭者。

腓尼基人因為使用字母,所以常被認為是英文文字系統的發明者。即便腓尼基人未創造過字母,可是至少他們使用了字母並將字母傳給其他諸民族。或許希臘人是從腓尼基人接受了字母,又傳至歐洲各地。這件事情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性,遠遠勝過一位圖特摩斯法老的戰爭或者一個所羅門王的財富。

Alphabet(字母)這個詞語,是由希臘文頭的兩個字母alpha與beta組成的。每個字母最初都是有含義的,比如beta,源於閃米特文betha,含義是房屋;比如alpha,也源於閃米特文aleph,含義是牛。或許A(alpha、aleph等)起初是一個牛頭的符號或者圖畫。可能每個字母起初都是一個符號或者圖畫,但後來這個符號變成了只作一個音節使用,與其他音節結合在一起,組成無數的詞語。從洞居人的粗劣圖畫創其先河,到埃及人與其他民族的圖畫文字引領我們踏上現代文字之路,字母是一個多有價值的發明!

六、鐵器時代的帝國

鐵器時代?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與克里特早期各個王國的漫長歷史過程中,青銅是製造工具與武器的金屬。但到了公元前1100年以前的某段時期,人們將鐵礦石熔化並模鑄出所需的形狀,還掌握了將邊緣鍛造得堅利的技藝。這對近東的各個王國與帝國來說,產生了驚人的影響。用鐵的民族可以征服其他民族,鐵便成了一個重要的商品,諸國為了奪取鐵礦,引發了很多戰爭。

早期亞述?在鐵器時代之前,亞述就已經非常重要了。亞述處在巴比倫尼亞的西北方,遠在底格里斯河的上游。我們一定要將它與敘利亞明確區分開來。

亞述人能在泥版上寫字,會騎馬,駕駛戰車,還可以用強弩射箭。他們的戰車隊與騎兵隊遠近聞名。由矛手、劍手與射手組建而成的步兵,在交戰時組成不易被擊破的密集隊形或者方陣。到了公元前11世紀時,亞述人已使用鐵製兵器打仗了。

擴張與帝國?自公元前11世紀起,亞述出現了一連串好戰的國王,差不多每年都要集結他們的子民,扔下耕犁,拿上刀劍,進行一場激烈的短時侵略戰爭。國王們親自上戰場,在屠殺中磨煉得很強悍。他們的暴政與名字一樣,都能列成長表。在公元前9世紀,沙爾馬奈塞三世曾經逼迫敘利亞的很多小國向他進貢,他還征服了擁有豐富銀礦的西裡西亞。公元前10世紀,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與薩爾貢二世在亞述北面的叢山裡,從亞美尼亞人手中奪得了鐵礦與銅礦。公元前7世紀,辛那赫裡布粉碎了巴比倫尼亞與伊拉姆的反叛,而且征服了敘利亞。他的兒子阿薩爾哈東還征服了埃及,自公元前670年至公元前651年,埃及一直處於亞述的統治下。這時候的亞述確實是近東最強盛的帝國。

東方的羅馬人?亞述人與我們將要說到的羅馬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亞述人便是東方的羅馬人。他們都是好戰的,都依靠武力創建了強大的帝國。在帝國的組建與統治過程中,二者都運用鐵拳,可是在管理方面卻顯出了非同尋常的手腕。他們修建了良好的道路,讓信使與軍隊可以快速移動。

最開始亞述的農業是小農場,可是後來卻一下子變成了掌控在少部分富人手裡的大莊園,並且讓奴隸去耕種。而製造業和商業卻任其落到外國人的手裡。

亞述文化?在文明方面,亞述人也像羅馬人那樣依靠其他民族,繼續傳承下去。這點便是他們在文化上的主要貢獻。但在某些方面,比如建築,亞述人就不單是倣傚者。每個亞述王都想建造更為輝煌的宮殿,意圖超過他的前人。辛那赫裡布王重新建造古城尼尼微並作為國都。阿樹爾巴尼帕爾是一位君王學者,他珍藏了大量書籍,而且借助一部字典自己研究,竟然讀明白了古蘇美爾人的文字。

阿樹爾巴尼帕爾王是在公元前669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在他之後爆發了災難:內戰、反叛、侵略。公元前612年,驕傲的尼尼微在巴比倫人、米底人與斯基泰人的聯軍攻打下失陷。那時的一位學者簡短地寫道:「他們自城中搶走了財物,無法計算數量,之後他們將這座城市毀成了殘破的土墩。」

巴比倫再次佔據了優勢。尼布甲尼撒王在位是自公元前605年至公元前562年,期間巴比倫又爆發了侵略戰爭。他非常有名,尤其是他曾經佔領並燒燬了耶路撒冷,將很多俘虜帶回巴比倫,其中一個便是青年先知但以理。

尼布甲尼撒在巴比倫建立了自己的華麗宮殿,還為自己的波斯籍皇后建造了知名的「空中花園」。事實上,空中花園是一個大陽台。皇后非常懷念自己家鄉的山水,可在巴比倫卻沒有那樣的景物,於是國王用人工幫她建造。尼布甲尼撒去世之後,巴比倫強盛的勢頭並未很長。在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了巴比倫。

七、波斯的崛起

古時波斯是北到裡海、南至波斯灣的多山的伊朗高原的一部分。這個高原的其餘部分就是米底亞。米底人與波斯人常常聯繫在一起。他們的居住地毗鄰,同時出現在史上,可能存在近親關係,所以他們都自稱是伊朗人。我們都稱他們的國土為伊朗高原。

米底人?米底人時常敗給他們好戰的鄰人亞述人,直至公元前7世紀,局面才反轉過來。米底人的王——奇阿克薩列將自己的騎兵訓練得勝過了亞述人。伊朗人是嫻熟的騎手,他們可以快速地圍困敵人(就如美洲印第安人曾經做過的那樣),並且在快馬奔馳時,還能百發百中。正如前面所說,是奇阿克薩列聯合了巴比倫人與斯基泰人,一起摧毀了尼尼微城。

波斯人?約在半個世紀之後,也就是大約公元前550年,米底亞被波斯王居魯士征服了。以後我們一定要記住,波斯人這個詞要囊括米底人,波斯這個詞也要囊括米底亞。居魯士通曉戰術,野心勃發,他的畢生事業就是征服、掠奪、戰爭。他征服了整個小亞細亞,而且於公元前539年,把巴比倫變成了波斯的附屬國。自此,居魯士的帝國還囊括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巴比倫的敘利亞屬地。

波斯是巴比倫與亞述的後繼者,這個年輕氣盛的波斯帝國攫取並繼承了優秀的文化。波斯的文明構成要素大多數是在其他地方出現過的。波斯人從古時的美索不達米亞繼承了楔形文字,從亞述人直接或者間接地繼承了建築術、軍隊組織與統治一個帝國的方式。

瑣羅亞斯德?在宗教方面,波斯人卻有自己獨立的宗教,也是對文明的貢獻之一。他們擁有自己的先知,名為薩拉蘇什特拉,希臘語的意思是瑣羅亞斯德,後面的稱呼更為人們所熟知。瑣羅亞斯德年輕的時候,他所信奉的生命與光明之神,也就是阿胡臘·瑪士達,曾經在多次異象裡,顯現出使他增加智慧的話語。這些話語和多種聖歌與格言都記載在《阿維斯陀》裡,這本書可以被稱作古時波斯人的「聖經」。

依據瑣羅亞斯德的說法,阿胡臘·瑪士達與所有善人,都在不斷地與惡神阿利曼以及所有惡人作鬥爭。如此說來,生命就是一場接連不斷的鬥爭,可最終一定是阿胡臘·瑪士達與善人獲得勝利。每一個人死後都要接受審判,假如善行多於罪惡便會進天堂;相反,便會被交給阿利曼。

起初瑣羅亞斯德的皈依者數量非常少,後來他的教義才快速傳開。或許瑣羅亞斯德死在了為新宗教而進行的多場戰爭中,可是瑣羅亞斯德教卻變成了波斯的宗教信仰。

第4章 遠東與遠西

在我們將近東這個「舊世界的心臟」,也就是文明歷史開始的地方記在心裡時,千萬不能忘記還存在著遠東與遠西。中國、印度與遠東的一些國家都有著非常古老的文化,而美洲儘管在人類史上比較年輕,在好幾千年之前也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文明。遠東被沙漠與山脈隔離開了,而遠西也被海洋隔離開了,可是無論如何,近東、遠東與遠西在古時就已經有了些許接觸,它們對近代世界都有過重要貢獻。

一、古代中國

中國的傳說?近代學者們在嘗試追溯中國技藝起源的時候,存在多種學說。有的人認為這些技藝是經由商人或者移民自中亞傳入,還有的人覺得是經由近東的探礦者帶進來的,而中國本身也存在許多傳說。當中國人居住在中國西北部黃河上游時,便已經開始有種種傳說流傳了。他們認為黃河上游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類似神話的故事記載了一連串的帝王——一些好的帝王曾經從事發明與技藝;一些壞的帝王非常殘暴且凶狠。而石製工具與陶器碎片所講述的故事,就不那麼傳奇了。這些東西好像能夠表明:中國與歐洲和近東一樣,曾出現過舊石器時代,隨後還出現新石器時代,當時的人們學會了耕作,之後又出現銅和青銅時代,當時中國的技藝製品與近東地區的出品類似。

周朝?中國歷史到了周朝時,才更加穩定。自公元前1029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帝王的統治歷經了差不多九個世紀。在這段漫長的時期內,中國文明處於進步之中,疆域朝東擴張至海,朝南到達長江。那時,使用青銅製造的瓶壺變成了一種藝術。人們開始使用鐵來製造工具。農民們在精耕細作的土地上進行澆灌。學者們已經在記載歷史與作詩。

那時的國家疆土還非常小。東北、蒙古與西藏都未被納入。國都並不在北京,而是設在黃河邊上的西安附近。

邊疆諸侯國與蠻夷?那時候,中國人將他們的國土稱作「中國」,在中國的邊疆有由王侯統治的附屬國或者諸侯國。這些附屬國或者諸侯國,至少在理論上認可中國帝王是他們的君主。諸侯國的任務便是對帝國之外的蠻夷發動接連不斷的戰爭,來遏制他們的侵略。建造在山頂的烽火台時時刻刻在警戒著。烽火燃起時,火光自一個山頂傳至另一個山頂,快速地傳遍整個大地,這便是蠻夷到來的一個信號。得知烽火四起,邊疆諸侯就必須驅使戰車抗擊敵人。為了禦敵,中國人建造了世界奇跡——萬里長城。

直至公元前6世紀,中華帝國已變成很多基本獨立的諸侯國,極為鬆散地聚集在一個權力衰弱的帝王之下。幾個權力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雄長,時常互相交戰。

中國文字?中國人發明了一種文字,儘管與埃及的象形文字或者巴比倫的楔形文字有所不同。首先,中國文字同樣是由圖畫文字構成的,即圖畫被簡化成為代表事物的符號。其次,它還包含了會意文字,也就是用來表達某些見解的各組圖畫文字。最後,中國文字還包括諧音文字,也就是代表某些聲音的符號。這套文字,以前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超大阻力,因為千萬個不同的字都要學會讀、學會寫,是非常困難的。直到許多中國文獻問世以後,中國人才曉得有簡單字母的存在,可是等曉得時,他們已經不願意放棄長時間尊重的文字了。

如果中國在周朝時期與近東展開更多的貿易接觸,或許會採用一種簡單的字母體系。那時中國與近東曾經穿過沙漠與山嶺的天然阻礙進行貿易,但來往不夠頻繁,中國人在思想與習慣方面並未受到較大影響。

孔子?直至周朝晚期,出現了偉大的中國哲人孔子。他的訓導對中國的宗教、政治與倫理,曾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其中一個影響便是讓人民傾向於保守——更加趨於堅守舊事物。舊文字之所以能維持得如此長久,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原因。有關孔子的事情,後面還會繼續講述。

朝鮮與日本?朝鮮是位於中國東北方的一個半島,近些年來已經日漸知名。古時的中國歷史學家經常提及朝鮮屬於中國的藩屬國。朝鮮的文明很可能是由中國傳入。由於早期中國人不習慣海上航行,中國文化要想傳播到日本各島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從公元紀年開始之後,日本才有了可靠的歷史記載。從此之後,日本人也和朝鮮人一樣,向中國學習了很多先進的文化與技術。

二、古代印度

印度的孤立?印度的土地像一個超大的三角形,底邊是高聳的興都庫什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頂端是一個不規則的、楔形的炙熱平原,朝南延伸進印度洋。印度本身幾乎自成一片大陸。它與中國一樣,因為沙漠與高山的天然阻隔,和歐洲、近東隔離。另外,它三分之二的疆界靠海。我們能夠確定,早在遠古時期,已經有些沿岸行駛的船舶,在印度與美索不達米亞間進行為數不多的海上貿易。古時印度經由美索不達米亞接受了腓尼基的字母。而且鐵也是外來的,可能起初是從西方傳入。同樣,入侵者時而自北方跨過高山通道,長驅直入富饒的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

《全球通史(上):從史前史到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