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子您的紅蓋頭呢?沒帶?這都能忘帶?——婚俗

唐穿團的妹子們,看完了時尚雜誌,我們幹點兒正事吧?話又說回來,對於唐朝婦女來說,什麼才叫「正事」呢?

兩眼一睜,您被一堆鬧嚷嚷的人群包圍了。這回穿越落地選的四維坐標太絕了,您聽了半天才弄明白,身邊人笑逐顏開地對您說的是:「小娘子大喜!有夫家遣媒來納採了!」

得,這穿過去連東南西北都還沒分清楚呢,就要結婚出嫁了。

算了,反正您也做不了主。而且嫁到夫家以後,就算舉止跟以前有啥不一樣,穿幫的概率也少點兒,就當免費參觀一下唐人婚禮好了,白吃白喝連份子錢都不用出。啥?您問要是嫁了個豬頭一樣的老公咋辦?好辦,洞房花燭夜再穿回來唄!穿越往返票還可以打折的喲!

穩下神來,我們先好好體驗一把唐朝的美眉們都是怎麼樣被嫁出去的吧。

漢朝以來的結婚「六禮」,在唐朝也遵行不悖。「六禮」分別有幾個文縐縐的名字叫: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實到了近代,民間一般管這幾個步驟叫:提親、合八字、過大帖、送彩禮、算日子、接媳婦。

您穿到的這家姓張,算是個小康之家,父親張九做過幾任七品八品小官。您未來的夫家姓李,社會地位也差不多,可能稍稍高一點兒,公公李阿大做過六七品官,但夫婿李四還是白身,正在讀書準備考科舉。兩家之前就認識,提過婚事,彼此都覺得差不多滿意,於是揀個好日子,請了官媒人王五,上您家來正式提親「納采」。

媒人不能空手來,男方家給準備了幾樣禮物,其中必有的是一隻大雁。捉不到?沒大雁,用鵝也行,再不然用鴨子湊合一下。連鴨子都沒有?用木頭雕一隻家禽類形狀吧。嘖,窮成這樣,還娶什麼媳婦喲。

您父親張九知道媒人今天要來,就在正堂西邊鋪設個蓆子,作為行「納采」禮的地方。噹噹噹,穿著正式禮服的媒人在外面敲門了。

您家的人出去應門,問有啥事,媒人王五說:「張公有惠,賜妻李某。李某有先人之禮,使王五請納采。」家人回來通報,您父親回答:「某之子蠢愚,又不能教,王郎命之,某不敢辭。」

於是您父親也穿著正式的禮服,出門把媒人迎進家門,賓主各自站定自己的位置,相對行禮。媒人說一句:「敢納采。」把拿來的一隻雁(鵝/鴨/木鳥)送給您父親。這算完了一禮。

媒人再拿一隻雁(鵝/鴨/木鳥),開始行「問名」禮,說:「王五既受命,將加之卜,敢請女為誰氏?」

您父親說:「王郎有命,且以禮而擇,某不敢辭,曰阿穿。」這是在向對方交代新娘您的名字。

其實光交代了名字還不夠,得再把您的生辰八字寫在庚帖上,交給媒人帶回去算算男女二人有沒有相沖相剋的地方。媒人拿了帖子,謝絕女方留下款待的邀請,回男方那邊去打卦。「問名」這一關算過了。

如果男方的占卜結果,你倆八字相合,適宜匹配,就再找個好日子,還請媒人過來您家裡「納吉」,再拿一隻雁(鵝/鴨/木鳥)送給您父親,說:「張公有賜,命李某加之於卜,卜曰吉,使王五也敢告。」您父親回答:「某之子不教,唯恐不堪,既有吉,我兼在,不敢辭。」這就算把您的婚事定下來了。

這之後,男方選擇親族中兩位有官位、有才貌的兒郎,作為「函使」和「副函使」,帶著長一尺二寸、寬一寸二分、木板厚二分、蓋厚三分、內寬八分的楊木或者楠木盒子,盒子用五彩線扎縛,封題上「通婚書」。二男身後跟著浩浩蕩蕩的抬彩禮隊伍,就往您家裡殺過來了。

彩禮都有啥呢?走在最前面的是兩匹押函駿馬,不著鞍轡,以青絲做籠頭(考驗兩個帥哥的騎術嗎?),然後是抬那個放置著楊木楠木禮函的人力轎子,禮函旁邊有三名漂亮婢女守著,再後面抬著的是五色綵緞、大束錦帛、成堆銅錢、豬羊牲畜、米面糧油、野味獵物、點心水果、奶酪油鹽、醬醋蔥姜……要我說,這些比現在弄幾十輛高級轎車上街轉圈好看……

您家裡呢,在他們到達之前,先設一張大矮床,床上再放個案子,案上設香爐、水碗、刀子。(喂,不是讓您殺了送彩禮的洗乾淨熏著吃……)

男方的二位函使到達以後,你們兩家再囉唆一番。您父親接過禮函,用刀子撬開盒蓋,拿出裡面的一張精美好紙,展開,當眾朗讀紙上的正楷字,是新郎李四的父親李阿大寫的《通婚書》:「阿大白:第四男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賢第三女令淑有聞,四德兼備,願結高援。謹因媒人王五,敢以禮請。脫若不遣,貯聽嘉命。阿大白。」

您父親張九收下這封書信,也拿出另一張書信,是寫好的《答婚書》:「九白:第三女年尚初笄,未閒禮則。承賢第四男未有伉儷,顧存姻好,願托高援。謹因媒人王五,敢不敬從。九白。」

這封書信也要放進同樣規模的禮函裡,送給二位使者,勞煩人家帶回去給男方家裡。然後您家收下這一大堆彩禮,再款待這些送東西的人,「納徵」這關算過了,從此您已經算夫家的人了。以後就算您父親謀反抄家,按律也與您沒關係了。

六禮的第五禮是「請期」,就是男方家算好了辦喜事的日子,派媒人上您家來請求准許(其實是通知您家一聲)。

請期也要用一隻雁(鵝/鴨/木鳥……大雁咆哮:老子不就是守規矩,脾氣好,堅持一夫一妻制嘛,就這點兒好處你們人類也不放過,害得老子們現在成了瀕危動物啊!),使者王五拿著上您家,對您父親說:「李阿大命王五聽命於張公。」您父親回答:「張九唯命是聽。」媒人說:「李阿大使某受命於張公,張公不許,李阿大敢不期,曰四月初六。」您父親答:「張九敢不敬須。」

媒人回去覆命,您的出嫁日子定在了四月初六,這門親事已經辦完一大半了,不過您是不是覺得到此為止,都沒您這個新娘子啥事?除了扒門縫偷看偷聽以外,似乎一直是您父親在忙活啊?到底您父女倆誰要出嫁?

別急啊,第六禮「親迎」才是重頭戲,您這個女主角也終於要出場了。

數著日子,四月初六到了,您一大早起床,出了自己臥室,想著家裡不定忙亂成啥樣子呢,結果人人神定氣閒,包括您親娘親姐妹在內,該幹啥幹啥,一點兒都不慌張。氣得您真想仰天狂吼:姑奶奶我今天要出嫁!一會兒新郎官就來接人了,你們怎麼現在還沒準備好!

就算您真吼出來,八成也會被家裡人白眼:真沒見過這麼心急的新婦子!夫婿黃昏才來迎親,一大早你吼吼啥?

啊……晚上才來啊……真的……為什麼? 

為什麼,您家裡人也不知道,只能說是老輩子傳下來的古禮,從開天闢地到如今都是這樣。其實呢,這是原始部落社會「搶婚制」的風俗殘餘,當時男女結合都是由男方帶著自己弟兄們去女方家裡搶老婆。既然是上門打劫,那當然趁月黑風高的時候最好,古代的成親禮本來也叫作「昏禮」,「黃昏」的「昏」,那個女字旁是後來才附會上去的。

閒話少說,您家裡反正有一整個白天的時間準備,打掃屋裡屋外,放置裝飾飲食,迎接客人,分發棍棒刀槍。您呢,由幾位姑姨姐妹幫著穿嫁衣做頭髮,裡裡外外折騰一通,被套上了笨重的衣裳,自己睜眼往身上一看,嚇一跳,又大叫一聲:「你們給我穿錯了!這身衣裳是藍色的!」

青天白日,哪有人穿藍衣結婚的?不應該是大紅喜服嗎?抬眼見您的姨姑姐妹們又白眼搖頭嘀咕:「這女人瘋了。」懶得理你,自顧往您頭上的髮髻插釵子。

您呢,因為父親做過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小官,按禮制可以穿「大袖連裳」出嫁。照照鏡子,這一套麻煩的禮服包括:深青色的大袖外袍,素紗的連體內衣,圍在腹前的「蔽膝」、大小腰帶、襪子、布鞋也都是深青色的。平民女出嫁的時候,也是深青色衣服,裝飾物少一點兒而已,那什麼大紅喜服之類請過幾百年再找人家要。

您頭上可以戴一對掩耳的「博鬢」,然後用金銀雜寶花釵簪笄之類插滿。鳳冠霞帔不許亂用,那都是有品級的穿越者才有資格穿戴的。

您問啥?新郎官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唉,真是個心急的新娘子,過一會兒不就能看見了嗎?好吧好吧,您的丈夫李四郎,因為也是六七品小官的兒子,他結婚的衣服有兩種選擇:一是作為九品以上子,官家規定結婚的時候可以穿「爵弁」。這是一種公服,要戴黑纓冠,青色的袍子,橙紅色下裳,白紗裡衣,黑色腰帶,白襪紅鞋,另有一些零碎裝飾。 但是,如果李家自己願意,也可以不穿這套比較呆板復古的禮服,而像平民一樣穿「絳公服」,就是紅紗單衣,白內裙,黑靴子,比較接近於現代人概念裡的「大紅喜服」了。這種新郎裝在唐代很流行,婚禮上男穿紅,女穿綠,這也是「紅男綠女」一詞的由來。

唐朝的官方規定,小伙子們結婚的時候,都可以穿比自己真正品級高一些的禮服,這叫「攝盛」,也是為了表明政府鼓勵婚配的態度。

「攝盛」不僅表現在穿衣服上,整個婚禮的過程,都會伴隨男方的吹牛皮誇大話騙媳婦兒……

太陽西斜了,新郎官要準備從家裡出發來接您了。出發之前,他得先拜祭自己祖先,通知天上各位他要往家裡領人口了。磕完頭以後,他爹站在牌位旁邊發令:「往迎汝妻,承奉宗廟!」(去接你媳婦回來,給我家接續香火。)

新郎磕個頭說:「唯不敢辭。」起來上馬,又抱一隻雁(鵝/鴨/木鳥……),帶著幾個儐相和一輛裝飾好的迎親花車,再糾結幾十上百號壯漢,大義凜然地上路,直奔新娘您家裡去。

一行人明火執仗地到您家門前時,已經入夜了,只見您家裡大門緊閉,戒備森嚴,裡裡外外全然是一派防賊氣勢(本質上也沒錯)。

新郎官下馬,敲門,清清嗓子喊:「賊來須打,客來須看。報道姑嫂,出來相看。」

隔著大門,您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發話了:「不審何方貴客,侵夜得至門停?本是何方君子,何處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來?」

新郎或者儐相答:「本是長安君子,赤縣名家。故來參謁,聊作榮華。姑嫂如下,體內如何?」(我是帝都貴家子,沒事上門來拜望拜望,姑嫂們你們身體咋樣啊?)這是撇清來意兼套近乎呢。

門內姑嫂們答:「庭前井水,金木為欄,姑嫂如下,並得平安。公來此問,未之體內如何?」(要閒扯套近乎咱就套,誰怕誰啊。)

男方答:「下走無才,得至高門。皆蒙所問,不勝戰陳。更深夜久,故來相過,有事速語,請莫幹著。」(勞您幾位動問,人家我有正事,麻煩別在這兒瞎扯了。)

門內姑嫂們就哈哈笑了,問:「既是高門君子,貴勝英流,不審來意,有何所求?」(那你來是幹啥的呀?)

男方答:「聞君高語,故來相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家是來接媳婦的。)

門裡笑得更開心了,姑嫂們說:「君等貴客,久立門庭。更須申問,可惜時光?」(你們嫌不嫌我們嚕囌[99]呀?)

男方答:「並是國中窈窕,明解書章。有疑即問,怎惜時光?」(你們全是美女兼才女,問我們問題是給面子,我們怎麼會嫌嚕囌呢啊哈哈……)

聽這郎君嘴甜會說話,姑嫂們終於開恩了:「立客難發遣,展褥鋪錦床,請君下馬來,緩緩便商量。」(我們恩准你下馬了—且慢,誰說答應開大門了?)

新郎下馬,站在大門前發呆—不給開門,難道要翻牆進去,還是要動用攻城槌啊?

當然不是,這裡要吟詩,吟詩!

吟啥呢?當然如果新郎或者儐相才華橫溢,能現作一首詩最好,要是沒那本事,咱這兒有現成的,一首5文錢(喂!不准向穿越客人賣私貨收小費搞二次收費!)……好吧,免費提供《論女家大門詞》一首:

「柏是南山柏,將來作門額。(這是形容新娘您家大門的材質,純實木的喲!)門額長時在,女是暫來客。(姑娘家遲早要出門子的,就別難為老公了。)」

詩吟完,大門果然嘩啦一下子開了。新郎滿心歡喜地邁步要往裡走,卻被有經驗的儐相一把扯住,往邊上一推—堪堪躲過迎面劈來的一根大棍子。 

這是要幹啥?開人肉包子店嗎? 

只見女方家大門裡衝出來一群手持棍棒的彪悍娘子們,一邊嘻嘻哈哈一邊見人就打,尤其認準了新郎官辟里啪啦一頓圍毆,主事娘子還一邊打一邊喊:「女婿是婦家狗,打殺無問!」 

做人家女婿的只能躲閃告饒,不能生氣,更不能還手。您說新郎不是帶了百十來個壯漢護身嗎?這時候咋不上來對打?得了吧,那些壯漢這時候只會歡呼鼓掌起哄狂笑,才不管人新娘家「弄女婿」弄得有多歡樂呢。  

姑嫂們打得手累了,如果新郎還剩一口氣的話,又有兩個女人上來給女婿灌酒,口中唸唸有詞:「酒是蒲桃(葡萄)酒,將來上使君,幸垂與飲卻,延得萬年春。」 

男方答:「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嘗,姑嫂己不嘗?其酒灑南牆。」一揚手,潑掉算了。 

女方當然不幹了:「酒是蒲桃酒,千錢沽一鬥。(這酒很貴的!)即問姑嫂郎,因何灑我酒?」

男方答:「捨後一園韭,刈卻還如舊,即問二姑嫂,因何行藥酒!」—你以為我不知道那是加了蒙汗藥的玩意兒啊? 

這女婿還不傻嘛。在大門口折騰夠了,放一行人進院,到中門前,還得吟詩!吟吧:「團金作門扇,磨玉作門環。掣卻金鉤鎖,撥卻紫檀關。」—玉蘭兒,開門哪! 

進了中門,眼前又一個人造堆關,上著鎖,新郎扶額念:「彼處無瓦礫,何故生此堆?不假用鍬,且借玉琶摧。琉璃為四壁,磨玉作基階。何故相要勒?不是泰山摧。暫借鑰匙開,且放兒郎過。」

到正堂門前,還鎖著。「堂門策四方,裡有四合床。屏風十二扇,錦被畫文章。鑰開如意鎖,簾攏玉奩妝。好言報姑嫂,啟戶許檀郎。」

真是不容易啊,過五關斬六將吟七詩念八咒,新郎終於邁進老丈人家正堂了!堂門一開,簾幕攏起— 

屋裡沒人,空的。 

新娘在哪裡呀,新娘在哪裡?新娘在後頭自己的閨房裡,慢條斯理做頭髮化妝呢。

作為一個(穿越到)唐朝的女性,這是您一輩子最應該裝十三拿脾氣自高自大為難老公的時候,我嚴重勸您珍惜這個大好機會,千萬別早出門,免得那小子覺得娶媳婦忒容易,以後看輕了您。

把真發假髮絞一起再盤幾圈,臉上的白粉膩子再刷一層,眉毛重畫一遍,花子多貼幾個,胭脂洗了塗,塗了洗……然後您應該就能聽到窗外陽台下的深情呼喚了。

「……那邊窗子裡亮起來的是什麼光?那就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起來吧,美麗的太陽!……哎喲!不好意思背串詞了!姑嫂饒命……」

嘖,不靠譜的男人。這時候他們本來應該在您閨房外面一首接一首地吟《催妝詩》。

今宵織女降人間,對鏡勻妝計己閒;自有夭桃花菡面,不須脂粉污容顏。

兩心他自早心知,一過遮闌故作遲;更轉只愁奔月兔,情來不要畫娥眉。

傳聞燭下調紅粉,明鏡台前別作春;不須滿面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昔年將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總之一句話:天兒不早啦,美女你裝修得差不多就行啦,咱還有正事呢,趕緊出來出來吧。

新郎這是上門求親,不能動粗,只能好言相求當紅臉兒。不過這時候他從家裡帶來的那百十來口子壯漢,就可以當白臉兒了,跟在新郎後面吶喊鼓噪助威。

「新婦子,催出來!新婦子,催出來!新婦子,催出來!新婦子,催出來!新婦子,催出來!……」

這邊是唐僧唸經似的念詩,那邊是噪聲污染,什麼時候娘家人受不了了,行,新婦小娘子咱出去算啦,反正後面還有的是折磨新郎的機會。

姑嫂侍娘婢女扶持圍繞著,擁了新娘子您出閨房。送去跟新郎見面?—美死他!新婦就算出室登堂了,您家也會在堂上張掛一重重屏風帳簾行障,帳內地面上放一具馬鞍。您呢,被扶持著坐到馬鞍上,面南背北,就算瞪大了眼睛往外看,也只能影影綽綽地看到帳外有個胖大魁梧的身影打磨轉圈,正準備行「奠雁禮」。

「奠雁」,是唐朝結婚親迎禮中的核心部分。(大雁:核心你個頭!)具體流程是新郎拿過自己一行從家裡帶來的大雁,在帳幕那邊運運氣,發一聲喊,把雁隔著行障擲過來。您家這邊,多上幾個人,眼疾手快地接住大雁,抖開一幅紅羅裹住,再用五色絲錦纏住雁嘴,不讓它呱呱亂叫。等到婚禮結束,新郎家的人會拿東西來「贖」走這只雁,把它放生。

扔完了雁,下一步幹啥呢?恭喜您,猜對了!新郎那邊要—又要—吟詩。這次是請求把分隔開新婚夫婦的行障撤掉,他要進去見見新娘子您。

「夜久更闌月欲斜,繡障玲瓏掩綺羅。為報侍娘渾擎卻,從他駙馬見青娥。」(新郎自稱「駙馬」是吹牛的,這也是「攝盛」允許的,您別恍惚以為自己又瞬間穿越成公主了。)

還不撤障?繼續催:「錦障重重掩,羅衣隊隊香。為言侍娘道,去卻有何妨?」喵的,再不撤老子要自己動手了……

出面撤障的,是一對特意找來的童男童女。新郎進帳以後,接過一隻雁,以卑位面向北跪在新娘面前(新娘您這時候是面南坐在馬鞍上的),把雁(鵝/鴨/木鳥/結綵……)放在您身前。您這時候可以大大方方地瞅一瞅自己的老公,他也可以抬眼瞧瞧自家娘子的模樣……喂喂,幹嗎一副五雷轟頂的樣子!老娘哪有這麼醜!

反正不管怎麼說,這時候悔婚也太晚了。奠雁禮行完,新婚夫妻辭拜女方父母,父母照例要囑咐幾句。老丈人岳父說的是:「戒之敬之,宮室無違命!」岳母也說:「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大致的意思都是教導您這個做媳婦的,到夫家以後要小心順從,收斂脾氣,老實聽話。

其實在夫婿親迎前,您父母就應該多次叮囑過這些了,叮囑的具體內容,有一篇《崔氏夫人訓女文》,概括得很仔細。

……教汝前頭行婦禮,但依吾語莫相違。好事惡事如不見,莫作本意在家時。在家作女慣嬌憐,今作他婦信前緣。欲語三思然後出,第一少語莫多言。路上逢人須斂手,尊卑迴避莫擋前。外言莫向家中說,家語莫向外人傳。姑嫜共語低聲應,小郎共語亦如然。早朝堂上起居了,諸房伯叔並通傳。妯娌相看若魚水,男女彼此共恩憐。上和下睦同欽敬,莫作二意有庸偏。夫婿醉來含笑問,迎願扶持若安眠。莫向人前相罵辱,醒後定是不和顏。若能一一依吾語,何得翁婆不愛憐。故留此法相教爾,千秋萬古共流傳。

這些話,說到沒說到是做父母的責任,做到沒做到就看您自己的個性了。作為一個穿越過去的現代新女性,我打賭您連一半都做不到。不信?不信咱等著瞧,嘿嘿。

父母拜了,家廟辭了,您這個新娘子終於要登上婚車去往夫家了。上車之前,陪您同去的姑嫂侍娘儐相們突然一陣忙亂,相互問:「娘子的蔽膝呢?哪兒去了?誰準備了?不會都忘了吧?不會吧……」

您聽得發暈,問一句:「蔽膝又是啥?」就有人回答您:「就是蒙在娘子您頭上,防止路上被外人看到容顏的那塊大方布巾嘛!」

昏倒,原來是紅蓋頭啊……咦咦,不對呀,這婚禮都進行到一半了,新娘您的臉也被新郎看了個溜夠了,怎麼才想起「紅蓋頭」這東西來?不是應該一開始就給您蒙上,等拜完堂,喝完交杯酒才讓新郎挑開看臉嗎?

瞧瞧,您又穿錯時代了不是?唐朝呢,可以說就沒有「紅蓋頭」這東西,新娘在婚禮的前半段,在自己家裡,基本上是不蒙面的。那塊可能是任何顏色的「蔽膝」,只在登上婚車出門前,才給蒙上,用意也是為了不讓外人看臉,而不是防著自己丈夫。這玩意兒並不合古禮,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才興起來,所以雖然普及程度挺高,但不用也不算失禮,要是找不到,乾脆您就別蒙頭,直接上車算了。

紅蓋頭可以不蒙,不過,我認真鄭重地建議您,手裡可以拿個狼牙棒,身上還可以藏把小刀子……咳,不是用來對付老公的,他正騎著馬繞車轉三圈,轉完了就出發。棒子刀子都是為了對付埋伏在半路上的「障車族」。

一般而言,「障車族」只是些湊熱鬧開玩笑的傢伙,他們在婚車經過時擁上來圍堵道路,唱歌跳舞要吃要喝要財帛。當然,伸手的時候嘴裡還要唱許多詞,不是「老爺太太行行好」那種沒文化的,而是也充滿了出口成章的唐朝范兒。

兒郎偉!我是諸州小子,寄旅他鄉。形容窈窕,嫵媚諸郎。含珠吐玉,束帶矜裝。(這是說障車族自己的情況,人家也都是正經人哦。)故來障車,須得牛羊!(給我們牛羊才讓婚車通行。)夫人班瀍浚發,金縷延長。令儀淑德,玉秀蘭芳。(這是在讚美新娘。)軒冕則不饒沂水,官婚則別是晉陽。兩家好合,千載輝光。(這是在讚美這樁婚事。)

兒郎偉!且仔細思量,內外端相,事事相親,頭頭相當。某甲郎不誇才韻,小娘子何暇調妝。(這也是在說夫妻倆很配,婚事完滿。)甚福德也,甚康強也。二女則牙牙學語,五男則雁雁成行。(這是祝願夫妻倆生兩個女兒五個兒子,唐朝人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生育情況。)自然繡畫,總解文章。叔手子已為卿相,敲門來儘是丞郎,榮連九族更千箱。見卻你兒女婚嫁,特地顯慶高堂。(這幾句還是良好祝願,兒女都成才,躋身大貴族行列,結婚攀上高門。)

兒郎偉!重重遂願,一一誇張。且看拋賞,必不尋常。(這是說既然給了你們這麼多祝願,你們一定要多給賞物喲。)簾下度開繡闥,帷中踴上牙床。珍纖煥爛,龍麝馨香。金銀器撒來雨點,綺羅堆高並坊牆。音樂嘈雜,燈燭瑩煌,滿盤羅餡, 大榼酒漿。(這些是障車族希望得到的東西。)

兒郎偉!總擔將歸去,教你喜氣揚揚。更叩頭神佛,擁護門戶吉昌。要夫人娘子賢和,會事安存,取個國家可畏忠良!(這些全是祝願吉祥話。)[100]

嘖,聽這一套一套的吉祥話喲……您這邊也不能示弱,就有人在車上喝問:「今之聖化,養育蒼生。何處年少,漫事縱橫!急手避路,廢我車行!」—光天化日之下(不對,現在還是深夜裡哈……),哪家渾小子擋我婚車!快閃開讓道!

人家障車族回應:「吾是三台之位,卿相子孫。太原王、郭,鄭州崔、陳,河東裴、柳,隴西牛、羊,南陽張、李,積代忠臣。陳君車馬,豈是凡人!」—以上都是唐朝的郡望大戶,說來吹牛的……

吹牛啊?那大家一起吹好了。您這邊的人說:「障車之法,先自有方。須得麒麟一角,三足鳳凰。遼東酒味,西國胡羊。擬成桂昔,秦地生薑。少一不足,實未形相!」你們先湊那些珍禽異物去吧,湊夠了再來玩障車!

人家也不傻:「吾等今來障車,自依古人法式。君既羊酒並無, 何要苦坐訾責。問東定必答西,至南定知說北。猶自不別時宜,不要數多要勒!」

這樣一問一答糾纏一會兒,如果您小夫妻實在急著要回家,多少也得出點兒血,給人家送些牛羊布帛酒肉,差不多的人家也就讓路放行了。不過在比較偏遠的地方,或者實在是人品不好遇上了真強盜,那也真有當街搶新娘打劫死人的。

一路吹吹打打,新郎騎馬前引,您坐車在後面跟著,儐相從眾簇擁,護送到夫家大門口,停車。侍娘挑開車簾,您伸腿就要下—且慢且慢,莫急莫急,從夫家門裡擁出一群婦女來,人人手持一塊氈席。唉,您不用躲,這些不是上來揍您替新郎報復出氣的,人家是替您鋪路的。

領頭的婢婦把氈席鋪在車下,後面人依次鋪開成一條路,直引進家裡大門。您在氈子上走過去,身後就有人把踏過的氈席拾起來,小跑著繼續往前鋪,這個儀式叫「轉氈」或「傳氈」,要保證新娘子您從車上走進室內的一路上都腳不沾地。

您走過的這一路呢,在婚車到來之前,夫家都收拾好了:先用3升粟把石臼填滿,用3斤麻把窗子塞上,用一張蓆子把井口蓋住,大門門楣上還要放三支箭,您就從箭下走過去,進院子以後,要先拜豬圈,再拜爐灶。拜的時候,夫家公婆以下人等,紛紛從偏門出院子,再從正門進來,一個個都踩在您的腳印上,叫「躪新婦跡」。

為什麼要搞這些神神道道的玩意兒?咳,還不是封建迷信外加歧視婦女,說什麼新娘子容易把妖魔鬼怪帶進夫家,所以要做好防護,再有就是為了壓服您的銳氣,以免日後不好管教。

跟您家裡人「弄女婿」相似,夫家的人也要「弄新婦」,不過相對來說沒那麼暴力,以口頭調戲為主。然後,你們小夫妻行禮圓房也不在屋子裡,而要在院內西南角找一塊吉地,搭起「青廬」和「百子帳」。

這個帳篷當然是早已經搭好的,搭的時候,女家要專門派人來參加「撒帳」儀式,就是把一些果子金錢花鈿之類往帳裡四處拋撒,一邊撒一邊唱《咒願文》:

「今夜吉辰,張氏女與李氏兒結親,伏願成納之後,千秋萬歲,保守吉昌。五男二女,奴婢成行。男願總為卿相,女即盡聘公王。從茲咒願以後,夫妻壽命延長!」

成親的「青廬」是空間比較大的地方。您進家的時候,可以讓侍娘用行障和團扇遮住您身形臉蛋兒,再矜持地走進去行禮(如果這時候是武周之後,那麼行禮時新郎要雙膝跪地拜倒,新娘子您卻不用跪地,雙手在胸前合十躬身就行,這叫「男跪女不跪」),然後「坐帳」。

這時候,雖然新郎已經見過您了,但您下車後都用團扇遮著臉,夫家其他人卻還不知道您這個新婦長啥樣。想知道?那好—繼續吟詩吧。《去扇詩》三首:

青春今夜正方新,紅葉開時一朵花。

分明寶樹從人看,何勞玉扇更來遮。

千重羅扇不須遮,百美嬌多見不奢。

侍娘不用相要勒,終歸不免屬他家。

閨裡紅顏如舜花,朝來行雨降人家。

自有雲衣五色映,不須羅扇百重遮。

團扇移開,您的美貌又一次雷倒眾生。儐相強撐著精神,請您和新郎在帳中男左女右並肩坐好,隨後吟誦著「一雙同牢盤,將來上二官。為言相郎道,繞帳三巡看」,捧上盛著肉飯的「同牢盤」,喂您和新郎官各吃三口飯。

下面是喝交杯酒,文縐縐的講法叫「合巹」。傳統的酒杯應該是「以小瓢作兩片,安置拓子裡」。如果找不到小瓢呢,就用兩個小金銀盞子,讓一對童子分別遞給小夫妻倆,「一盞奉上女婿,一盞奉上新婦」,您兩位同時喝一口就行。這時候還有人用五色絲綿把您倆的腳趾繫在一起,「系本從心繫,心真系亦真。巧將心上系,付以系心人。」

好啦,可以真刀真槍了。那邊有人幫新郎脫衣服。「山頭寶徑甚昌揚,衫子背後雙鳳凰。蓋襠雙袖雙鴉鳥,羅衣接紲入衣箱。」「既見如花面,何須著繡衣。終為比翼鳥,他日會雙飛。」

比起新郎來,您這邊要麻煩得多。先是去「帽惑」(一種類似於假髮的頭飾):「璞璞一頭花,濛濛兩鬢渣。少來鬢髮好,不用帽惑遮。」

再給您摘掉頭髮上的花:「一花去卻一花新,前花是假後花真。假花上有銜花鳥,真花更有採花人。」

為您和新郎兩個人梳頭合發:「月裡娑羅樹,枝高難可攀。暫借牙梳子,笄發卻歸還。」「本是楚王宮,今夜得相逢。頭上盤龍髻,面上貼花紅。」

好了沒?念叨完了沒?再不完,老娘不幹了穿回去!—您已經煩得忍無可忍,於是無關人等終於退場:「天交織女渡河津,來向人間只為人。四畔旁人總遠去,從他夫婦一團新。」

帳簾放下吧,讓您和小丈夫說說話吧。「宮人玉女自纖纖,娘子恆娥眾裡潛。微心欲擬觀容貌,暫請旁人與下簾。」

最後,帳幕一合,吹燈拔蠟—大家散了吧,天也快亮了。

第二天起來,您還得拜見舅姑(公婆),又是一大套煩瑣禮儀。三個月以後去夫家的家廟裡行禮,正式告知天上各位我把戶口簿遷入您家了,還是一堆亂七八糟的規矩。如果到時候您還剩一口氣在,我們再細聊吧。唐朝的婚禮大致就是這個樣子。

最後補充:上面說的是新郎親迎新娘,回自己家行婚禮的過程。在唐朝,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如果結婚時女家比男方富貴、勢力大,或者男家不在結婚當地,那婚禮全程都在女家舉行,什麼撒帳、同牢、合巹,全是女家一力承辦。甚至結婚後很長時間內,小夫妻倆也是生活在女家的,這現象大家都習以為常,新郎不是那種被人看不起的「上門女婿」。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瞭解推薦:

李正宇.下女夫詞研究.敦煌研究,1987(2)

《下女夫詞》《崔氏夫人訓女文》《障車文》等,是在敦煌資料的基礎上,由作者進行了字句的修整加工,目的是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理解。與原文已經有較大出入,引用需慎重。

《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