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教皇與皇帝之爭

中世紀人們對忠誠有奇特的雙重標準,這導致了教皇與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之間無窮的爭鬥

要真正理解以往時代的人們,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比如你的祖父,他就是一個神秘的人物,雖然你每天都能看見的自己的祖父,但是在思想、衣著和行為態度上,肯定與你不一樣。我現在給你講述的就是1000年前你們老祖宗的故事。如果你們不把這一章通讀幾遍,我想你們是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的。

中世紀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簡樸,平淡無奇。即便是一個自由市民,可以隨心所欲地來去,也難得離開自己的住所去遙遠的地方。沒有印刷的書籍,只有一些手抄本。在各個地方,總有些勤勉的僧侶在教人讀書、寫字和計算。至於科學、歷史和地理,卻埋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廢墟之下。

人們對過去的歷史,大都來自於他們日常聽聞的故事和傳說。雖然這種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知識在細節上會有些出入,但依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2000多年過去了,印度的母親們為嚇唬淘氣的孩子,她們依然會說「再不聽話,伊斯坎達爾要來捉你了!」這位伊斯坎達爾不是別人,而是公元前330年率軍橫掃印度的亞歷山大大帝。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但他的故事依然在流傳。

城堡

中世紀早期的人們從未讀過任何一本有關羅馬歷史的教科書。今天學前班還沒有上完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他們卻不知道。「羅馬帝國」這個詞,對你來說可能只是個名稱,而在他們眼裡卻是活生生的現實。他們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並甘心情願地承認教皇是他們至高的精神領袖,因為教皇住在羅馬城,代表著羅馬這個超級大國的意志。當查理曼大帝及後來的奧托大帝復興了「世界帝國」的夢想,創建起神聖羅馬帝國,世界又可以和以前一樣了,人們對此非常感激。

不過,羅馬傳統有兩個不同繼承人,這將中世紀虔誠順服的自由民們置於一個尷尬的境地。支撐中世紀政治制度的理論依據不但明確而且簡單,即世俗世界的統治者(皇帝)負責照顧臣民們物質方面的幸福,而精神上的主人(教皇)則看護著他們的靈魂。

然而在實踐當中,這一體系簡直沒有辦法推行。皇帝總是想要干涉教會事務,而教皇往往又針鋒相對,不斷指點皇帝應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領域。然後,他們開始用很不禮貌的語言相互警告,讓對方別多管閒事。這樣一來二去,可想而知,結果就是戰爭的爆發。

在這樣的情況下,普通老百姓能怎麼辦呢?一個好的基督徒是既忠於教皇又服從國王的,可是教皇與皇帝卻反目成仇了。那麼身兼雙重角色的國民,他到底應該站在哪一邊呢?

亨利四世在卡諾薩

給出正確的答案簡直是太困難了。如果皇帝很有能力,又有充足的財源用來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那他便大可以越過阿爾卑斯山向羅馬進軍,把教皇的宮殿圍個密不透風,強迫教皇服從皇帝的指示,否則後果自負。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教皇的勢力要比皇帝的勢力大些。於是,這位敢於違抗教旨的皇帝或國王,連同他的國民,將被一起開除教籍,逐出教會。這意味著要關閉境內所有教堂,沒有人再接受洗禮,成人也不能接受懺悔。一句話,中世紀政府的一半職能都無法發揮作用了。

更糟的是,教皇還赦免了人民,並讓其對教皇宣誓效忠,鼓勵他們起來反抗他們的皇帝。可人們若是真的遵從了教皇陛下的指示,加入了教皇的陣營,一旦被逮著,等待他們的將是絞刑架。這也不是一件可以鬧著玩的事情。

確實,這些可憐的人們處境困難,而最悲慘的就是生活在11世紀下半葉的人們。當時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利高裡七世打了兩場不分勝負的戰爭,非但沒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攪得歐洲50年來不得安寧。

在11世紀中期,教會內部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改革運動。當時,教皇的選舉方式還很不正規。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來說,他當然希望選一位性情溫順的牧師來當教皇。因此每逢選舉教皇的時候,皇帝們總是親臨羅馬,運用他們的影響力,為自己的朋友牟取私利。

1059年,這種選舉方式終於得到了改變。根據教皇尼古拉二世的命令,成立了一個由羅馬附近教區的主教及執事所組成的紅衣主教團。這個由教會中主要人物組成的教會集團有直接選舉未來教皇的絕對權力。

1073年,紅衣主教團選出了希爾布蘭德為教皇。他出生於托斯卡納地區的一個極普通人家,號稱格利高裡七世。他具有超乎常人的野心和旺盛的精力,對自己神聖的公職和無上的權力的信仰,有著花崗岩一般堅定的信念。在他看來,教皇不僅是基督教會的絕對首腦,而且也是世俗事務的最高法官。教皇既然可以將普通的日耳曼王公提升到皇帝的高位,讓他們享有從未夢想過的尊嚴,也有權力讓他們滾下來。他可以否決公爵、國王和皇帝等提出的任何法律,要是有誰膽敢質問教皇宣佈的某項敕令,那他可得當心了,因為他馬上就要受到懲罰。

格利高裡派人到歐洲各國傳達他的指令,要求各國嚴格執行。被征服者威廉答應堅決擁護教皇的地位。從小就與人打架鬥毆的亨利四世是個天生反叛的傢伙,他對此不屑一顧。他還召集了德國所有教區的主教聚在一起開會,指控格利高裡犯下的滔天罪行,最後以沃爾姆斯宗教會議的名義廢除教皇。

教皇為了報復,開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還要求德意志的王公們廢除這個不合格的統治者。德意志的王公們早就想除掉亨利,這次他們趁機強烈要求教皇大駕光臨奧格斯堡,在他們中間挑選一位新國王。

格利高裡離開羅馬,前往北方去懲治自己的對手。聰明的亨利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十分危險。此時此刻,他必須不惜一切代價與教皇講和。時值嚴冬,亨利也顧不得天寒路險,翻過阿爾卑斯山,火速趕往教皇半路上休息的卡諾薩城堡。1077年1月25日至28日,整整3天,亨利裝作一個極度懺悔的虔誠教徒,身穿破爛的僧侶裝(但破衣之下藏著一件暖和的毛衣),恭恭敬敬地守候在城堡的大門前,等待被召見。然後他被恩准進入城堡,並獲得了教皇的寬恕。可亨利的懺悔並未持續多久。一回到德意志,他又故態復萌,依舊我行我素。教皇再次把亨利逐出教會,與此同時,亨利也再次召集所有德意志主教開會,罷免了格裡高利。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亨利是有備而來的,他率領一支強大的軍隊不辭勞苦地翻越阿爾卑斯山把羅馬城圍得水洩不通,迫使格利高裡退出薩勒諾。走投無路的格裡高利淒涼地死去。這是教皇與國王的第一次流血衝突,卻沒能解決任何實際的問題。亨利一回到德意志,新教皇與皇帝之間的矛盾又開始了。

不久之後,霍亨施陶芬家族奪取了德意志帝國的皇位,他們比以前的德意志皇帝更為獨立,更不把教皇放在眼裡。格利高裡曾經宣稱,教皇的地位要高於所有的國王,因為末日的審判是,教皇必須為他所照管的羊群裡每一隻羊的行為負責,而在上帝眼裡,國王不過是羊群中的一員罷了。

霍亨施陶芬家族的弗裡德裡希,通常被人稱為紅鬍子巴巴羅薩,他提出了相反的學說。他宣稱,神聖羅馬帝國是經「上帝本人的恩准」賦予他的先祖掌管的。既然帝國的疆域包括意大利和羅馬,那麼他要發動一場正義的戰爭,以收復這些「失去的行省」。不料十字軍在第二次東征小亞細亞的時候,巴巴羅薩卻意外溺水身亡。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兒子弗裡德裡希二世。這位年輕人精明強幹,風度依然,很小的時候在西西里島受過穆斯林文明的陶冶。他繼續領導了這場戰爭。

教皇指控弗裡德裡希二世犯了罪,是個異教徒。雖然弗裡德裡希向來對北方基督教眾的鄙視、德國騎士的平庸和意大利教士的陰險狡詐頗為不滿,但他終始不動聲色,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十字軍作戰。通過一系列的戰爭,他從異教徒手裡奪回了耶路撒冷,並因此被封為聖城之王。即使這樣的行動也沒有能獲得教皇們的理解,他們把弗裡德裡希逐出教會,將他的意大利屬地授予安如的查理,即著名的法王聖路易的兄弟。這樣一來導致更大的衝突。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最後一位繼承人,康拉德四世之子康拉德五世,試圖復辟帝國,重新獲取王位,但是他的軍隊被擊敗,並在那不勒斯被殺死。20年後,法國人在西西里晚禱事件中,被當地土著居民屠殺殆盡。流血衝突仍在繼續。

教皇與皇帝的爭鬥似乎永無止境。過了一段時間,兩個仇人慢慢學會了各管各的事情,不再輕易涉足對方的領域。

1273年,哈布斯堡的魯道夫當選為德意志皇帝。他不願千里迢迢趕去羅馬接受加冕。教皇對此沒有表示反對且對德意志敬而遠之,這意味著和平,可畢竟來得晚了些。在這之前本可用於發展本國經濟的整整200多年,就白白浪費掉在這無謂的戰爭上了。

不過凡事有一弊,必有一利。在教皇與皇帝的戰爭中,意大利的許多小城市,一邊扮演風吹兩邊倒的「牆頭草」的角色,一邊小心翼翼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增強自己的獨立地位。十字軍東征開始後,他們千方百計地為趕往耶路撒冷的「熱血」男兒解決了交通和飲食問題,從中賺取大量金錢。等十字軍運動結束,這些一夜暴富的城市已經羽翼豐滿,沒有必要再對教皇和皇帝俯首稱臣了。教會和國家相互爭鬥,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教會,也不是國家,而第三方——中世紀的城市,它們攫取了勝利的果實,迅速崛起。

《人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