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隋室興亡及唐初】

中國經過四百年的分崩動亂,終於盛運再臨,而有隋唐之統一。

一、隋代帝系及年歷



隋代三帝,三十九年。


自開皇九年滅陳,統一中國,迄於滅亡,不過三十年。下開唐室,正與西漢前的秦代一樣。

二、隋代國計之富足

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

按:當時齊、周戶數合計,已超踰魏孝文遷洛時一百萬,較之江南陳氏所有,踰十二倍。口數踰陳氏幾及十五倍,較西晉太康全國統一時,幾踰一倍。此亦北方政治已上軌道之證。

又按:後周禪隋,有戶三五九九六四,開皇九年平陳,又收戶五;至大業二年,前後二十六年,戶增四八七九三二。通典謂:「時承周、齊,人依豪室,禁綱隳紊,奸偽尤滋。高炯建輸籍之法,定名輕數,使人知為浮客,被疆家收大半之賦;為編氓,奉公上,蒙輕減之征。先敷其信,後行其令,烝庶懷惠,奸無所容。隋氏資儲,遍於天下,人俗康阜;熲之力焉。」蓋隋政仍沿北魏均田制以來用意,脫私戶,歸公家,而達於完全成功也。

自晉至隋戶口一覽:


晉武帝太康元年 戶 二、四五九、八(2,459,800)

口 一六、一六三、八六三(16,163,863)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戶 九六、八七(906,870)

口 四、六八五、五一(4,865,501)

齊梁 未祥

陳 戶 五、(500,000)

口 二、、(2,000,000)

魏孝文遷洛 比晉太康倍而有餘,約五百萬戶。

爾朱之亂 戶 三、三七五、三六八(3,375,368)

小郡戶 二;口一百而已

北齊 戶 三、三二、五二八、(3,032,528)

口 二、六、八八(20,006,880)

北周 戶 三、五九、(3,590,000)

口 九、九、六四(9,009,604)

隋大業二年 戶 八、九七、五三六(8,907,536)

口 四六、一九、九五六(46,019,956)

隋制多沿於周,然周時酒有榷,鹽池、鹽井有禁,市有稅,隋初【開皇三年。】盡罷之,所仰惟賦調,亦復甚輕。

調絹一匹者減為二丈,役丁十二番者減為二十日。九年平陳,給復十年。自余諸州,並免當年租稅。十年,百姓年五十者,輸庸停役。十二年河北、河東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

所以府庫充盈者則有數端:

一、周滅齊,隋滅陳,均未經甚大之戰禍,天下寧一,已有年數。

二、自宇文泰、蘇綽以來,北朝君臣大體均能注意吏治。隋承其風而弗替。

帝受禪,楊尚希上表,以為:「今郡國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人少官多,十羊九牧。」帝嘉之,遂罷天下諸郡。時剌史多任武將,不稱職,柳彧上表諫,多為罷免。【又制刺史不督軍,別置都尉,使軍民分治。】又使彧持節巡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髒污不稱職者二百餘人。開皇三年,長孫平為度支尚書,奏令民間立義倉,自是州里豐衍。其他長吏,多有吏干惠政,為當時所稱。【如歧州刺史梁彥光、相州刺史樊叔略、新豐令房恭懿等。】惟惜隋史遺闕,不能詳載。【如劉仁恩、韓則等見張煚、高構諸傳。】又如蘇威之責五品不遜,立「餘糧簿」,【威好立條章,每歲責民間五品不遜,或答云:「管內無五品家。」又為「餘糧簿」,欲使有無相贍,時議以為煩迂,罷之。威嘗謂:「江南人有學業者,多不習世務」,此可見當時南、北學風之異也。】辛公義、劉曠之聽訟,【公義露坐獄中以聽訟,訟者系獄,則宿聽事,不歸寢閣。曠則稱說義理,曉諭訟者,而不決其是非。】王伽之縱囚,【伽罷遣防送卒,縱流囚李參等七十餘人,與約期至京,曰:「如致前卻,當為汝受死。」參等皆如期。至唐太宗縱囚,亦承此等風氣而來也。】此等儼如在王莽、光武之世。自非社會經學儒術流行既久,不能有此。【當時如牛弘、薛道衡、李諤、高炯、李德林、蘇威之徒,皆以學人而通達政術。裴政定律,尤為後所依用。宇文、高氏之世,死刑有五,曰磬、絞、斬、梟、裂;又有門房之誅。隋律死刑斬、絞二者;非謀反大逆無族刑;改鞭曰仗,改杖為笞;定笞、杖、徒、流、死五等。】若知隋代學風世化如此,則吏治之漸上軌道,自不足奇。

三、其尤要者,則為中央政令之統一,與社會階級之消融。古代之貴族封建,以及魏、晉以來之門第特權,至此皆已消失。全社會走上一平等線,而隸屬於一政權之下。故下層之負擔尚甚輕,而上層之收入已甚足。

此層乃隋代與西漢不同之點。西漢積高、惠、文、景三世四帝六十年之休養,至武帝而始盛;隋則文帝初一天下,即已富足。蓋漢初尚未脫封建蛻,有異姓、同姓諸王侯,自韓、彭菹醢(hǎi),迄於吳、楚稱兵,財富不能集於中朝。中央政權所直轄者,不及全國三分之一。王室雖恭儉,而諸王侯封君莫不驕奢自縱,與隋初形勢大不同。

至於王室生活之節儉,僅其餘事。

惟吏治已上軌道,社會上特殊勢力已趨消失,對外無強敵之脅迫,此時的統治權所急切需要者,乃為一種更高尚、更合理的政治意識,而惜乎隋文帝說不到此。

隋文奮勵為政,坐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之論事,宿衛傳飧而食,勤於吏治而無大度。開皇十四年大旱,是時倉庫盈溢,乃不放賑,令民逐糧。唐太宗謂其「不憐百姓而惜倉庫」。仁壽元年,詔減國子學生只留七十人,太學、四門、州、縣並廢,雖有諫者不聽。隋文殆以空設學校為糜費也。

在其末年,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遂以招來煬帝之奢淫。

煬帝大業二年置洛口倉,倉城周圍二十餘里,穿三千窖。又置回洛倉,倉城周圍十里,穿三百窖,窖容八千石,共可積米二千六百萬石。李密藉以為亂,憑人負取,群盜來就食者並家屬近百萬口。

三、煬帝之誇大狂

煬帝即位,即營建東都,每月役丁二百萬。

煬帝詔:「南服遐遠,東夏殷大,因機順動,今也其時。」為適應大一統之局面而建設新中央,自魏孝文已有此計劃矣。

元年開通濟渠,引穀、洛水達河,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達淮。

魏孝文告李沖:「欲自鄴通渠於洛,從洛入河,從河入汴,從汴入清,以至於淮。南伐之日,下船而戰,猶開戶而戰。此乃軍國之大計。」則魏孝文亦已先有此意,至隋煬而實現。此乃為貫通中國南、北兩方新形勢之偉大工程也。

遂南遊揚州。

渠廣四十步,旁築御道,自長安至江都築離宮四十餘所。造龍船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挽船士八萬,舳艫相接二百里,騎兵翼兩岸。

三年,北巡榆林,【甲士五十萬。】幸啟民可汗帳,築長城。【四年又築。】

四年,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河,北通涿郡。【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

六年,通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長八百里,廣十丈。

八年,親征高麗,發兵踰百萬,分二十四軍。九軍渡遼凡三十萬,還至遼東者不足三千人。

九年、十年,再伐高麗,天下遂亂。

這是煬帝的誇大狂。一面十足反映出當時國力之充實,一面是煬帝自身已深深染受了南方文學風氣之薰陶。

隋文平陳,以煬帝為揚州總管,鎮江都,置學士至百人,常令修撰,成書萬七千餘卷。【此等皆沿齊、梁故習。又按:煬帝在揚州,聚書至三十七萬卷。】在此時期,煬帝殆已深深呼吸到南方文學的新空氣。

史稱煬帝早年「沉深嚴重,【史亦以此四字描寫文帝。】朝野屬望。文帝幸其第,見樂器弦多斷絕,又有塵埃。尤自矯飾,時稱仁孝。」則煬帝此時意態尚不同。帝好吳語,正見其染南風之深。在江都謂蕭後曰:「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其欣慕南朝可想。

其後常以文學自負。

謂:「天下皆謂朕承襲緒餘,以有四海;設令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

朝臣至有以文詞見忌死者。

薛道衡死,帝曰:「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帝誦其佳句曰:「『庭草無人隨意綠,,復能作此語邪?」惟此均不載於隋史,而通鑒收之。

當時北朝雖以吏治、武力勝過南方,若論文學風流,終以南朝為勝。

北齊書魏收傳:「魏收、邢卲更相訾(zǐ)毀,各有朋黨。卲云:『江南任昉(fǎng),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擬,亦大偷竊。』收曰:『伊常於沈約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昉!,時人謂:『見邢、魏之臧否,即是任、沈之優劣。』」又元文遙傳:「濟陰王暉業嘗大會賓客,有人將河遜集初入洛,諸賢皆讚賞之。」

文帝只知有吏治,【光武亦尚吏治,而能文之以儒術,為隋文所不如。】並無開國理想與規模。【若使有蘇綽、王通諸人佐之,必然另有一番氣象。】煬帝則染到了南方文學風尚,看不起前人簡陋。【此在文帝時,朝廷一切儀注禮文,早有擺棄北周,改襲齊、陳者。一因北周模古,簡陋之中雜以迂怪,風尚所趨,轉向齊、陳,一也。二則文帝篡周,盡屠宇文氏,蓋自有私意欲超出其上,不甘因循,二也。然文盛之弊,則至煬帝時而始著。】

隋書文學傳謂:「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暨乎即位,一變其風。其與越公書、建東都詔、冬至受朝詩及擬飲馬長城窟,並存雅體,歸於典制。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故當時綴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此謂「意在驕淫」,即承南方文學風尚也。謂「詞無浮蕩」,則承北朝蘇綽諸人之影響。又按:唐天授時,左補闕薛謙上疏,謂:「晉、宋只重門資,有梁雅愛屬辭,陳氏特珍賦詠。逮至隋室,餘風尚存。開皇中,納李諤之論,下制禁斷文筆浮辭。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於是後生之徒,相復倣傚,緝綴小文,名之策學。不以指實為本,而以虛浮為貴。」是煬帝之設進士科,雖非專考詩賦,然要為沿襲南朝尚文之風氣,在唐初尚多知之者。

狂放的情思,驟然為大一統政府之富厚盛大所激動,而不可控勒。於是高情遠意肆展無已,走上了秦始皇的覆轍。

煬帝雄才大略不如始皇,而同為帶有極度的貴族氣分,故兩人皆不能恤民隱。當時南方文學,本為變相貴族之產物也。【煬帝外慕經術,內好文學,則頗似漢武。】

能把南方的文學與北方吏治、武力綰(wǎn)合,造成更高、更合理的政權,則是唐太宗。【隋代政制承南、北,大抵政風頗沿北周,禮文兼採齊、陳。唐承其後,猶漢之襲秦,唐制即隋制也,惟運用者之精神特為有殊耳。其隋制兼承南、北之詳,當讀隋書各志。】

又按:唐臣多出貴胄,唐高祖,西魏八柱國唐公李虎孫,周明敬、隋文獻皇后之外戚,娶周太師竇毅女。毅,周太祖婿。宰相蕭瑀(yǔ)、陳叔達,梁、陳帝王之子。裴矩、宇文士及,齊、隋駙馬都尉。竇威、楊恭仁、封德彝、竇抗,並前朝師保之裔。其將相裴寂、唐儉、長孫順德、屈突通、劉政會、竇軌、竇琮(cong)、柴紹、殷開山、李靖等,並是貴胄子弟。故唐制得斟酌南、北,開國即規模宏遠,漢、宋所不逮。

四、唐代帝系及年歷



唐代凡二十帝,二百九十年。

五、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中國史上一個傑出的君主。自稱:「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yi)安。」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

貞觀之治,尤為後世所想望。

其一朝賢臣,如王珪(guī)、房玄齡、杜如晦、溫彥博、李靖、魏征、戴胄之類,指不勝屈。

太宗既英才挺出,又勤於聽政。

錄刺史姓名於屏風,坐臥觀之。得其在官善惡之跡,皆注名下。又常遣員巡察。命百官五品以上,得上封事,極言得失。又命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民疾苦。

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齊一努力之精神,實為中國史籍古今所鮮見。【其詳見吳兢著「貞觀政要」一書。】

然貞觀時代之社會情況,實未必勝於大業。

自隋大業七年至唐貞觀二年,【朔方梁師都部下降。】前後十八年,群雄紛起者至百三十餘人,擁眾十五萬以上者,多至五十餘,民間殘破已極。

貞觀元年關中饑,米斗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戴胄謂:「每歲納租,未實倉廩。隨時出給,才供當年。」】三年,大水。四年,始大稔(rěn),流散者得歸。

是年,高昌王曲文泰入朝,謂:「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 【史稱是年「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繼(jī)糧,取給於道路」,恐有過分渲染。】亦見復甦不易。

六年,君臣請封禪;魏征諫,謂:「自伊、洛以東,至於海、岱,煙火尚稀,灌莽極目。」

適會河南、北數州大水,事遂寢。太宗即位僅六年,免離饑饉二年,幸破突厥,遽議封禪,苟非魏征直諫,貞觀治績,恐即自此衰矣。十一年,魏征上疏,尚謂:「隋之府庫、倉廩、戶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擬倫!」馬周上疏亦謂:「今之戶口,不及隋之十一。」

貞觀初,戶不滿三百萬。永徽元年,戶部奏:「去年進戶十五萬,今見有戶三百八十萬。」而隋開皇中有戶八百七十萬。直至玄宗天寶十三載,始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餘,為唐之極盛,乃始與隋氏相比。【歷代戶口數,雖有隱漏或誇飾,不可盡信,然大體可資以見世運之盛衰升降。】

正惟如此,故太宗一朝君臣,每每以有隋相警惕,不敢驕縱荒佚,而成治世。

魏征所謂:「隋以富強動之而危,我以寡弱靜之而安。」馬周謂:「貞觀初率土荒儉,而百姓不怨。今【十一年。】比年豐穰(rang),匹絹得粟十餘斛,而百姓怨咨。以為陛下不憂憐之,又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也。」此皆從上下心理上說明貞觀之治之真實背景。

一到唐玄宗時,社會富庶已與隋代相似,而天寶之亂,亦乃與隋煬相差不遠。

《國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