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從起源的時間看,中華文明並不是最久遠的。然與其他主要的文明相比,中華文明卻更具有連續性和包容性,這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分析其原因,除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頑強的生命力之外,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更為重要的依據。

從價值觀的層面,中華文明主張仁愛,既肯定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也將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視為人類所追求的境界;在政治理念上,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都特別重視民眾的利益。儒家堅持民為貴,道家主張以百姓心為心,雖然對秩序建構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終極價值卻都是將百姓視為政治的目標;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提倡誠信和互助、尊長愛幼,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處事的哲學;在社會秩序的原理中,主張公道和正義,並以此來作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關係的準則。因為將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追求人與環境的整體平衡,因為將他人看作是「同胞」所以天下一家,平等友愛,並設計了平等大同的社會理想。這些價值雖因社會發展程度的限制,並不可能完全實現,但千百年來一直作為我們祖祖輩輩堅守的信念。這些價值也是建基於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比如傾向於從整體和局部的統一、客觀和主觀的結合等方式來看待事物,肯定現世的生活秩序,在信仰生活中充滿了美德和倫理的光輝。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文明有別於西方文明、印度文明的一些特點,為人類文明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一百多年來的現代化運動和中西文化交流,特別是軍事和經濟上一度失敗的影響,導致國人對於自身的文化傳統以及獨特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意義產生了懷疑,在二十世紀出現了全盤西化和徹底否定中國文化的傾向。而白話文的普及和現代的教育體制也導致人們不再集中心力閱讀儒家的經典和其他的傳世作品,客觀上造成了人們對於中國文化的隔膜。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人對於文化傳統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認知,因此,形成了全國範圍的國學熱。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閱讀傳統經典提升文化品位,並依此修身養性。但是,國學的熏染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掌握一些中華文化的基本知識,是做到這些的第一步。因此,我們編寫了這樣一部以「常識「為名的中國文化簡明讀本。

本書從思想、制度、習俗、禮儀、文學、教育等方面介紹了對於瞭解中國文化所必須要知道的一些內容,並以比較輕鬆和活潑的文字加以介紹,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特徵。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已故的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在生前就十分關心,後來又得到了樓宇烈先生、方克立先生和沙蓮香教授的指導,保證了這部常識不會因為其通俗性而失去其準確性。本書由我和南開大學的張曉芒教授共同主編,因為術業有專政,邀請了其他院校的許多教師共同撰寫,我想大家都是本著讓中華文化浸潤每一個讀者的內心世界的態度來做這項工作的,因此在撰寫過程中盡心盡力,以求滿足讀者的需要。

干春松

於北京海澱萬柳

2016年9月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