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以來有將佛經刻於石上,稱為石經。主要是仿儒家鐫刻石經之例,把佛經刻在摩崖上,或刻於石柱、碑版而藏於石洞中,以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經被毀。
佛教的石經有以下四種形式:
1.摩崖石經,即刻自然崖巖上的石經。它的典型代表是山東泰山經石峪所刻的《金剛經》和泰山東南徂徠山映佛巖所刻的《大般若經》。這兩處摩崖石刻經都是南北朝時北齊時所刻。摩崖石經氣勢宏大,刻造亦非常不易。它主要分佈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四川等省,其中山東鐵山所刻的《大集經》規模比泰山《金剛經》還大,有北齊經主和僧人的題字,保存完好。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摩崖石經主要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尤以北朝為盛。這與北朝當時重宗教實際修持與積德的風氣有關。
2.石柱石經,即刻在石柱上藏於洞中。主要代表是山西太原風峪的《華嚴經》刻石。由於風峪石經三面被掩,今所見拓本都是露出的一面,故此經文殘缺,無法接續。近代學者認為刻於石柱的《華嚴經》,是唐刻而非北齊遺物。
3.經幢石經,即刻在經幢上的石經。經幢是一種柱表佛教石幢,它盛行於唐代,上面主要雕刻各種陀羅尼經咒,大多為漢文,也有刻梵文與其他文字的。幢蓋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及其他圖案,各時代有不同的風格,有的相當精美。嚴格講,經幢也是一種石柱,但它與石柱石經的不同是有特定的形制,並且它不是藏入石洞,而是立在寺廟中的。現有很多寺院中都可見到這類經石幢石經。
4.碑版石經,即刻於碑版,鑲嵌在寺院牆壁或貯藏在山洞中的石經。現存此類石經有杭州西湖孤山的石壁《法華經》、北京西郊八里莊摩訶庵藏明代刻於漢白玉的64塊《金剛經》石板等。貯藏在山洞中的,則有著名的房山雲居寺石經。這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經。據史載,北齊南嶽天台宗高僧慧思的弟子靜琬首先在此刻藏經石。從1300多年前的隋代大業年間開刻,歷經遼、金、元、明數代千年,無數僧人辛勤勞作,共刻出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石經。完工後藏於雲居寺附近石經山9個藏經洞和寺內壓經塔下的地穴中。這些石經包容了佛經的經典要著,遼金刻經以《契丹大藏經》為藍本,可以校正存世佛經的舛訛。
從北齊至宋元時期,究竟刻有多少石經已無法統計。但是這些石經對研究中國佛教和佛教典籍,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有重要意義,也是世界一宗寶貴的文化遺產。
(吳淑娟 洪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