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洗牌 走向世界

穆斯林是高喊著「安拉乎艾克白勒」(Allahu Akbar)奮勇前進的。在半島,在地中海,在世界各地,都如此。

這是阿拉伯語。意思是:真主最偉大!

真主確實偉大,伊斯蘭教的發展也突飛猛進。猶太教至今仍然還是民族宗教,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多年都沒有什麼起色,穆罕默德卻在有生之年便成就大業,歸真之後的事業更是日新月異蓬蓬勃勃。從麥地那烏瑪到哈里發國家只用了短短十年,成為當時史上最大的帝國則不到百年。如此驚人的速度,大秦帝國和羅馬帝國也望塵莫及吧?

何況全盛時期伊斯蘭帝國的疆域之廣,勢力之強,文化之先進,影響之深遠,幾乎無人可及。亞歷山大和羅馬帝國只是把地中海變成了內湖,穆斯林卻還要加上印度洋,儘管控制了印度洋的已經不再是阿拉伯人。但不管怎麼說,西起阿曼、也門、索馬裡,東至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包括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都在伊斯蘭的旗幟之下。

結果是什麼呢?是逼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實際上那些航海家的初衷就是想繞過穆斯林的海上控制區,另辟通往印度的蹊徑。由此可見,當時的伊斯蘭何等強勢。這種光焰萬丈的強勢甚至讓許多人都黯然失色,以至於印度和羅馬的兩項發明竟被分別稱為「阿拉伯數字」和「土耳其浴」。[13]

沒錯,兩件事都張冠李戴了。[14]

這在穆斯林看來,當然證明了真主的偉大,而且這種偉大又來自安拉的至仁至慈,阿拉伯語叫拉赫曼(Rahmān)和拉希姆(Rahīm)。這也是安拉九十九個美名中處於首位的兩個。正是這仁慈,讓皈依伊斯蘭的人越來越多。

那麼請問,是這樣嗎?

恐怕是的。與許多人的想當然相反,伊斯蘭教並不是或主要不是通過戰爭來傳播的。戰爭確實存在,主動挑起爭端的戰事也為數不少。但,除了立足未穩的傳創之初,戰爭的標的幾乎從來就不是宗教信仰的改變,而是政治統轄和經濟需求。只要能夠達到這兩個目的,阿拉伯人並不在乎被征服者信什麼教。像查理曼那樣,要求被征服者在皈依與為奴或死亡之間做出選擇,即便有過,也極為罕見。[15]

於是寬容的政策便澤被臣民:首先是「有經」的猶太人和基督徒,然後擴大到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他們被允許享有完全的宗教自由,並免服兵役。附帶條件則只是不挑釁帝國的權威,安分守己並繳納人頭稅和財產稅。

這就讓阿拉伯征服者大得人心。

其實,哈里發和他的統治集團並不歡迎其他民族皈依伊斯蘭教。在他們看來,先知得到的天啟原本只屬於高貴的阿拉伯人。這是統治者的宗教,因此信仰真主應該是阿拉伯貴族和武士的特權。先知說得很清楚:所有的穆斯林彼此都是兄弟。那麼,怎麼可以有不是阿拉伯人的兄弟呢?[16]

何況成為穆斯林是有好處的。除了免稅,還能光明正大地參加聖戰。在阿拉伯帝國,當兵是令人羨慕的職業:戰功赫赫的能成果豐碩,光榮犧牲的則能升入天園。如果聽任其他人混入,蛋糕豈非不夠分配,天園豈非擁擠不堪?

呵呵,寬容的背後也有種種考慮。

可惜青山遮不住,新皈依的原住民還是越來越多。他們叫做麥瓦裡(mawali,阿拉伯語,下同),與阿拉伯穆斯林同工不同酬,納稅多而收入少。這就產生了強烈的不滿並導致帝國的改朝換代,新王朝則很快就調整了政策:皈依不再受限制,所有人不論民族都得繳納相同的土地稅。畢竟,任何國家都一樣: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不能沒有財政收入。[17]

但,寬容作為一種精神卻建立起來。

寬容來自先知的開明、羅馬的傳統和基督教的教訓。當年穆罕默德率軍進入麥加時,就只流了一點點血,也沒有進行報復。麥加的貴族和居民輕輕鬆鬆就成群結隊地皈依了新宗教,先知則大度地接納了他們,儘管之前穆斯林的軍隊曾橫掃半島,穆聖的成功也首先是戰場上的。

圖為來自摩洛哥的猶太教詩文板,其作用是提醒信徒們神的存在,通常被掛在猶太會堂東牆。在伊斯蘭帝國,儘管會受到一些限制,猶太人和基督徒仍然可以繼續信奉自己的一神教,並被稱為「有經人」。

只不過,那要稱為「吉哈德」(Jihād)。

吉哈德往往被理解為聖戰,其實不然。它的阿拉伯語本義是奮鬥,用於伊斯蘭教則是「為主道而奮鬥」,包括但並不特指戰爭。何況為真主而戰只是「小吉哈德」,讓安拉喜悅才是「大吉哈德」,比如薩拉姆(Salaam,和平)就是。這就要在適當的時候放下屠刀,儘管誰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戰爭。

因此,阿拉伯人堪稱溫和的征服者。他們擴張,但沒有破壞;佔領,但沒有迫害。他們的統治比拜占庭帝國和波斯薩珊王朝的苛政更容易讓人忍受,結果是許多地區的基督徒在穆斯林軍團到來時放棄抵抗。因為他們早就得知,伊斯蘭旗下敘利亞的同教派兄弟比自己過得更好。[18]

這就是教訓。

教訓讓人成熟。伊斯蘭教之所以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基督教在前面蹚路。我們知道,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一樣,源頭都在猶太教,而猶太教是既苛嚴又高貴的。唯其高貴,所以苛嚴;唯其苛嚴,所以高貴。這才會對教徒的生活作出那麼多的明確規定,而且那些名目繁多的清規戒律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保持民族和信仰的純潔性。[19]

這種高貴感和純潔性,使猶太人在地中海文明圈裡成為特立獨行的異類。要知道,把宗教當作藝術的希臘人決不道貌岸然。只要好玩和開心,他們並不在乎傷風敗俗。打個比方說,猶太人就像佛教的律師,希臘人則有點像禪師。

對希臘文明亦步亦趨的羅馬人也一樣。

因此,當基督教作為猶太教的一個分支獨立出來,尤其是大量外邦人皈依時,就面臨一個難題:還要不要一絲不苟地堅持和延續猶太教的儀軌?比如,要不要割去新教徒陰莖的包皮?猶太人是要的,因為那是與上帝立約的證據。何況猶太人的想法跟我們並不相同。物以稀為貴。未能成為世界宗教在我們看來是個遺憾,他們卻沒準引以為豪。[20]

決心革故鼎新的基督教卻不能這樣想問題。相反,新宗教必須在信仰體系、教徒來源和生活方式三個方面都與老大哥畫清界限。最後,佔上風的意見認為,基督的犧牲和愛已經把我們從戒律中解放出來。新宗教不再是猶太人的,而是所有人的。與上帝簽約的技術性問題也不難解決,那就是用誰都可以接受的洗禮替代讓成年男子難堪的割禮。[21]

寬容才能壯大,改革才有前途,這就是結論。

基督教邁出了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卻又陷入了異端與正統的長期紛爭。如前所述,正是諸如基督究竟只有一性還是二性之類的爭端,把帝國和教會都拖入了泥潭。結果是基督教文明圈自毀長城,阿拉伯穆斯林乘虛而入,異端教派陣前倒戈,西部東部分道揚鑣,想想真是何苦!

伊斯蘭教就要簡單得多。首先,他們明確宣佈穆罕默德是人不是神,也不是神之子,這就沒什麼可爭。其次,他們也沒有特選觀念,而是代之以安拉的普慈和特慈,即拉赫曼和拉希姆。拉希姆(特慈)就是在後世對穆斯林中的信仰堅定者和生前行善者獨賜恩惠,拉赫曼(普慈)則是在今世對所有人都普施仁慈。普施仁慈就大公無私,獨賜恩惠就賞罰分明。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而且簡單明瞭。[22]

簡單是最接近真理的,簡單也是最容易實行的。希臘的科學,中國的禪宗,都得益於簡單。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成為世界宗教,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文明,又沒有那麼簡單。至少,與政治的關係就是問題。

[13]對此,(美國)羅賓·多克《伊斯蘭世界帝國》的表述是:公元632年到1258年之間,伊斯蘭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有著最先進的文化。在建立後不到百年的時間裡,它就從一個沙漠部落結成的鬆散聯盟,成長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其在全球的勢力範圍之廣,無任何一個古代的帝國可比。(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亦稱,在初期擴張和晚期擴張階段,穆斯林先後將地中海和印度洋變成了自己的內湖。

[14](法國)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即稱:土耳其浴(hammams)事實上是古羅馬浴的殘存,阿拉伯征服者把這種洗浴方式帶到了波斯和其他地方。

[15]見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文化150問》。

[16]請參看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伊斯蘭的腳步》。

[17]請參看(美國)羅賓·多克《伊斯蘭世界帝國》,(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

[18]請參看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文化150問》,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伊斯蘭的腳步》。

[19]猶太教有兩大特點,一是封閉性極強,二是道德感極濃。他們最為看重的摩西十誡其實是道德法規的總綱,生活中的實施細則更是名目繁多,從飲食起居到接人待物都有不厭其煩的明確要求和清規戒律,比如吃餅時不能用刀切,只能用手掰,等等。可以說,猶太人是最守規矩的。非如此,不能成為上帝的選民。

[20]據《聖經·創世記》,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我的約就立在你們的肉體上。

[21]見《使徒行傳》15:19-20。

[22]所以中國穆斯林的經堂語把安拉的美名拉赫曼譯為「普慈今世的主」,把拉希姆譯為「獨慈後世的主」。

《易中天中華史:禪宗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