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哪個社會好 兩種「無政府」

莊子的主張,是「無政府主義」。

籠統地說,道家是不喜歡政府,也不喜歡領導的。至少,莊子和莊子學派不喜歡。他們認為,政府和領導最好沒有。就算不能取消,也得等於沒有。形象的說法,叫「上如標枝,民如野鹿」。標枝,就是樹頂上的葉子。它存在嗎?存在。管事嗎?不管。[16]

這並不奇怪。

前面說過,道家的基本觀點,是無德才有德,不愛才有愛,越治越沒治,越救越沒救。因此,正如最好的社會不需要拯救,最好的管理、領導、統治,也應該形同虛設,或若有若無,至少應該看不見。

用老子的話說,就叫「太上,下知有之」。

這句話,也有版本寫作「不知有之」。不知有之,就是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領導;下知有之,則是僅僅知道有領導而已,等於沒有。這是最好的。

次一點,是領導人和老百姓相互巴結討好,叫「親而譽之」。再次,是統治者威脅老百姓,老百姓害怕統治者,叫「畏之」。最差的,就是統治者侮辱老百姓,老百姓仇恨統治者,叫「侮之」。到這個份上,那就是亂世了。[17]

但,上如標枝也好,不知有之也罷,都說明政府和領導是可以不要的。

那麼,道家為什麼不要政府?

先看老子。

老子從沒說過不要政府,但主張政府不要作為。老子說,一個社會,禁忌越多,人民越窮;器械越多,國家越亂;技巧越好,怪事越甚;法令越明,盜賊越凶。總之,天下大亂,就因為統治者太有作為。[18]

但,統治者為什麼有為?

多欲。

在老子看來,一切作為都起源於慾望。多欲,就不知足。不知足,就瞎折騰。越折騰,天下就越亂。這就叫「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19]

那該怎麼辦?

寡慾。

然而慾望這東西,其實人人都有。能做到的,也就是不去勾引和誘惑。

為此,老子提出了他的「三不原則」。

第一,不選賢任能。因為只有不推崇賢才和能人,人民沒有了學習榜樣,才不會競爭。這就叫「不尚賢,使民不爭」。第二,不器重寶物。因為只有不把奇珍異寶當回事,才不會有人萌生偷竊之意。這就叫「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第三,不炫耀可能引發和激起貪慾的東西。因為只有統治者自己不展示慾望,才能讓人民清心寡慾。這就叫「不見(現)可欲,使民心不亂」。[20]

呵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道理老先生懂。

所以,老子不但要求統治者清心寡慾,而且希望他們弱智無能。因為統治者稀里糊塗,老百姓就純樸敦厚,叫「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相反,統治者明察秋毫,老百姓就心懷鬼胎,叫「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1]

看來,最好是統治者和老百姓都渾渾噩噩。

於是,老子提出了他的愚民政策。具體地說就是:對於人民群眾,要簡化其思想,填飽其肚子,削弱其志向,強壯其身體,永遠讓民眾沒有知識沒有慾望,讓自以為是的人不敢胡作非為。

很清楚,為了讓「知者不敢為」,必須「常使民無知無慾」,當然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但如此這般,豈非舒舒服服,變成動物?[22]

正是。

問題在於:為什麼?

因為「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所以,要治國,就要愚民;要愚民,就要愚君。就算裝,也得糊塗。這就叫「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23]

至少,也得「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4]

但,統治者什麼都不做,能行嗎?

當然行。老子說:統治者無所作為,老百姓就潛移默化;統治者喜歡清淨,老百姓就走上正軌;統治者無所事事,老百姓就逐漸富裕;統治者清心寡慾,老百姓就善良純樸。這就叫「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25]

一句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26]

所以,君王不要自作多情,還是「無為而治」好。無為不是「不治」,而是「大治」。要知道,在老子那裡,但凡可以稱之為「大」的,必定是「無」,比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免成。 既然最大的器物不用做,最好的天下也不用治。不治之治,是為大治。[27]

東漢「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局部),出土於山東嘉祥齊山村。史載孔子曾赴周都拜訪老子問禮,時老子任周「守藏室之史」(近於國家圖書館管理員),多知周禮。孔子問禮於老子也在後世傳為佳話。但二人及其各自學說在施政方法上的分歧巨大,恐怕是問禮時雙方都沒有預料過的。

實際上,君不治,則民自治;君無為,則民有為。因此老子的觀點,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有政府,無作為;小政府,大社會。

看來,老子並非真無為。他是不治而治,無為而無不為。這就跟莊子有所不同。在莊子看來,只有做到「上如標枝」,才能保證「民如野鹿」。民如野鹿,就是自然,也是自由。那麼,要政府幹什麼?

顯然,老子只是「無作為」,莊子才是「無政府」。

這是兩種不同的「無政府主義」。

有不同的「無政府主義」,也有「有為」和「無為」的不同排列組合:老子是「以無為求有為」,莊子是「以無為求無為」,墨子是「以有為求有為」。至於「以有為求無為」,則將由禪宗來代表。

那麼此刻,墨子、老子、莊子,誰結出了果實?

老子。

果實是誰?

韓非。

[16]見《莊子·天地》。

[17]見《老子·第十七章》。引用《老子》一書,最大的麻煩是版本問題。本書所引,多數原則上都根據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做了校正,與一般讀者所見流行版本不盡相同。但為讀者檢索方便,各章所標序號仍沿用流行版本。以下均如此例,恕不一一說明。

[18]見《老子·第五十七章》。

[19]見河上公章句《老子·儉欲第四十六》。

[20]見《老子·第三章》。

[21]見《老子·第五十八章》。

[22]見《老子·第三章》。

[23]見《老子·第六十五章》。

[24]見《老子·第二章》。

[25]見《老子·第五十七章》。

[26]見《老子·第三十七章》。

[27]見《老子·第四十一章》(高明先生編為第四十章)。此處通常作「大器晚成」,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成」更符合老子辯證法。請參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