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創作《碧血劍》時,已在尋求一個新的突破,他這部小說採取了一種特異的結構。書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是一個早已死了的人,一切活動,只在倒敘中出現。而另一個擺出來一本正經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雙線並敘的時候,雖然只是一線出色,還有可觀之處。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線告一段落之後,就有潰崩的跡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說中最差的一段,可稱敗筆。
那一段敗筆,在金庸重新修訂他的作品時,幾乎整個改寫,改寫之後,自然比前次發表時變好得多,但在金庸作品中的「劣品」地位卻不變。
在《碧血劍》中,金庸首先向正統的是非觀念挑戰。金蛇郎君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個性,將他寫得極其動人、可愛。
《碧血劍》的另一個特色是金庸采真實的歷史和虛構情節的揉合發揮得更成熟,崇禎的女兒長平公主,可以在江湖上行走。這都是虛構和真實的揉合,真真假假,成為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而到了《鹿鼎記》時,更是發揮到了淋漓殆盡的境界,令人歎為觀止。《碧血劍》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最乏善可陳的一篇,其地位、排名在第十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碧血劍》的單行本中,有一篇附篇:《袁崇煥評傳》。
這篇評傳,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寫袁崇煥,對於明末的歷史,作了極詳實的敘述,也寫出了一個歷史上英雄人物,因為性格而鑄成的悲劇的那種悲壯而無可奈何的境況,令人閱後滄然。
這篇文字中,對於群眾的盲目性,雖然沒有什麼嚴重的字眼加以譴責,但是非議之意,躍然紙上。
《袁崇煥評傳》是一篇極有價值的論文,而且可讀性極高,近世堪與比擬的相類文字,只有柏楊的《中國人史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