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白羽傳(節選)
宮以仁 宮捷
編者按:為了幫助讀者瞭解本作品的特色,特簡介作者
寫作的歷史背景。
一
白羽,是歲的落拓文人宮竹心,年在淪陷區天津正式下海撰述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鏢》,第一次使用的筆名。他終生鄙視武俠小說,然而他的武俠小說近年卻印行千萬冊(含報刊連載和改編的連環畫),卻給了他「榮譽」。筆者撰述這部傳記,試圖從作者生長的主客觀環境,揭示這種異常現象,以及帶有共性的內涵;也揭示「社會武俠小說」流派形成的背景。
白羽出身於北洋軍閥營官家庭,少讀舊學;跨入青年,恰逢「五四」,又有緣親聆魯迅兄弟教誨,致力新文學創作、翻譯西方名著。正當奮上之際,遭父喪家道衰敗,在北京、天津做了二十年文丐。華北淪陷,走投無路,逼上武林。白羽有新舊文學基礎,又歷經人生艱險,他自覺或不自覺地採用中西文學結合,以反諷手法,衝破武俠小說的傳統觀念,編述一些耐人尋味的武俠故事。如兢兢業業名利雙獲的俞三勝已然激流勇退而被迫重踏江湖幾乎困入絕境,貪生怕死的雞鳴狗盜之徒喬九煙卻捨命犯險建「奇功」,藝高貌美女俠柳研青以其天真無邪「三氣夫婿」使之逃婚出走,青年義士楊華奮身救烈女千里送行卻墜入情網,獅子林施仁義反遭斃命一掌,賣恩計誘獨行盜俠小白龍行不義,以及老劍客一塵道長中假採花計被「貞婦」暗算,女英雄擒淫盜被賊所奸等等。這些略加扭曲的平凡故事,經白羽用細膩的文筆予以描繪,讀者閱後尚覺有餘味可品。這大概就是白羽武俠小說的重要特色。
白羽這樣寫武俠,無非是借題發揮對世道不公的不平和個人多年鬱鬱不得志的怨氣,不料竟贏得淪陷區讀者的欣賞。逐漸天津北京報刊也以邀得劉雲若的社會言情、白羽的武俠,為最佳小說專欄。(這裡順便提及,張恨水,還珠樓主二位名家,一位去了重慶,一位被上海書店老闆買斷版權,極少在北京報刊發表連載稿。)
白羽武俠小說在四十年代已有一定的讀者群,並深入到大中學生以及高級知識層中。卻也受到時代的束縛:發行範圍不廣、小說印數不大,每版僅印幾千冊,如《十二金錢鏢》津滬東北印行五版,加上重慶香港盜印版,總數也不過數萬;流行時間不過十年略余,社會觀念不承認其文學價值,作者本人也僅僅認真寫作五年。白羽武俠作品似若曇花,剛剛一現,到五十年代便衰落了。
年,白羽已成為特定環境的擺設品了。他與張恨水參加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與會者武俠和社會言情作家僅此二位);回天津後,又參加天津市文學工作者協會(作家協會前身),當選為常務理事,參加天津市文代會當選為市文聯委員。此後,白羽作家身份已名正,便實亡,晚年只靠天津市文史研究館等單位發養老金,維持病軀十餘年。
八十年代,梁羽生、金庸武俠小說回歸大陸,掀起武俠熱,人們追根溯源,帶動了上一代南向北趙及北派四家武俠作的重版,白羽再加上有親受魯迅教誨的榮譽,他的書重版印行較早,趕上武俠餘熱,其中幾部印數分別在幾十萬乃至百萬冊以上(不包括盜版書),海內外多種大眾文學或武俠名著大系(或文選)均編入了白羽遺作,據其原作改編的京劇、電影、評書、連環畫,也紛紛問世,其影響超過了四十年代。更值得一提的,一些資深文學理論家作家也注意到了白羽武俠作,海峽兩岸的張贛生、葉洪生諸學者,東西南北呼應,共贈白羽以社會反諷武俠流派桂冠。
自八十年代以來,看過白羽武俠小說的已然算很不少了,回憶和評介白羽及其書的文章也屢見不鮮,現在吸收名家高見,將其書其人融為一體撰寫傳記的條件,似乎比較成熟了,筆者姑且試為之。
二
白羽這個筆名是什麼意思?他本人在年有過兩次解釋:一次是口頭對家人說:「白羽就是姓白名羽,寫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鏢》的,與我姓宮的沒有關係。」另一次是書面寫道:白羽,懦夫之號也。(見《十二金錢鏢》年初版自序。)
但年月白羽出版自傳《話柄》,封面請天津名士王伯龍題句「彈鋏長歌氣倍豪,淋漓大筆寫荊高,爐邊沉睡無名姓,萬古雲霄一羽毛。」(其中「萬古……」句引自杜甫「詠懷古跡」)這種對白羽懷才不遇、揮筆寫武的褒貶,白羽顯然是默認的。
這三種解說,初步反映出白羽對寫武俠的自卑、自棄、自信、自豪的矛盾心情。
自卑,白羽從少年時代直到臨歿,始終是鄙視武俠小說的。如白羽自撰的少年回憶,他用反諷的筆法,描繪少年白羽模仿黑旋風李逵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醜態,「口對酒瓶,只灌了一下子,便辣得吐舌流淚。幾分鐘過去,沒有封神,竟架起雲來,沒擺群英會,竟裝了周瑜,大吐特吐起來……」白羽還當過翻江鼠蔣平的弟子,「一個魚躍,撲入水中,嘴自己張開了,咕咚一口,喝了足有半桶水,幸而水不深……」白羽充當怒打不平的俠客,是一種另外的窘像,「一日夜遊,忽見十幾歲的姑娘,欺凌一個七、八歲的男孩,這位俠客刀交在左手,一個箭步……」結果人家是姐姐管教弟弟,白大俠挨頓臭罵,挾著竹刀,狼狽逃竄。白羽後來還把這段經歷,寫進《十二金錢鏢》第四章了,主人公當然也換成陸少俠了。白羽在年底已成武俠名家,還這樣嘲諷武俠故事呢!白羽在四五十年代雖寫過不少托體武俠甚卑的話(其中有若干客套空話),筆者認為,上述幾個反諷小故事,倒更能反映他終身自卑的心跡。
飛豹子袁振武用三十年歲月,在生死線上滾出一身驚人藝,終於得報奪嫡之恨;鄧飛蛇忍辱負重,屢戰屢敗,十五載才完成報仇苦志。白羽塑造人物形象還是比較鮮明的。這是白羽本人具有的自信和韌性精神的反映。前文已講,白羽認認真真寫作五年,此際每次由報刊連載稿整理成單行本,他都重新分章、編目、撰寫前後記,甚至大量修訂文字。有時整段整章重寫;其中重寫最多的是《武林爭雄記》第十六至第十八章三、四萬字(全書一冊不過八九萬字);當時已排好版,白羽硬要重寫重排,當時白羽的倩友鄭證因和白羽胞弟、弟媳都十分歎惜毀掉這價值一、二百銀元的報酬。單用自卑是解釋不通這種行為的。
白羽精神世界還有強烈的自信:一方面他「自問於鋪設情節上,描摹人物上還行」(引自《話柄》)他靠鑽勁、韌勁、強勁,用笨功夫,認認真真作武俠五年()塑造了自己滿意的幾個人物,他用自己這種精神,精心去雕塑小說中的一些人物。
白羽自信描繪成功的故事和人物,要算是楊柳情緣中的楊華、柳葉青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品貌端正、好義勇為,女的藝高貌美、忠貞多情,兩人卻都欠通世情、嬌驕好勝,一雙美滿情侶卻經數年波折才成眷屬。對此故事,白羽曾函請老同學、劇作家翁偶虹,為著名刀馬旦毛世來(四十年代四小名旦之一)編劇、演出。(結果是翁老為唐韻笙、張雲溪、張春華等名角以《十二金錢鏢》京劇連台劇演出。)
白羽這種自信,時而潛在轉化為自豪。白羽很少正面直接表現自豪,卻時而在心情不暢時對家人感慨說:「我不幸生在戰亂的中國,要在歐美大國,我也能成為中國的大仲馬,也能發大財!」(關於此點,筆者甚欽佩台灣葉洪生的慧眼,他曾以此喻贊白羽,觸動了筆者的回憶。)白羽晚年也常酒後吐真言,感慨懷才不遇。
白羽的自卑和自豪的矛盾,到四十年代中期,逐漸產生了自暴自棄。大約年起厭寫武俠,每週週末像趕鴨子上架似地撰寫一篇《大澤龍蛇傳》字(立言畫刊預留版面和規定最遲截稿日期),並常斷稿;年底連最後一部小說也不寫了。年出版抗戰時期的最後一部小說單行本《牧野雄風》,此稿報刊連載時本是鄭證因代筆;編輯單行本時,白羽一改過去做法,在開頭胡亂加了個「緣起」,中間隨意插進幾個小故事(如「高紅錦潰圍喪儷」章等),連書中個別人物性別前後不一,也置之不動,就這樣出版了。據白羽文字自白,說是疾病纏身,筆者卻認為是從自卑到自棄了。
抗日勝利,白羽一度精神狀態轉佳,二度重操編輯舊業,不足半年,便被「地下」「飛來」的勝利者(指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天津地下黨員和重慶飛來的接收人員)當頭一棒,再度淪陷生活,並一蹶不振,更加自棄。始而允長子以智代撰《雁翅鏢》,進而賣名了,書商拿來他人的書稿,請白羽修訂,白羽粗粗一閱,便允許以白羽之名印行,代價不過是兩三袋白面而已。據筆者近年查實:白羽一生撰武俠十八部,而為他人作品署名者六部以上。能夠反映白羽寫作水平,僅有《錢鏢四部作》和《偷拳》五部而已。(年報刊連載稿《趁火打劫》等,未完,筆者未統計在內。)
三
筆者不諱是白羽後人為先人寫傳。其優勢是瞭解內情,通過日常瑣事,對待生活寫作的隻言片語,理會其細微心理變化,比較準確地把握其人際交往、寫作過程和內心世界。缺陷是唯恐摻雜個人情感,難於把握分寸。筆者經歷了中國近幾十年的重大歷史變遷,很想以白羽武俠小說為綱,反映從戊戌維新到「文化大革命」這個時代的部分百姓、知識界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演變;白羽一生思想比較活躍,也比較典型。筆者就大膽地作這一嘗試,力圖客觀、公正,並「心平靜氣些」(魯迅語)。客觀而言,白羽一生歷史相當清白,但他要在亂世生活、吃飯,接觸的人就不可能那麼「純潔」。筆者也想客觀地反映出來,如充當了漢奸的何海鳴介紹白羽刊出《十二金錢鏢》,《話柄》書名是周作人題寫,等等。筆者覺得客觀反映現實,現實意義就更大一些。筆者覺得用第一人稱寫回憶來,很受拘束,所以還是用第三人稱寫傳記。
為了行文方便,全書使用白羽這個名字。
筆者從職稱、學歷來說,勉強算個知識分子,但非中文專業科班出身;因整理白羽遺作被逼與文學結緣,現又涉及歷史、文學理論,寫起傳記來,真有點班門弄斧。好在筆者平日常高攀「文學」、「武林」同道,多有請教,有不當之處,諸位道友、前輩會樂於賜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