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蘇州的識者

  去西湖之前,既想去,又怕去。剛好有朋友甫自西湖歸來,便問他:「怎麼樣?西湖還可以去嗎?」
  他沉吟片刻,只說:「得挑人少的時候去。」
  我就明白了。第一次看見長城,是在人堆裡被推擠上去的。人潮像洪水,嘩啦啦流在城牆上;播音器以鋪天蓋地的聲音或者警告你別隨地吐痰或者強迫你聽一段國樂。第一次看見紫禁城,是夾在旅行團和旅行團的中間,進退不得,只好跟著流。嚮導一手持旗,一手抓著喇叭,用你聽得懂和聽不懂的語言高八度發音,她的聲音必須蓋過別的導遊才算稱職。
  可是西湖怎麼能不識?唯一的辦法是給自己一點思想準備:做最壞打算,抱最低期望,世界就可以照舊美好。更何況,即使是在三百年前,西湖也不是一個幽靜的地方。晚明張京元看到的西湖,已經「酒多於水,肉高於山。春時肩摩趾錯,男女雜沓,以挨簇為樂」。
  到了西湖,果然擠擠挨挨;後頭想向前穿過的人得縮肩弓背,兩手往前合併作游泳撥水狀,才能撥開人的肉流。可是我很滿意:湖畔竟然沒有張牙舞爪的現代水泥建築,竟然沒有假兮兮雕龍畫風紅紅綠綠的仿古架構。湖面上竟然沒有囂張的摩托艇,水裡頭竟然沒有養肥的鴨子邀遊客用氣槍打殺。空氣裡竟然沒有刺耳的喇叭聲,沒有卡拉OK的巨響。
  我太喜歡西湖了,這個世界果然照舊美好。我幾乎是帶著感激的心情眺望湖面上翻動的荷花荷葉。「肉比山高」的人群到了夜裡總要散了吧?張岱曾經在大雪夜裡獨自擎舟到湖心亭看雪。「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他到了亭上,發現亭中已有兩人對坐喝酒,於是三人同飲。舟子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我在湖邊問20世紀的舟子,今晚是否可以租船遊湖。他看我的眼光使我覺得自己荒唐透頂,「晚上?晚上怎麼可以?有規定的。」
  對於嚮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跡,逐漸就形成了三種態度。一種是死心死意的迴避。衡陽的石鼓書院已經變成了歌舞廳;好,你可以做歌舞廳,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廬山上已經建滿了橫七豎八的房子,挖得滿目瘡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見廬山真面目」。
  另一種是想去、怕去、未去的猶豫不決。譬如蘇州河。做小女孩的時候在母親裙邊繞來繞去,聽她用鼻音哼唱40年代的老歌《蘇州河畔》。對蘇州河的聯想是幽幽的水光映著月色,溫柔的櫓聲裡有輕輕的人生的歎息。到了上海,人們說:「蘇州河,臭來兮!」臉上作出噁心的表情,使我膽顫心驚。走到黃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轉個彎就是蘇州河,但我停住了腳步,停住了腳步。
  我還沒見到蘇州河。我要不要去呢?
  第三種,就是想去、怕去、不得不去,譬如西湖,譬如虎丘。
  虎丘為什麼一定得去呢?不是因為吳王闔閭葬在那裡,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講道。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為兩個前輩曾經用最美麗的中國文字對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說,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遊人如織,到中秋,蘇州人傾城而出,從「衣冠士女」到蔀屋貧戶,穿上最好的衣服,帶著蓆子毯子和美酒,從千人石上至山門,鋪排開來,「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
  然後,一個顯然未經過組織,完全自動自發的音樂演唱會就開始了。每個角落裡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結果「聲若聚蚊,不可辨識」。漸漸地,歌者的競技心起,變成音樂比賽,音色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當「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時,「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
  上千的聽者,凝神傾聽。夜更深時,只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到最後「月影橫斜,荇藻凌亂」時,整個虎丘上「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比袁宏道晚三十年的張岱在多年之後也盤坐千人石上,傾聽到三鼓,看見「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
  比張岱晚三百年的我來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樹鬱鬱蒼蒼,栽培的杜鵑花豪華絢爛。如織的遊人在石塊間跳來跳去,苦苦尋找擺姿態攝影的地點,盡盡「到此一遊」的義務。
  我站到遠處,想將那宋朝的斜塔盡收眼裡,卻突然聽到公雞啼聲,就在身後。三隻比人還高顏色斑斕的大公雞正扯著喉嚨喔喔叫,雞頭隨著電流控制一節一節地對人點頭。每隔幾分鐘就啼叫、點頭。原來滿山都是電動的巨型雞鴨魚兔,當然也少不了轉來轉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樂會嗎?」我問蘇州人。
  蘇州人不知道,「沒有吧?」他說。
  走到出口,發現蘇東坡老先生像個測字先生一樣坐在路邊為人蓋章;電流操縱的蠟人蘇東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門票上蓋下「到此一遊」的證明。
  要離開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實不為看風景古跡,而為了看一個文化,一個美感充沛的文化。在一個月光燦亮的夜晚,蘇州人不約而同來到山頭賞月品酒聽曲。有那麼多的民間音樂家即席演唱,而「聽者方辨句字,藻鑒隨之」,人人都是有點兒素養的評鑒家。當最精湛純熟的歌者吐音時,千人石上肅靜無聲,聽者神馳,只能默然點頭或者慨然淚下,歌聲餘音在明月山岡裡裊裊不絕。這是藝術欣賞至高的境界。張岱忍不住歎息:「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蘇東坡傻瓜兮兮地笑著,對所有離開虎丘的人機械地點頭;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變形金魚。我從他電動的手掌下取回門票。蘇州古城已毀。花了兩千年時間沉思琢磨而成的歷史風貌只需要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徹底消除,不留一點痕跡。蘇州的識者啊,到哪兒去了?
  (原載1996年l1月19日《文匯報·筆會》)

《啊!上海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