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遺言

  離開新德里前,我想了卻一樁多年的心願,去拜謁聖雄甘地的墓。
  順道經過莊嚴的印度門,停下,抬頭仰望。因為我知道,這個建築與甘地墓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的歷史邏輯。
  印度門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英國參戰而犧牲的九萬印度士兵。僅僅這個說法,還不足以引起我對印度門的長時間仰望,因為在世界各地,這樣的戰死紀念碑太多了。牽動我感情的是這樣一個歷史記載:這九萬士兵犧牲前都以為,這樣死命地為英國打仗,戰爭結束後英國一定會讓我們印度獨立,而戰場上的英國軍官也信誓旦旦,但等到戰爭結束,根本沒那回事,全都白死了。
  這不能不深深地刺痛印度人民的心。
  我細看了,印度門上刻著一個個戰死者的名字,刻不下九萬個,只刻了一萬多,作為代表。整個門很像巴黎的凱旋門,中間都點著長年不熄的聖火。但凱旋門可以隨意進入,任何人都可以獻點花,印度門卻不可以,有圍欄和衛兵。印度門前是一條"國家大道",直通遠處的總統府。
  甘地就是在英國不講信義之後,領導民族獨立運動的。他把以前英國政府授予他的勳章交還給殖民政府,發起了一場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不合作運動"來對抗英國。
  但是,人民喜歡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更是暴力不斷。甘地便以長時間的絕食來呼籲停止暴力、爭取巴平。他的這種態度,勢必受到各方面的攻擊,有些極端分子幾次要殺害他,而政府也要判他的刑,他則絕不抵抗和報復。
  他說:"如果我們用殘暴來對付邪惡,那麼殘暴所帶來的也只能是邪惡。如果印度想通過殘暴取得自由,那麼我對印度的自由將不感興趣。"
  終於,人民漸漸懂得了他,殖民者也被他這種柔弱中的不屈所震驚,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獨立。沒想到,不久之後他還是被宗教極端分子所殺害。
  甘地墓在德裡東北部的朱木拿河畔,佔地開闊,但真正的墓園並不大。門口有一位老嫗在賣花,在一張樹葉上平放著五六種不同的小報,算做一份,很好看。我買了四份,分給幾位同來的朋友,然後把鞋襪寄存在一個門衛那裡,按照印度人的習慣,赤腳進入,手上捧著花。
  墓體為黑色大理石,約十六平方米。四周有幾堵白色矮牆,空出了人們進出的口道。矮牆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遠的地方,有一圈黃石高台,把整個墓園圍住。
  我們把花輕輕地放在墓體大理石上,然後繞墓一周。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長明燈,墓首有幾個不銹鋼雕刻的字,是印地文,我不認識,但我已猜出來,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後的最後遺言:"嗨,羅摩!"
  一問,果然是。
  記得前些天我在介紹印度的宗教恩怨時曾經寫過,羅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喊一聲"嗨,羅摩",相當於我們叫一聲:"哦,天哪!"
  那麼,這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墓碑了。生命最後發出的聲音最響亮又最含糊,可以無數遍地讀解又無數遍地否定,鐫刻在墓碑上讓後人再一遍遍地去重複,真是巧思。
  甘地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他思考過"不殺生、不報復"的宗教觀念與民族獨立鬥爭之間的關係,精彩的思考變成了勝利的行動;他也思考過現代工業文明與土俗古老文明之間的關係,懮郁的思考變成了倒逆的行動。勝負成敗綜合在一起,勝利佔了上風,但又立即為勝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面對自己深深關愛過的暴徒向自己舉起了凶器,只能喊一聲:"哦,天哪!"除此之外,他還能說什麼呢?
  這樣一個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長。
  如果今天墓園裡人頭濟濟、擁擠熱鬧,在無數雙赤腳的下方,甘地幽默地哼一聲:"哦,天哪!"
  如果明天墓園裡人跡全無、葉落花謝,甘地又會寂寞地歎一聲:"哦,天哪!"
  如果印度發達了,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喇叭如潮,一向警惕現代文明的甘地一定會喊:"哦,天哪!"
  如果印度邪門了,窮兵黷武、民不聊生、神人共憤,一向愛好和平、反對暴力的甘地更會絕望地呼叫:"哦,天哪!"
  甘地一直認為人口問題是印度的第一災難,說過"我們只是在生育奴隸和病夫"的至理名言,現在,他從墓園向外張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讓他驚叫一聲:"哦,天哪!"
  離開甘地墓後,我心中一直迴盪著甘地的聲音。那麼,還是讓它用印地語來發音吧嗨,羅摩!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新德里,夜宿Surya旅館

《出走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