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是河西走廊中部的一個小縣。匆匆經過高台,唯一的安排是瞻仰高台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也許是最統一規範的建築,都有隊列一樣整齊的墓地和巍峨高聳的紀念碑。走進這座烈士陵園,卻只見森森的林木。
墓,墓在哪裡?我們環視。
一座巨大的水泥構件突兀地顯現出來,彷彿紫金山天文台半圓形的屋頂,凝望著西中國9月湛藍如洗的天穹。
全園僅此一處墳塋,像一座孤零零的水泥城堡。1937年1月12日到1937年1月20日,西路軍紅五軍3800名將士,血戰高台,全軍覆沒,遺骨盡收於此。
我從未見過比這更大的墳墓,像一座土黃色寸草不生的山丘。但對於3800名不死的英魂來說,它太擁擠了。手撫著被太陽曬得溫熱的水泥壁,覺得它充滿即將爆炸的張力。烈士們人不分老幼、地無論南北,在這水泥穹頂下肌膚相親、相濡以沫,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兄弟塚啊!
這墳墓使整個烈士陵園風格簡練而主題突出,使人深思3800人命運的琴弦為何同時瘖啞。
烈士紀念堂內垂滿輓聯、挽幛,覺得自己也變成一朵素白的紙花。牆上掛著紅五軍軍長董振堂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時的相片,英俊瀟灑。眼光從年輕的面龐下移,突然像冰柱似的凝凍。
又是一張董振堂的相片,額頭、眉稜、嘴角,都與年輕時的影像輪廓相符。對於一個成熟男子來說,時光只是使他神氣更堅毅而果敢。一切都像是同一張底板又加洗了一張,唯一的不同是:1925年的董振堂嚴謹地扣著軍裝風紀扣的地方——1937年的董振堂脖頸以下,是一片迷茫的蒼白。彷彿有一場漫天而降的風雪,掩去了董振堂的身軀。在這一片迷茫的蒼白之下,我看到一圈淺淺的陰影——那是一個碟子。董振堂年輕而高傲的頭顱,就坐落在碟子之上——這就是敵人殘害他之後所攝的相片!
1937年,西路軍孤軍深入,兵敗祁連。匪徒們得以從從容容地宣揚他們的戰績。紀念堂裡展示著大量敵人當年所攝的相片,慘烈的血雨腥風,掃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隧道,鞭笞著我們的心。
一組連續的相片。第一幅是一群被俘的西路軍戰士,衣衫破碎,彈傷纍纍。第二幅是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從葉子的輪廓和枝杈過早分披的樹形看,彷彿是棵古槐。在槐樹慣有的樹洞裡,像蜘蛛一樣釘著一個赤裸的人體,瘦骨嶙峋,彷彿是用灰白色的鐵絲編織而成。我看到了乾癟如兩片枯葉的乳——那是一個年輕的女人。圖片下的說明中寫著她是西路軍的一位護士長。第三幅是匪徒們將她的屍體丟棄在地,一群群豺狼狂笑的合影,一幅又一幅……
脈搏在手腕處像出膛的子彈一樣跳動,我感覺到了那個不知名姓的女人在死亡以前所承受的全部屈辱與痛苦……
9月的西中國將近正午的驕陽,把到處都烘烤得像麥秸垛一樣鬆軟噴香。我們站在明媚如金的烈日下,臉色鐵青。
往日,我們每經過一處,都要喧囂地議論抒情。今天,無話。所有的人都緘默在這肅穆的園林裡。
我們到街上買來九米白布。中國人尊崇「九」,這是一個表示最高敬意的數字。同行的老書法家大筆潑墨:歷史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後來,我對朋友說:「假如有一天我去打仗,我一定英勇地戰死。死後請你們把我的屍體扔進火焰,燒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