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第一印象

社會節奏加快,人們將第一印象提升到了顯赫位置,不像以往的農耕社會,有著「日久見人心」的悠然和從容。大學生的謀職面試,會在三五秒的瞬間,就決定一隻飯碗的取捨,更顯出第一印象的窘急。見過一面的人,也許就此別過,永無再見的機會,第一印象就成最後印象。也許心存好感,由此展開一段經濟和情感的傳奇,最終成了眷屬也說不定。第一印象,生殺予奪。

記得有個小實驗,將一個從來沒有見過兔子的嬰孩,和一隻小白兔放在一起。小白兔當然是溫馴的,可是當其露面的時候,實驗人員就伴以囂張的聲響和恐怖的光芒,孩子嚇得哭了起來。這樣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之後,只要兔子一出現,不管有沒有聲響和光芒相隨,孩子都十分驚慌。以致很久以後,孩子一旦看到小白兔的照片,還噤若寒蟬。這就是第一印象的長遠效應,難以塗改。

從前,一個人什麼時候接觸到性,基本上是在可以控制的範疇內。大凡有些章法的人家,都如千手觀音,盡量遮擋著孩子的眼睛、耳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這種封閉加愚民的政策,應該說基本上是有效的。在罐頭盒似的保護中,孩子們漸漸地長大,懵懵懂懂地走入成年之列。

在江南古鎮徜徉,一老婦人詭秘地牽住我說:「到我屋裡坐,有好東西給你看的。」

跟隨她到了狹窄內室,老人家掏出一摞瓷片,說:「我看你年紀也不小了,家裡的孩子一定也大了。婚嫁的時候,當媽媽的是要送點兒體己物給孩子的。你把我這東西買了去,等到女兒出門子,就壓在她的箱子底,她一看就明白了。這是老輩子傳下來的寶,乾隆年間的……」

原來,那是燒在瓷器上的性交圖譜,粗糙拙劣。我躬身而退。

這種古樸的法子,現在宣告失靈。資訊如此順暢,媒體四通八達,電視機裡婚戀節目老少通吃,更不消說孩子們可在互聯網上縱橫馳騁,黃色站點如同粘鳥的巨網,不捨晝夜地在那裡猥褻地微笑著,守株待兔,請君入甕。

性這個東西,屬於本能。凡屬本能的東西,都頑強而茁壯。要把一個奔突不止的泉眼納入軌道,除了因勢利導,別無他法。

人在什麼情形下對「性」產生第一印象,這是一個重要而莫測的問題。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和細緻的安排,就會墜入聽天由命、隨波逐流的窠臼。來自傳統的遮掩和迴避、躲閃和忌諱,都使我們今天在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借鑒甚少,躊躇甚多。

如果我們的孩子是在倉促中、緊張中、慌亂中、陰暗中,從一個自己不信任不愛戴不尊崇不熟悉的人那裡,得知這一重大課題的第一印象,豈不錯愕不止、驚駭莫名?!

如果這第一印象是不全面不科學不美好不安全的,扭曲的變形的陰暗的恐怖的第一印象,是否會將陰影塗布他的一生?!

關於性的第一印象,需在愛和科學的掌控之中。我在美國聽到一個慈善組織說,他們認為最遲在6歲就要對孩子們開始周密的性教育。我參觀了他們的課堂和教具,其準確和形象,讓我這個當過醫生的人也歎服。

我不知道有沒有針對中國兒童的研究,也不知道這個年限究竟以幾歲為宜。我期待——一定要讓孩子們在陽光下得知性的知識,要由一位他們愛戴的長輩,用溫暖的語調講出,讓他們看到美麗的色彩,同時聽到快樂的音樂……希望這種相輔相成鑄造的關於性的第一印象,使性的溪水歡暢地流向歸宿,那就是——海洋般寬廣的愛。

《柔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