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我們死在哪裡

新的世紀來了,人們對這個世紀有很多預言。假如記錄在案,將來統計一下,看有多少命中率?我有一個小小的預言,估計猜中的概率是很高的,那就是——從上個世紀跨入這個世紀的人,絕大部分無法再跨越到下個世紀去。

你必將死於這個世紀。這不是一個咒語,是一個現實。

哪怕是出生在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天,他或她要進入下個世紀,年齡也將超過100歲,老壽星畢竟是有限的。

我們將死在哪裡呢?

首先我不希望自己死於戰場,我希望世界持久和平。其次是不希望自己死於恐怖事件。再次是不希望自己死於交通事故。最後是不希望自己死於天災和瘟疫。我可以欣然接受自己死於自然規律,死於理智選擇過的自我終結,死於我認為有必要付出自己生命的事業。

我的爺爺生於19世紀,死於20世紀的農村。他是死在自己的家裡,死的時候很平靜。我的父親死於20世紀的末期,他是死在城市的醫院裡,全家人圍繞在他的身邊。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死亡悄悄地從家中轉移到了醫院。如果一個病人,死在家裡,人們會遺憾地說:「還沒來得及送到醫院,人就……」

人需要到醫院裡去死,幾乎成了文明進步的重要指示劑。現代社會的成就之一就是讓死亡從日常的家居中消失,醫院的白大衣如同魔法師的黑斗篷,鋪天蓋地罩住了死亡,死亡變得日益神秘和遙遠。

然而,死亡沒有走開。它靜靜地坐在城市的長椅上,耐心地等待著某個適當的時機,把你悄悄地領走。

於是想,面對每個人都必然遭逢的死亡,醫院是否是我們最好的終點驛站?

如果有人問:「你希望死在哪裡?」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死在家裡。」

死在家裡,其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世界變了,和早年間不一樣了。那時,一個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看到了老人和動物的死亡,他們接受死亡,並不大驚小怪。誰家有人死了,大家都來幫忙。摘下一塊門板,把死去的人放在上面,並不恐懼。各種有關喪儀的習俗,寄托著哀思,也稀釋了痛楚。

如今,大家住在密不透風的鋼筋水泥森林裡,失去了田園的寬闊和農舍的疏朗。如果有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執意要死在家裡,估計大家都會不知所措。茫然和驚嚇還有無盡的焦灼,會使活著的人煎熬在巨大的混亂中。

需要普及關於死亡的知識。我希望有人告訴我,死亡來臨之時,如果我不曾昏迷,我將遇到怎樣的麻煩?有何種應對的方案?我不希望對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稀里糊塗一無所知。我希望像出國旅遊之前,先發我一張到達國的地圖,以便心中有數。

我希望我的家人對我的死亡有比較充分的準備。他們首先在精神上接受這件事情的必然性,不悲慼和驚惶。在我最後的時刻,保持溫和的平穩與冷靜,如果實在忍不住,就輕輕地哭泣幾聲,以示告別。如果在我遠行時分,回頭看到他們捶胸頓足淚眼滂沱,我會感到無能為力並因此深深不安和愧疚。

我希望不要搶救我,不單是為了節省藥品,而是因為這樣做違背了我的意志。為了讓我有短暫的苟延殘喘而勞民傷財,實在得不償失。

我已無怨無悔地度過了整個人生,當應該畫上句號的時候,遲遲不落筆,這個尾結得不好,是為憾事。

臨死之前,我希望當我不想喝水的時候,就不要餵我水了。當我不想吃飯的時候,就不必勸我吃飯了。我不喜歡某部電視劇中的情節,一位老太太馬上就要咽最後一口氣了,一位晚來的孝子撲到她跟前說:「孩兒來晚了,還沒來得及孝順您老人家。您一定要把孩兒給您帶來的這塊點心吃了……」說著,就把一塊硬硬的糕餅塞到老人嘴裡。結果老人頭一歪,死了,餅子也從嘴裡掉出來。我覺得這個孝子在母親最後的時候,考慮的不是老人的實際情況,而是他自己的情感需求。這就不是真孝,不是大孝。當然,可能也和無知有關。國人常常以為只要能吃就是好的。其實大謬。當死亡駕臨的時候,能量就是有毒的東西了。

死亡是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閒暇之時,不妨為自己設計一下死亡,如同一個讀書郎,盤算著上哪所大學哪個專業?

《離太陽最近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