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陵園

我喜歡陵園的「園」字。不信,請你在風中輕輕念叨三遍。你的口形會從「陵」字淒涼的鬆懈,變成輕微收攏的振作,好像含住了天上落下的一滴雨露。有了這個溫潤的「園」字,「陵」字的孤寂和黯然就被沖淡了,你不由自主地想到花園、公園,甚至……團圓。

陵園本是傷懷之地。每一個為自己的親眷尋找安息之所的人,最初走進這裡的時候,心情都是哀痛而複雜的。哲學家說:「死亡的本質就是不可能再有任何可能性了。」其實不然,死亡在陵園演化成了整齊的行列和莊嚴的祭奠,變作了根和枝葉還有花朵還有果實。有一些人可能永遠地消失了,有一些人卻在這裡被長久垂念。

在一般人眼中,陵園是空曠的,是冷寂的,是枯萎的。但你到八達嶺陵園裡走一走,就會漸漸忘卻最初的憂煩。你看到的是綠草和樹,是高山和雲霞。你聽到鳥鳴和流水,還有工作人員親切的話語。

感謝八達嶺陵園在2006年將我聘為他們的心理顧問。有若干單位也曾表示了相類的邀請,我都一一婉謝。寫作佔據了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其餘的光陰就很有限了。我願意參加到八達嶺陵園的工作中,是因為重要和聖潔。

人一生當中要搬很多回家,要結識很多人,要看很多風景走很多路途……陵園,就是最後的一個家。陵園的工作人員就是最後結識的人,陵園的山水是最後看到的景色,陵園的土地就是最終停下腳步的驛站。

將心理學的知識引入到陵園的工作中,是一個創新的領域。長久以來,哀傷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人們在黑暗中苦挨苦熬。淒清無助的感覺攫取身心,苦楚如潮水一般將我們沉溺。這其中要經歷震驚、否認、憤怒、絕望、平靜、恢復、痊癒等等複雜的心理路程,甚至有人乾脆就把哀傷列入了和燒傷一樣危險的急性疾病。誰來拯救苦難中的人們?誰來安撫百孔千瘡的破碎之心?這個階段到底有多長呢?國外研究者有說是半年的,有說至少要兩年的。我認識一位女士,母親在十八年前的大年初一離世,十八年來,每個春節都蒼白如雪。家中清鍋冷灶陰風慘慘,沒有一絲過節的氣氛。沒有經過處理的哀傷,猶如埋藏在骨髓內的鋼釘,哪怕表面上已經平復,不知會在哪一瞬爆發劇痛。我們只有等待時間之水慢慢洗刷,讓哀傷抽絲剝筍一點點稀釋。

生命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充滿尊嚴。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讓我們欣喜,每一個生命的離去,都讓我們歎息。生命在陵園餘音裊裊,人必須回到泥土當中,才能得到安寧。除了時間,我們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掙扎出哀傷的海?如今陵園的工作者,將心理學的知識引進到工作中,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聯結起一雙雙溫暖的手,強有力地援助哀痛中的人們。

期待那一天——當我們走進陵園的時候,沉默淒楚忐忑不安,當我們離開陵園的時候,比較靜謐鎮定祥和有力。

《離太陽最近的樹》